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多點透視的畫面

在文檔中 心境─侯憲堂創作論述 (頁 36-40)

第三章 「心境」創作理念的分析與探討

第二節 多點透視的畫面

畫史上每位畫山水畫的畫家,對山川景象的認知看法各有不同,亦是畫家 對於山水空間的視覺角度都有自我意識和表現手法,可遠可近、可左可右,也 就是近的景在眼前,遠的景在開闊的天邊,對於天地蒼穹認為只要適意或可 居、可遊便是妙境,又如佛家對於空間也有一種認為,那就是空時又有時也認 為是實,對於空間的轉換可因心隨性,用自己的意念去突破現實的空間角度,

又常見佛教壁畫中有一層一層,層層相疊,座座相隔的壁龕,彷彿在傳示一種 多重的空間概念,解釋天地的無限與寬廣,而這樣的角度由意念思維的想像主 宰變化,展覽出如山水畫的多空間視覺畫面。

一、層次與角度的變化

一般我們對眼前的景物氣象,是由近到遠的排列次序,它是在前後層層的 往遠處推展消失,唐代王維在《山水論》中論述:「凡畫山水,意在筆先,丈 山尺樹,寸馬分人,遠人無目,遠樹無枝,遠山無石…」14,在近、中、遠的視 覺上,近景可明顯且對比強烈,物景到中景後明顯對比降低,而遠景的景物則 僅見外形,色彩也漸統一化,整體畫面呈一直線的的消失,如此單一角度看盡 眼前的景物,這樣的視線無法由低拉高,不能左右無限延伸,亦不能反映內心 那個廣闊無邊的世界,山水畫的多角度透視,也許不那麼合理,但它卻合乎心 中的思想與自然,建構一個無限的幻想,在那廣闊桃花園裡的山水畫家,祈盼

       

14 楊炎傑,《山水畫論》,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73 年,頁 20 

27 

且日思夜想自在無邊的空間。

我們欣賞宋代王希孟的〈江山萬里圖〉,看左右無限千里的景觀,這那是 人眼能一眼望盡的,如此廣大的山水平面,又豈能一時一地的攬抱全景,因這 樣長遠的景觀不能同時出現在您眼前,但它卻是同時存在,透過畫家片斷的記 憶組合出那千里、萬里的江山勝境,這樣的角度視線,絕對需要畫家有長期的 遊歷,以及多點的觀察,加上縝密規劃組合,才能把這世間無有的景觀意象統 統畫在一幅畫面上,而不覺有不自然與融合,這萬里的江,本來就無法一眼看 盡,透過山水畫的角度視覺組合,便是能盡收千里萬里之景,這是多麼神奇,

這與西畫的方正景觀或單一視點,有天壤之別,境界不可同語。

圖 3-3 : 王希孟 ,〈江山萬里圖〉, 北宋 , 水墨設色, 51.5×1191.5 公分 ,北京故宮博物院 典藏

二、三遠法的透視觀

從傳統的中國山水畫的構圖中,我們會發現整個畫面的消失點上,跟西方 風景畫有著很大的不同,西方風景畫常用寫生模式來創創作作品,而這由人的 眼睛視線直接觀察所得的畫面,消失就只有一個(如圖 3-4),可是在中國山水畫 的消失點,往往會同一畫面上有多個消失點,這樣的畫面,能把角度做轉移與

28 

變化,同一幅山水畫中,讓人有感受到仰視、平視及俯視等多角多方向的空間 感,所謂尺寸觀千里的無窮壯擴江山。

圖 3-4:單一消失點示意圖

「在中國山水畫裡,畫家的視點常常移動,例如往往幾個地方的視點放在同 一畫面上,隨著自然景象的轉變而控制仰視、水平視、俯瞰視等對象,這種種 並不感到任何不自然而組合在同一畫面上。」15一個人的視線如果是從下面往上 看,這個就是所謂仰視,也就是從山腳下向上看山峰,這也稱為高遠法,高遠 法的表現手法可讓在觀賞山水畫時,給觀賞者感覺出山勢的雄偉巨大,因仰頭 觀山,山頭又有種震撼人心的壓迫感,在仰視中更覺得山巒疊嶂氣勢磅礡,高 山仰止的偉大。

圖 3-5 :多點消失點示意圖        

15 何恭上,《中國山水畫》,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75 年,頁 160 

29 

30 

在文檔中 心境─侯憲堂創作論述 (頁 36-4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