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網路科技對勞動市場的衝擊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網路科技對勞動市場的衝擊 "

Copied!
8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專題報告

2016– 04

105 年 12 月

網路科技對勞動市場的衝擊

(2)

財團法人中技社(CTCI Foundation) 於 1959 年 10 月 12 日創設,以「引進科 技新知,培育科技人才,協助國內外經濟建設及增進我國生產事業之生產能力為宗 旨」。初期著力於石化廠之設計與監建,1979 年轉投資成立中鼎工程,承續工程業 務;本社則回歸公益法人機制,朝向裨益產業發展之觸媒研究、污染防治與清潔生產、

節能、及環保技術服務與專業諮詢。2006 年本社因應社會環境變遷的需求,在環境 與能源業務方面轉型為智庫的型態,藉由專題研究、研討會、論壇、座談會等,以及 發行相關推廣刊物與科技新知叢書,朝知識創新服務的里程碑邁進,建構資訊交流與 政策研議的平台;協助公共政策之規劃研擬,間接促成產業之升級,達成環保節能與 經濟繁榮兼籌並顧之目標。

本著創社初衷,為求對我們所處的環境能有更深的貢獻以及協助產業發展,對 國內前瞻性與急迫性的能源、環境、社會及經濟議題邀集國內外專家進行研究探討,

為廣為周知,提供讀者參考,特發行此專題報告。

本專題報告由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二研究所陳筆助研究員團隊協助完 成,分析網路科技對於我國勞動市場的影響,並提出建議,供政府及產業參考。

發 行 人:潘文炎 主 編:余騰耀

執行編輯:鄒 倫、陳潔儀、呂雨龍、劉致峻、郭博堯 發 行 者:財團法人中技社

地址 / 106 台北市敦化南路二段 97 號 8 樓 電話 / 886-2-2704-9805

傳真 / 886-2-2705-5044 網址 / www.ctci.org.tw

本社專題報告內容已同步發行於網站中,歡迎下載參考

ISBN:978-986-92691-9-3

(3)

執行摘要

1

前言

9

第一篇 網路科技與勞動市場的兩極化

第一章 網路科技的人力代替與人力互補功能 15 第二章 台灣勞動市場的兩極化 23 第三章 網路科技與勞動市場兩極化的因果關係 37

第二篇 網路經濟與勞動政策

第一章 未來的就業與勞雇關係 57

第二章 政策討論 65

第三章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方向 73

目錄

(4)
(5)

I

我國的勞動市場正面臨結構性的轉變,相較於 1990 年代中期,失業水準 顯著上升,實質平均薪資長期停滯;勞動收入的占比下降,資本收益的占比上 升。已開發國家如美、英、德等國也有類似的現象,其勞動市場同時呈現「就 業分布兩極化」和「薪資分配兩極化」的現象。「就業分布兩極化」指的是:

高技能和低技能勞工的就業占比增加,中技能勞工的就業占比則萎縮。「薪資 分配兩極化」則是指:高技能和低技能勞工的薪資成長率高於中技能勞工的薪 資成長率,中技能勞工的薪資成長停滯。

此等兩極化的現象,在勞動經濟研究的領域中,主要的解釋包括全球化與 國際貿易的衝擊、電腦與網路科技的影響、景氣波動的影響、以及自 1980 年 代以後勞工團體力量的弱化 (美國和西歐)。其中,由於網路科技和相關的自動 化技術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巨大的衝擊,也帶來新型態的交易和工作方式。

一方面,網路科技和自動化技術可以代替人力,並淘汰許多原有的中間交易環 節;另一方面,網路科技也提高勞動生產力,並催生新市場、新產品,因而增 加 IT 技能人才和專業領導人才的需求。網路科技還可能影響勞動服務的提供 方式和勞雇關係,對勞動就業有重要的潛在影響。

本社定位為民間環境能源智庫,除了關心國內能源與環境議題之外,亦針 對國內關鍵及新興議題進行探討。去(2015)年,已針對「高齡化對台灣產業 勞動需求及產業發展進行探討,並出版專題報告;今(2016)年為釐清網路科 技對於我國勞動市場的潛在衝擊,本社與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陳筆助研究 員團隊合作研究探討。本報告共分成兩篇,第一篇主要探討網路科技對勞動市 場可能產生的影響,透過整理官方統計數據驗證台灣是否有就業兩極化或薪資 兩極化的現象,並且嘗試建構理論及實證模型來分析網路科技與國內勞動市場 兩極化現象的理論與統計上的因果關係;第二篇則討論網路經濟中可能新增的 勞動需求,以及被代替勞工的就業轉型,進而針對網路經濟可能造成的勞動兩 極化現象,討論政策應對的課題。

財 團 法 人 中 技 社

2016 -04

(6)

II

本報告能順利完成,感謝參與撰寫的中華經濟研究院陳筆助研究員團隊,

並感謝中華經濟研究院彭素玲主任、亞洲物聯網聯盟(AIoTA)劉建志秘書長 與東吳大學政治系蕭子承先生對本報告提出許多非常有價值的批評和建議,使 本報告有大幅度的改善。

(7)

執行摘要

一、 網路科技與勞動市場兩極化

網路科技對人類社會有重大的貢獻,網路科技降低了市場交易成本、擴大 了市場範圍、提高資源利用的效率、催生許多新的服務和新產品。但任何變革 都有贏家和輸家;網路科技也瓦解了許多舊有的商業模式,並對勞動市場產生 複雜難料的衝擊。網路科技對勞動市場的影響有 3 個面向:

‧ 網路科技增進某些技能或職業的勞工生產力,並催生新市場、新產品、

新服務、降低中小企業與新創企業進入市場的障礙,而增進各行業對勞 動服務的引伸需求。

‧ 網路科技可能使某些人力工作面臨被自動化技術取代的危險。由於「機 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等技術的發展,被取代的工作不必然是技術 含量最少、所需教育程度最低的工作。

‧ 網路科技促進平台經濟,而可能使「承攬合約」或「群眾外包」的勞務 提供方式局部代替正式的勞雇關係。

因此,網路科技一方面創造新的價值,提高某些人或整體的所得,另一方 面,網路科技的人力代替和人力互補效果都可能使就業占比或相對薪資出現兩 極化的現象。長期而言,網路科技對整體就業的淨效果未必是負面影響,但在 短期內,許多勞工面對網路科技的興盛與流行,會有調適的困難。

本報告檢查台灣的就業和薪資是否有兩極化的現象,並分析網路科技與勞 動兩極化的潛在因果關係,然後針對網路經濟中可能的勞動兩極化問題,討論 可能的應對政策。

(一) 勞動市場兩極化 1. 就業兩極化

歐美國家的勞動市場在過去二三十年間已出現就業分布「兩極化」的現 象,也就是高技能(高收入)和低技能(低收入)職業的就業占比增加、而中技 能(中收入)職業就業占比萎縮的趨勢。本報告針對台灣的勞動市場,檢查是 否也出現兩極化的現象。

如果把〈職業標準分類〉九大類別中的第 1 大類「企業主管及經理人 員」、第 2 大類「專業人員」、第 3 大類「技術員及助理專業人員」當做高 技能職業,把第 4 大類的「事務支援人員」、第 7 大類「技藝有關工作人員」、

第 8 大類「機械設備操作及組裝人員」等看做中技能職業,而把第 5 大類「服

(8)

務及銷售工作人員」和第 9 大類的「基層技術工及勞力工」當做低技能職業;

結果發現,從 1995 到 2015 年之間(主計處〈人力資源統計年報〉資料),職 業的占比顯現了兩極化的現象:中技能的就業占比萎縮,而高、低技能的就 業占比皆擴張。

若從大的行業類別來看,製造業的就業占總就業的比重變化不大,服務 業的占比則增加,工業中非製造業的就業占比萎縮 2 個百分點。

至於各類職業在製造業、服務業、工業中非製造業中的就業占比變化:

(1) 高技能職業在各大行業中的就業占比皆擴張。

(2) 中技能職業在製造業、工業中的非製造業、服務業的就業占比都萎 縮,並以在製造業中萎縮最多,服務業次之。

(3) 低技能職業的占比則僅在服務業中擴張,而在製造業和工業中的非 製造業則萎縮。

所以,製造業、工業中的非製造業、服務業都有中技能的就業占比萎縮、

而高技能的就業占比擴張的現象。服務業的兩極化現象最明顯,其高技能和 低技能的就業占比都擴張。將服務業再細分,則中技能職業占比在過去 10~20 年之間的萎縮情況是:

(1) 萎縮 3-4 個百分點:「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不動產業」、

「資訊及通訊傳播業」、「公共行政及國防;強制性社會安全」。

(2) 萎縮 5-6 個百分點:「金融及保險業」。

(3) 萎縮 6 個百分點以上:「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和「其他服務業」。

再按照性別和年齡別來觀察,可發現男性、女性、15-29 歲、30-44 歲、

45-65 歲(及以上)的就業者,幾乎全部顯現就業占兩極化的情勢。但是依教 育程度區分的就業者則顯現例外的趨勢,各學歷的高技能職業占比均萎縮。

2. 薪資兩極化

本報告針對臺灣的勞動市場,檢查是否出現高、中、低技能職業的薪資 分配變化。結果發現,從 2003 到 2015 年之間(勞動部的〈職類別薪資調查〉

資料),這三大群職業的相對薪資也有兩極化的現象:高技能職業和低技能 職業的薪資增加速度快過中技能職業。

(二) 網路科技對薪資就業兩極化的可能影響

為了瞭解網路科技對台灣勞動市場的兩極化是否有所貢獻,本報告參考一 個解釋自動化科技和就業關係的理論模型,並利用迴歸分析來檢驗自動化科技 和就業的因果關係。

(9)

迴歸的結果顯示:網路科技對就業占比的「兩極化」似乎有顯著影響。網 路科技的發展尤其可能擴大高技能職業相對於中技能職業的就業占比。但網路 科技對於相對薪資「兩極化」的影響則較不明顯。本報告也嘗試利用產業別的 資料來檢驗網路科技和就業占比「兩極化」的關係,但是產業別迴歸分析有比 較嚴重的資料問題和網路科技代理變數問題,需要未來進一步的釐清。

二、 網路經濟與勞動政策 (一) 未來的就業與勞雇關係

1. 網路經濟的新增勞動需求

自動化技術影響就業市場,並非一個新現象。歷次工業革命就是勞工 與機器競賽的過程。但工作的數量不是固定不變的。網路科技與新商業模式 的結合形成網路經濟,長期而言,網路科技除了代替一部份人力工作,也提 高勞動生產力,而可能從下列 4 個面向帶動各行各業對勞動服務的引伸需 求:

(1) 網路科技可為企業擴展新市場,擴大市場的範圍。

(2) 網路科技催生許多新產品和新的服務,刺激企業開發出新的商業模 式。

(3) 網路科技可以降低中小企業與新創企業進入市場的障礙。

(4) 電子商務可能促進額外的消費。

上述市場擴張與新創服務所產生的就業機會,是網路經濟有潛力創造就 業機會之所在。

2. 中技能勞工的未來

網路科技雖然可能代替一些例行性的、中技能職業的人力工作,但中 等技能、中等收入的工作機會不會完全消失。有一些中等技能的工作很容易 自動化,另有一些則需要臨機應變的人力和機器相互搭配。自動化技術很難 在不降低品質的條件下,取代這類的人力工作。有良好前景的中等技能工作 不是傳統的藍領生產工作或辦公室的例行性白領工作,而是能把人的比較優 勢(處理面對面的人際互動關係、隨機應變、解決突發性問題)和自動化技 術結合起來,能發揮自動化技術和人工判斷互補潛能的工作。許多技能服務 的工作都有這些特點。還有些中等技能的工作人員,在其例行性的工作部分 讓自動化技術取代之後,甚至可能藉著先進的自動化技術之協助,來處理一 些原先「認知需求較高」的工作。

3. 平台經濟對勞雇關係的潛在作用

(10)

網路科技對勞動市場的影響不限於勞工生產力的促進效果或對人力工 作的代替效果。網路科技由於大幅降低交易成本,而改變了以往劃分公司組 織與勞動市場的邊界。自動化技術讓許多工作可以切割得更細,而且網路科 技讓企業能很容易的與各方的自由工作者通訊協作;市場分工的範圍因此而 擴大,企業可把更多工作分包出去給獨立工作者。其次,網路科技降低了交 易媒合的成本,而促成新型的「平台經濟」。平台是供需媒合的中心,其價 值之成長創造有賴於其組織外部之「供應方」和「需求方」這兩種客戶的擴 張成長,而不是其組織內部的人力數量。由於這兩種效果(分工效果和平台 經濟效果),網路科技可在許多領域改變勞動服務的提供方式及勞雇關係,

「承攬合約」或「群眾外包」式的勞力服務提供方式可能會更進一步的局部 代替正式的勞雇關係。

4. 勞雇媒合效率與工作時地的彈性

網上人力媒合平台對不同技能的勞工可能有不同的勞雇媒合效果。社 群科技催生了「人才挖掘平台」,幫助專業工作者建立社群圈,使得高階人 力的供需媒合更有效率。但對於中低階勞工的勞雇媒合而言,勞方資訊的透 明度似乎不曾因為網上人力平台的興起而有所改善,同時招聘者的篩選負擔 卻未必下降,網路科技對中低階人力勞雇媒合效率促進作用似乎不很顯著。

網路科技有助於遠距溝通,許多工作的執行不再限於特定的地點或時 間,因而能夠減少員工通勤的需要,進而提高勞動生產力。因此,遠距工作 或彈性工時或許可能增加。但是整體而言,工作的地點與工作的時間的彈性 化不必然代替面對面的溝通的需要。溝通成本的下降和生產力的提高會促成 更多的業務,而需要更多的溝通,溝通頻度的增加進一步增加員工之間面對 面互動的需要。遠距溝通與面對面互動大概沒有很強的代替關係,反而有互 補作用。

(二) 政策課題

網路經濟的發展可能在短期內使整個社會和政府面臨科技創新和均化所 得(或穩定勞雇關係)的「兩難抉擇」。網路科技或許會增進社會的整體生產力,

但在短期內網路科技可能取代某些人力工作;平台經濟的盛行也可能使「承攬 合約」的勞務提供方式局部代替正式的勞雇關係。面對網路經濟,許多勞工一 定會有調適的困難。網路科技所引起的勞動問題,主要是「勞工技能」和「職 場需要」銜接不良,以及新型勞雇關係對無雇主自營作業者就業安全的威脅。

面對這種挑戰,社會的應對大方向是:增進勞工適應網路經濟的能力,並為弱 勢勞工提供安全保障。具體而言,包括 7 種面向:

(11)

‧ 提高職業訓練對市場變化的敏銳度,以增進勞工適應網路經濟的能力。

‧ 增加正式教育體系對市場變化的反應彈性、吸納非正式教育體系的能 量,以增進新世代適應網路經濟的能力。

‧ 強化就業安全的保障,賦予「無雇主」勞動者集體談判權。

‧ 對弱勢勞工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險,為「無雇主」勞動者提供「可攜式」

失業保險、職災保險。

‧ 增加商事及勞動法規的彈性,以提供邊際勞工更多的就業機會。

‧ 改善投資環境以助長企業競爭,以求間接增進就業並提高人力品質。

‧ 擴大政策制定的諮詢管道,開放資料,廣納眾智。

1. 提高職業訓練對市場變化的敏銳度,放寬補助科目,補助的程度與訓後的 就業狀況掛勾

強化教育訓練是扭轉「勞工技能」和「職場工作」銜接不良問題的重要 手段。職業訓練若要達到「訓用合一」的效果,其訓練課程必須對市場變化 有敏銳的反應能力。而要達成這個目標,職業訓練應該充分利用、結合高度 競爭而有彈性的民間資源,尤其是非正式教育體系(營利性補習教育機構)

的力量。目前公部門的職業訓練雖然多數以補助辦理或委託給民間業者的方 式辦理,但其方法需要調整,包括:

(1) 補助的科目限制應該再放寬,涵蓋語文項目。

(2) 評鑑標準以及補助額度應與訓練後的就業情況掛勾。

(3) 補助的資源應集中於訓練後就業情況優良的學員和優良的訓練機 構。

(4) 職業訓練的合作對象並應擴及國內外的網路教學平台,對透過國內外 的網路教學平台接受訓練的學員提供補助。

2. 增進教育體系對市場變化的反應彈性

(1) 增加正式學校教育對市場變化的反應彈性,普及資訊教育,補救偏鄉 教學

為了使勞工能有效因應網路經濟,讓勞工的「技能」和產業的「工 作」搭配得更好,正式教育體系在課程、師資、產學合作等各方面必須更 有彈性,要能更快速對市場變化作出反應。包括:

A. 普及學校的資通訊科技教育

資通訊科技教育的成效不僅決定學校的課程和設備,還決定於

(12)

家庭資源的多寡。若要把資通訊科技教育普及到「偏遠」地區,必 須對弱勢家庭提供連網設施與網路終端設備的補助。

B. 確保學生具備基礎的核心能力

基本的語文和運算能力是終身學習的基礎。必須改善後段學生 的學習落差,縮減城鄉之間的學業差距。改進之道包括教學資源的 重分配、教師進用制度的彈性化、重視「改善後段學生表現」的教 學績效檢驗。

C. 增加網路教學的資源,對弱勢學生給予網路學習補助

網路教學平台大幅地降低了教育成本,可協助教育資源薄弱的 學校和家庭,為學生提供個人化、客製化的教學,而縮短城鄉教育 的差距。但網路科技對弱勢者教育的協助若要實現,則需要政府投 入更多資源為偏遠和弱勢家庭提供網路學習的補助。

(2) 強化產學合作,補助弱勢學生參與實習

強化產學合作與學生實習,是縮減「勞工技能」和「職場工作」之 間缺口的途徑。臺灣中小企業眾多,成熟產學合作的挑戰還很大。同時,

家庭背景良好的學生能夠為及早建立良好的企業網路關係,而接受尖端企 業或非營利機構的不給薪實習,但弱勢家庭的學生則可能必須為支付學費 生活費而在服務業的基層打工,無法參與不給薪實習。改善學生實習的可 能政策方法包括:(1)激勵大專院校明定實習的學分、暑期全職實習的時 數、考評標準等。(2)政府補助弱勢學生在尖端企業或非營利機構進行實 習,以發展弱勢學生的天賦;甚至補助優秀弱勢學生到海外的優秀企業實 習。

(3) 吸納非正式教育體系的能量

為了使勞工能有效因應並順利調適網路經濟,讓勞工的「技能」和 產業的「工作」媒合更佳,政府應該充分利用、結合高度競爭而有彈性的 非正式教育體系的力量。非正式教育體系(補習教育、營利型教育)所受到 的課程、招生、教師資格、聘用解雇之管制較少,對市場變化的反應可以 相當迅速。網路教學平台的興起也使非正式教育體系更為活潑,學費也更 便宜。公部門應當和非正式教育體系(包含國內外的網路教學公司)進行更 多的協調合作。合作的面向除了針對失業者的職業訓練計畫之外,也可包 括一般非失業者的進修訓練,並針對低收入進修者提供與訓練後就業情況 掛勾的補助。

(13)

3. 強化就業安全的保障,賦予「無雇主」勞動者集體談判權

勞方集體談判權是勞方獲取薪資保障和就業安全的重要工具。但無雇主 的自營作業者目前不能利用〈工會法〉來組織其與委辦企業「聯合談判」的

「類工會」團體。網路科技促進平台經濟,而平台經濟可能使「無雇主」勞 動者漸漸增多。賦予無雇主勞動者組織工會和集體談判的權利,是保障自營 作業者的手段之一。

4. 對弱勢勞工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險,為「無雇主」勞動者提供「可攜式」失 業保險、職災保險

網路科技和平台經濟可在許多領域改變傳統的勞雇關係,而使得自由工 作者更為普遍。但自營作業者不是受雇於任何雇主的「勞工」,目前不得作 為就業保險的被保險人,無法得到失業救助;自營作業者的職災保障範圍也 遠比一般勞工狹窄嚴苛。我們的社會應該重新組建勞動保障規範,針對自營 作業者或自由工作者,以可攜式的社會安全個人帳戶,安排這些工作者和政 府的提撥分配比例,為這些工作者提供就業保險、職災保險等。

5. 增加商事及勞動法規的彈性,以提供邊際勞工更多的就業機會

商事法規及勞動監管的彈性大小,可以一方面增進在職勞工的福祉,另 方面則減少潛在就業者的就業機會,政府必須求取平衡。例如,網路科技所 支持的新型平台經濟,雖然可能增加獨立工作的就業型態,而使工作的不穩 定性增加,但也可增加就業的彈性,幫助失業者、工作中斷者、非勞動力更 有機會進入職場。因此,對於平台經濟的勞雇模式,法規應當容許一些彈性。

至於平台經濟之下獨立工作者的最低福利保障,則如前文所建議,給予「無 雇主」工作者集體談判權、「可攜式」失業保險和職災保險等等的保障。

再如〈勞基法〉關於「繼續性」的定期契約工作應視為不定期契約的規 定,也限制企業的用人彈性,有可能使企業減少聘僱人數,或把更多的工作 外包給自由工作者。

面對網路科技的勞工代替效果,商事及勞動法規若在某些部分適度擴大 彈性,可以增加邊際勞工之就業機會。

6. 改善投資環境以助長企業競爭,以期間接增進就業並提高人力品質 投資可以帶動工作機會。優秀的海外企業來台直接投資還可帶來新的商 業模式,刺激企業競爭,改善企業文化和工作模式,進而改善員工的在職訓 練成果、增進員工的能力。但產業的投資意願決定於投資的環境,除了硬體 基礎設施之外,我國的商事法規、金融監理、環評程序,都應進一步地改革

(14)

釐清、降低其僵硬性、減少不確定性、鼓勵新創商業模式,以促進國內產業、

海外台商、外國企業的在台直接投資。

7. 擴大政策制定的諮詢管道,開放資料,廣納眾智

政策問題的確認、政策目標的實現、政策工具的選擇,都需要有良好的 事實資料作為根據。網路科技使得幾乎人人都可親近資料、使用資料分析的 工具;反映社會脈絡的資料和分析資料的工具不再是少數專家或少數決策者 所掌握的稀有資源。基於公共治理的權力,政府蒐集並擁有許多獨一無二的 資料;這些資料若不能讓各方的利害關係人充分利用,就無法發揮其有助於 我們認識社會、改善社會的潛力。面對網路時代各種公共政策問題的衝擊,

政府應該善用網路平台「匯聚眾智」的特點,利用各方才智來幫助我們認識 社會的脈絡(就業分布、薪資分配),以發展解決問題的方法,降低「技能」

和「工作」彼此「錯配」的機率。

(15)

前言

網路科技對人類的社會經濟帶來巨大的衝擊,網路科技降低了市場交易成 本、擴大了市場範圍、促成更快更準的生意媒合、提高資源利用的效率、產生 許多新商品和新服務,還增進公共服務和公民活動的能量,給我們的日常生活 帶來更多的選擇和樂趣。針對網際網路的經濟貢獻,麥肯錫顧問公司(McKinsey

& Company)、波士頓顧問集團(BCG)、OECD、聯合國等機構都曾估算網際網 路對 GDP 的貢獻毛額。一般的估計結果是,在 2011 年左右,平均而言 OECD 國家資通訊(ICT)部門的 GDP 占各國的整體 GDP 約 6%左右,我國的網路相關 經濟活動的 GDP 可能也超出此一平均值(見下圖 1)。

資料來源:圖中除台灣以外的數值均取自 United Nations (2016), http://bit.do/WDR2016-FigO_10 。台灣

1的數字是 5.4%,取自 McKinsey (2012)所做的 2010 年估計值;台灣2的數字則是 11.6%,取自陳筆、

彭素玲、羅鈺珊(2016)從支出面計算的 2011 年臺灣網路 GDP 估計值。

圖 1 ICT 部門的 GDP 占比

但任何變革都有贏家和輸家,網路科技雖然帶來新型態的生產消費,卻也 瓦解了許多舊有的商業模式,並對勞動就業產生複雜難料的衝擊。一方面,網 路科技可以提高某些勞動者的生產力,並催生新市場、新產品,因而增加社會 對專業領導人才的需求;但另一方面,網路科技和自動化技術也代替了許多人

0 2 4 6 8 10 12 14

愛爾蘭 韓國 日本 瑞士 英國 匈牙利 美國 盧森堡 愛沙尼亞 瑞典 芬蘭 斯洛伐克 捷克 丹麥 加拿大 法國 德國 荷蘭 希臘 義大利 斯洛維尼亞 西班牙 比利時 冰島 波蘭 葡萄牙 挪威 奧地利 台灣1 台灣2

%

ICT部門的GDP佔整體GDP的比重(%),OECD國家與台灣,2011

OECD國家均值=6%

(16)

力工作,而使一些勞工出現調適的困難;網路科技並可能改變勞動服務的提供 方式和勞雇關係。這些互補效果和代替效果綜合起來,對於勞動就業既有整體 的淨效果,也有重分配效果。

歐美國家的勞動市場在過去 20 年來出現就業和薪資「兩極化」的傾向:

中水準薪資勞工的就業占比下滑,高水準薪資勞工和低水準薪資勞工的就業占 比增加;同時,高水準薪資勞工的實質薪資提升最多,中水準薪資勞工的實質 薪資提升最少。理論模型和實證研究顯示,其原因可能部分來自數位化科技對 人力的替代和互補之交互作用。台灣是否有類似的現象,網路科技在這些方面 的潛在作用與可能的政策反應,值得探索。

網路科技由於可以大幅降低交易成本,也促成了現代型的「平台經濟」

(platform economy,流行用語是「共享經濟」):平台企業利用其「雙邊客戶」

(例如資訊搜尋者和廣告商之於 Google,乘客和客車駕駛之於 Uber,一般消費 者和商家之於信用卡公司)彼此之間互相吸引的特性,力求產生網路正回饋效 應。也就是,平台公司要盡可能的利用外在於其公司的人力資源(也就是其客 戶),而不能僅倚靠其組織內部的人力資源(員工)。這可使企業在許多領域利 用「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或獨立工作者的「承攬契約」來代替正式的勞 雇關係。另外,對於不同技能和經驗的勞工,現代型人力平台並可能有不同的 勞雇媒合效果。

本報告研究網路科技對勞動市場的潛在衝擊,共分成兩篇。第一篇第一章 探討網路科技如何代替傳統人力,而減少勞動需求;又如何與人力互補,而增 加勞動需求。第一篇第二章描述台灣各職業勞工就業占比與相對薪資的變化,

檢查台灣是否有就業兩極化或薪資兩極化的現象。第一篇第三章以一個理論模 型來分析網路科技的衝擊與勞動兩極化的潛在因果關係,然後利用我國的勞動 統計資料,以計量方法檢驗網路科技和勞動兩極化是否有顯著的因果關聯。第 二篇第一章則探討網路經濟之下的未來就業與勞雇型態,包括:(1)網路經濟的 新增勞動需求與被代替勞工的就業轉型;(2)網路科技如何改變勞動服務的提供 方式,而影響勞雇關係;又如何影響勞雇媒合的效率和工作彈性。第二篇第二 章針對網路經濟中可能的勞動兩極化和勞雇型態轉變等問題,討論政策應對的 課題。

有關網路科技的定義與範圍,由於網路科技還在快速演變並向各方滲透之 中,我們很難對網路科技給予一個明確的操作性定義。過去的研究(例如:BCG, 2012;McKinsey, 2012;OECD, 2013b;陳筆、彭素玲、羅鈺珊,2016)在估計 網路經濟的 GDP 值時,或從生產面界定網路相關產業的範圍,或從支出面界

(17)

定網路相關支出的範圍,但事實上,網路科技對各方面影響的範圍比網路 GDP 所指涉的範圍更廣。本報告討論網路科技對勞動市場的潛在影響時,對網路科 技給予較寬廣的定義,包括:

‧ 網路終端設備(電腦、手機、其他智慧型終端設備)

‧ 網路基礎設施

‧ 應用程式

‧ 雲端運算

‧ 大數據

‧ 人工智慧

‧ 行動機器人等

以上所列的硬體網路設施、終端設備、應用程式、雲端運算、大數據、人 工智慧、行動機器人等,共同構成行動科技、平台經濟(platform economy)、自 動化生產與消費、物聯網等的基礎架構與核心內容。另外,在本報告中,我們 把「網路科技」、「數位科技」、「自動化科技」等用語當作同義詞,時而交 替使用。

(18)
(19)

第一篇 網路科技與勞動市場的兩極化

(20)
(21)

第一章 網路科技的人力代替與人力互補功能

一項產品或服務的生產,通常需要經過多種的「生產工作活動」(tasks)

才能完成。這些生產工作活動要有人或機器來執行。

我們可從兩個角度來看「工作」與人的關係和「工作」與機器的關係:(1) 工作活動所需要的認知強度或協調溝通密集度,(2)工作活動的「例行性程度」。

從這兩角度,我們再把工作活動根據認知要求之強弱和例行性程度之高低,劃 分成四種型態(表 1.1):(1)對人的認知分析或溝通協調能力要求較高,同時

「例行性程度」也較高的工作活動(表 1.1 的象限 1);(2)對認知分析或溝通 協調能力之要求較低、過去需要人動手操作,但例行性程度較高的工作活動(象 限 2);(3)對認知分析或溝通協調能力之要求較低、過去需要動手操作,同時例 行性程度也較低的工作活動(象限 3);(4)對人的認知分析或溝通協調能力要 求較高,但「例行性程度」較低的工作活動(象限 4)。

表 1.1 科技對人力工作的代替與互補 科技與人力的互補性

(科技對勞動生產力的促進潛力)

科 技 代 替 勞 力 的 程 度

( 可 自 動 化 的 程 度

(認知分析強度大或溝通協 調密集的工作)

(動手操作或體力密集的工 作)

(例行性工作)

記帳 基本數字運算

編輯校對 一般行政或出納工作

機械操作 收銀員 資料文字輸入

(非例行性工作)

科研工作 教學 醫療 法務諮詢

經理

理髮 住家健康照護 水電安裝維修

攤販

資料來源:改編自 Autor et al. (2003)和 Acemoglu and Autor (2011)。

表 1.1 顯示,科技(和內含科技的機器)可以幫助人把工作做得更好,而 提高勞動生產力。特別是對認知能力要求較高的工作,尤其如此。例如,科研 工作所需要的抽象認知強度很大,自動化科技可讓科研工作者從許多例行性的 認知運算之中解放出來,更專注於創造性的思考。自動化科技對於科研工作者 的生產力幫助,大概遠大於其對理髮師的幫助。

但另一方面,科技也可能代替一些人力工作,尤其是例行性的工作。這裡 所說的「例行性」是從數位科技的角度來衡量的,而不是從人的角度來看的:

在技術上和經濟上容易數位化 (codified or digitalized) 的工作活動,就是例行

1 2

4 3

(22)

性的,反之則不是。容易數位化的工作大體上是高度倚賴明確的邏輯程序,或 是可透過大量資料而歸納出統計規律的工作。對人而言,許多數學運算是高度 抽象的非例行性認知工作,但對數位科技而言,這是例行的工作。對人而言,

理髮或電器安裝或許不需要高度的認知能力,是非常例行性的工作,但對數位 科技而言,理髮或電器安裝可能不是那麼「簡單例行的」。所以,數位科技可 否代替人力的關鍵要素是:原來由人負責的那些工作是不是「例行性的」。 一、 網路科技的人力代替功能

數位科技既然可使例行性的工作自動化,數位科技的進步(數位商品價格 的下降)便會增加例行性工作的生產要素,有些原來負責例行性工作的人力於 是被自動化科技所取代。而由於網路科技還在發展演變,一項工作的「例行性 程度」不是固定不變的。「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可促成許多心智工作 的自動化,「行動機器人」(mobile robotics)則可促成許多體力工作的自動化。

有些不久前還被看做是「非例行的」工作,不久之後可能就是「例行性的」。

例如:愈來愈多人相信,無人駕駛的自動車在數年之內就可以商業化,而取代 某些人力駕駛1。Frey and Osborne (2013)對702類職業的「可自動化、可電腦化」

程度進行了大規模的「預測」。圖1.1和表1.2比照表1.1,把各種工作根據資通訊 技(ICT)使用密集度之高低和自動化機率之高低,分成四種可能性:(1)使用ICT 的密集度高、同時自動化的機率也高的工作(圖1.1的右上象限),(2)使用ICT 的密集度低、但自動化之機率較高的工作(左上象限),(3)使用ICT 的密集度 低、同時自動化的機率也低的工作(左下象限),(4)使用ICT 的密集度高,但 工作自動化的機率較低的工作(右下象限)。舉例而言,容易被自動化技術所 取代的工作包括:自動化科技執行初階的倉儲運輸管理;網路銀行和金融科技 取代銀行臨櫃人員和理財顧問的某些工作;旅遊網購取代傳統的旅遊仲介行政 人力;法令判例搜尋分析平台取代法務助理的某些工作;醫療資訊平台執行醫 療紀錄與健康資訊的管理,甚至執行一部份的診斷工作;有連網功能的農耕機 具進一步的取代人力;有連網功能的自動鑽探機具取代礦業勞工等等。這些可 被自動化機器所取代的人力工作,既有認知強度較低、需要動手操作的,也有 認知溝通強度較大的,而不必然是技術含量最少、所需教育程度最低的工作。

有許多是原屬於中等收入、中階技能勞動者的工作。

網路科技不但可以透過其在國境內的應用而取代一些人力工作,網路互聯

1 一項任務或工作(task)是否是例行性的,除了這項工作是否容易數位化之外,也多少和服務需求者對 品質的要求有關。自動化技術可能執行清潔工作到某一程度,但是單靠機器,不見得能滿足高級旅館 對客房清潔的要求。類似的例子包括無人駕駛、居家健康照護等等。因此,要猜測哪些工作活動可以 用自動化科技來代替人力,有時候並不容易。

(23)

的世界也使得企業更容易進行某些工作活動的「跨國外包」(offshoring)(尤其 是員工不必和客戶面對面接觸的工作活動)。我們知道,國際的生產分工主要 由各國的「比較利益」所決定,同時分工之後必定需要通訊協作和互相交易。

如果運輸通訊等成本過高,各國彼此就很難通訊交易,比較利益和分工的好處 就無從發揮。網路科技大幅降低了遠距通訊協作的費用,企業可以更容易的利 用便宜的境外勞工來執行許多工作。這對國內勞動市場產生了和機器代替人力 的相似效果。具體例子包括:網路客服、文書編輯處理、初階的簿記會計工作、

電子試算表的建立與更新、決策支援系統之套裝軟體的撰寫和維護,甚至速食 餐廳的來客免下車取餐調度服務工作,都可利用網路科技分包給境外公司的勞 工。這對國內勞動市場產生和機器代替人力相似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自動化科技雖然可以取代許多人力工作(tasks),但人力 作業的退場,並不必然等於就業機會的消失。絕大部分職業的工作內容,包含 醫師、金融經理、企業主管等「高技能」人力的工作,都有某些可以自動化的 部分。自動化技術可以把人從例行性的勞心勞力工作之中解放出來,讓人更能 專注於創造性的決策判斷工作。麥肯錫公司一份 2015 年的研究(Chui et al., 2015)臆測,在美國約 800 餘類職業(occupations)的 2,000 多種工作(tasks)

之中,約有 45%的工作可以被自動化,而且這些工作散布在高中低階的職業裡。

但若以就業機會來看,大概只有不到 5%的就業機會能完全被「已證明為實用 的自動化技術」(currently demonstrated technologies)所取代。

(24)

18

說明:工作自動化的機率值介於 0 和 1 之間;自動化機率「高」的定義是:工作自動化的機率大於各類工作之自動化機率的平均值 0.49。工作使用 ICT 的密集度 指數則訂在 0 和 19 之間;ICT 密集度「高」的定義是:工作使用 ICT 的密集度大於各類工作使用 ICT 之密集度的平均值 4.23。

資料來源:工作自動化之機率的數據來自 Frey and Osborne (2013) ;工作中使用 ICT 之密集度的數據來自 United Nations (2016), http://bit.do/WDR2016-Fig2_25。

圖 1.1 各職業被電腦化的機率臆測例示

(25)

表 1.2 各職業被電腦化的機率臆測例示 1. 工作中使用ICT

的密集度高,工 作自動化的機率

2. 工作中使用ICT 的密集度低,工 作自動化的機率

3. 工作中使用ICT 的密集度低,工 作自動化的機率

4. 工作中使用ICT 的密集度高,工 作自動化的機率

需要基本數字能力 的一般職員(記帳 員、銀行一般職員、

保險業內勤職員等)

一般行政或會計人 員

建築業、製造業、採 礦業的監工

軟體與應用程式開 發工程師

一般秘書 商店銷售人員 餐飲及旅館經理 資通訊科技服務的

專員與經理

出納員 一般廚師及餐飲助

手 小學老師 數據科學家和網路

專家

一般金融理財人員 餐飲服務員和調酒

師 理髮美容師 高階主管

商業服務專員(房

仲、保險經紀人等) 司機 手工業工人 零售與批發經理

銷售和採購經紀人 食品加工 水電安裝與維修 銷售、行銷和公共關

係專業人員

運輸和倉儲工人 街道與現場服務人

員 專業秘書

衣服工廠工人 醫師

機器技師 法律專業人士

紡織機器操作員 管理專業人員

裝配工 社會工作和宗教專

業人員

金屬加工人員 中等教育老師

自給自足的農民 高等教育老師

採礦工人

資料來源:與圖 1.1 相同。

二、 網路科技的勞動互補功能

勞動生產力之提高有兩種主要的來源,一是資本深化(每一勞動工時所搭配 的資本數量有所增加),二是技術進步本身使每一工時的生產量提高。網路科技 也可經由這兩種途徑提高某些勞工的生產力。第一,代替例行性工作的自動化科 技進步等同於增加例行性工作生產要素的供給;如果例行性工作生產要素和非例 行性工作生產要素在生產最終產品上有互補的作用,則替代例行性工作的自動化 科技進步便可提高非例行性工作者的邊際生產力;這和資本深化的作用相似。第 二,網路科技強大的資訊組織與處理能力,可以直接提高許多勞工的工時產量。

透過這兩種管道,網路科技可能和哪些人力工作互補,而提高這些工作者的

(26)

生產力,增進企業對其之需求?一般的看法是,不管是透過資本深化的作用,還 是透過網路科技本身來直接提高工時產量,網路科技對兩大類人力的幫助最大。

第一類是各種專業人員:例如科技研發、法律、會計、金融、醫療等領域的專業 人員;在這些專業人員之中,尤其明顯的是,資訊技術(IT)人才因為網路科技 的普遍應用而需求劇增。第二類是對溝通、領導及創意人才的需求。

網路科技是「普遍應用技術」(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ies),各行各業都廣 泛的使用網際網路。因此,不但資通訊(ICT)產業需要網路技能的人才,其他 產業也需要網路技能人才。美國勞工部 O*NET 資料庫的調查顯示,以各行業中 各種職業的占比來看,當前美國需要 ICT 相關技能最多的行業,是醫療保健服務 業、社會工作服務業、教育服務業、製造業、公共行政業,以及專業、科學及技 術服務業。而需要最高水準 ICT 技能人才的行業,是 ICT 產業、金融及保險業,

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以及不動產業(OECD, 2014a)。O*NET 的調查又指 出,在 2020 年之前,美國「前景光明」的職業2,首選就是和資訊技術有關的職 業(其次是行銷服務相關的職業、健康醫療相關的職業等)3

網路科技所誘發的勞力需求不限於 IT 人才;各行各業都需要能解決非例行 性問題、能溝通說服、有創造力想像力的專業人士和領導人才,其工作是抽象分 析、經理領導,並且不是人工智慧所能輕易代勞者。這些工作者的生產力可能透 過上述兩種科技進步作用而提高。

上述兩類人力大體是表 1.1 和表 1.2 中例行性程度低、自動化機率低的工作 者。除此之外,網路科技也許在某種程度上和另一種人力有潛在的互補作用。到 目前為止,所有社會都需要一些能與人面對面互動、能針對個別情境做出調適、

臨機應變、但不必有高度抽象能力、毋須高度訓練的基層人力。根據 Frey and Osborne (2013)的預測,某些的這類工作也許不久之後就變得十分「例行化」, 而可用自動化科技來執行(例如:清潔、駕駛)。但另有些基層工作大概還不那 麼容易「自動化」、「例行化」,例如:理髮、住家健康照護、水電安裝維修等等。

這些工作雖然還不是人工智慧或機器人所能大量代勞的,但其勞動生產力卻也可 能藉網路科技之助而提高。

網路科技所帶動的勞動需求不只來自現存的企業。網路科技可幫助新舊企業 拓展新市場,可以衍生出新產品和新服務,可以降低中小企業和新創企業進入市

2 O*NET 所謂的「前景光明的職業」必須滿足下列三項標準之一:(1)經預測其在 2020 年以前的就業成 長率超過 O*NET 資料庫所有 974 種職業的平均就業成長率,(2)經預測其在 2020 年以前至少有 100,000 個新工作機會,(3)經預測其在 2020 年以前屬於高成長產業中的新興職業。

3 O*NET 的資訊技術相關職業(information technology)包括 58 種與 ICT 技能有關的職業,分屬四大子項:

資訊支援服務工作(information support/services)、互動式社群媒體工作(interactive media)、網路系統工作 (network systems)、程式設計與軟體發展工作(programming/software development)。

(27)

場的障礙,實體經濟不發達的區域甚至可能因為有了電子商務而額外增加消費。

網路科技所激發出來的新市場、新產品、新創企業,都會增加社會對專業人才、

經理領導人才、基層服務人力的需求。

所以,網路科技不但有減少勞動需求的勞動替代效果,也有增加勞動需求的 勞動互補效果。長期而言,整體的就業率不必然會減少,但收入較高的專業人才、

經理人員所面對的勞動需求可望相對增加,例行性事務的工作機會則相對減少。

至於從事面對面服務、但不需要高度訓練之基層人力,其工作機會相對於例行性 工作人力也可能增加。因而出現就業兩極化的情況。

當然,由於基層工作不需要高度的訓練,這類技能並不稀少。同時,被自動 化科技所取代的一部份例行性工作者可能流入非例行性的基層工作,因此非例行 性基層工作者的薪資大概很難大幅提高。就業機會的兩極化發展,可能會惡化所 得分配。

(28)
(29)

第二章 台灣勞動市場的兩極化

一、 勞動市場的「兩極化」指標

先進國家的勞動市場已歷經長期的結構性轉變,從 1980 年代開始,實質平 均薪資成長遲緩,勞動收入的占比下降,資本收益的占比上升。除此之外,其勞 動市場也呈現就業分布「兩極化」和薪資分配「兩極化」的現象。若把各種職業 所需要的技能分成高、中、低三種4,則就業分布「兩極化」指的是:高技能和低 技能職業的就業占比提高,中技能職業的就業占比則萎縮(圖 2.1)5

說明:本圖顯示 1995 – 2012 年左右各技能勞工按照職業類別來區分的就業占比變化,包括至少有 7 年資 料的國家。各技能勞工的職業分類按照 Autor (2014)的作法,高技能職業包括:民意代表、主管與 經理人員,專業人員,技術人員及助理專業人員;中等技能職業包括:一般職員(事務支援人員)、 技藝有關工作人員,機械設備操作及組裝人員;低技能職業則指:服務及銷售工作人員,基層技 術工及勞力工。

資料來源:United Nations (2016), http://bit.do/WDR2016-Fig2_15 。

圖 2.1 已開發國家各技能勞工就業占比的兩極化(1995-2012)

薪資分配的「兩極化」則是指:高技能和低技能勞工的薪資成長率高於中技

4 此處的高、中、低技能職業之劃分,乃依照 Autor (2014)的標準,高技能職業包括:民意代表、主管與 經理人員,專業人員,技術人員及助理專業人員;中等技能職業包括:一般職員(事務支援人員)、技藝有 關工作人員,機械設備操作及組裝人員;低技能職業則指:服務及銷售工作人員,基層技術工及勞力工。

Tuzemen and Willis (2013)的分類方式也相似,但把部分的銷售工作人員歸入中等技能職業。

5 中低收入國家如中國和某些非洲、中亞、中南美洲的國家,則沒有出現就業分布「兩極化」的趨勢,相 反的,其中等技能勞工的就業占比或相對薪資均提高,見 United Nations (2016), pp. 120-121。

-1.5 -1 -0.5 0 0.5 1 1.5

盧森堡 希臘 斯洛維尼亞 法國 西班牙 土耳其 冰島 立陶宛 奧地利 波蘭 英國 瑞典 以色列 韓國 瑞士 愛沙尼亞 愛爾蘭 挪威 芬蘭 丹麥 德國 克羅埃西亞 紐西蘭 薩爾瓦多 加拿大 義大利 澳大利亞 荷蘭 葡萄牙 墨西哥 美國 匈牙利 智利 俄國 捷克 斯洛伐克 中國

高、中、低技能職業的就業占比變化(百分點)

大約1995年-大約2012年

高技能 中技能 低技能

(30)

能勞工的薪資成長率,中技能勞工的薪資成長停滯。若以美國為例,從 1980 年 到 2005 年,美國中技能勞工的時薪成長低於高技能和低技能勞工的時薪成長,

高、中、低技能勞工的時薪成長是 U 型分配(圖 2.2)。

技能百分位(skill percentile,以 1980 年的各職業平均時薪排序)

資料來源:Autor and Dorn (2013)

圖 2.2 美國各技能職業的實質時薪變動率(1980-2005)

台灣的勞動市場也面臨結構性的轉變。與 1990 年代中期以前相比,失業水 準顯著上升,實質平均薪資長期停滯。失業率從 1990 年代的平均水準 2.04%,增 加到 2000 年代的平均水準 4.41%,以及 2001 年之後到 2015 年之間的平均水準 4.29%(主計總處,〈人力資源統計年報〉)。

實質薪資之成長也有結構性的變化。2015 年的實質經常性薪資比 1995 年的 僅增加 10%,並且比 2000 年減少了 1.2%(主計總處,〈薪資及生產力統計〉及

〈消費者物價指數銜接表〉)。

台灣的勞動市場是否也有就業分布「兩極化」和薪資分配「兩極化」的現象?

以下觀察這兩種指標的變化:(1)各技能職業的就業占比,(2)各技能職業的相對薪 資。

為了便於觀察,我們把各種職業大略依其所需要的技能,分成高、中、低三 種技能的職業。〈中華民國職業標準分類〉(第 6 次修訂)把職業分為 4 種技術層 次(表 2.1)6:(1)第 1 技術層次是〈職業標準分類〉的第 9 大類「基層技術工及勞

6 〈中華民國職業標準分類〉從「技術層次」(skill level)及「技術領域」(skill specialization)等兩個層面對 職業加以分類。「技術」是指執行特定工作的能力,而「技術層次」是指工作所涉及之複雜程度及範圍,

分為 4 種,用於職業大類之劃分;「技術領域」則是指工作所需技術的種類,用於職業的中、小、細類 之劃分。

(31)

力工」職業,是認知需求較低、需要動手的工作,例如清潔工、貨物搬運工、園 藝工、廚房助手等。(2)第 2 技術層次是〈職業標準分類〉的第 4 大類「事務支援 人員」、第 5 大類「服務及銷售工作人員」、第 6 大類「農、林、漁、牧業生產 人員」、第 7 大類「技藝有關工作人員」、第 8 大類「機械設備操作及組裝人員」

等職業,需要基本的運算閱讀能力、或熟練的手動操作技巧,例如出納員、商店 銷售人員、電工、汽車維修人員等。(3)第 3 技術層次是〈職業標準分類〉的第 3 大類「技術員及助理專業人員」和第 1 大類之中的「餐旅、零售及其他場所服務 經理人員」等職業,需要較高階的讀寫計算能力和溝通技巧,例如工程技術員、

法務秘書、商業銷售代表等。(4)第 4 技術層次是〈職業標準分類〉的第 1 大類「主 管及經理人員」和第 2 大類「專業人員」等職業,例如行銷經理、工程師、醫師、

教師、電腦系統分析師等。大體而言,隨著技術層次越高,各職業勞工所需要的 教育訓練水準也越高。這四種技術層次的劃分,其實和第一章的表 1.1、表 1.2 所 劃分的四種工作型態大體相似。

表 2.1 〈中華民國職業標準分類〉對各職業類別的技術層次劃分

職業類別 技術層次

1 民意代表、主管及經理人員

11 民意代表、高階主管及總執行長 4

12 行政及商業經理人員 13 生產及專業服務經理人員

14 餐旅、零售及其他場所服務經理人員 3

2 專業人員 4

3 技術員及助理專業人員 3

4 事務支援人員 2

5 服務及銷售工作人員

6 農、林、漁、牧業生產人員 7 技藝有關工作人員

8 機械設備操作及組裝人員

9 基層技術工及勞力工 1

0 軍人 -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職業標準分類〉(第 6 次修訂)

上文指出,Autor (2014)直接把各種職業所需要的技能劃分成高、中、低三類,

高技能職業包括:民意代表、主管與經理人員,專業人員,技術人員及助理專業 人員;中等技能職業包括:一般職員(事務支援人員)、技藝有關工作人員,機 械設備操作及組裝人員;低技能職業則指:服務及銷售工作人員,基層技術工及 勞力工。Tuzemen and Willis (2013)的分類方式也類似,但把部分的銷售工作人員 歸入中等技能職業。

綜合〈職業標準分類〉和 Autor 等人的研究,本報告把職業技能分成高 、中、

(32)

低等三類(表 2.2 的(a)列):

 高技能職業:包含職業分類的第 1 大類「主管及經理人員」、第 2 大類

「專業人員」、以及第 3 大類「技術員及助理專業人員」。這相當於第 3 和第 4 技術層次的職業,也略相當於第一章(表 1.1)所稱的高認知型 的「非例行性」工作。

 中技能職業:包含職業分類的第 4 大類「事務支援人員」、第 7 大類「技 藝有關工作人員」、第 8 大類「機械設備操作及組裝人員」7。這相當於 第 2 技術層次的職業,但扣除「農、林、漁、牧業生產人員」8和「服務 及銷售工作人員」。這也略相當於第一章所稱的(高認知和低認知型的)

「例行性」工作。

 低技能職業:包含職業分類的第 9 大類「基層技術工及勞力工」和第 5 大類「服務及銷售工作人員」。這相當於第 1 技術層次的職業加上第 2 技術層次中的「服務及銷售工作人員」;也略相當於第一章所稱的低認 知型的「非例行性」工作。

上述分類的資料來源主要有兩種,一是勞動部〈職類別薪資調查〉的受雇者 資料,二是主計總處〈人力資源統計年報〉的就業者資料。利用勞動部〈職類別 薪資調查〉的受雇者資料,我們大體可以整理出上述高、中、低三種技能職業的 數據(表 2.2 的(b)列)。但〈職類別薪資調查〉資料的時間長度較短,只有 2003-2015 年的數據,中間並缺 2007 年的資料。

主計總處〈人力資源統計年報〉的就業者資料的時間長度較長,有 1993-2015 年的數據。但是〈年報〉的就業者公開資料把第 7 大類的「技藝有關工作人員」

(中技能職業)、第 8 大類的「機械設備操作及組裝人員」(中技能職業)、第 9 大類的「基層技術工及勞力工」(低技能職業)三者合併統計;讓人無法根據 上面的技能職業之劃分,分別計算中技能職業和低技能職業的就業相關數據。面 對這個難題,在使用主計總處的資料時,我們不得已乃把第 7 大類、第 8 大類、

第 9 大類這三者的合計歸入「中技能職業」(表 2.2 的(c)列)。

下一節分別從整體面、行業別、性別、教育程度、年齡別等幾個面向,來考 察我國高 、中、低技能職業的就業占比和相對薪資變化(表 2.3)。就業占比取 自主計總處的〈人力資源統計年報〉公開資料,相對薪資變化則取自勞動部的〈職

7 本報告和 Autor (2014)的作法相似,把第 3 大類「技術員及助理專業人員」歸入高技能職業。若把「技 術員及助理專業人員」歸入中等技能職業,則就勞動部和主計總處的資料而言,這兩種不同的歸類方式 對就業分布和薪資分配「兩極化」有不同的數量效果,但質性的效果則大體相似。

8 本報告關於就業分布和薪資分配「兩極化」的考察,不計入〈職業標準分類〉的第 0 大類「軍人」,也 不計入第 6 大類「農、林、漁、牧業生產人員」。

(33)

類別薪資調查〉受雇者資料。

表 2.2 職業技能的分類 各職業的技能劃分

高技能 中技能 低技能

(a) 〈中華 民國職 業標準 分類〉

(第 1 大 類)民意 代表、企 業主管 及經理 人員

(第 2 大 類)專業 人員

(第 3 大 類)技術 員及助理 專業人員

(第 4 大 類)事務 支援人 員

(第 7 大 類)技藝 有關工 作人員

(第 8 大 類)機械 設備操 作及組 裝人員

(第 5 大 類)服務 及銷售 工作人 員

(第 9 大 類)基層 技術工及 勞力工

(b) 勞動部

〈職類 別薪資 調查〉受 雇者資 料

(100000) 主管及 監督人 員

(200000) 專業人 員

(300000) 技術員及 助理專業 人員

(400000) 事務工 作人員

(700000) 技術工 及機械設備操作工

(〈職業標準分類〉

的第 7 大類+第 8 大類)

(500000) 服務工 作人員 及售貨 員

(900000) 非技術工 及體力工

(c) 主計總 處〈人力 資源統 計年報〉

就業者 資料

民意代 表、主管 及經理 人員

專業人 員

技術員及 助理專業 人員

事務支 援人員

技藝工作、機械設 備操作及勞力工 (2010 以前的統計 分類用語是「生產 及有關工人、機械 設備操作工及體力 工」,包含〈職業標 準分類〉的第 7 大 類+第 8 大類+第 9 大類)

服務及 銷售工 作人員

表 2.3 各技能職業的就業演變指標 1 高中低技能的就業占比

2 高中低技能的相對薪資 3 各行業的就業量占比

4 各行業裡高中低技能的就業占比 5 各行業裡高中低技能的相對薪資

6 高中低技能就業占比的產業變遷因素和產業內調整因素



 

 



 

 

1995 1995 2015

2015 1995

1995 , 1995

1995 , 2015

2015 , 2015 2015 1995

1995 , 2015

2015 ,

E E E E E E E

E E E E E E E E

E i i

i s i i

s i i

s i i s i s i

E=就業量, i=行業別 , s=技能別 H, M, L 7 按性別區分的高中低技能就業占比 8 高中低技能職業的各性別就業占比 9 按年齡區分的高中低技能就業占比 10 按教育程度區分的高中低技能就業占比

(34)

二、 就業兩極化與薪資兩極化 (一) 就業占比兩極化

根據前節所做的技能職業劃分,利用主計總處〈人力資源統計年報〉的就業 者資料,我們可發現從 1995 年到 2015 年,中技能職業的就業占比萎縮了 9 個百 分點,高技能職業則增加 7 個百分點,低技能職業增加 2 個百分點(表 2.4)。中 技能職業的萎縮主要來自「生產及有關工人、機械設備操作工及體力工」占比的 大幅度減少(10 個百分點)9。高技能職業的擴張是由於「專業人員」的大幅增 加(近 7 個百分點)和「技術員及助理專業人員」的增加(2 個百分點),「民 意代表、企業主管及經理人員」的占比則有所減少。因此,從〈人力資源統計〉

的資料來看,和已開發國家相似,台灣在過去 20 年間是有明顯的「就業兩極化」

傾向(圖 2.3、圖 2.1)。

表 2.4 高、中、低技能職業的就業占比變化

單位:%;百分點變動

高技能職業 高技

能職 業合 計

中技能職業 中技

能職 業合 計

低技能 職業

總 計 民意代

表、企業 主管及 經理人

專業人 員

技術員 及助理 專業人

事務工 作人員

技藝工作、機械 設備操作及勞 力工(生產及有 關工人、機械設 備操作工及體

力工)

服務工 作人員 及售貨

〈職業 標準分 類〉第 1 大類

〈職業 標準分 類〉第 2 大類

〈職業 標準分 類〉第 3 大類

〈職業 標準分 類〉第 4 大類

〈職業標準分 類〉第 7+8+9 大類

〈職業 標準分 類〉第 5 大類

1995 5.38 6.17 16.51 28.06 10.82 42.86 53.68 18.25 100 2005 4.79 8.49 19.59 32.87 12.09 35.12 47.21 19.93 100 2015 3.62 12.80 18.87 35.28 11.66 32.67 44.33 20.38 100 1995-2015 -1.76 6.63 2.35 7.22 0.84 -10.19 -9.36 2.13

說明:本表不包含「農、林、漁、牧業生產人員」。 資料來源:利用主計總處〈人力資源統計年報〉公開資料

( 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18844&ctNode=4943&mp=1)計算而得。

9 如前述,現有的文獻通常把第 9 大類的「基層技術工及勞力工」歸入低技能職業。但在主計總處的〈人 力資源統計年報〉公開資料中,第 9 大類則和 7 大類(技藝有關工作人員)、第 8 大類(機械設備操作 及組裝人員)合併統計。這固然會影響中技能和低技能職業之就業占比的計算結果,但大概不會改變「就 業兩極化」的質性結果。(根據勞動部〈職類別薪資調查〉的資料,在 2003-2015 年之間,「非技術工及體 力工」之受雇量占總受雇量約在 15%和 6%之間,逐年減少。)

(35)

資料來源:同表 2.4。

圖 2.3、高、中、低技能職業的就業占比變化:2003-2015 (二) 相對薪資變化

薪資似乎也有兩極化的趨勢。由於主計總處的公開資料沒有各職業類別的平 均薪資,我們乃利用勞動部〈職類別薪資調查〉的受雇者「經常性薪資」資料10, 來觀察相對薪資的演變。結果是,從 2003 年到 2015 年,中技能職業的經常性薪 資增速既低於高技能的增速,也低於低技能的增速。具體的說,高技能職業相對 於中技能職業的薪資比增加了約 19 個百分點,低技能職業相對於中技能職業的 薪資比也增加了 8 個百分點(表 2.5);中技能職業的薪資相對萎縮(圖 2.4)。

表 2.5 高、中、低技能職業受雇者相對薪資的變化

年 低技能職業經常性薪資與中技能職業

經常性薪資的比值(WL/W M

高技能職業經常性薪資與中技能職業 經常性薪資的比值(WH/W M

2003 0.7497 1.5553

2015 0.8321 1.7449

2003-2015 0.0823 0.1896

說明:各技能職業受雇者的相對薪資指的是:(1)「高技能職業受雇者的(加權平均)經常性薪資」除以「中 技能職業受雇者的(加權平均)經常性薪資」;(2)「低技能職業受雇者的(加權平均)經常性薪資」除 以「中技能職業受雇者的(加權平均)經常性薪資」。本表不包含「農、林、漁、牧業生產人員」。

資料來源:根據行政院勞動部〈職類別薪資調查〉(https://pswst.mol.gov.tw/psdn/)計算而得。

10 在就業統計中,就業者按其從業身份來分類,共分成四種:雇主、自營作業者、無酬家屬工作者、受 雇者(包含受私人雇用者和受政府雇用者)。在計算各類職業占比的演變時,比較容易使用的資料是主計總 處〈人力資源統計年報〉的就業者資料。勞動部的〈職類別薪資調查〉則是受雇者資料;〈職類別薪資 調查〉的職業分類統計並且和本報告的高、中、低技能職業分類大體一致(見表 2.2)。

2.1269

-9.3557

7.2194

-10.00 -8.00 -6.00 -4.00 -2.00 0.00 2.00 4.00 6.00 8.00 10.00

1 2 3

( 百 分 點 變 動 )

低技能 中技能 高技能

(36)

資料來源:同表 2.5。

圖 2.4 高、中、低技能職業受雇者的相對經常性薪資變化:2003-2015 (三) 勞動需求者的角度

我們可把各技能的就業占比變化分解成兩種變化來源:(1)產業變遷的勞工雇 用效果(雇用大量中等技能職業的產業相對萎縮),(2)產業內部自身的雇用調整。

1. 產業變遷(between-sector)的雇用效果

從 1995 年到 2015 年,我國服務業的就業量占比顯著增加(8 個百分點),

工業中的非製造業則萎縮 2 個百分點,但製造業的就業占比卻沒有明顯的縮減

(表 2.6)。

表 2.6 各行業的就業量占比

占比(%) 就業量(千人)

製造業

1995 27.08 2,449 2005 27.42 2,726 2015 27.00 3,024 工業中非製造業

1995 11.66 1,055 2005 8.37 832 2015 9.03 1,011 服務業

1995 50.71 4,587 2005 58.27 5,793 2015 59.02 6,609 農、林、漁、牧業

1995 10.55 954

2005 5.94 591

2015 4.96 555

總計

1995 100.00 9,045 2005 100.00 9,942 2015 100.00 11,198 資料來源:主計總處,〈人力資源統計年報〉資料查

詢, 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18844&ctNode=4943&mp=1。

0.0823

0.1896

0.00 0.02 0.04 0.06 0.08 0.10 0.12 0.14 0.16 0.18 0.20

低技能薪資/中技能薪資 高技能薪資/中技能薪資

(37)

2. 產業內部調整的(within-sector)雇用效果

若看產業自身內部的各技能職業雇用變化,則製造業、工業中之非製造 業、服務業都有中技能職業占比縮減、而高技能占比擴張的現象。從 1995 年 到 2015 年,製造業的中技能職業占比減少約 12 個百分點,高技能占比增加約 12 個百分點;工業中之非製造業的中技能職業占比減少約 2 個百分點,高技 能占比增加約 2 個百分點;服務業的中技能職業占比減少約 6 個百分點,高技 能占比增加約 5 個百分點。服務業的低技能職業占比也微幅擴增(表 2.7)。

在服務業中,中技能職業占比在過去 10~20 年之間的萎縮情況是,萎縮 3-4 個百分點的有:「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不動產業」、「資訊及 通訊傳播業」、「公共行政及國防;強制性社會安全」;萎縮 5-6 個百分點的 有:「金融及保險業」;萎縮 6 個百分點以上的有:「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

和「其他服務業」。

表 2.7 各行業的高、中、低技能職業之就業占比變化

單位:%;百分點變動

製造業 工業中非製造業 服務業

高技能 職業

中技能 職業

低技能 職業

高技能 職業

中技能 職業

低技能 職業

高技能 職業

中技能 職業

低技能 職業 1995 21.89 77.17 0.94 14.91 84.81 0.38 34.27 34.03 31.68 2005 29.49 69.99 0.51 18.41 81.35 0.24 36.57 31.50 31.93 2015 34.03 65.67 0.30 17.34 82.56 0.20 38.86 28.31 32.83 1995

| 2015

12.14 -11.50 -0.64 2.43 -2.25 -0.18 4.59 -5.72 1.16

資料來源:同表 2.6。

表 2.8 各行業的高、中、低技能職業受雇者相對薪資的變化

工業 服務業

高技能職業經常性 薪資與中技能職業 經常性薪資的比值

(WH/W M)

低技能職業經常性 薪資與中技能職業 經常性薪資的比值

(WL/W M)

高技能職業經常性 薪資與中技能職業 經常性薪資的比值

(WH/W M)

低技能職業經常性 薪資與中技能職業 經常性薪資的比值

(WL/W M)

2003 1.5035 0.7602 1.5707 0.7381

2015 1.7288 0.8886 1.6962 0.7870

2003-2015 0.2254 0.1284 0.1255 0.0489

資料來源:根據行政院勞動部〈職類別薪資調查〉(https://pswst.mol.gov.tw/psdn/)計算而得。

我們若看高、中、低技能職業在各產業內部的相對薪資演變,也可發現

數據

表 1.1 顯示,科技(和內含科技的機器)可以幫助人把工作做得更好,而 提高勞動生產力。特別是對認知能力要求較高的工作,尤其如此。例如,科研 工作所需要的抽象認知強度很大,自動化科技可讓科研工作者從許多例行性的 認知運算之中解放出來,更專注於創造性的思考。自動化科技對於科研工作者 的生產力幫助,大概遠大於其對理髮師的幫助。  但另一方面,科技也可能代替一些人力工作,尤其是例行性的工作。這裡 所說的「例行性」是從數位科技的角度來衡量的,而不是從人的角度來看的: 在技術上和經濟上容易數位化  (codified
圖 1.1  各職業被電腦化的機率臆測例示
表 1.2  各職業被電腦化的機率臆測例示  1.  工作中使用ICT  的密集度高,工 作自動化的機率 高  2.  工作中使用ICT 的密集度低,工作自動化的機率高  3
圖 2.1  已開發國家各技能勞工就業占比的兩極化(1995-2012)  薪資分配的「兩極化」則是指:高技能和低技能勞工的薪資成長率高於中技                                                        4   此處的高、中、低技能職業之劃分,乃依照 Autor (2014)的標準,高技能職業包括:民意代表、主管與 經理人員,專業人員,技術人員及助理專業人員;中等技能職業包括:一般職員(事務支援人員)、技藝有 關工作人員,機械設備操作及組裝人員;低技能職業則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plan aimed to understand the employment willingness and required skills to enter the labor market, and to get th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of the youth people in Yunlin,

For each skills category under any regional skills competition, national skills competition for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challenged or National Team Selection, one chief judge and

How can our teaching of English reading and listening cater for these dimensions of learner diversity.. auditory

LinkedIn, 2019 & 2020, The skills that employers most looking for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 Norway 2010, Action Plan – Entrepreneurship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

3.16 Career-oriented studies provide courses alongside other school subjects and learning experiences in the senior secondary curriculum. They have been included in the

OECD Publishing and Starting Strong III: A Quality Toolbox for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A spiral curriculum whose structure allows for topics or skills to be revisited and repeated, each time in more detail or depth as the learner gains in knowledge, skills,

• About 14% of jobs in OECD countries participating in Survey  of Adult Skills (PIAAC) are highly automatable (i.e., probability  of automation of over 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