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多機械手臂範例實測

第五章 實驗結果與問題討論

5.3 多機械手臂範例實測

例一(狹窄通道):

本例為一個因場景地形限制,使得機械手臂無法單獨傳送物體到終點平面的 例子,必須靠另一隻手臂的合作,才能將物體安全傳送到終點平面。圖5.6 是此 次實驗環境的外觀,我們將兩隻七節的機械手臂(綠色,左邊為1 號手臂,右邊 為2 號手臂)置於場景的兩端,在左側放置一個可移動的長棒(紅褐色),並在 兩隻機械手臂間建立一個狹窄的通道。如圖5.7,次實驗中顯示出在左側細長的 長棒安全地被傳送到右側的終點平面(黑色)。

5.6 例一中機械手臂以及物體的初始位置資訊 (a)前視圖 (b)俯視圖 (c)側視圖 (d)斜角視圖

51

5.7 兩隻手臂將物體從左側搬運到右側的細部過程

52

例二(圓型場景):

本例為一單機械手臂長度無法到達終點平面的例子,必須靠多隻機械手臂的 相互合作,才能將物體送達終點平面。圖5.8 是例二環境的外觀示意圖,我們在 圓型場景旁擺放三隻各七節的手臂(綠色,1 號機械手臂在左側,2 號手臂在中 間,3 號手臂在右側),並且將一個可移動的小正方體(藍色)置於左側手臂的 對面,我們試圖把小正方體搬移至圓型場景的右側。如圖5.9,我們可以看見此 次實驗需要三隻機械手臂的合作傳遞,才能把物體傳送到終點平面。

5.8 例二中機械手臂以及物體的初始位置資訊 (a)前視圖 (b)俯視圖 (c)側視圖(d)斜角視圖

53

5.9 物體從U型通道左側被搬運到右側終點平面的細部過程

54 5.9(續)

55 5.9(續)

例三(V 型被傳遞物):

本例試圖將被傳遞物改為V 字型的形狀,目的是要探討被傳遞物的形狀對 路徑所造成的影響。圖5.10 是例三環境的外觀示意圖,我們在長方型場景兩旁 擺放兩隻各七節的手臂(綠色,1 號機械手臂在左側,2 號手臂在右側),並且將 一個可移動的V 型物體(藍色)置於場景左側,我們試圖把物體搬移至場景最 右側的終點平面。如圖5.11,我們可以看見此次實驗,V 型物體可以順利通過中 間較狹窄的通道,到達右邊的終點平面。

56

5.10 例三中機械手臂以及物體的初始位置資訊 (a)前視圖 (b)俯視圖 (c)側視圖(d)斜角視圖

5.11 V 型物體從長方型通道左側被搬運到右側終點平面的細部過程

57 5.11(續)

58 5.11(續)

例四(單、雙手臂實測):

本例利用簡單的場景,試圖觀察單手臂單獨搬運物體與雙手臂交換搬運物體 的差別,並在下一節對結果做分析。圖5.12 是例四場景外觀的四個視角圖,我 們在場景兩旁擺放兩隻各七節的手臂(綠色,1 號機械手臂在左側,2 號手臂在 右側),並且將一個可移動的物體(藍色)置於場景左側,我們試圖把物體搬移 至場景右側的終點平面。如圖5.13,我們利用兩隻機械手臂交換搬運物體,並將 物體搬運到左側的目標平面,而圖5.14 則是將左側的 1 號手臂改成十四節,並 且單獨將物體搬運到目標平面。

5.12 例四中機械手臂以及物體的初始位置資訊 (a)前視圖 (b)俯視圖 (c)側視圖(d)斜角視圖

59

5.13 雙手臂交替將物體從左側搬運到右側終點平面的細部過程

60 5.13(續)

5.14 單手臂獨自將物體從左側搬運到右側終點平面的細部過程

61 5.14(續)

62 5.14(續)

63

例五(開放到封閉空間):

本例試圖將機械手臂置於開放空間中,並將物體置於較封閉的通道中,讓手 臂在兩種不同的環境中工作。圖5.15 是例五場景外觀的四個視角圖,整個場景 大致分為三部份,第一部份是放置物體(藍色)的通道;第二部份是右側通道,

終點平面就是最右邊的黑色平面;第三部份則是機械手臂所在的開放空間。如圖 5.16,我們可以看到機械手臂能順利將物體送達終點平面,但在此例較為特別的 是我們在手臂首節處於開放空間時,並不做移動調整,因為開放空間中做移動調 整會導致手臂首節往無窮遠處移動。而此例可以突顯出基座吸引力在開放空間中 的優點,可以順利將手臂接回,而不是單純朝推斥力方向延伸。

5.15 例五中機械手臂以及物體的初始位置資訊 (a)前視圖 (b)俯視圖 (c)側視圖(d)斜角視圖

64

5.16 手臂在開放與封閉空間中穿梭,將物體搬運到右側終點平面的細部過程

65 5.16(續)

66 5.16(續)

例六(障礙物同時有尖有扁):

本例將不同形狀的障礙物置於上下兩側,目的要藉由此例觀察障礙物形狀對 物體移動的路徑會造成何種影響。如圖5.17,(1 號)機械手臂(綠色)與物體

(藍色)被置於場景左側,我們在通道上下共放置了八個障礙物(紅色),且兩 兩成對,由圖5.18 我們可以看到,物體在經過前兩對障礙物中間時,並沒有明 顯的偏移,但是當物體移動到了最後兩對障礙物中間時,路徑便明顯偏向較尖銳 的障礙物那邊,所以當障礙物中有相當尖銳的角時,便有可能產生物體與障礙物 相當接近的情況。

67

5.17 例六中機械手臂以及物體的初始位置資訊 (a)前視圖 (b)俯視圖 (c)側視圖(d)斜角視圖

5.18 手臂在不同障礙物間移動的細部過程

68 5.18(續)

69

例七(障礙物較多的長方形場景):

本例在一個長方體場景中放置了數個障礙物,我們可以藉由此例觀察機械手 臂在搬移物體時所受障礙物影響的情況。圖5.19 是本例場景外觀的四個視角圖,

我們在長方形場景的兩側放置兩隻機械手臂(綠色,左側為1 號機械手臂,右側 為2 號機械手臂),物體(藍色)放在稍偏場景右側的位置,並在場景中放置五 個障礙物(紅色)。由圖5.20 和圖 5.21 我們可以觀察到,機械手臂會選擇盡量遠 離障礙物的方式移動。

5.19 例七中機械手臂以及物體的初始位置資訊 (a)前視圖 (b)俯視圖 (c)側視圖(d)斜角視圖

5.20 機械手臂在障礙物間移動的細部過程

70 5.20(續)

71

5.21 機械手臂在障礙物間移動的細部過程(不同視角)

72

Total number of end link translations Computation time (sec)

403 23.281 Total number of link rotations Number of steps

Link [1] : 594

Number of rotations per step Computation time per step (sec)

130 0.751

2 號機械手臂資訊:

Total number of end link translations Computation time (sec)

531 23.499 Total number of link rotations Number of steps

Link [1] : 563

Number of rotations per step Computation time per step (sec)

117 0.671

被傳遞物資訊:

Total number of object translations Computation time (sec)

240 5.252 Total number of object rotations Number of steps

212 30 Computation time per step (sec)

0.175

系統資訊:

Computation time (sec) 51.84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