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清明我心映萬物

第二節 於天地間找尋自在

自有人文活動以來,藝術所呈現出來的面貌,大多是以具象形式為主,即使 是原始部落遺留下來的壁畫、器皿紋飾,也是以簡化或象徵性的具象圖騰符號呈 現較為常見。從整個人類藝術的發展史中,可以察覺出一個端倪,即是:藝術從 來不是一項獨立發展的人文活動,它與社會結構中的其他區塊,如宗教、政權等 息息相關。它可能成為宣揚宗教的工具,也可能成為操控政治的手段,亦可成為 塑造社會風俗的利器。因此在抽象畫誕生之前,藝術大多都是以具象的面貌呈現,

以方便在人文活動中扮演推波助瀾的角色。但是在抽象畫出現之後,藝術的存在 更加純粹。

有鑑於此,筆者在這次的作品下筆前,就已經設定要將抽象的純粹性納入畫 面構成元素之一,並且讓具象與抽象的元素在畫面中各自展現其形式特色,一方 面呈現出台灣現今社會族群共存的樣貌,另一方面表現自己理性與感性在體內共 存共生的人格特質。為使畫作在可控制的範圍內進行,前置工作除了運用攝影、

網路資源外,也以電腦繪圖軟體為輔助,進行圖像修改與合成,在動筆前已經能 夠清楚知道完成後的結果,以達到掌控畫面效果的目的。

24

25

26

在創作的手法與技巧部分,運用了幾種不同技巧交互運用,包含水性壓克力 顏料不透明技法、油畫技法以及半自動技法,部分作品還運用油水互斥的原理產 生自動變化的特殊效果。這些技法已經實驗了多年,第一次是出現在大學的基礎 素描課的作品中,對自動技法及複合媒材做了一系列的運用嘗試(圖 3-2-1),在近 年自己的創作作品裡也經常使用。

筆者就讀大學時,初次接觸複合媒材後便覺得非常新穎,經常嘗試各類媒材 組合,找尋的地方從美術社到五金行,甚至是資源回收場都是我經常出入流連忘 返之處。在不同質感的物件組合與混搭中,發現許多有趣的現象,抱持的想法很 單純也非常直覺性,如同小孩子玩遊戲一般,現在再回頭檢視那個時期的作品,

雖然覺得青澀未成熟,許多材料本生的物理及化學特性都不甚孰悉,運用時,偶

﹝圖 3-2-1﹞李振松,《自畫像》,1998,複合媒材,紙本,70x135cm,已佚 圖檔取自筆者攝影

27

發性的效果往往得看運氣,媒材與媒材間的結合也欠缺「長期保存」的基本觀念,

但那的確是一段拓展筆者個人創作視野的重要時期。在一次期末評圖中,梅丁衍 老師的一席話,讓我對媒材結合有了新的體認,他說:「媒材與媒材間的搭配還 要考慮材料本身的五行屬性,搭配得宜便相得益彰,搭配失當則格格不入,怎麼 看怎麼怪。」原來複合媒材的創作,所使用的材料選擇上並非「只要我喜歡,有 什麼不可以」,當中還包含著許多材質屬性的問題必須考慮。這是我對複合媒材 運用的第一次頓悟!(圖 3-2-2)

成家立業後,每天忙於工作與家務,讓創作活動停擺了好一段時間,要拿起 畫筆好好的畫上個把小時幾乎不太可能,只有在夜深人靜,萬籟俱寂之後才能享 受短暫的創作樂趣。由於時間、空間的限制,那幾年所完成的作品雖然具象、抽 象形式都有(尤其是抽象性的半自動表現技法作品,是我這幾年主要的實驗方向),

但是比起大學時期,所使用的材料種類已經單純許多。會有此調整、改變,主要 是因為在這幾年的實驗中發現,雖然在材料運用上,複合媒材形式的創作有更豐

﹝圖 3-2-2﹞李振松,《你用完換我》,1998,複合媒材,石膏板,120x95cm,已佚 圖檔取自筆者攝影

28

富的組合運用自由,但也正因為如此,往往造成媒材種類的過度濫用,使畫面失 去原本的純粹性與協調感,有時甚至因為不考慮作品材料的性質與耐久性,而在 後續的保存上面臨極大的困難。

在創作時所運用的材料種類精簡化後,出現了新的狀況,雖然作品呈現出來 的形式顯得單純許多,但由於自己有著慣於使用的一套色系,因此使得這個時期 的作品樣貌如攣生兄弟一般,難以有明顯的差異。美其言,也許可以解釋成是一 種個人風格的形成,但是,實際上卻無法滿足自己的創作慾望。因此我選擇返校 進修一途,唯有這樣才能增廣自己在藝術創作方面的見聞與經驗。

很幸運地,順利進入台灣師大美術研究所。雖然選擇在職進修班,但也正因 為這樣,接觸到的同學大多已經是創作經驗豐富的藝術工作者,而擔任進修班的 指導老師也是萬中選一的傑出教授,因此,雖然這三年學習的過程十分辛苦,但 是卻非常值得。因為除了老師在繪畫技巧及創作理念上適時給予關鍵性的提點,

同儕之間的觀摩、學習更是讓自己大大地開拓了視野。透過彼此間不藏私地經驗 交流,從中學到了許多媒材運用的個人特殊技巧與寶貴經驗。

2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