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原住民所生存的生態系統中的生物、非生物及文化結構在過去七十年間,因受國家發展的 影響已發生重大的轉變,尤其是台灣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更是對原住民的社會組織及生活領域中的 地景產生巨大的衝擊,受到生態系統的改變之影響,原住民族的健康狀態也發生變化,尤其是引起 原住民死亡的原因亦有顯著的改變,在 1970 年代前,造成原住民死亡的原因多為傳染病 (如肺結 核或寄生蟲感染),但在 1970 年代後,癌症、心血管疾疾及糖尿病則有明顯上升的趨勢,晚近甚至 已超過傳染病,成為影響當代原住民健康的主要疾病。

為了解生態與文化變化對原住民健康的影響,子計畫二將以居住在花蓮縣秀林鄉的太魯閣族為 研究對象,分析造成糖尿病在太魯閣族流行的社會與個人危險因子及目前疾病管理所面臨的問題。

生物醫學的研究已證實糖尿病的發生是環境與人類基因交互作用的結果,而在不同的人類族群,造 成糖尿病的環境因子會因所處的生態區位不同而有所差異。分析秀林鄉 2002 至 2007 年的十大死因 發現,糖尿病佔太魯閣族人十大死因的第四或五位,但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的治療在 2008 至 2010 年佔秀林鄉醫療支出的第一位,該鄉健保藥費總支出的百分之四十用於治療糖尿病,支出總金額達 新台幣四千三百多萬元,遠超過其他的疾病;此外,秀林鄉針對秀林鄉所做之整合篩檢,2008 至 2010 年間該鄉居民身體質量指數 (BMI)異常的比例超過百分之六十,而腰圍超過標準值的比例 超過百分之七十,而這二項指數皆顯示太魯閣族為糖尿病之高危險群,然而,目前針對太魯閣族糖 尿病的研究卻不多,尤其是造成糖尿病的環境因子目前仍不清楚。

為了解造成太魯閣族人對糖尿病罹患率上升的環境因子,子計畫二將分析過去一百年來太魯閣 族生存的生態系統變化如何影響該族食物通路 (foodway)及營食適應 (nutritional thriftiness),

而這二者的改變又如何造成當代太魯閣族人的營養過剩 (overnutrition),導致太魯閣族人對糖尿病 的感病性增加;此外,為了解太魯閣族人對糖尿病的高死亡率,子計畫二亦將針對現在當代太魯閣 族人糖尿病患者的疾病呈現 (illness representations) 進行民族誌式研究,分析患者的疾病解釋模 式 (explanatory models)及求醫行為,並利用建構式研究模式 (formative research),協助病友意 識到其健康問題及建立支持團體與疾病溝通平台,藉以建立一個自主多元的疾病預防與管理模式,

降低太魯閣族對糖尿病的死亡率。

子計畫二將以病例對照研究法 (case-control study) 調查具有及不具有糖尿病太魯閣族人飲食 習慣、日常飲食攝取量、飲食習慣頻率及日常生活作息,希望藉由比較上述因子,來釐清糖尿病致 病的個人與社會文化因子。

8

參與子計畫二研究的太魯閣族人共計有 48 位,其社會人口特性如表 3:

表 3:參與研究太魯閣族人之社會人口特性

性別 職業

男 18 人 有 8 人

女 30 人 無 35 人

退休 5 人 年齡 (歳)

30-39 3 教育程度

40-49 9 無 1 人

50-59 19 國小畢業 29 人 60-69 12 國中畢業 10 人 70-79 3 高中畢業 3 人 80-89 1 大學畢業 4 人 90-99 1 未知1 1 人

1報導人未說明其教育程度

在造成糖尿病的疾因上,針對三十位參與研究的太魯閣族人進行分析1,其中十六位具有糖尿病 的家族史,換言之,糖尿病在太魯閣族人的發生與遺傳因子有很高的關聯性。此外,由深度訪談中 可知,大部份的太魯閣族人將糖尿病的病因歸於飲食及生活習慣不良所致,少部份人則不清楚為何 會罹患糖尿病。

對於身體所經驗的不舒適,大部份的受訪者有頭暈、頻尿、發冷、身體颤抖、焦慮及失眠的症 狀出現,部份受訪者因四肢受傷且血液環循不良,故必需截肢。部份受訪者,因為擔心身體狀況,

故很少外出,造成社交生活退化,因長期處於孤立的狀態,造成情緒低落及憂鬱的現象,甚至有自 殺的想法出現。部份受訪者曾因身體不舒適,發生跌倒及交通意外事故而緊急就醫,一名受訪者,

因上山工作,因低血糖昏迷後,跌落溪谷而溺斃。

罹患糖尿病對日常生活影響的部份,由於患者常有頭暈、發冷及身體顫抖等症狀,故多數人無 法正常工作,必需在家休養,部份人因長期在家休養,故缺乏人際網絡,部份人又因截肢,導致行 動不便,需依賴輔具才能行動。由於大部份的受訪者罹患糖尿病後,無法正常工作,導致家庭無穩 定的收入,使得家庭經濟奬況陷入困境,部份人需依賴中低收入戶補助為生,但有部份受訪者,因 擁有山地保留地,故無法申請社會補助,生活條件十分惡劣,甚至因為繳交不起健保費,健保卡遭 鎖卡,因而無法至醫院看病及領藥,使糖尿病的管理發生極大的問題。

分析太魯閣族人因罹患糖尿病所引起的憂慮發現,憂慮的事項與程度依疾病的嚴重度及罹病的 時間長短有所不同,對於症狀較輕微且罹病時間較短者,疾病認同較小,部份人認為只要按時服藥,

其糖尿病可以被控制甚至是痊癒;而對於症狀嚴重且罹病時間長者,主要的憂慮為疾病的惡化,引 發其他病症,如高血壓、視力下降及截肢等,且這些罹者對生活常感到無助、失望及沮喪,甚至部 份的人開始封閉自己,不願與親友及鄰居有太多的互動,平常生活的範圍只局限在家中,是故有罹 患憂慮症的傾向,但由於子計畫二並無針對糖尿病者進行憂慮症的衡鑑,故未來仍有待相關的研究

1 其餘 18 位研究參與者因資料分析尚未完成,故無法顯示是否有糖尿病之家族史。

9

進行更進一步的確認。

在糖尿病的管理上,大部份的太魯閣族人以西醫治療為主,包括服用藥物、注射胰島素及使用 血糖機測量血糖等,少部份的人會搭配食用野菜或服用保健食品。但值得注意的是,大部份的太魯 閣族人服藥並不正常,甚至有些人是感到不舒服才服藥;而研究期間亦發現,有飲酒習慣者,其服 藥習慣及回診時間十分不正常,且血糖值不正常的機率明顯高於沒有飲酒習慣者。而定期測量及記 錄血糖值變化者,只佔少部份,大部份的人只有在每個月回診領藥時,才會測量血糖值,平時則不 會主動進行測量,主要原因仍是於血糖機及其試劑價格昂貴,大部份的太魯閣族人無法負擔,而對 於服藥及回診不穩定者,則無定期測量其血糖的變化的習慣。

除服用藥物外,少部份太魯閣族人亦會藉由調整飲食內容來管理其糖尿病,調整的方式多為減 少米飯、含糖飲料及肉類的食用量,並增加蔬果的食用,少量多餐,藉以避免血糖過高或過低。值 得注意的是,大部份的太魯閣族人因為經濟條件不良,對於飲食的習慣及食物種類並沒有太多的選 擇,經濟狀況較好時,飲食的品質較好,經濟狀況差時,則三餐不固定,食物品質亦不佳,甚至一 天只吃二餐,故常會因血糖過低而發生頭暈、發冷及身體顫抖的現象。值得注意的是,在已分析完 成的 30 位受訪者中,約有一半的人有飲酒的習慣,增加疾病管理上的困難。

3. 2011 年的傳統領域抗爭運動與部落發展計畫的內部協商 3-1. 「為 sra 而跳」護衛舞行動

在 2011 年七月的豐年祭結束後不久,部落青年內部提議成立一個由 Facebook 上運作的 Kapah no Tolan 的內部社團,之所以稱為內部社團,是因為希望是成為以都蘭青年為主,但也包含所有關心 都蘭事務的人,而青年以上的上級年齡組織成員也在邀請參與之列。反對東管處繼續提案進行未經 部落授權與協商的開發案持續成為主要討論的議題,同時,也因為東管處委託民間公司進行說明會,

計畫從九月開始陸續在都蘭本部落與旅外同鄉會較集中的高雄,台北等地,分為部落產業、藝術團 體、年齡組織、旅外同鄉會等個別向其說明重新啟動與規劃的都蘭鼻 BOT 案。從舉辦第一場說明 會開始,部落反對這種由外來開發單位進行規劃的聲音持續發酵,說明會的舉辦反而帶來更激烈表 達反對開發計畫的想法。在同年 9 月的下旬,部落青年間開始醞釀在 11 月 12 日提出更具體與強烈 的訴求,此事也在 FB 上進行討論與集結,同時也透過聚會與面對面進行溝通,甚至以同步視訊型 態會議來凝聚分散各地的部落同鄉會的參與者。在網路上,青年們也製作一份公開連署的聲明文件,

從連署開始到行動日前集結將近 2000 多人的聯署支持。而聲明中也公開邀請三位總統候選人以及 平地原住民立委參選人,以及主管東管處的上級單位,包括原民會代表,於行動的現場進行聯署與 承諾。

行動集結的期間,主要的行動領導人也積極地在部落中向現任頭目與其他主要意見的耆老意見 領袖進行溝通。也希望由青年(kapah)往上向壯年組負責部落活動動員的總管組(mikomoday)報 備與尋求支持。在 FB 上有來自其他東發議題與東部原住民聯盟的建議,11 月 12 日的行動進行前 一週,由旅北同鄉會的青年代表負責在 11 月 5 日於立法院召開記者會。記者會現場有現任副頭目 到場發言,旅北同鄉會的耆老也同列其中。青年們製作的各式標語和鮮明的反對 BOT 的圖像,透

行動集結的期間,主要的行動領導人也積極地在部落中向現任頭目與其他主要意見的耆老意見 領袖進行溝通。也希望由青年(kapah)往上向壯年組負責部落活動動員的總管組(mikomoday)報 備與尋求支持。在 FB 上有來自其他東發議題與東部原住民聯盟的建議,11 月 12 日的行動進行前 一週,由旅北同鄉會的青年代表負責在 11 月 5 日於立法院召開記者會。記者會現場有現任副頭目 到場發言,旅北同鄉會的耆老也同列其中。青年們製作的各式標語和鮮明的反對 BOT 的圖像,透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