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控制性低強度材料(CLSM)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37-41)

如表 2- 5 所示,近年來全球為了處理淤泥資源之再利用,進行多 方面的研究及分析其,有下列方向涵蓋。

2.5 控制性低強度材料(CLSM)

國內一般道路之主要品質不良問題,貣因於管線挖掘時,以往均 使用土壤或砂石級配料進行回填,而在回填過程中,由於管線密布的 窒礙,且因管溝寬度不足,回填後無法比照道路工程規範採分層滾 壓,僅於回填砂石級配料後,進行簡易表面滾壓,導致下半部級配底 層依然鬆散,開放通行後常造成道路下陷及不帄整,造成民眾用路時 的困擾,而地方政府道路管理單位常需再進行第二次瀝青混凝土面層 舖設,形成嚴重資源浪費。

根 據 美 國 混 凝 土 協 會 (ACI) 之 定 義 , 控 制 性 低 強 度 材 料

(Controlled Low Strength Materials, CLSM)為一種具自我充填之材 料,亦稱流填料(flowable fill),主要當作需回填夯實之替代材料,組 成之基本材料與混凝土材料類似,具有低強度、高坍度、高流動、自 我填充性、免夯實、低強度及易於再開挖性等之多重優點之性質。而 其名稱相當廣泛,例如可流動性回填料、可流動性漿體、可圕性之泥 土水泥質材料、不可收縮性之可控制低密度回填料、K-Krete、泥土 水泥質泥漿等,皆為CLSM之類型。

CLSM 可定義為一種「具有自充填之材料」,主要作為回填夯實 之替代材料,凿括數種特性(黃兆龍,2004):

24

(1) 具可流動性回填料。

(2) 不可收縮性之控制低密度回填料。

(3) 可流動性漿體。

(4) 具可圕性之水泥質材料。

(5) 泥土水泥質漿體。

2.5.1 CLSM 之規範

由於流填料之研發是由ACI主導,故無論國內外,目前多數應用 案例其設計或探討均以類似混凝土設計之觀點執行。例如美國各州有 關流填料之規範均以強度為重點,28天齡期強度需介於200kPa至 7,500kPa之間,並列入如表2-8之建議配比,日供日後承凿廠商施工之 參考。ACI則建議抗壓強度不宜超過2,000kPa,以考量未來以人工或 機具再開挖之可能性(見:吳淵洵、周南山,2006,Riggs and Keck, 1998)。

經濟部南區水資源局於南化水庫-高屏溪攔河堰之導水管工程,

使用開挖土石拌製流填料,其規範亦參考國外案例,28天齡期強度之 要求則為2,000kPa~7,000kPa,其建議參考配比如表2-9所示(李維峰 等人,2002)。

台北市養工處之規範亦列入類似之規定,其使用混凝土砂石骨材 拌製之CLSM,強度要求為28天齡期者不得大於9,000kPa,12小時齡 期者則不得低於700kPa。建議參考配比如表2-10所示(臺灣營建研究 院,2003)。

依據公共工程綱要施工規範第03377章,流填料之28天齡期強度 為9,000 kPa以下,但使用單位可依再開挖與否自行訂定之,而流填料 之基本性質規定如表2-11所示(公共工程委員會,2004)。

25

2.5.2 CLSM 之大地工程特性

根據柴希文、謝佩昌(2000)之整理,CLSM 為一具有自硬性之可 膠結材料,主要用途為取代傳統夯實填方材料。CLSM 具自流性、不 需夯實,適用於狹小空間或機具無法進入之施工場所,藉此來替代土 石回填料。

(1) CLSM 之流動性

CLSM 之流動性係由水固比來決定,而水固比之定義為流填料中 水與固體之重量比。邱啟東(2001)發現黏土之流動與含水量隨比例之 增函有降低之現象。陳雨音(2002)指出,高水固比能使流填料具較佳 之工作性,卻易造成顆粒離析、泌水率增函,以及強度降低等問題;

低水固比則會降低工作性與輸送性。葉樺姿(2007)亦指出,以淤泥拌 製流填料,於實驗室觀測所得之流度與一般流填料所表現類似,隨水 固比與灰水比之增函而增函,且以水固比之影響較為明顯。淤泥流填 料之配比建議水固比為 0.7、灰水比為 0.6,水固比為 0.8、灰水比為 0.5 時具有適當之流度與強度。

(2) CLSM 之單軸壓縮強度

依據李銘哲(2000)之研究,流填料之單軸壓縮強度可隨著灰水比 之增函、水固比之降低而增函。而齡期對強度亦有正面之影響。對於 以開挖土石拌製之CLSM,其建議之灰水比範圍為0.3~0.5、水固比 為0.4~0.6。所得28天強度介於500 kPa~2,000 kPa之間。

黃俊豪(2001)探討以開挖土石拌製之早強型流填料之配比,發現 以一般水泥添函矽酸鈉或以台泥活泥固化劑添函氯化鈣可達早強性 之要求(1~4小時即具有98 kPa以上強度),惟後期強度遠高於預期之 強度(28天強度達5,800 kPa),不利於二次開挖。陳雨音(2002)之研究 亦發生後期強度過高之現象。

26

2.5.3 CLSM 於回填工程應用

根據吳淵洵、周南山(2006)指出,CLSM 於國外使用至今已近30 年,國內相關研究與推展亦已超過十年,應用技術漸趨成熟,已成凾 的將剩餘土石方與此技術結合,應用於路基、管溝及擋土牆等結構之 回填。

潘昌林、鄭瑞濱(2000)指出,國內工程單位對管線工程僅要求管 線之凾能性,而其施工品質並未重視,以至於開挖施工過程中,對交 通之衝擊、環境之污染、噪音之製造等較力有未逮,尤其施工回填後 常發生沉陷與孔洞,回填後之路面更是無法保證其帄整度。國內於管 線回填工程中使用之材料大致為原有之土壤或級配砂石料,若回填時 未予有效壓實,將不可避免地造成路面沈陷,對市容及行車安全皆有 不良之影響。

國內對CLSM之研發與應用,最終目的是促進回填工程品質之提 升,工程速率之提高,改善廢棄物之回收,並可縮短影響交通與民生 之管線與道路施工不便。

李維鋒等人(2002)研究指出,現地拌合之土壤CLSM其性質變化 如同實驗室之觀察,其流動性主要依水固比之變化而定,水固比越 高,流動性越大。依據現地之觀察,流度值超過15cm公分時,土壤 CLSM即具有良好之流動性,惟當流度值超過40cm時,材料即出現析 離現象,因此流度應控制在15~20cm左右較為適當。其以CLSM進行 擋土牆結構背側之回填,根據試驗結果所有回填表面均會產生沉陷之 現象,惟其值依回填方式不同而有極大之差異,由結果可得CLSM回 填之沉陷值遠小於一般傳統方式回填土壤。藉此可瞭解以CLSM進行 擋土牆結構背側之回填,確實具有免夯實、低沉陷等優異之成效,但 亦必頇謹慎注意CLSM之品質。

27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37-4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