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皴法用筆的表徵與作用

在文檔中 心境─侯憲堂創作論述 (頁 21-26)

第二章 「心境」的意象與「山水」的連結

第二節 皴法用筆的表徵與作用

圖 2-4:范寬 ,〈谿山行旅圖〉, 北宋(10 世紀末), 水墨, 206×103 公分, 台北國立故 宮博物院典藏

   

(三)「南宗」與「北宗」的代表人物:

就整個山水畫發展來看,自明代董其昌把整個山水畫脈絡劃分出「南宗」

與「北宗」,並就其重要畫家分成代表人物,其「南宗」以唐代王維為主,往 下有董源巨然、郭熙、范寬、米芾,到元代有元四家的倪瓚,黃公望、王蒙 等,明代繼承的有吳派的沈周、董其昌等,延續至今一般畫家也都以「南宗」

畫派自居,強調自我的正統性,並連結文人畫的風骨自詡。

而「北宗」畫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李思訓、李昭道、馬遠、夏圭、劉松年、

王希孟、趙伯駒、李唐,及至明代有浙派的戴進、院派的周臣、仇英、唐寅 等,到民國後「北宗」代表人物就屬傅心畬了,但「北宗」山水畫真正發揚光 大卻是在南宋時是引進到日本的狩野正信所代表的狩野派山水畫。

第二節 皴法用筆的表徵與作用  

在整個水墨畫發展的延續中,傳統的繪畫用筆技法已是非常成熟的,就畫 家在作畫的筆墨先後順序上,總的來探討分類整理,傳統用筆應該分為擦筆、

勾筆、點筆及渲染等四種一般性用筆模式,而在山水畫裡所表現的山形為以土 山為本狀的皴擦用筆有披麻皴系列,及以大山石為本狀的斧劈皴系列,這兩種 基本皴法再經由畫家觀察見解延伸出其他,如長披麻皴和短披麻皴,細筆的牛

12 

毛皴和轉筆的雲頭皴,而斧劈皴則延伸出大斧劈及小斧劈,至元代由披麻皴與 斧劈皴結合成折帶皴。

北宋時期的郭熙擅長雲頭皴(圖 2-5),而這皴法便是從披麻皴演變而來,用 筆上雖似披麻但筆帶轉折,筆峰捲曲如畫雲朵,而范寬在擦筆上按擦筆墨短直 狀如雨點故名稱為雨點皴,這在表現出山石堅硬的質感(圖 2-6),也對後面南宋 的皴法有一定的發展影響,成熟的反應在馬遠、夏圭的斧劈皴表現,從這些皴 法的進化演變,可說明是畫家們在對著山形體態的觀察與描繪上是通過一定的 自然景象再凝聚出筆法,更是透過對前人筆墨比較而發展出屬於自己對大自然 的特定象徵符號,用擬神似的視覺觀來表現出把自然美再理想化後重新再現,

進而呈現出反應自我心中映像的理想美,「原來中國山水畫的理想形式,是從 廣大自然景象中所抽出的集約景象,一切都是為了樹立理想美而從事繪畫的創 作。」6

圖 2-5:雲頭皴, 嘉興 巢勳,《芥子園畫譜》, 台南:文國書局 , 2013 年,頁 127

圖 2-6:范寬皴法, 嘉興 巢勳,《芥子園畫譜》,台南:文國書局 ,2013 年,頁 92        

6 何恭上,《中國美術史》,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76 年,頁 70 

13 

一、皴法的表徵

山脈的走向起伏多變,蜿蜒曲折,高低落差成峽成谷,各種山形盡皆有 之,南北地貌山勢各不同,都有其獨特結構理肌地形,從構形來探討是千變萬 化的,顯見其形其態難見相同,自古以來多少畫家為了表現其所在地的特殊山 勢形態,因而創造出屬於所在地的地貌皴法,這些皴法經過歷史的歸納整理而 趨向於制式化並流傳下來,而這被傳襲到現在的皴法有幾十種之多,這些便是 我們山水畫的固有基本皴法,在這些流傳皴法的定型並非是一個畫家所能完成 的,必須在歷代畫家中印證中確認其構型,其名稱也是由後人按紋路形似加以 分稱,如常用的皴法有披麻皴、斧劈皴、折帶皴、牛毛皴、亂柴皴、雨點皴、

雲頭皴等等,也有少數以使用者姓氏為其皴名的,像米芾常用的大渾點就叫米 點皴(圖 2-7),皴法基本來自畫家所見、所觀察、所體會而產生的物像特徵符 號,再經畫家定型標準化以後,把這象徵符號排列組合形成一視覺的人為自然 美,這樣的自然美超越自然,這樣的自然美也能忠實的反應地方景觀特色,這 便是皴法在藝術創造中最重要的表徵。

圖 2-7:米點皴法 ,嘉興 巢勳,〈芥子園畫譜〉,台南:文國書局,2013 年,頁 132

二、「皴」的作用

從唐、五代到南北宋,筆墨皴法的應用在于表現個人在作品上的自我意 念,這些作品即便是原始,也是能偶見到偉大的畫作,自李唐的斧劈皴法傳到 南宋馬遠、夏圭後,山水畫已經發展的至為成熟,由點筆到線條再到整體畫 面,而用筆的方法也由筆峰演進到側筆,全面的應用毛筆的各種可能及特色,

14 

更是再皴擦質感的發揮上,超出使用其他筆種的自然,而畫家在觀察畫景時,

也能深刻的掌握整體景象與局部點景,並欲於發揮和應用,這畫筆的中峰或側 峰的全面被使用,把原本的水墨特色表現的淋漓盡致,給了畫家們在作畫時心 境的完全釋放與寄託,皴法的正確表現也能寫實的描繪各種質材特徵,完美呈 現真實景觀與畫家內心意境的趣味。

(一)發揮「皴法」的元代四大家

皴法發展至元代更加發揮其在畫作中的作用,如元代四大家的王蒙在〈深 林疊嶂圖〉(圖 2-7)中使用解索皴又稱牛毛皴,因其用筆層層相疊,細筆皴擦,

給人蒼茫渾厚,所繪山水畫呈現一種稠密景氣,一山又一山,一水又一水的緊 密佈局。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圖 2-8)用披麻皴,用筆有長有短,交錯使 用,並巧妙的組合排列成畫,山巒起伏,聚散有致,林木交織縱橫其中,墨色 濃淡乾濕得宜,一幅完美富春山景色的跨時代佳作。倪瓉的〈容膝齊圖〉(圖 2-9)使用折帶皴,是表現平遠景法最佳的用筆方式,這可能與倪瓚居住的地方是 太湖平原,景象蕭瑟,寒林幽寂,沙汀淺灘,人跡罕見,正是倪瓚畫境的寫 照。吳鎮的〈清江春曉圖〉(圖 2-10)的長披麻兼具斧劈皴的特色,用筆強勁直 接,驀氣爽朗,畫出了山水中森林蒼鬱茂盛的濕潤感。

圖 2-8: 王蒙,〈深林疊嶂圖〉,元代(1308-1385) , 水墨 ,64.5x38.6 公分,台北國立 故宮博物院典藏

15 

圖 2-9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 元代(1347-1350) ,水墨, 33x636 公分, 台北國立 故宮博物院典藏

圖 2-10:倪瓚,《容膝齊圖》,元代( 1301-1374), 水墨,74×35 公分, 台北國立故宮博 物院典藏

圖 2-11 :吳鎮,《清江春曉圖》,元代(1280-1354), 水墨,114×100 公分 ,台北國立故 宮博物院典藏

(二)後現代皴法的追求

「筆與墨最難相遭,具境而皴立,清濁在筆,有而勢之,隱現在墨」7,在 繪畫史的發展中,山水畫是核心更是水墨畫的靈魂,而這靈魂的表徵語言和技 法,便是用筆用墨的融合,從筆與墨交匯後產生的新形態視覺意識,最重要的 是皴法的應用了,皴法的表現包涵了寫實性、情感性、意象與美感,它的表現 更可投射畫家內心慾望的虛擬世界,在傳統的佛教思想中也是有這種拋塵隱山 的棄世思想,其山雲飄渺的空靈世界也正合乎山水畫家創作的胸懷心境。

皴法來自外師造化,而生活中山川林木地形地貌都是畫家取材筆悟的發想 地,這皴法原理要適合自己的環境與文化,畫家可隨景悟變化,隨心悟景,非 一味不變的只用前人的古皴法來表現自己眼前所看見的景物,可從新用心的給 古皴法新的生命,新的視覺,作為山水畫中的靈魂,皴法可擇地而變,隨心而

       

7 袁運甫,《宋代山水畫造境研究》,山東:山東美術出版社,2006 年,頁 59。 

16 

在文檔中 心境─侯憲堂創作論述 (頁 21-2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