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未來的就業與勞雇關係

自動化技術影響就業市場,並非一個新現象。歷次工業革命就是勞工與機器 競賽的過程,自動化技術逐步取代農工商業某些人力工作的過程其實一直進行著。

網路科技革命再次引起了勞工被自動化技術大量取代的恐懼。這一次工業革命對 勞動需求的影響方向會不會和過去的歷史經驗有所不同?

工作的數量不是固定不變的。科技除了代替一部份人力工作,也提高勞動生 產力,催生新的產品和服務、開發出新的商業模式增加交易的種類、擴大市場範 圍,因而帶動新的勞動需求。科技的發展不必然減少就業。例如,1900 年時,美 國有 41%的勞動力在農業部門;之後的綠色農業革命使農業的勞動生產力大幅增 加,到了 2000 年,農業的勞動力只占總勞動力的 2%(Autor and Dorn, 2013)。

農業生產力提高之後,新興的各式製造、營造、資訊技術、消費電子、醫療保健、

金融、旅宿餐飲、休閒娛樂等行業大幅雇用勞工,其所增加僱用的人數遠超過農 業所減少的14。而且,隨著生產力提升、社會更加繁榮富裕,人們往往選擇更短 的工時,更長的休假,較早退休,這是人們福祉的增加。

以下探討網路經濟之下的未來就業與勞雇型態,包括:(1)網路經濟的新增勞 動需求與被代替勞工的就業轉型;(2)平台經濟如何改變勞動服務的提供方式,而 影響勞雇關係;(3)網路科技如何影響勞雇媒合的效率;(4)網路科技與工作時地的 彈性。

一、 網路經濟的新增勞動需求與中技能勞工的未來 (一) 網路經濟的新增勞動需求

如第一篇第一章所述,網路科技雖然也取代一些人力工作,但一樣可以創造 新的工作機會。網路科技與新商業模式的結合形成網路經濟,而網路經濟的發展,

直接增加各類 IT 人才的需求;網路科技所激發出來的新市場、新產品、新創企 業,也增加社會對專業人才、經理領導人才的需求15。長期而言,網路科技可能 從下列 4 個面向帶動各行各業對勞動服務的引伸需求(McKinsey, 2011a):

1. 網路科技可為企業擴展新市場

14 勞動生產力的提高並不減少社會的勞動需求,反而因為促進經濟發展而使勞動需求和就業增加。這種 效果和能源消費的「反彈效果」(rebound effect 或 Jevons paradox)相似。能源消費的「反彈效果」是:

能源效率的提高最終不但沒有降低人均能源消費,反而因為其降低了企業的邊際生產成本,而使商品 的消費量和商品的種類都增加,進而增加人均能源的消費。

15 當然,經營數位內容、應用程式、網路平台的企業通常不是勞力密集產業。例如, Instagram 在 2012 年以 10 億美金賣給 Facebook,當時其員工僅有 13 人。OECD 國家在 2012 年的平均網路 GDP 占比為 6%左右(生產面法估計),但這些國家的資訊暨 ICT 產業的就業比重只有 4%(OECD, 2014b)。

網路科技大幅降低訊息成本、交易成本,帶動平台經濟,讓原先的地方 性小企業和家庭式企業,能以低廉的費用透過網路平台來接觸距離遙遠的消 費者,擴大其市場範圍。

2. 網路科技催生許多新產品和新的服務

行動科技和社群網路使人們可以幾乎不限時地的享受食、衣、住、行的 各式服務。平台經濟、金融科技把原先閒置的各種資源媒合起來。

3. 網路科技可以降低中小企業與新創企業進入市場的障礙

雲端運算可幫助中小企業與新創產業減免許多固定投資成本。網路金融 則提供「模組化」的新融資管道,可降低資本市場的獨占性,有助於中小企 業與新創產業的投資。

4. 電子商務可能促進額外的消費

在實體商店較不密集或實體商品種類較少的地區,電子商務不僅可部分 代替實體零售,也可能使總消費有所增加。

上述市場擴張與新創服務所產生的就業機會,是網路經濟有潛力創造就業機 會之所在。

(二) 中技能勞工的未來

網路科技雖然可能代替一些例行性的、中技能職業的人力工作,但中等技能、

中等收入的工作機會不會完全消失。有一些中等技能的工作很容易自動化,另有 一些則需要臨機應變的人力和機器相互搭配。自動化技術很難在不降低品質的條 件下,取代這類的人力工作,例如:護理師、抽血師、放射技師等醫療輔助專業 工作在多數已開發國家都面對殷切的勞動需求。因此,有良好前景的中等技能工 作不是傳統的藍領生產工作或辦公室的例行性白領工作,而是能把人的比較優勢

(處理面對面的人際互動關係、隨機應變、解決突發性問題)和自動化技術結合 起來,能發揮自動化技術和人工判斷互補潛能的工作。這不限於醫療輔助專業的 工作,還包括許多技能服務的工作,例如:提供個性化培訓和協助的人員,像是 各類客戶服務工作、各類私人教練、各類工程監督人員、各類維修和技術支援專 家(管道維修、水電安裝維修、空調安裝維修、室內環境工程、汽車修理)、甚 至是需要創意的文書處理工作。而且,有些中等技能的工作人員,在其例行性的 工作部分讓自動化技術取代之後,甚至可能藉著先進的自動化技術之協助,來處 理一些原先「認知需求較高」的工作。例如,護理人員藉由高度自動化的醫療器 材之助,或許能負責一些初階的診斷治療工作(Autor, 2014)。

二、 平台經濟與勞雇關係的改變

網路科技與新商業模式的結合形成網路經濟,而網路經濟的發展對勞動市場 的影響不限於網路科技對勞動生產力的促進效果或對人力工作的代替效果。行動 科技、雲端運算、人工智慧、大數據所支持的網路科技大幅的降低了市場交易成 本,提高供需媒合的效率,促進了各式各樣的媒合平台。例如交通媒合平台(Uber、

Lyft、滴滴出行), 旅宿媒合(Airbnb),外賣餐飲媒合(SpoonRocket、空腹熊貓),

住宅清潔媒合(Handy),「在地導遊」媒合,急診醫療媒合(Medicast、Heal),專案、

創意、研發媒合或「群眾外包」平台(像是 Amazon Mechanical Turk、CloudCrowd、

InnoCentive、Toptal、Upwork 等)。更有五花八門的各類金融媒合平台,包括:

行動支付、P2P 社群微型借貸、群眾募資、社群保險,等等。

許多新型媒合平台的特點是:透過平台來提供服務的工作者不是平台企業的 員工(employees),而只是按件計酬的合同工(on-demand contract workers)或「承 攬契約」工作者。眾所皆知,Uber 是世界上最大的計程車媒合平台,但其本身沒 有雇用任何一位計程車司機,也不擁有任何一輛計程車。Airbnb 也類似,其公司 價值可能不輸萬豪國際酒店集團(Marriott International),但其本身卻沒有任何一 位旅館員工,也不擁有任何一間客房。因此,這類平台不但利用網路科技來媒合 閒置的資源,把一群人的需求迅速變成另一群人的工作,也可能改變整體的勞資 關係,許多公司不再需要這麼多的全職正式員工。

根據經濟學的公司理論,公司組織之所以出現,是因為透過內部階層組織來 處理較複雜公務,比從勞動市場上按件計酬的購買勞作服務要更划算。但是網路 科技的發達可能從兩個面向移動了以往分隔公司與市場的邊界。第一,自動化技 術讓許多工作可以切割得更細,即使是專業知識的工作,也有顯著的比例可以轉 化為「可按件計酬的」的事務(這或可叫做「生產專業化的報酬遞增(increasing returns to specialization)」)。而且行動科技、社群科技讓公司可以很容易的與各地 廣大的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s)或兼差者通訊協作。於是,相對於「把勞工納 入內部組織」的作法,「按件計酬外包」的淨效益變大了。為了節省從其內部來 組織勞作的成本,讓最有技能的員工把精神集中在價值最高的事務上,公司把可 切割的工作分包出去;市場分工變得更細更廣。工作外包不是新現象,但網路科 技讓許多可分割的任務不但可被分包到其他公司,也可以被更多的分包給獨立工 作者。

第二,「平台經濟」的「雙邊網路效應」也改變了以往劃分公司組織與市場 的邊界。平台是供需媒合的中心,有「供應方」和「需求方」這兩種客戶。例如 Uber 有運輸服務供應者(司機)和乘客這兩種客戶;Airbnb 有租房提供者(房東)

和承租客這兩種客戶。平台價值的成長有賴於這兩邊客戶的相互吸引,只要任何 一邊的客戶大量退出平台,就會導致平台的瓦解。基於這種「雙邊市場」的「跨 邊網路外部效果」(cross-side network externalities),平台的興衰決定於其組織外 部的「供應方」客戶和「需求方」客戶能否同步成長,而不是決定於其組織內部 的人力數量。若把「供應方」客戶收納為自己的員工,則平台公司就會喪失培養 網路效果的可能性。由於這個特點,比起經營「單邊市場」、面對「單邊客戶」(例 如乘客或房客)的傳統租車公司或旅館,開發「雙邊市場」的平台公司的組織規 模會比較小、員工人數會少很多。

基於上述的市場分工效果和雙邊網路效果,平台經濟固然可以降低公司的組 織成本,並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選擇,開發創造出許多價值,但也在許多領域改 變勞動服務的提供方式及勞雇關係。「承攬合約」或「群眾外包」式的勞力提供 可能會局部代替傳統的正式勞雇關係。對勞動者而言,其利弊因各人特性之不同 而有所不同:

1. 威脅盼望工作穩定的勞工

以「承攬合約」方式按件計酬的工作模式,對於盼望工作穩定的人顯然 不利(例如:負擔子女教育和住宅貸款的中年勞工)。如果自由工作者可以承 接許多工作,則正職員工(尤其是中低技能的全職員工)所提供的服務就變

以「承攬合約」方式按件計酬的工作模式,對於盼望工作穩定的人顯然 不利(例如:負擔子女教育和住宅貸款的中年勞工)。如果自由工作者可以承 接許多工作,則正職員工(尤其是中低技能的全職員工)所提供的服務就變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