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城鄉發展後之地表逕流處理方式

第六節 地層下陷的省思

第七節 城鄉發展後之地表逕流處理方式

量到開放空間的需要,也因此喪失了許多自然防護的能力,例如大 道往往以集中末端(End of pipe)排水方式來排除基地之地表逕流

,即採取於區域排水出口設置一滯洪設施以減少尖峰流量。此一集

圖 2-5a 日本都市開發前之水環境影響示意圖

資料來源:日本社團法人雨水貯留浸透技術協會。

水下水道接管率低,大部分之雨水均可滲透至地下形成地下水資源 貯存,同時因河川之基流量豐沛,河川之污染程度並不算太高(如 圖 2-5a 所示)。但隨著人口不斷湧入都市地區,使得都市人口與經 濟快速發展,為了滿足人類居住之生活空間,提升生活水準,不僅 用水量大幅增加外,同時為容納人口日益增加之需求,都市街道、

建物密度以及停車場等公共設施不斷增建,造成地表不透水區域擴 大,人工排水系統取代了土壤原本涵養滯蓄之功能,加上生活雜排 水之排放量增加,污水下水道尚未全面普及,使得地下水補注量及 河川基流量減少,造成河川嚴重污染(如圖 2-5b 所示)。依據這樣 地都市發展模式,預估至廿一世紀中,當大部分建築之污水下水道

圖 2-5b 日本都市開發中之水環境影響示意圖

資料來源:日本社團法人雨水貯留浸透技術協會。

系統建置完成後,雖可有效減少排放至河川之生活雜排水排放量,

減低河川污染量,但也因更多人工設施之興建與不透水鋪面之鋪設

,使得地表逕流量增大,人工排水系統無法負荷宣洩而造成淹水,

同時更因地下水補注量之減少,致使河川基流量嚴重減少不足,河 川多呈現乾涸現象,嚴重造成都市水文環境之丕變,造成都市水患 問題不斷,嚴重影響居民之生命財產安全(如圖 2-5c 所示)。

在人類的開發行為中,城鄉建設是造成大地保水能力下降之主 因,依據日本在多摩市鎮開發中所做的實驗指出,在充滿建築物、

道路、停車場等設施的都市化區域若遭逢下雨,其地表逕流量約為

圖 2-5c 日本都市開發後之水環境影響示意圖

資料來源:日本社團法人雨水貯留浸透技術協會。

另一自然林地區域的 5.2 倍,這說明了市街開發確實會對洪峰的發 生量有所影響。就都市防災的範疇而言,有許多措施是可透過都市 計畫手段達成的,例如要維護公園綠地作為都市生態保留地或者緩 衝帶的功能,應禁止在這些地方設置地下停車場或開發其他地下用 途,同時應使用滲水性能良好的植被披覆,至於停車場需求問題除 應以大眾運輸積極取代之外,也應儘量利用既成建築物用地作為興 設地下停車場的選擇,以降低大量開發對水環境的破壞。

蒸 発 散

過去我們的大地環境可說是充滿了無數的坑洞間隙,並具有貯 集大量水分的功能,例如疏鬆的土壤孔隙以涵養雨水,天然埤塘窪 地以匯集逕流水,甚至有許多的地下溪谷以容納伏流、湧泉。現代 的城鄉環境不但使地面大量不透水化,也使地面喪失許多積水的溼 地埤塘,甚至連地面下的土壤也因地下室興建以及土壤改造而漸漸 形成「無孔隙化」,除造成土壤涵養水分的能力減弱,對生態也有 莫大的傷害。

歐美日等國家為降低因基地開發增加之尖峰流量與逕流體積

,並增加基地之保水能力,逐漸採用微管理(Micro-management)

及源頭控制(Source control)的概念(Takeuchi, 2000; Seiji, 2000 and Liaw, et al., 2000)來處理都市逕流的問題,即在研擬土地利用計畫 時同時考慮排水計畫,將小型滯留及入滲設施因地制宜地分散設置 於都市排水區中各基地,將基地開發增加之逕流於區內消減,減輕 下游的排洪負擔,同時具有增加基地保水量的功能,對於區域水環 境具有正面的助益,乃是一種現地減退(On-site abatement)的都市 生態逕流管理方式。日本社團法人雨水貯留浸透技術協會為了減緩 日本部分都市開發地區之都市熱島效應,達到水資源永續的目的,

歷經近廿年的經驗發現,因都市開發所造成之都市水文改變,尤其 是地表逕流之暴增與地下水涵養量減少之問題,一般只需配合適當 之保水貯留滲透設施之興建,基本上均可使其恢復至原土地應有之 水文狀況(如圖 2-6 所示)。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