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的板塊構造運動

第四單元 板塊構造

第三節  臺灣的板塊構造運動

感 地 震

微震 人靜止時,或對地震敏感者可感覺到 2(II) 輕震 門窗搖動,一般人可感覺到

3(III) 弱震 房屋搖動,門窗格格有聲,懸物搖擺,盛水盪漾

4(IV) 中震 房屋搖動甚烈,不穩物傾倒,盛水達容器八分滿者濺出 5(V) 強震 牆壁龜裂,牌坊、煙囪傾倒

6(VI) 烈震 部份建築物受損,門窗扭曲變形,重傢俱翻倒

7(VII) 劇震 山崩地裂,幾乎所有傢俱移位或摔落,鐵軌彎曲,地下管 線破壞

 資料來源:國立編譯館地球科學全一冊92 年版 P28 4.地震預測:目前無法做到

三、台灣地區的板塊運動:

(一)位置: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

(二)影響:形成高峻的褶皺山脈、多變質岩並使台灣島逐漸上升擴大。

(三)分佈:中央山脈以西=>歐亞板塊 海岸山脈=>屬菲律賓板塊 花東縱穀=>兩板塊交界處

(四)速度:菲律賓海板塊每年約數公分推擠。

(五)岩層褶皺與彎曲:愈下層因溫度愈高,可塑性愈強,較不易如上層般斷裂,而產生 褶皺,同時亦因高溫高壓而產生變質作用。

第三節 臺灣的板塊構造運動

一、臺灣的板塊構造

 (一)臺灣島位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交接地帶,屬於聚合性板塊交界。花東縱 谷是這兩個板塊的交界線。

(三)在南北剖面上震源密集帶向北傾斜漸深,

表示菲律賓海板塊向北隱沒到歐亞板塊下 面。

(四)菲律賓海板塊每年約以 7 公分的速度向西 北方移動,持續進行與歐亞板塊的擠壓,

因此臺灣島目前仍在抬升當中。

二、臺灣板塊運動與地質關係

 (一)在距今約五~六百萬年前,菲律賓海板塊開始與東北-西南走向的歐亞板塊邊緣 斜向碰撞、擠壓而漸漸隆起。

(二)碰撞作用隨著時間向南延伸,逐漸形成中央山脈,最後整個臺灣島露出水面。

(三)距今兩百多萬年~四十萬年前,臺灣北部的大屯山火山群開始陸續噴發,時至今 日雖己停止,但留下不少噴氣孔和溫泉,是為火山景觀。

 (四)數十萬年前,臺灣的鵝鑾鼻、貓鼻頭等地的珊瑚礁露出水面,形成珊瑚礁石灰岩,

又受到地下水溶解作用,而形成石灰岩洞和鐘乳石等景觀。

三、臺灣板塊運動的影響

 (一)山脈的隆起:由於板塊的不斷擠壓,使得臺灣島持續抬升,造成了高聳的褶皺山 脈,如:中央山脈、玉山山脈等。

(二)火山活動:隱沒在大陸地殼下方的海洋地殼,被熔融成岩漿,在噴發到地面後,

就會形成安山岩質的火山,如:大屯火山群、綠島、蘭嶼等。

(三)產生皺褶和斷層:因強大的壓力,導致地表的沉積岩層多己傾斜或彎曲,甚至是 斷裂或錯動。

(四)形成變質岩:在高溫高壓下,較老的岩層產生了變質作用,而形成變質岩,如:

石灰岩因變質作用而成為大理岩;砂岩變質成石英岩;花岡岩變質成花岡片麻岩 等。

(五)加速侵蝕作用:隨著山脈的不斷抬升,侵蝕作用也相對的加速進行,造成較老的

岩層露出地表。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