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山水結構分析

在文檔中 心境─侯憲堂創作論述 (頁 26-0)

第二章 「心境」的意象與「山水」的連結

第三節 山水結構分析

17 

18 

19 

圖 2-12 :荊浩,〈匡盧圖〉,五代 ,水墨絹本,185.4 × 106.8 公分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典 藏

圖 2-13: 關仝 ,〈秋山晚翠圖〉, 五代, 水墨絹本, 140.5 × 57.3 公分,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 院典藏

北宋的美術發展在有了五代強固的基礎上,可說是整個山水畫或美術上最 輝煌成就的朝代,有李成的靈動飛揚、舒朗猶勁的山水畫,有范寬雨點皴法構 成雄偉巨聳的〈谿山行旅圖〉,北宋畫院待詔郭熙畫論中的高遠、深遠、平遠 三遠法給了山水畫在構圖佈局上一個視覺角度的用法,影響後世頗深,使得北 宋以後的山水畫墨色更重,寫意性更高,另外此時畫家們也以自我生活為重 心,追求內心理想的山水畫境,「追求自然理想的山水畫,使畫家對自己日常 所接觸的自然景象,儘量予以強力的制約乃當然之事,可是在另一方面,這種 事情又顯示出一種道理,就是真正理想山水畫還沒完成,原來中國山水畫的理 想形式,是從廣大自然景象中所抽出的集約景象,一切都是為了樹立理想美而 從事繪畫的創作」11

       

11 何恭上,《中國美術史》,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76 年,頁 70 

20 

而畫出點染煙雲江南特色的米芾後,跨到了南宋,國勢衰弱作品的呈現已 經沒北宋的氣勢磅礡,但還是齊花並放,各有千秋,如作品工整精細的劉松 年,還有代表著南宋山水畫的邊角山水畫家馬遠、夏圭的無限想像空靈般的山 水畫,禪宗畫家裡瀟灑的牧谿和玉澗。

圖 2-14 :米芾 ,〈春山瑞松圖〉, 南宋, 水墨紙本設色, 35×44 公分 ,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 院典藏

圖 2-15: 劉松年 ,〈四景山水图〉春景 , 南宋 , 水墨絹本設色,41×67 公分, 台北國立故 宮博物院典藏

元代文人畫畫風興盛,但沒有畫院的保障支持,畫家們就須憑自己的作品 來獲得認同與重視,這時期文人畫家輩出,如趙孟頫承襲了五代董源的風格與 技法,而元代四大家的興起,像呈露出乾燥筆觸的畫面的山水畫家吳鎮,仿效 董源、巨然用筆方式的王蒙,給後世最多討論長捲作品〈富春山局圖〉的黃公 望,具有個性「蕭散體」風格的倪瓚,由元代以來的南宗畫風,經由元末的吳

21 

鎮、王蒙、黃公望、倪瓚這四大家予完成承襲傳遞,也展現出胸中逸氣比寫生 重要的水墨畫。

圖 2-16 : 趙孟頫 ,〈鵲華秋色圖〉,元代,水墨紙本設色畫, 28.4×90.2 公分 , 台北國立故 宮博物院典藏

及至明代,山水畫大致有了一個形態上驅於統一化,而這一致的的山水畫 法是領導明代畫家,提出南、北分宗的董其昌,為了崇尚南宗,把山水畫的皴 法、樹法、石法、予以整理做成範例供後學學習臨摹,也因此對山水畫往後發 展的多樣性產生了一大阻力,明朝這個時代特別強調恢復傳統的主體性,再設 畫院,朝宋代的制度看齊,活耀的畫家還有南宗畫風的周臣,浙派的戴進,及 明代四大家沈周、文徵明、仇英、唐寅為晚明的山水畫帶入另一高峰,而在明 末清初的徐渭、陳洪綬等,以非典型傳統的南宗派畫法,給了新文人畫一種既 復古又創新的以個人為主的嶄新風貌。

圖 2-17:戴進 ,〈溪邊隱士圖〉, 明代 , 水墨絹本設色, 137×75 公分 ,美國 克利夫蘭美術 館典藏

22 

滿清在建立清朝入主中原,對明代的一些遺民畫家而言,民族情操與民族 大義左右了他們的創作時的思維與方向,如八大山人和石濤他們都是明朝遺 臣,最擅長的都是屬於吳派的南宗山水畫,卻因外族的統治,使他們有一種失 落感及強烈的孤獨自我封閉的文人情懷,進而在他們的每一筆一畫的墨水中都 有堅苦卓絕的精神存在,讓作品另有當時代表性的特殊時代風格,清初還有一 批跨越晚明的畫家,如四王與吳、惲,這四王就是指王時敏,王鑑、王翬、王 原祁,他們在構圖與筆觸上頗有新氣象,堪稱為清代繪畫山水的主流,王時敏 號「煙客」,畫風細膩精緻,在畫面上每一部分都能用功仔細完成,運筆柔順 舒暢,極其秀麗,是明末清初山水畫家的代表人物,王鑑號「湘碧」,為明代 遺臣,畫風受到董其昌、巨然、吳鎮等的影響,作品風格工整,王翬號「耕煙 散人」,是農家出身,畫風俱實描寫景物,見解精闢,充分的使用傳統筆墨的 特性,樸雅詩意,為當時畫壇不可多得之人才,王原祁號「麓台」,是一個地 方官吏,但也非常用功作畫,是「婁東派」12畫風的始祖,吳歷號「墨景」,畫 風獨特性甚強烈,在當時可算是畫壇另一奇特人物。

圖 2-18:八大山人 ,〈山水冊頁〉, 清代 , 紙本設色, 23×18 公分 , 美國 紐約大都會博物 館典藏

       

12 教育百科,〈婁東派〉,

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5%A9%81%E6%9D%B1%E6%B4%BE,(2019.11.28) 

23 

圖 2-19 :吳歷 ,〈湖天春色圖 〉, 清代 , 水墨紙本設色, 123.5×62.5 公分 , 上海博物 館典藏

及到民國後的台灣,有所謂的渡海三家或四家的山水畫巨擘,在其影響力 下,也為台灣的山水畫形成一股龐大的風潮,這些從中國大陸移民台灣的有張 大千,潑墨潑彩畫山水,成就了五百年來一大千的曠世美譽,黃君璧在師範大 學任教數十載,其個人的山水畫風格開枝散葉,對當時的數十年有一定的貢獻 和地位,傅心畬承繼了北宗山水畫,有當民國最後一個文人畫家,張大千、黃 君璧和傅心畬被稱為渡海三家,另有人也把在藝專執教多年,畫風也具其個人 特色的傅狷夫加入,稱這四人為渡海四家,台灣近代還另一生動的畫風引起注 意流行至今,就是由文化大學歐豪年老師所傳襲的嶺南畫派,用色炫麗,活潑 生動廣為多數學習彩墨國畫者喜愛,蔚為風潮盛行致今,台灣山水畫在這段時 間,也出現二位風格獨異又不失傳統山水畫思想的畫家,一為夏一夫,喜愛黑 白色的山水畫風,頗有王維的意境,又充滿現代的視覺感,其畫尺寸不大,視 野卻無窮,另外一位為余承堯,畫風筆觸粗放,用色大膽,佈局隨意,描繪年

24 

輕時走過的中國大江南北,為近代山水畫增添一個不一樣的畫意。

圖 2-20 :夏一夫 ,〈辟山 圖〉, 民國 , 水墨紙本, 36×56 公分, 台北 赤粒畫廊典藏

圖 2-20:余承堯 ,〈舟發好景轉峰處〉, 民國, 水墨紙本 ,57×43 公分, 台北 收藏 不詳

 

25 

26  圖 3-2 :侯憲堂, 山石的符號組合

第二節 多點透視的畫面

畫史上每位畫山水畫的畫家,對山川景象的認知看法各有不同,亦是畫家 對於山水空間的視覺角度都有自我意識和表現手法,可遠可近、可左可右,也 就是近的景在眼前,遠的景在開闊的天邊,對於天地蒼穹認為只要適意或可 居、可遊便是妙境,又如佛家對於空間也有一種認為,那就是空時又有時也認 為是實,對於空間的轉換可因心隨性,用自己的意念去突破現實的空間角度,

又常見佛教壁畫中有一層一層,層層相疊,座座相隔的壁龕,彷彿在傳示一種 多重的空間概念,解釋天地的無限與寬廣,而這樣的角度由意念思維的想像主 宰變化,展覽出如山水畫的多空間視覺畫面。

一、層次與角度的變化

一般我們對眼前的景物氣象,是由近到遠的排列次序,它是在前後層層的 往遠處推展消失,唐代王維在《山水論》中論述:「凡畫山水,意在筆先,丈 山尺樹,寸馬分人,遠人無目,遠樹無枝,遠山無石…」14,在近、中、遠的視 覺上,近景可明顯且對比強烈,物景到中景後明顯對比降低,而遠景的景物則 僅見外形,色彩也漸統一化,整體畫面呈一直線的的消失,如此單一角度看盡 眼前的景物,這樣的視線無法由低拉高,不能左右無限延伸,亦不能反映內心 那個廣闊無邊的世界,山水畫的多角度透視,也許不那麼合理,但它卻合乎心 中的思想與自然,建構一個無限的幻想,在那廣闊桃花園裡的山水畫家,祈盼

       

14 楊炎傑,《山水畫論》,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73 年,頁 20 

27 

且日思夜想自在無邊的空間。

我們欣賞宋代王希孟的〈江山萬里圖〉,看左右無限千里的景觀,這那是 人眼能一眼望盡的,如此廣大的山水平面,又豈能一時一地的攬抱全景,因這 樣長遠的景觀不能同時出現在您眼前,但它卻是同時存在,透過畫家片斷的記 憶組合出那千里、萬里的江山勝境,這樣的角度視線,絕對需要畫家有長期的 遊歷,以及多點的觀察,加上縝密規劃組合,才能把這世間無有的景觀意象統 統畫在一幅畫面上,而不覺有不自然與融合,這萬里的江,本來就無法一眼看 盡,透過山水畫的角度視覺組合,便是能盡收千里萬里之景,這是多麼神奇,

這與西畫的方正景觀或單一視點,有天壤之別,境界不可同語。

圖 3-3 : 王希孟 ,〈江山萬里圖〉, 北宋 , 水墨設色, 51.5×1191.5 公分 ,北京故宮博物院 典藏

二、三遠法的透視觀

從傳統的中國山水畫的構圖中,我們會發現整個畫面的消失點上,跟西方 風景畫有著很大的不同,西方風景畫常用寫生模式來創創作作品,而這由人的 眼睛視線直接觀察所得的畫面,消失就只有一個(如圖 3-4),可是在中國山水畫 的消失點,往往會同一畫面上有多個消失點,這樣的畫面,能把角度做轉移與

28 

變化,同一幅山水畫中,讓人有感受到仰視、平視及俯視等多角多方向的空間 感,所謂尺寸觀千里的無窮壯擴江山。

圖 3-4:單一消失點示意圖

「在中國山水畫裡,畫家的視點常常移動,例如往往幾個地方的視點放在同 一畫面上,隨著自然景象的轉變而控制仰視、水平視、俯瞰視等對象,這種種 並不感到任何不自然而組合在同一畫面上。」15一個人的視線如果是從下面往上 看,這個就是所謂仰視,也就是從山腳下向上看山峰,這也稱為高遠法,高遠

「在中國山水畫裡,畫家的視點常常移動,例如往往幾個地方的視點放在同 一畫面上,隨著自然景象的轉變而控制仰視、水平視、俯瞰視等對象,這種種 並不感到任何不自然而組合在同一畫面上。」15一個人的視線如果是從下面往上 看,這個就是所謂仰視,也就是從山腳下向上看山峰,這也稱為高遠法,高遠

在文檔中 心境─侯憲堂創作論述 (頁 26-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