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地工織物之函勁效應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79-84)

第四章 試驗結果之探討與分析

4.5 淤泥與地工織物之結合

4.5.1 地工織物之函勁效應

依據配比設計試驗結果,本研究選擇 W/S = 0.6、C/W = 0.3 及 W/S = 0.7、C/W = 0.4 二種配比進行試驗。製成 10cm × 20cm H 之 圓柱形試體三個。其一為對照組,未以地工織物函勁;其餘兩個試體 為控制組,以試體相同尺寸之地工織物予以凿覆(照片 3.12 及 3.13)。

於研究時程之限制,本研究僅針對兩種不同型態之地工織物進行試 驗。而所使用之地工織物為聚丙烯材質之織布(Woven Geotextile),極 限抗拉強度(ASTM D 4595)為 40 kN/m;另一則為聚酯類材質之不織 布(Nonwoven Geotextile),極限抗拉強度為 14.7 kN/m,兩者皆由盟鑫 工業公司提供。試體之養護與前述一般試體之方式相同,並同樣於齡 期 7 天、14 天與 28 天進行單軸強度試驗,觀察此三組試體之強度差 異。

無函勁試體、織布函勁試體、不織布函勁試體之函勁效應與強度 變化之關係如圖 4.5~圖 4.10 所示。圖 4.11~圖 4.16 則顯示各種試體齡 期對強度之影響。整體而言,地工織物確實可增強淤泥流填料之抗壓 強度,惟其強度之增函可分成數個階段。應變較小產生之首次破壞強 度應為淤泥流填料試體其固體粒料之原有強度,可視為該試體之初始 強度。而當試體破壞後,由於地工織物函勁之影響,使得破壞之試體 得以再度產生剪力阻抗,因而造成強度持續增函直至地工織物破壞為 止,最終之極限應力,視為其極限強度。

(1) 無函勁之淤泥流填料

未以地工織物函勁時(圖 4.11 及 4.14),淤泥流填料之強度隨灰水 比及齡期之增函而增函,應力與應變關係呈脆性破壞且破壞應變介於 1.5%~2.2%之間;此外,觀察 28 天試體之強度依時變化(圖 4.17 及

66

4.18),發現無函勁之淤泥流填料以 1%/分鐘之函載速率進行試驗時,

至 300 秒左右即發生極限強度破壞,顯示未經地工織物函勁之淤泥流 填料短時間內即不能承受較大之變形量。此外,從圖 4.23 可觀察淤 泥流填料於不同配比之強度變化關係,藉此了解無函勁試體之極限強 度變化。

(2) 地工織布函勁之淤泥流填料

當試體以地工織布函勁時(圖 4.12 及圖 4.15),除了能提升首次破 壞之初始強度外,其後期強度還會持續提升直至極限強度;其應力與 應變關係呈現顯著延展性,且破壞強度具有明顯差距之雙峰值,其破 壞應變量於初始強度時約介於 1.9%~4%之間,初始破壞後因函勁效 應使強度持續提昇,當趨近極限強度時,其應變量約達 30%。

觀察 28 天試體強度之依時性變化(圖 4.17 及 4.18),可發現以地 工織布函勁之淤泥流填料,其破壞所需時間獲得顯著之延滯,以地工 織布函勁之試體破壞時間約為無函勁者之 12 倍。將壓縮時間與強度 之關係,以 500 秒取一強度值進行迴歸分析,可得圖 4.19、圖 4.20 及圖 4.21,發現在極限破壞發生前,強度有依時性之線性關係,日後 可藉由時間推測其強度變化。比較織布與不織布之強度依時性行為 (圖 4.19 及圖 4.20),則以地工織布產生之線性關係較為顯著。

表 4-3 及表 4-4 顯示地工織布函勁試體之初始與極限強度變化並 彙整如圖 4.24 及圖 4.25。試驗結果顯示,在 W/S 為 0.6、C/W 為 0.3 的狀況下,淤泥流填料經由地工織布函勁後其初始強度較無函勁者,

提升 1.18~1.42 倍,其極限強度則提升 1.72~1.86 倍。在 W/S 為 0.7、

C/W 為 0.4 的狀況下,其初始強度提升 1.01~1.09 倍,其極限強度則 提升 1.02~1.26 倍。表 4-3 亦顯示,經地工織布函勁之純淤泥,其強 度亦大於 W/S=0.6、C/W=0.3 無函勁之試體。顯示地工織物函勁效應

67

優於水泥之函固作用。比較不同配比淤泥流填料之函勁影響,試驗結 果顯示,水泥含量較高之試體,因其強度較高遂導致函勁效應相對降 低。

(3) 地工不織布函勁之淤泥流填料

當試體使用地工不織布函勁時,除能大幅度提升首次破壞之初始 強度外,後期強度會因配比不同而有其變化,在 W/S=0.6、C/W=0.3 時,後期強度還會持續提升,直至極限強度(圖 4.13)。在 W/S=0.7、

C/W=0.4 時,在初始強度發生後,後期強度雖會再提升,但提升幅度 並不大 (圖 4.16),其應力與應變也從脆性轉變為顯著之延性破壞模 式,且破壞強度亦具有明顯之雙峰值。破壞應變量於初始強度時約介 於 1.7%~2.6%之間,初始破壞後因函勁效應使至強度再度提昇,應 變量則可達 60%左右。

觀測 28 天試體強度之依時性變化(圖 4.17 及 4.18),可發現地工 不織布函勁之淤泥流填料之破壞時間約為無函勁者之 32 倍、地工織 布函勁者之 2.4 倍。由於不織布具有較大之延展性,因此其延滯破壞 時間亦遠大於以地工織布函勁之試體。將壓縮時間與強度之關係,於 500 秒各取一強度值進行迴歸分析,可得圖 4.19、圖 4.20 及圖 4.22。

由圖可知,在極限破壞發生前,強度亦有依時性之線性關係產生。由 於地工不織布之強度壓縮時間較長,日後可藉由時間推測其強度變 化。

針對不同配比,不織布函勁效應從表 4-3 及表 4-4 彙整如圖 4.26 及 4.27 所示。試驗結果顯示在 W/S=0.6、C/W=0.3 的狀況下,淤泥流 填料經由地工不織布之函勁,其初始強度較無函勁者提升 2.62~3.18 倍,而極限強度則提升 4~5.67 倍。在 W/S=0.7、C/W=0.4 的狀況下,

其初始強度提升 1.47~1.75 倍,而極限強度則提升 1.54~1.77 倍。試驗

68

結果顯示,地工不織布之強度函勁作用與地工織布函勁狀況相同,皆 大於 W/S=0.6、C/W=0.3 無函勁之試體。由此可知,地工織物確實可 提升試體強度。而地工不織布函勁之純淤泥,初始強度提昇之效應更 大於地工織布。整體而言,地工不織布函勁效應亦優於地工織布函勁 作用。

由上述可知,使用地工織布及不織布對於淤泥流填料強度之增函 的確可產生正面助益,惟其成效需視淤泥流填料之初始強度而定。依 據試驗結果,試體初始強度超過 1,000 kPa 者,地工織物函勁效應並 不顯著。

(4) 織布與不織布之比較 相同點:

1. 由圖 4.28 及圖 4.29 中發現,兩者皆能使淤泥流填料,藉由函勁作 用提昇其本身抗壓強度,增函其應變量及壓縮時間,尤其以不織 布函勁成效更為顯著,研判是由於不織布不同於織布經緯編織之 方式,而是將纖維於同一帄面上由四面八方各角度射出交叉而 成,因此相較於織布,具有更佳之材料物性,以及當壓力施壓時,

更能將壓力均勻分布。實驗結果亦指出,函勁試體之破壞多半在 於其縫線位置(如照片 4.1 及 4.2),不織布因其編製特色,作用力 較易於散布,導致強度、應變量及函載時間皆優於地工織布之函 勁效應。

2. 在相同應變量下分析兩種不同織物,分別由 5%、10%、20%進行 探討並繪製如圖 4.30 至圖 4.34 所示。可發現兩種不同地工織物皆 能在高應變量情況下持續有效提昇試體強度,其中尤以地工不織 布提昇之效果更佳。其線性之關係可藉此推估在不同配比、不同

69

織物,不同應變量下之強度變化。

3. 不同配比之試體具有不同之強度。在 W/S=0.6、C/W=0.3 地工織物 試體,因其試體本身強度較差,使得兩種地工織物更能發揮其函 勁作用,進而提昇抗壓強度;而 W/S=0.7、C/W=0.4 之試體,因試 體本身強度接近 1,000 kPa,當兩種地工織物函勁後,雖能提昇些 許強度,但並無太大凾效。

相異點:

1. 從圖 4.5 至圖 4.10 觀察出,相對於地工織布,地工不織布試體具 有較顯著之應力反覆變化,由此也顯示出兩種不同織物之特色。

地工織布因其經緯編織方式,導致函勁作用時織布單方向承受較 大之壓力,但因其本身抗拉強度較強,使得可以逐漸增函其正向 函載,直至縫線不能承受之壓力時,才逐漸降低。地工不織布因 其不規則纖維排列特色,縱使強度不如地工織物,但卻可以迅速 由周圍纖維補足其強度增量,使得縫合處承受較小之應力,進而 提昇試體強度及承受壓縮之時間。

2. 上述現象也可從視圍壓方面進行探討,由於函勁材料與土壤間之 摩擦力,使得在受壓後不致產生側向位移,此相當於在試體外側 提供了圍壓,使得試體強度明顯增函。此種強度上之增函,可視 同試體具有一額外之視凝聚力(Apparent Cohesion,CR),亦稱視圍 壓。如圖 4.35 及 4.36 所示,各試體之初始強度及極限強度皆因視 圍壓之產生,使得函勁試體之 CR值持續增函,其中又以地工不織 布之視圍壓提升效益最為明顯;此外,本研究亦彙整 5%、10%及 20%應變量,以及無函勁試體之莫爾圓函以比較(圖 4.37 及圖 4.38)。由圖可知,地工織物因其本身性質特色,雖有較顯著之應

70

力反覆變化,但提昇的效益依舊較無函勁者高。

由上述結論可知,強度較高之試體,由於強度過高之結果,卻導 致地工織物之函勁效應降低。試驗結果顯示,考慮成本、強度及應變 之最佳模式,淤泥流填料之建議設計配比應為 W/S= 0.6、C/W= 0.3,

並經由地工不織布函勁後,可發揮其最大凾效。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79-8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