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天氣的變化

第五單元 氣象專論

第一節  天氣的變化

一、決定天氣變化的因素  (一)雲量的多寡

  1.天空的狀況取決於雲量的多寡。

2.一團不飽和的空氣上升,大氣壓力隨高度增加而減少,空氣團的體積膨脹,溫度 下降,致使空氣團中的水氣達到飽和而凝結成水滴或冰晶時,就形成雲。

3.要使空氣中的水氣達到飽和的方法就是降低溫度、增加水氣含量。

(二)降水情形

  1.「降水」分為液態降水(如:雨)和固態降水(如:雪、冰雹)。

2.各地觀測站的雨量筒積水之深度,以公厘(㎜)來表示。

(三)風的方向

  1.風是空氣的水平移動。

2.空氣的運動受大氣壓力的影響,當空氣從氣壓高的地方往低的地方移動時,便會 形成風。

3.由等壓線的疏密程度可以推測風速的大小,等壓線越稀疏的區域,表示氣壓變化 越小,也代表風速越小。

4.海風:白天陸地受熱快,溫度較海洋為高,低層氣壓降低,風從海洋吹向內陸,

稱為「海風」。

5.陸風:入夜以後,陸地迅速冷卻,溫度梯度反向,風便由陸地吹向海洋,稱為

「陸風」。

(四)天氣與氣候   1.天氣

  (1)定義:短時間內大氣變化的狀況。

(2)例如:「今天高溫可達 24 度 C,早晚偏涼」、「阿里山明天多霧、下雨」。

2.氣候

  (1)定義:長時間氣溫、雨量、風向等天氣的平均狀態。

(2)例如:「基隆地區冬天多雨潮溼」、「最冷月平均溫高於 18℃,全年有雨,四季分 明」、「夏天高溫溼潤,吹西南風,午後有雷陣雨」。

三、氣象預報的專有名詞  (一)降雨機率

  1.指的是根據各種氣象資料的分析,在某一個地區或時段內降雨機會的百分數,

這和降雨的時間與面積無關。

2.降雨機率 30%是指該地有 30%的機率會下雨。

(二)紫外線指數

  1.指的是每天中午陽光最強的一個小時裡,紫外線到達地面,使皮膚發紅的單位 面積輻射量。

2.依據氣象局對於紫外線指數的分級,共分為 0~15 級,級數越高,代表一小時中 累積使皮膚發紅的紫外線輻射量越多。

3.影響紫外線指數高低的因素有:雲層的厚度、太陽位置或是臭氧的含量。

(三)相對溼度

1.空氣中水氣的實際含量相對於當時溫度下飽合水氣含量的百分比,稱為「相對溼 度」。

2.當相對溼度(40~60%)與氣溫(20~26℃)時會使人感到舒適。如果氣溫和相 對溼度都很高時,人體皮膚汗水不易蒸發,就會令人感到溼黏難耐。

【補充知識】

一、天氣變化 (一)天氣圖:

1.固定溫度下,水氣含量達到最大值時,稱之為“飽和”,當溫度升高,最大水氣含

  高雲族 中雲族 低雲族 直展雲 族

積狀雲 卷積雲 高積雲 層積雲 積雲 積雨雲

層狀雲 卷層雲 高層雲

層雲 層積雲 雨層雲

(五)台灣的降雨期:

 A.5.6 月梅雨季  B.夏天颱風季  C.3.4 月春雨

第二節 氣團與鋒面

時,此鋒面即是暖鋒,反之,若是發生冷空氣取代暖空氣時即是冷鋒。由於暖空氣均比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