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壓力的因應的涵義與因應方式之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壓力的因應的涵義與因應方式之相關研究

綜觀上述,特殊教育教師的工作壓力是多元的、特教的工作是繁重的、特教 是勞心又勞力的,特殊教育教師的工作壓力直接關乎教學品質,實在不容小覷。

第四節 壓力的因應的涵義與因應方式之相 關研究

生活在二十一世紀高度都市化、工業化、資訊化的社會裡,壓力如影隨形的 存在每個人日常生活中,也是每個人共同的經驗,壓力因應得當,將會使人表現 得更好,但是處理得不當,嚴重的會使人身心受創甚至死亡。所以生活在現代的 人們,不但要認識壓力所帶來的後果,更需要學習因應的方式。因應方式是個人 在面對壓力時,為減輕壓力所帶來的焦慮、威脅而從認知和行為上所做改變的歷 程。每個人對壓力是無可避免的,但壓力並非完全是負面的,適當的工作壓力可 能提高工作效能,所以對壓力的因應方式就顯得格外重要

壹、壓力因應的定義

國內外學者對壓力因應的定義並沒有一定的看法,故本節就壓力因應的定 義、壓力因應的相關理論、壓力因應方式的相關研究進行探討。研究者綜合國內 外相關文獻,彙整壓力因應之定義,如表 2-9、表 2-10 所示。

表 2-9 國內學者對壓力因應之定義彙整表

年份 學者 壓力因應之定義

1996 林純文 是一種處理壓力的過程取向,也具有緩衝壓力的效果。簡言之,

就是 對壓力的反應,亦即努力去面對威脅或壓力的行為方式。

1996 程一民 因應是當個體面臨超過本身所擁有資源的內外在情境或問題 時,為緩衝或避免產生壓力、焦慮、威脅或其他身心疾病,努力 去處情境或問題之動力歷程。

1996 程一民 因應是當個體面臨超過本身所擁有資源的內外在情境或問題 時,為緩衝或避免產生壓力、焦慮、威脅或其他身心疾病,努力 去處情境或問題之動力歷程。

1998 林秀靜 是當個體面臨超過本身所擁有資源的內、外在情境或問題時,為 緩衝 或避免產生壓力、焦慮或其他身心疾病,努力去處理情境 或問題之動力歷程題之動力歷程。

1998 蔡純姿 是一種處理壓力的過程,並具有緩衝壓力的效果,亦即個人針對 壓力 威脅所採取的一種行為方式 。

1998 葉龍源 是指個人與環境的互動中,面臨超出其能力範圍時,為了重新建 立生 理與心理的平衡過程。

2001 林昭男 個體為符合環境的壓力要求,修改其心理認知或變遷其具體行 為,藉使其壓力結構得以產生質的改變與量的消滅的心理歷程。

2001 陳青勇 是個體與環境互動過程中,為避免遭受威脅或壓力時,所採取的 處理 方式或解決方法的行為方式。

2001 宋禮彰 個體與環境互動中,為避免遭受威脅或壓力,所採取的處理方式。

2002 李晉男 是動態的、是過程取向的;對較嚴重的壓力事件,當事人是以全 新的 或不常用的策略去處理壓力事件。

2002 廖翊妙 面對壓力時個體在認知、行為和情緒的努力,功能有正負兩面。

2002 詹美春 因應是動態的過程取向;因應是個人努力去處理內、外在的要 求;因應是積極的措施;因應是一種對壓力或情緒上的處理方式。

2005 杜昌霖 透過理性認知和評價,決定壓力源,進而採取適當方法去因應。

資料來源:研究者歸納整理

表 2-10 國外學者對壓力因應之定義彙整表

年份 學者 壓力因應之定義

1984 Bellings &

Moss

因應行為是介於壓力事件與適應結果之間的主要因素,是個 人針對特定事件所作出的行為反應。

1984 Lazarus &

Folkman

因應是指藉由認知與行為的處理方式,以控制超乎個人內 外在所能負荷之要求。

1984 Folkman 因應是一種動態的歷程,涵蓋認知、行動、評價與再行動等 步驟,是一種過程取向。

1985 Belling&

Moss

因應是指個人針對特定事件所做的行為反應

1986 Folkman

&Lazaras

因應是界於壓力事件與適應結果,如沮喪身心疾病之間的主 要因素

1998 Auerbach&

Gramling

因應泛指經常使用於處理壓力情境,與減低個人壓力之思考 與行動

資料來源:研究者歸納整理

綜合學者對「因應」所下的定義,歸納有以下四項特性:(詹美春,2002)

1.因應是動態的過程取向。

2.因應是個人努力去處理內在、外在的要求,其結果是獨立的,而不管其努力 的成功與否。

3.因應是積極性的措施。

4.因應是一種對壓力上或情緒上的處理方式。

因此因應可直接或間接減少壓力的衝擊,而成功的因應取決於各種因應資 源,內在資源包括因應型態與人格特質;外在資源包括金錢、時間、社會支持與 同時發生的生活事件,這些條件交互作用而決定因應歷程。

貳、壓力因應的理論模式

俗語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想要戰勝壓力就必須先了解壓力因應的理 論。因應的理論目前最常被認同的理論有:一、人格特質導向學派:認為人格特 質決定個體的應對方式,而不考慮生活壓力的因素。二、認知評估學派:此派主 張個人資源、社會資源、個人因應能力、問題解決難度的了解,評估後才會有壓 力的反應。三、互動學派:主張因應行為決定於個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以下分 別說明之:

一、人格特質導向理論模式

人格特質導向的理論模式,是指個性的特質將決定個體的因應方式,但卻又 不考慮生活壓力的因素。外國學者 Pervin( 1983)指出個人人格的形成是複雜的,

並將其歸納為四種主要的特徵:

(一) 、先天遺傳的人格特質:

個人先天的本質受到遺傳決定,如種族、智 力、外貌等都是因為有不同的基因造成的。

(二) 、環境性的人格特質:

生存競爭激烈的環境中所引發的心理症狀,如 緊張、焦慮等,這些經驗所造成的民族性、個人生活史,都會影響其因應行為。

(三) 、社會性的人格特質:

社會力量也會影響心理的發展,所以社會階層 實質的由先天的基因及後天的努力所決定。

(四) 、教育性的人格特質:

人格的特性由情緒性、認知性、行為性等因應 的方式。

二、認知評估導向理論模式

此派學者主張個人資源、社會資源、個人因應能力、問題解決難度之瞭解,

評估後才會有壓力的反應,如果認知評估後認為不必要,則壓力就會解除。國外

學者 Lazarus 對此有相當的見解。

(一)Lazarus 壓力處理模式:

認為環境中任何外來的事件和內在的需求,

可能因為超出個人的負荷或能力,所以消耗個人的組織系統或是社會的適應資 源。這個理論強調如果能先透過認知的評估,決定何者是壓力源,進而採取適當 的方法來因應調適,在這種過程中,情緒就經常被視為壓力反應的導因,而不是 最後的結果。(杜昌霖,2005)。Lazarus 壓力處理模式如圖 2-7:

圖 2-7 Lazarus 壓 力 處 理 模 式

資料來源:杜昌霖(2005),行政工作壓力壓力因應方式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 以高雄市國民小學主任暨組長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 士論文。頁 46

二)Lazarus 與 Folkman 壓力處理模式:

這二位學者認為工作壓力和因 應都是認知評估的動態過程,其認知評估歷程可分為五個步驟:

1.可能發生的壓力事件:包括影響個人重大的生活事件、日常困擾等。

外來刺激

初步評估

生理變化 行 為 情 緒

初步評估 初步評估

再評價 壓力評估

調適

2.初級評估:個人評估壓力刺激對個人福祉的意義。

圖 2-9 Moss 的「個體、環境互動壓力因應模式」

資料來源:杜昌霖(2005),行政工作壓力因應方式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 以高雄市國民小學主任暨組長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 士論文。頁 48

(二)Lazarus 與 Folkman(1988)針對因應的互動模式:

提出因應策 略量表,其中含七種不同的因應策略:(邱義烜,2002)

1、面對問題:堅定自己的立場,爭取自己想要的,試圖改變對方的心意。

2、視而不見:繼續過自己的生活,當作什麼事都沒發生,不去想那件事。

3、自我控制:把自己感情隱藏起來,不讓別人知道事情有多糟糕。

4、尋求支持:找對事情有影響力的人來幫忙,接受他人的同情,讓別人瞭解 與支持。

5、接受責任:自省、了解是自己惹來的麻煩。

6、置之不理:希望這種情形全過去,藉著吃、喝酒、抽煙、服用藥物使自己 環境系統

物理的、政策的 超人氣社會氣氛

壓力性 的環境

社會性 資源 個人系統

社會背景 健康狀況 抗壓功能

認知 評估

因應 反應

健康 幸福

好過些。

7、解決問題:我知道做什麼,所以我加倍努力以求事情成功,擬一個行動計 畫並確實遵循。

由上述國內外學者對因應策略之看法,本研究採用「認知評估」與「互動模 式」之因應理論,來解釋國小身心障礙類特殊教育教師面工作壓力時,所採取因 應方式以獲得良好的適應。

參、壓力因應方式

教師處於壓力事件中,常採取哪些處理或解決方法以減輕困擾?教師面對壓 力時所採取的策略,因研究重點不同會有不同的策略或結果。較重要的因應方式 分別為情緒宣洩、情緒壓抑、轉移注意力、尋求支持、理性處理等五種,故本研 究以此五種作為研究變項。其中情緒宣洩、情緒壓抑、轉移注意力屬於情緒焦點 的因應方式,而尋求支持、理性處理屬於問題焦點的因應方式。(廖翊妙,2002)

茲將國內外學者研究教師因應方式的類型,整理如表 2-11、表 2-12 所示

表 2-11 國內學者對壓力因應方式彙整表

年代 研究者 壓力因應方式

1996 杞昭安 1. 聽聽音樂 2.一個人好好靜一靜 3.針對問題尋求解決之道 4.

理出問題癥結 5.從別的角度來看這件事 6.設法說服別人接納 自己的意見。

1996 李坤崇 程一民

1.解決問題 2.暫時擱置 3.改變 4.逃避

1996 林純文 1.邏輯分析 2.尋求支持 3.問題解決 4.情緒宣洩 5.情緒調適。

1997 蔡純姿 1.解決問題 2.暫時擱置 3.尋求改變 4.避免、逃避。

1998 葉龍源 1. 解決問題 2.理性思考 3.延宕逃避 4.自我調整 5.尋求解決。

1999 葉兆祺 1. 解決問題 2.自我調適 3.延宕處理 4.社會支持 5. 逃避策略。

2001 林昭男 1. 解決問題 2.理性思考 3.自我調適 4.尋求支持 5. 延宕逃避。

2001 林昭男 1. 解決問題 2.理性思考 3.自我調適 4.尋求支持 5. 延宕逃避。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