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境隨心轉,悠游於虛實間的邊界

第二章 靜觀萬物皆自得

第二節 境隨心轉,悠游於虛實間的邊界

由於台灣歷經多次不同族群間的接觸、磨合,彼此都在找尋和諧共處的方式。

一如世界各地多元民族組成的社會,融合是一條漫長而且艱辛的路途,也是一個 必須面對卻幾乎無法完成的課題,讓生於斯、長於斯的筆者深覺,對於這個現狀 是必須學習適應的,也因此想以此為發想,以鬥魚為主角,在本篇論文與作品意 涵中表述筆者身處多元文化共處環境的現實情況。並以象徵的手法,透過畫面中 不同元素的構成,隱喻一種美麗卻又緊張的關係,進而希望能將老莊思想與哲學 觀融入靜觀萬物怡然自得的冥想意境,以超然的態度在作品上呈現自己中立的創 作觀,不附加個人價值觀與主觀立場。

為了呈現出多元文化共處於這片土地上的現況,所以在本次的創作研究中,

將視覺表現的兩大形式(具象與抽象)在畫面上結合。在此必須強調的是:結合的 目的並非設法將之融合,而是「刻意」單純地將兩者並置,刻意保有具象藝術的 表述功能,以及抽象藝術視覺元素的純粹性。由於兩者在本質上的差異,當同時

14

15

第二位是擅長將具象與抽象元素結合於畫面的旅美藝術家司徒強(1948-2011)。以 下分別就他們各自的藝術養成中對其藝術觀具有影響的層面加以介紹:

趙無極為旅法的中國畫家,從小生長在一個富裕的書香世家,為宋朝皇族後 裔。成長在優渥而又充滿書卷氣息的環境,耳濡目染下,中國文人氣息已成為他 人格特質的一部分,但勇於挑戰權威與傳統的個性卻讓他無法接受拘限於此。

在學生時期對中國水墨畫過於遵循傳統技法的學習方式(臨摹)感到非常厭 倦,生性叛逆的他也因此拒絕這種學習方式。所幸在其老師林風眠的循循善誘以 及適性教學下,趙無極逐漸走出自己的創作之路。其作品雖是以西方繪畫顏料為 媒材,卻蘊含東方水墨畫的意境與韻味。成名後的他語重心長說道:「雖然我入 了法國籍,但我的創作源泉在中國,本身骨子裡的東西,還是中國人的,這應該 是最重要的。」這句話顯露出趙無極前半生所處的環境與成長的經驗,對他一生 的創作有著密切不可分的影響力(圖 2-2-1)。

﹝圖 2-2-1﹞趙無極,《21.3.1964》, 1964,油彩畫布,63.5x80 公分,私人收藏 圖檔取自羅芙奧 http://ravenel.com/artwork.php?id=61&lan=en

16

趙無極的作品是以東方美學為精神內涵,外加西方繪畫近五百年來最常運用 的油彩為媒材,顯現出該時代「中體西用」的改革精神,東西交錯,迸裂出燦爛 炫目的火花。雖然並非將具象與抽象作融合,而純粹是以抽象為開始、也以抽象 為結束的純抽象創作,但是其「東、西方形式與意象的融合」,亦開啟了筆者對 不同元素並置的想法與試驗的動力(圖 2-2-2)。

而另一位旅美藝術家司徒強,對我本次的研究創作影響更大。他出生於中國 廣東省,兩歲時即隨家人遷居香港,後移至美國定居。1969 年就讀台灣師範大 學美術系,畢業後進入美國紐約普拉特藝術學院攻讀碩士。早期曾習畫於嶺南四 家之一的楊善深,後雖轉入西方媒材的創作領域,但卻承襲了第二代嶺南畫派中

「筆墨當隨時代」、「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創新精神。因此,在司徒強的畫作 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水墨畫特有的文學內涵並將此意境融入西方繪畫的媒材與技 法中。其後期作品不但兼具東方美學與西方元素,更在作品外在形式上結合了抽 象表現與照相寫實的兩大元素,作品呈現出感性與理性的個人溫度(圖 2-2-3)。

﹝圖 2-2-2﹞趙無極,《01.11.86》,1986,油彩畫布,89x116 公分,私人收藏 圖檔取自羅芙奧 http://ravenel.com/artwork.php?id=5199&lan=tw

17

司徒強作品風格兼容並蓄,不將自己侷限於創作形式的某個角落。從早期師 從楊善深的嶺南二代畫風,到中期極端的具像形式:照相寫實(圖 2-2-4),再到後 期將具象寫實與抽象表現兩大形式結合於同一畫面(圖 2-2-5);在這樣的轉變中仍 能保有東方文學意境,融入天人合一的哲學思維。這樣的轉變,一方面啟發我進 行本次研究及創作實踐的想法,成為我驗證創作實踐的依據,另一方面也讓我原 本對抽象與具象元素並置畫面時,所可能造成的視覺感受問題及疑慮獲得解答:

原來,衝突也可以是一種美學。

﹝圖 2-2-3﹞司徒強,《桃紅舍利》,2009 年,壓克力顏料‧畫布,123185 公分,私人收藏 圖檔取自羅芙奧 http://ravenel.com/artwork.php?id=5199&lan=tw

﹝圖 2-2-4﹞《司徒強相片集二》司徒強追悼會: 穹界之花,1993 年,彩色照片,私人收藏 圖檔取自 Blogger, http://rememberszetokeunghk.blogspot.tw/2011_09_01_archive.html

18

在這兩位近代藝術巨擘的身上,對於筆者個人創作特色的形成,引出了以下 三個重要的啟發:

一、認識自我、發掘自己的個性特質

我,是一個人在一生中最常伴隨字句脫口而出的一個字,因為人類思維 的共通性就是以自己為本位作為判斷或行為的開始,因此,「認識自我、發 覺自己的個性特質」就成了藝術家創作前的必修學分。創作即是將個人觀點、

想法以適合的方式呈現於他人眼前,也許希望得到認同,也可能希望造成討 論,甚至引發辯論。創作者自我本位的觀點必須夠清晰,才能有堅固的立論 點,讓觀者在接收到作品的感官刺激後能深刻感受作者的想法與立場。也就 是說,當創作者對於自己性格、角色立場、處世價值觀有足夠且深入的了解 後,才能有機會以真實、誠懇的態度面對自我,唯有如此才能找到最適合自 己的創作形式。

﹝圖 2-2-5﹞司徒強,《狂雲》,2006 年,壓克力顏料‧紙,58.476.8 公分,私人收藏 圖檔取自誠品畫廊 http://www.eslitegallery.com/zh/artist.php?id=39#prettyPhoto[y2006]/3/

19

20

由前述三位藝術巨擘的創作歷程與作品風格中得知,繪畫創作形式本 當是藝術家發自內心,最真、最直覺的表達方式。當一個人心中有感,極欲 抒發時,會用自己認為最適切的方式表達,例如:當與人發生爭吵時,會不 自覺地用自己最孰悉的語言表述自己的想法與不滿。如果為了讓對方容易理 解,而勉強使用自己不孰悉的對方語言,結果當然是結結巴巴辭不達意。藝 術創作當然也是如此,必須隨性依心,順著自己的心性與習慣走,才能將自 己的觀感想法表達得淋漓盡致,而非侷限於具象或抽象的外在形式。再者,

筆者從小就是在這樣一個多元並存的社會環境下成長,各種宗教、文化與價 值觀在各自獨立發展中卻又可以共同存在著,因此未達和諧的共存關係就是 我們這一代的最佳寫照,既然如此,要讓具象與抽象兩種元素在同一個畫面 中各自美麗,又何嘗不可呢?

2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