• 沒有找到結果。

圖形性質與結構的察覺

圖形概念的瞭解

一、對於等腰三角形的瞭解

學生在構圖前對於等腰三角形的了解,大部分都能指出是兩邊相等、兩底角 相等的三角形,所畫出的等腰三角形為底邊水平且較短,兩腰較長的典型等腰三 角形。

在構圖前,學生對於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可分為下列情形:

學生 對圖形的概念 徒手畫的圖形

S1、S2、S7 兩個腰相等、底角相等

S3、S4、S6、S8、

S10

兩腰相等

S5 由兩個直角三角形拼成的

S9 其中兩個角度一樣,另一個角 都可以,總和要 180 度

在構圖後,學生對於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可分為下列情形:

學生 對圖形的瞭解 圖形

S1、S2、S3、S4、

S5、S6、S8、S10、

S7

兩個腰相等、底角相等

S9 其中兩角要度數相同

其中,學生 S9 一直強調兩個角的度數要相同才是等腰三角形,對於兩腰長 度是否相等並沒有明確表達,但在訪談中答說會相等。

T :等腰三角形一定是要 45°、45°、90°嗎?

S9:不一定,因為比較好畫 T :可以是別的樣子嗎?

S9:可以啊!

T :為什麼 45°、45°、90°是等腰三角形呢?

S9:這個 90°,這個 45°,等腰就兩個一樣 45°,這樣才等腰。

T :那邊要不要一樣?

S9:要

學生在一般構圖時,對於圖形性質的察覺,主要是以有刻度的直尺來作測量、

驗證,如學生 S1、S3 在作完圖後,還刻意的利用量角器去測量底角,以驗證底角 的相等。

T :做完圖為什麼用量角器去量角度?

S3:驗證一下底角是否相等

T :你之前不知道底角會相等嗎?

S3:沒想到,忘了吧。

T :那有什麼新發現?

S3:等腰三角形底角真的相等。

部分學生是利用底邊中點作垂直線的方式做等腰三角形,而部分學生則是利 用尺規做圖方法作圖,學生在作圖後也會利用直尺測量兩腰的長度,以驗證兩腰 是否相等。

此外,有部分學生是利用等腰三角形頂點的高垂直平分底邊的性質來構圖,

但是學生對於此一性質一開始都沒有指出來。Duval 提出對圖形的瞭解中提到,圖

形的結構,不依靠知覺性了解和線索,端視於技術限制和數學性質。學生雖然知 道等腰三角形是兩腰相等,但是構圖時卻是從底邊的中垂線做起。也就是說學生 對於等腰三角形的認知與構圖方式是不一樣的,學生知道此一性質,只是沒有明 確的指出,而強調於「等腰」三角形。經訪談老師的提示,學生才指出此一性質。

S1:一開始亂畫,然後就想畫 3 公分,再切一半,就可以量 90 度。

T :一半是平分,90 度是垂直,所以這條線是……

S1:是垂直平分線

T :所以你是用垂直平分的方法畫的

又其中學生 S5 認為等腰三角形是由兩個直角三角形拼成的,在構圖時也一直 在作中垂線,要作出兩個相等的直角三角形,構圖的過程雖然一直的使用此一性 質,但是在概念認知上似乎是不知道的。

在尺規作圖中,沒有刻度的輔助,大部分學生則採用中垂線性質來構圖,而 有學生沒能應用到性質來構圖,而是以視覺估測的方式來構圖。

二、對於菱形的瞭解

學生對於菱形的概念,除了有定義上的四邊相等外,有部分學生則呈現出對 於菱形的概念心像,而所畫出的菱形,則仍受到此兩個概念的影響。構圖前後,

學生對於菱形的概念了解有:

學生 構圖前的概念 徒手畫的圖形 構圖後的瞭解

S1 四邊等長、對角相等 四邊等長、對角相等、對角線 互相垂直平分

S2 四個邊相等 對角線要垂直、不相等、四個 邊都相等

S3 四個邊等長 四邊等長、對角線互相垂直、

由四各大小一樣的直角三角 形組成,對邊平行

S4 長得像風箏 對角相等、平行邊等長

S5 歪掉的平行四邊形 四邊等長、角度相等

S6 正方形倒反 兩對邊平行,對角相等是直角

S7 四個邊相等、四個角 也相等

四個邊長度相等、四個角也相 等

S8 邊長相等、對角線垂 直平分

邊長相等、對角線垂直平分

S9 所有的邊長度都一樣 四邊長度一樣,角對面的角度 是一致的

S10 有兩組各自不同的邊 有兩組各自不同的邊

對於菱形呈現出概念心像的學生中,S4 雖然說像風箏,但是所畫圖形是菱

工具下,構圖的方法與圖形的性質有著密切的關係。另一方面,在說明菱形的結 構時,能讓學生操作,將四個直角三角形來拼成菱形,相信能讓學生對菱形的結 構與性質會有更多的了解。而在限制尺規作圖方法構圖時,大部分學生是利用中 垂線的性質來構圖的。

三、對於等腰梯形的瞭解

此構圖活動是將對圖形的文字描述,轉譯成圖形。文字敘述內容為:

「一個四邊形,一組對邊平行,另一組對邊相等但不平行」

了解學生的轉譯過程及構圖時對圖形的瞭解。經與學生訪談,讀完文字敘述 後,學生 S2 認為是等腰梯形,S9 誤解題目的意思,畫了三個圖形,S10 不了解平 行的意義,畫成箏形,其餘學生能根據「一個四邊形,一組對邊平行」說出是梯 形,至於另一組對邊則說只要不平行即可。

T :看到這句話,你想到要畫一個怎樣的圖形?

S5:我就畫梯形。

T:是梯形,你如何看出是梯形。

S5:因為一組對邊平行,另一組對邊不平行 T :所以你畫圖時是先畫哪一部份?

S5:平行啊!

對圖形的了解可從兩方面來描述:

1.對於平行的了解

學生對於平行的概念是兩條不相交的線段,在構圖時,學生 S1 是利用平行線 間距離相等的性質,學生 S5 則是利用「兩直線同時垂直於一直線」的性質,但是 學生只知道作法,不知道使用的性質,另一方面,直覺估測的構圖也常常出現,

如利用平移的性質,或直接利用直尺的上、下兩邊緣,或是在電腦螢幕上畫出兩 條水平的線段。

T :你是用尺及量角器來畫的,如何說是平行呢?

S5:先作一條線,畫出垂直線,再作垂直線。

T :你是用 90 度去量的。

S5:因為 90 度是直角,直角畫出來的度數一樣。

T :哪兩個一樣?

S5:就這個這個

而學生 S9 一開始誤會題目畫了三個圖形,當研究者請他再畫一次時,S9 表 示是平行四邊形,並說畫不出題目要求的圖形。

T :另一組對邊也平行耶,若一組對邊平行,另一組對邊不平行,那會是長 成什麼樣?

S9:這樣畫出來,一組平行,另一組也要平行啊!不然怎麼畫?

學生 S10 認為平行是兩條線不相交,且兩條線要等長,因此,一組對邊平行,

而另一組對邊要求是不平行,學生就覺得有困難。

2.對於等腰梯形的了解

此一構圖活動,只有學生 S2、S3 正確的畫出等腰梯形,其他大部分學生只畫 出一組平行線,另一組對邊只注意到不平行,而忽略了要相等,因此畫出圖形皆 為各種的梯形,訪談中問到圖形的兩腰不相等時,學生知道但是也沒有去修改它。

T :圖形要求兩邊等長但不平行 S1:只要不平行就好了

T :可是不相等啊 S1:對啊!

學生 S3 在構圖時,嘗試用了三種方法而完成,完成後因為不確定兩腰是否相 等,特地利用量角器來測量兩底角的度數,以驗證兩腰是否相等。因為學生認為 等腰梯形是由長方形及兩個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湊而成的,因此若兩底角相等,

T :你在測量麼

S3:角度,兩底角是否相等。

T :為什麼?

S3:角度一樣,長度才會一樣

T :你再畫什麼?

S3:兩邊是直角三角形,這兩個三角形若是一樣就是相等。

學生 S2 在使用 GSP 軟體構圖時,作平行線的功能解決了一個困擾的問題,但 是兩腰相等呢?因為無法去測量線段的長度,而無法直接畫出相等的兩腰。最後,

S2 採取了對稱的概念,認為等腰梯形是一個對稱的圖形,因此,當畫完平行線後,

作了一條對稱軸,利用對稱的概念畫出等腰梯形。

對於圖形結構的瞭解

Duval 在對圖形構圖性的瞭解提到,當我們在描述或繪製一個圖形時,圖形 中的各個元素會依著某一個順序來出現。也就是說當我們在構圖時,對於圖形是 具有一個想法的,除了各個組成元素的一一出現外,元素與元素間的大小、位 置……等等關係都會作安排,然後形成一個心像,最後依著一定

的構圖步驟將圖形畫出。在本題的構圖中,研究者藉由模仿繪製 如右的圖形,讓學生對圖形作察覺、讀圖、構圖,從構圖的過程 中,了解學生對於圖形的瞭解情形。

學生在察覺此一圖形時,能直覺的說出是四個三角形,且大三角形是小三角

形邊長的 2 倍。學生對此一圖形的了解因構圖工具的不同,呈現不同的瞭解。我 們從以下兩方面來分析:

1.利用一般作圖與尺規做圖時對圖形的了解

在此構圖工具時,學生著重於圖形中各個元素的單獨繪製,對於圖形的結構,

比較不注意,也就是說,學生不必對於圖形做結構方面的分析、了解就能完成構 圖。學生是利用有刻度的尺來測量長度,或是利用圓規來畫等線段、尋找中點,

利用量角器、三角板或憑直覺來做直角等,然後依序的畫出線段而成圖形。此外,

大部分學生都是從圖形的中心大三角形畫起,只有學生 S8、S9 則是由上方的小三 角形開始畫,至於圖形的位置、架構方面,S6、S8、S9、S10 有注意到有一些線段 是必須在同一條直線上的, S1、S2、S4 則注意到一些三角形的頂點是在同一條直 線上的,並會畫直線來驗證確認,這些的發現幫助了在構圖上的便利。

其中 S2 在訪談中,表示一開始覺得很難畫,後來畫錯了才慢慢的了解其中的 位置關係,近一步的發現了圖形結構上的關係,並表示若再畫一次會更快更準確。

S2:完蛋了!這個圖形太難畫了。

T :這個圖形好像有安排設計過的。

S2:對啊!我第一次看大概是這樣,沒有注意垂直之類的,後來畫錯了,慢 慢的發現是怎麼樣。

T :你發現了什麼嗎?

S2:發現這三點在一條直線上,這三點也一直線,這樣就有一個大三角形。

S2:發現這三點在一條直線上,這三點也一直線,這樣就有一個大三角形。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