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威爾第生平簡介

第二節 威爾第生平簡介

1

壹、才華顯露的青少年時期

朱塞佩.佛特尼諾.弗蘭西斯科.威爾第(Giuseppe Fortunino Francesco Verdi, 1813-1901)1813 年 10 月 10 日出生於義大利北部,帕爾馬(Parma)公國境內,

布瑟托(Busseto)城外約三公里處名為隆可列(Le Roncole)的小村莊。自幼接 受管風琴師皮耶妥.拜斯托洛齊(Pietro Baistrocchi, ?-1823)的啟發與指導,九歲 就能到教堂彈奏管風琴。父親卡羅(Carlo Giuseppe Verdi, 1785-1867)看他頗有天 份,因此早在威爾第七歲就為他購置了一架小型古鍵琴(spinet),此琴珍藏保存 至今。

待威爾第十歲時,父親便將他送往布瑟托的文科學校就讀,受到一名商人及 音樂愛好者安東尼奧.巴列齊(Antonio Barezzi, 1787-1867)的賞識,不僅給予經 濟上的資助且提供自宅讓他居住,並推薦他與布瑟托音樂學校的校長,也是聖.

巴托羅密歐(San Bartolomeo)教堂的管風琴師斐迪南.普羅維西(Ferdinando Provesi, 1770-1833)學習對位與作曲。

1832 年,威爾第在巴列齊的協助下前往米蘭進修,但卻沒有通過米蘭音樂 院的入學申請。當時米蘭音樂院學生人數眾多卻資源不足,且威爾第年紀超齡,

在奧地利統治下威爾第算是外國人等種種原因,因此沒有獲米蘭音樂院錄取,此 事對他乃是一大打擊。後來威爾第留在米蘭,跟著史卡拉歌劇院(La Scala)的 大鍵琴演奏家溫千佐.拉維尼亞(Vincenzo Lavigna, 1776-1836)學習卡農與賦格。

貳、遭受劇變

隔年威爾第的老師普羅維西逝世,威爾第回到布瑟托接替普羅維西的職務,

1 本節部份資料源自: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Opera. (1997). s. v. Verdi, Giuseppe, by R. Parker.

4

並於 1836 年 5 月與巴列齊的長女瑪格麗塔.巴列齊(Margherita Barezzi, 1814-1840)

結婚,定居於布瑟托。這段時期威爾第雖寫了一些器樂曲及聲樂曲,可惜現今多

1838 年,威爾第的第一部歌曲集《六首浪漫曲》(Sei Romanze)由米蘭的康 第(Giovanni Canti)出版;然而在創作第一部喜歌劇作品《一日國王》(Un giorno di regno)時卻遭到慘敗,除了作品本身的因素外,也受到家庭因素的影響。1838

5

這種失意、潦倒的情況到 1842 年逐漸好轉。此時梅列里交給他一部由索列 拉(Temistocle Solera, 1815-1878)編寫的劇本《那布果》(Nabucco),再度燃起他 歌劇創作的靈感,完成後於 1842 年 3 月 9 日在史卡拉歌劇院首演大獲成功。《那 托里奧.伊曼紐為義大利國王」(Vittorio Emanuele Re d’Italia),2其頭字文暗藏了 玄 機。 不僅如此 ,《那 布果 》的 成功 也替 他 的創作事業 奠定了 基礎 , 正如

6

從 1842 年起的十一年間乃威爾第最多產的時期,總共創作了十六部歌劇,平均 每九個月可以完成一部,包括《艾爾納尼》(Ernani, 1844)、《馬克白》(Macbeth, 1847)、《路意莎.米勒》(Luisa Miller, 1849)、《史提費里歐》(Stiffelio, 1850)等,

以及使威爾第的聲譽如日中天的三部巔峰之作:《弄臣》(Rigoletto, 1851)、《遊唱 詩人》(Il trovatore, 1853)和《茶花女》(La traviata, 1853)。本論文所要探討的威 爾第之第二部歌曲集《六首浪漫曲》(Sei Romanze, 1845)與一些其他單曲,如〈乞 丐〉(Il poveretto, 1847)等,也是在這十一年間出版的作品。

陳榮貴(1995,頁 36)的研究指出,這段時期的歌劇作品除了注重演唱者的 重要人物,如劇作家皮亞威(Francesco Maria Piave, 1810-1876)、3女高音朱瑟琵娜.

斯特列波尼(Giuseppina Strepponi, 1815-1897)等。前者為威爾第十部歌劇作品的

7

8 帝國駐埃及總督伊斯梅爾.帕夏(Ismail Pasha, 1830-1895)兩度邀請威爾第為開 羅創作新歌劇均被婉拒;然而當法國劇作家卡密爾.篤.洛克列(Camille du Locle, 1832-1903)將《阿依達》(Aida)的故事大綱呈現在他眼前時,威爾第便對其故 事情節引發興趣,後來由安東尼奧.季斯蘭佐尼(Antonio Ghislanzoni, 1824-1893)

完成劇本。4前後威爾第只花了四個月的時間便完成作品,然而 1870 年的普法戰

4 安東尼奧.季斯蘭佐尼為威爾第之歌劇《阿依達》的劇作家,同時也是米蘭「音樂新聞報」

9

爭爆發卻延誤了演出計畫,直至 1871 年 12 月 24 日才在開羅首演,大獲成功。

Schonberg(陳琳琳譯,1986,頁 76)引述穆索斯基(Modest Petrovich Mussorgsky, 1839-1881)對威爾第的恭維:「這齣戲向前跨進了一大步,《阿依達》一出現,其 他歌劇都不禁黯然失色。」。

自《阿依達》在埃及開羅的首演後,威爾第有十五年的間隔沒有新的歌劇作 品。1879 年,出版商李科迪(Giulio Ricordi, 1840-1912)和劇作家、作曲家波伊 多(Arrigo Boito, 1842-1918)向威爾第提議創作改編自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 1564-1616)劇作《奧泰羅》(Othello)的歌劇。5是年年底波伊多完成了歌劇《奧 泰羅》(Otello)劇本的草稿,威爾第終於在 1886 年完成全劇,並於隔年在史卡 拉歌劇院首演,獲得很高的評價。

兩年後,波伊多進一步以莎士比亞的劇作《溫莎地方的快樂妻子們》(The Merry Wives of Windsor)改編的喜歌劇劇本《法斯塔夫》(Falstaff)說服七十六歲 的威爾第再度提筆創作,經威爾第同意後,便是一連串與波伊多長時間的密切聯 繫與討論。1893 年繼《一日國王》後的第二部喜歌劇,也是威爾第最後一部歌 劇《法斯塔夫》終於在史卡拉劇院首演。

威爾第晚年歲月所創作的最後兩部歌劇,為他的人生畫下完美的句點。

Burkholder 等人(2010, p.706)的研究指出,《奧泰羅》是義大利正歌劇的最高造 詣,《法斯塔夫》則是喜歌劇的最高造詣。

10

11

(Sei Romanze),此六曲包括:〈安息吧,逝去之魂〉(Non t’accostare all’urna)、〈愛 麗絲,疲倦的詩人已然逝去〉(More, Elisa, lo stanco poeta)、〈在孤獨的小屋中〉(In solitaria stanza)、〈在充滿恐懼的黑夜裡〉(Nell’orror di notte oscura)、〈我失去了安 寧〉(Perduta ho la pace)與〈哦,憐憫我吧,慈悲聖母〉(Deh, pietoso, oh Addolorata)。 威爾第的歌曲集不同於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797-1828)或舒曼(Robert

6 本節部份資料源自:R. M. Marvin,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Verdi. (Cambridge:Scott L.

Balthazar, 200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