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我國社會藝術教育政策背景之的個別訪談結果分析

一、藝術教育理論之訪談結果分析

前述訪談結果可以從三個角度進行分析,分別是修改性的意見、

補充性的意見以及爭議性的意見。其中,修改性的意見多半是針對本 論文所提理論背景進行文字敘述修正,這些意見可作為後續處理的依 據之一。其次,補充性意見主要是針對本論文所提社會文化取向的藝 術教育理論內容進行補充,其範圍含括甚廣,但大抵上受訪者的意見 多半仍傾向在社會文化範疇上對此一理論的內涵加以補充。其三,為 具爭議性的意見,這些意見有些是贊同本論文所提觀念,有些則對前 述意見提出質疑甚或相反的看法。此方面意見主要又可分為對理論內 涵的適切性與對此一理論價值的質疑與爭議。至於對這些不同意見的 處理,則留待後續焦點團體研究時再進行討論。

上述訪談意見分析結果與對照表如下:

(一)修改性意見

1.研究主題「社會文化取向」建議改為「文化取向」。

2.一項中,社會文化取向的藝術教育「理論」改為「基礎理論」

3.一、(一)項中,「理論內涵」改為「社會文化取向的藝術教育相 關理論」。

4.一、(二)項中,「理論重點」改為「社會文化取向藝術教育理論 之要義」。

5.(一)1.(3)項中,「課程系統解構開放及與…」改為「課程系 統趨向解構與開放,並…」

6.(一)4.(2)項中,「以各種族群…」改為「以各種階層性別與 族群…」

7.(二)4(4)「連結化…」改為「統整化…」

8.(一)1.項中,「社會重建的藝術教育」改為「以藝術教育進行社 會重建」

9.(一)1.(3)項中,「社區為施教的場域」改為「運用當地藝術 教育資源作為施教的場域」

10(一)2.項中,「後現代的藝術教育」改為「以後現代思潮重新檢 討藝術教育內涵」。

244

11.(一)3.項中,「視覺文化的藝術教育」改為「重視視覺文化在藝 術教育之功能與價值」

12.(一)4.項中,「多元文化的藝術教育」改為「以多元化引導藝術 教育的教學方向」

13.(一)4.(4)項中,「方式」改為「研究方法」

14.(二)5 「社區本位」一詞改譯為「社區取向」較適宜。

(二)補充意見

1.社會文化取向的藝術教育觀,這是時代發展趨勢,無法抗拒。

2.社會文化取向的藝術教育須以社會學與文化學為基礎。

3.提升人類文化素養係指是指互相尊重了解欣賞彼此文化。

4.社會文化取向宜涉及全球化、環保與文化保存。

5.建築教育過去著重形式與結構,以及特殊性的建築;如今著重其建 築的環境背景關係及其意義探索,且以生活週遭的建築為主。

6.視覺文化著重探討視覺影像的意義,而非其形式探討。

7.社會文化取向為統整性課程,以生活議題為核心,此係落實杜威的 思想。

8.後現代觀念的時代,藝術的疆界已經拓展很多。

9.實用藝術與精緻藝很難分割。

10.後現代的藝術教育全部涵括稱之為視覺文化,即每天的生活。

11.藝術教育著重培養興趣,而非技能培養。

12.社會文化取向強調社會關懷的精神。

13.後現代主義本身有衝突,既強調差異,又強調複製數位化使成為統 一。

14.後現代的理論約有百分之八十可以應用在社會藝術教育,如大量製 造的商品文化,對初步培養藝術欣賞能力的培養與推展。

15.後現代主義的內涵,有其正面與負面的意義,正面觀點如通俗性、

多元化,負面觀點如反歷史性、反脈胳性、反基礎性,須思考如何採取其 建設性的觀點,而避免負面的觀點,在落實上須配合學習者的起點行為。

16.後現代的藝術教育除了批判的精神外,應加強原創性的發展。

17.社會建構和後現代主義論點是有衝突之處。

18.社會文化取向所重視的通俗性符合成人教育的性質。

19.社會化取向強調的多元性,也符合現代社會文化的特性。

20.視覺文化的藝術教育應與文字媒介結合,豐富藝術內涵。

245

21.將傳統與現代融合,應用於實際生活中。

22.理論在文獻探討時,須說明其各理論來源及其間之關係。

23.創造性取向與學科取向的藝術教育,各有其主張與利弊,亦有其 時代背景考量之意義, 可以分析、批判和辯証此二者,但不能全盤反對。

24.依據所提供訪談大綱背景資料,「社會藝術教育」定義宜更嚴謹。

25.同意「社會文化取向的藝術教育論,但須考量社會文化取向和以往 的創造性取向及學科本位的藝術教育論是否兩相衝突,而無法兼顧。

26.多元藝術教育仍是美感教育,不可棄普遍客觀美感而僅倡多元。

27.尊重其他族群文化藝術時,更須學習、吸納、融合多元文化的藝 術。

28.社會藝術教育政策應以成人為主,社會文化取向較於學科本位取 向的藝術教育理論適合成人學習,亦更宜社會藝術教育政策的基礎理論。

(三)爭議性意見

1.有關理論內容的適切性

(1)質疑意見

A.社會重建的藝術教育與後現代的藝術教育有衝突的論點,如社 會重建所主張拯救文化危機的教育目的與整合式課程;後現代主義則是主 張無目的論與萬花筒式的課程。

B. 每個相關理論內容亦有交集關連之處,界線不清楚。

C. 後現代主義對教育有其正面(如多元化、去中心化、去階級化)

與負面(如無目的、去本質、忽略美感判斷)的觀點,不能全盤作為政策之 基礎理論。

D.又我國偏遠地區,或許連現代主義都談不上,就施以後現代主 義的政策,不符本土國情。

F.質疑「社會化取向的藝術教育」一詞在文字上的妥適性。

(2)贊成意見

A.此五項相關的基礎理論很適切,均為當今國際藝術教育研究論 壇的重要議題。

B.「後現代藝術教育」不等於「後現代主義」,後現代藝術教育 係採後現代主義部分積極性的觀點。後現代為文化之潮流趨勢,無法抗拒

2.、有關社會文化取向的藝術教育價值

(1)質疑意見

A.質疑「社會文化取向的藝術教育」一詞文字之妥適性與其文獻

246

247

248

1.此五項相關基的礎理論很適切,均為當今國際藝術教育研究論壇為重要的 議題。

2.「後現代藝術教育」不等於「後現代主義」,後現代藝術教育係採後現代 主義部分積極性的觀點。後現代為文化之潮流趨勢,無法抗拒 二、有關社會文化取向的藝術教育價值

(一)質疑意見

1.質疑「社會文化取向的藝術教育」一詞文字之妥適性與其文獻根據。

2.認為這種取向的藝術教育觀老早就有了,歐洲更很早就將藝術融入在文化 生活中,因而質疑所此理論所形成的時間點,也質疑本研究所提出來的 價值性與此理論的獨創性。

(二)贊成意見

1.取向的名稱,只要邏輯解釋得周全,且有相關文獻支持,可以自行命名,

也才具有本研究之創性與價值。

2.「社會文化」一詞頗為適當周全。

3.以此理論為我國社會藝術教育政策之基礎,頗為合適。

4.在藝術教育的理論研究,社會文化因素,過去比較忽略。

二、我國社會藝術教育現況問題之訪談結果分析

對於現行社會藝術教育政策問題的看法,受訪者反應的內容相當的 多,基本上同意本研究初步建構之內涵,並增列以下意見:

(一)社會大眾觀念與能力方面

1.社會教育不受到民眾的重視與信任。

2.美感素養不佳,致產品缺乏競爭力。

3.消費與了解藝術品的人少,生產人多。

4.缺乏對於藝術符號語言的了解。

(二)政策方面

1.未能周延考量現代藝術教育走向、本土的融合、民眾需求的結合 與整體文化的提昇。

2.過於重視菁英藝術技能比賽,引導重視創作不重視欣賞教育。

3.藝術政策方向、範圍與內容不明顯。

4.政府對人民還有作之君、作之師、教化人民的觀念。

5.政策缺乏理論基礎研究與理念依據。

6.缺乏整體性、全面性的規劃。

7.沒有兼顧藝術教育走向、本土文化、結合民眾需求與整體的提昇。

8.政策缺乏透明的政策辯證空間與程序。

9.缺乏年限或範圍的設定或修正。

10.政策沒有銜接我國社會文化的發展需求與階段。

249

11.大多的觀念模式為世界國外或先進國家的案例。

12.決策為菁英取向,未積極採納各界意見。

(三)教育課程、教學與師資

1.課程沒有規劃與規範性要求,任由教師開課。

2.教學與學習方面過於活動取向,不一定與生活有關。

3.未落實培養民眾日常生活審美能力。

4.藝術教育師資培育機構之藝術教育專長之師資遴聘太少。

5.藝術師資培訓偏重藝術技能養成,藝術教育課程安排太少。

(四)教育行政方面 1.政府事權重疊混淆。

2.法令不明確。

3.藝術教育法落實不足。

4.藝術教育補助法規有重疊性。

5.社教館所新建地點太偏遠。

6.各相關機關部門之間分工協調與合作不足。

7.欠缺專責督導、諮詢與輔導之專業部門。

8.行政人員專業能力不足。

9.未落實推廣資源整合。

10 社會藝術教育經費太少。

11 未能有效的運用經費

12 地方藝文團隊的補助培養不公允。

13 執行力不佳。

14 未有具體配套措施。

15 缺乏評鑑機缺。

16 藝術教育、行銷、管理與批評發展較弱。

(五)研究方面

教育理論建立缺乏自主性,過度對國外大師崇拜。

250

251

二、英、法、美、日四國與香港地區社會藝術教育政策取向內涵之訪談 結果分析

(一)世界主要國家多無「社會藝術教育」或「社會藝術教育政策」

之說,常將之納在文化政策之中,且分散在很多民間機構中去落實。

(二)國外的藝術教育研究計畫,常是學校與社會結合。

(三)在英美等國家政府,不贊成設立文化部,因文化部會限制、

主導文化發展的方向。

(四)世界很多國家在民主化的過程中,已經打破政府須有教化人 民功能的觀念。

(五)美國的藝術文化政策特色:

1.沒有強烈官方政策,各州民族意識強,推動具有民族性特色的文

1.沒有強烈官方政策,各州民族意識強,推動具有民族性特色的文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