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增進教育體系對市場變化的反應彈性(廣義的勞動政策)

第二章 政策討論

二、 增進教育體系對市場變化的反應彈性(廣義的勞動政策)

勞工技能與職場需要彼此「配合」的改進,不能只倚靠職業訓練、尋職協助 等勞動救助政策。基礎能力的培育是根本,包括:正式學校教育、產學合作、非 正式教育體系等。可能的作法包括:

‧ 增加正式教育體系對市場變化的反應彈性,普及資訊教育,補救偏鄉教 學。

20 我國公部門的職業訓練辦理方式包括政府機關自行辦理、委託其他機構辦理、補助辦理、聯合辦理等,

而以補助辦理的占比最高,委託辦理居次。實際執行職訓的機構包括各種財團法人單位、社團法人協會、

公會、工會、學會、高職、科技大學、普通大學、民間人力培訓業者、補習班等。

‧ 增加網路教學的資源,對弱勢學生給予網路學習補助。

‧ 強化產學合作,補助弱勢學生參與實習。

‧ 吸納非正式教育體系的能量。

(一) 增加正式學校教育對市場變化的反應彈性,普及資訊教育,補救偏鄉 教學

為了使勞工能有效因應網路經濟,讓勞工的「技能」和產業的「工作」搭配 得更好,正式教育體系在課程、師資、產學合作等各方面必須更有彈性,要能更 快速對市場變化作出反應。

1. 普及學校的資通訊科技教育

近年來國小教育已開始進行資通訊應用技能的訓練,使學生習慣 IT 程式 的設計與運用。但有兩點需要改善:第一,由於財務和師資的問題,這種課程 仍然不夠普及,「偏鄉」學校尤其缺乏穩定的、常態化的資通訊教育。這需要 教育資源的重分配以及教師進用的彈性化。第二,通訊科技教育的成效不僅決 定學校的課程和設備,還決定於家庭資源的多寡,僅靠學生在校的資通訊技能 訓練可能還不夠。若要把資通訊科技教育普及到「偏遠」地區,必須對弱勢家 庭提供連網設施與網路終端設備的補助。OECD(2014a)指出,針對 PISA(國 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測試成績的研究顯示,僅在學校有機會使用網路者的學 生的資料搜尋與數位閱讀能力尚不足,必須是可在家中使用網路的學生的資料 搜尋與數位閱讀能力才最強。

2. 確保學生具備基礎的核心能力,尤其是語文能力和基本的運算能力

網路科技使得自動化機器代替勞工,為了適應變遷,勞工需要終身學習。

而基本的語文和運算能力是終身學習的基礎。基本能力愈強的人,學習的速度 愈快、效果愈加,也更有學習的動力。近年學習測驗的結果顯示,臺灣中小學 前後段學生的成績落差很大,約三成以上中學生的英文、數學未達基本能力,

城鄉之間的學業差距也遠超 OECD 國家的平均值。要改善這個問題,關鍵不 僅在教育經費的多寡,更重要的是教學資源的重分配、教師進用制度的彈性化、

重視「改善後段學生表現」的教學績效檢驗。

3. 增加網路教學的資源,對弱勢學生給予網路學習補助

網路科技固然可能有造成就業兩極化的因子,但網路科技本身也可改善 教育條件。「大規模開放線上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s)

的興起,提供了各種類型的網上教育,其潛在功能包括:(a)提供個人化、客製 化的教學。利用應用程式,可監測學生表現、掌握學生學習狀況,提供即時回

饋,而對進度超前或落後的學生依照其程度來調整學習內容,為學生量身定製 教學內容與進度,因材施教;偏遠地區或中斷學校教育的人可以利用網路教學 靈活而有彈性的補充知識。(b)網路科技可利用教學軌跡所累積的大數據,來 分析學生的學習障礙,而改善教學方式。(c)網路教學平台供教師分享交流教學 心得,而改進教學。(d)提供線上(虛擬)教學與校園(實體)教學混合的可 能性,既保留校園實體教學的面對面團隊協作訓練,又有教學進度客製化的彈 性。

網路教學平台可以大幅降低教育成本,協助教育資源薄弱的學校和家庭,縮 短城鄉教育差距。但是,網路科技對弱勢者教育的潛在幫助若要實現,則需要普 及化的住家網路基礎設備,政府應投入更多資源為偏遠和弱勢家庭提供網路學習 的補助。

(二) 強化產學合作,補助弱勢學生參與實習

網路科技使得某些勞工被自動化機器所替代,「勞工技能」和「職場需要」

因此無法緊密銜接。強化產學合作,並善用非正式教育體系的資源,是縮減學用 差距的途徑。

頂尖的企業(尖端人力的需求方)經常透過學生實習、產學合作、參與教育 培訓等方式來培育所需要的人才。例如:Google 台灣在 2015 年推出「Google 數 位火星計畫」,與華碩、宏碁、天下雜誌、樂天、遠傳、Garena、Ford 等企業合 作,幫助學生跨領域學習,培養數位行銷人才,以縮短學校與業界之間在數位和 工作文化上的落差。

但我國的產學合作仍有多種問題:第一,台灣的中小企業眾多,不論對人力 需求端(企業)而言,還是對人力供給端(學生)而言,成熟產學合作的挑戰還 很大。以學生實習而言,臺灣過去頗為忽略,近年已稍有改變,但高品質學生實 習還不夠普遍。如果接納實習生的機構只是要求實習生處理單調重複的雜務,像 是:影印、文書打字、會議之器材茶水各式單據的準備、訂購便當,等等,而不 是問題分析組織的訓練、高效能工作文化的浸淫薰染,則實習對學生的效益不大。

這涉及整體企業文化和學校認知的問題。第二,家庭背景良好的學生能夠為及早 建立良好的企業網路關係,而接受尖端企業或非營利機構的不給薪實習,但弱勢 家庭的學生則可能必須為支付學費生活費而在服務業的基層打工,無法參與尖端 企業或非營利機構的不給薪實習。這既可能剝奪人才的發展機會,也不利於社會 階層流動的暢通。

改善學生實習的可能政策方法包括:(a)激勵大專院校明定實習的學分、暑期

全職實習的時數、考評標準等。(b)政府補助弱勢學生在尖端企業或非營利機構進 行實習,以發展弱勢學生的天賦;甚至補助優秀弱勢學生到海外的優秀企業實 習。

(三) 吸納非正式教育體系的能量

正式教育體系在招生、課程、師資、學費等各方面受有多重的管制,對勞動 市場變化的反應非常遲緩。非正式教育體系(補習教育、營利型教育)所受到的課 程、招生、教師資格、聘用解雇之管制較少,對於「技能」與「職場需要」的缺 口可以迅速反應。面對網路經濟的興起和資料科學人才的缺乏,美國在過去幾年 已經出現有規模的資料科學進修學校(補習班),經由短期(例如 3-6 個月)的訓練,

已讓許多受訓前的低薪勞工在結業之後迅速得到高薪的資料分析工作(Lohr, 2015)。歐巴馬總統在 2015 年啟動的 TechHire 計畫,甚至和這些進修補習學校合 作,以求更快的培育更多的資料科學家和網際網路人才,滿足產業界對這方面勞 工的需求。

許多營利性和非營利性的網路教學平台也是非正式教育體系的一環。例如著 名的 Udacity 教學平台的課程安排緊湊,學費相對便宜;Udemy 平台則是一個課 程市集,其平台上的師資沒有預先的資格限制,而決定於教師的教學表現。

臺灣的某些產業部門(例如金融業、網路相關產業)也有資料科學家不足的問 題,一些大學院校和非營利機構雖然已經開辦資料科學課程,但公部門仍可就此 和非正式教育體系(包含國內外的網路教學公司)進行更多的協調合作。合作的面 向除了針對失業者的職業訓練計畫之外,也可包括一般非失業者的進修訓練。政 府或許可以針對低收入進修者提供與訓練後就業情況掛勾的補助。

為了使勞工能有效因應並順利調適網路經濟,讓勞工的「技能」和產業的「工 作」媒合更佳,政府應該充分利用、結合高度競爭而有彈性的(實體的和網上的) 非正式教育體系的力量。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