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影響學習的因素很多,最常被研究者拿來探討的議題就是學習風 格(learning style)與認知風格(cognitive style)對學習的影 響。有學者認為認知風格是處理認知活動型式(包括思考、知覺、記 憶)而非內涵;與認知風格相較,學習風格涵蓋範圍較廣,包括情感 及生理的認知(Triantafillou, Pomortsis & Demetriadis,2003)。 遠距教學與傳統教室學習相較,影響學習成效的因素除了共有的 教學者、學習者及教材外,學習者對教學媒介的偏好亦是重要的原 因,從學習者對媒介的偏好,可以顯示出他對訊息處理的方法。

本研究是以網路為教學媒介,為進一步了解本研究有關學習者的 學習風格除採用 Kolb 的分類進行研究外,並加入 Papanikolaou

(2002)等人,使用 Honey 與Mumford(2002)改良自 Kolb 四種學 習風格:行動者(activist)、務實論者(pragmatist)、反思者

(reflector)、理論者(theorist),設計出可依不同學習型態,而 使教材內容呈現不同順序的適性教育超媒體系統。

一、不同類型的學習者各有不同的媒介偏好

在網路學習領域中常被用來做為媒介偏好分類的是 VAK 量表

(Clark,1995)。根據 Clark 的分類如下:

(一)視覺型(Visual):

依照其表現特徵的不同,可再細分為語言型(linguistic)與空 間型(spatial)兩類。「視覺語言型」偏好藉由讀與寫進行學習;「視 覺空間型」偏好藉由圖型、展示、錄影帶及其他視覺媒體進行學習。

為提升「視覺型」學習者的學習成效,教學者在教學活動進行前,

應儘可能消除潛在會使學習者分心的事物;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者設

計的教材內容應增加圖片、圖表、或其他的視覺工具的比例;儘可能 提供學習者課程大綱、議程、講義,便於學習者閱讀及作筆記,讓學 習者藉由主題想像的方式,將學科內容表現出來。教學者在教學過程 中應要求學習者儘量發問,以幫助其在視覺環境中,仍可保持學習的 警覺性。在授課結束後,教學者應提供豐富的講義內容,以便於學習 者日後複習之用。

(二)聽覺型(Auditory):

經常與自己交談,喜歡運動嘴唇與讀出聲音,讀寫的工作對他們 而言較為困難。當他們和同事或錄音機對話以及聆聽別人說話時表現 較好。

對於「聽覺型」的學習者,教學者應在新教材進行前,先對學習 者簡介教學內容,告知學習者將會在學習過程中學到什麼;並在教學 活動結束時,再次告知學習者已教過的所有內容,或是在學習過程中 他學到了什麼。透過蘇格拉底式的講授,儘可能讓學習者由自身得到 最多的資訊,再由專家的專業知識填補其中造成的落差,其中包括腦 力激盪、讓學習者口述問題等方式。教學者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應預 留足夠的時間,讓學習者能夠聽取與活動有關的報告,如此可協助學 習者將所學應用於自身的情境中。

(三)動手做型(Kinesthetic):

在觸覺和運動方面表現較好,可再細分為動作及觸摸兩類。如果 缺乏外在刺激或是行動時,學習者很容易分心。讀書時通常會將教材 先行過目一次,之後會停留在醒目之處(通常是大張圖片),平常喜 歡使用彩色筆及做筆記。

在學習過程中,盡量增加讓學習者動手做的機會,並且利用活動 來帶動學習者的學習;儘可能將複雜的工作視覺化來引導學習者學

習。為增加學習者的學習成效,在學習活動進行中,教學者應儘可能 的增加中間休息的次數,並在適當的時候播放音樂;教學者應在學習 活動進行前,事先準備好螢光筆、彩色筆或是鉛筆,遇到需要強調的 部分,立即使用彩色筆或是螢光筆標示出重點,或是使用鉛筆將須注 意的部分做摘記。

二、不同類型的學習者各有不同的訊息處理方式

網路學習就其字面上的定義而言,是一種透過網際網路進行學習 的方式,但實質上卻包括了多樣性的內容傳遞、學習經驗的管理、網 路互連的學習社群,以及網路內容的提供者與專家。因此,網路學習 對學習者而言,是一個不同於以往面對面、廣播、電視等學習型態的 新的學習方式。

訊息的概念來自於傳播理論,而後被援引至教學理論之中(張玉 燕,1996)。Grabowski(1991)將訊息設計的研究區分為「教」、「學」、

「教與學」三方面,Grabowski 認為,「教」發生於學習者之外,其 主要目的是,引起學習者的注意、知識及理解。從訊息設計的觀點而 言,「教」的部分,主要是處理注意、感覺、理解,因此著重實體形 式的呈現,尤其是處理外在因素以幫助學習者學習。針對「教」的部 分所進行的研究包括:文字設計、電腦顯示設計、電視影像設計。

「學」會影響認知的改變,發生於學習者之內。主要目的是,增 加學習者記憶力及檢索搜尋的能力。從訊息設計的觀點而言,「學」

的部分,是指認知的過程,著重於記憶力的保持及提取。在引導的部 分,應使用策略引發內在因素,進而使學習成效確實產生。「學」的 部分所進行的研究有,學習策略與結構化的溝通。

「教與學」則是結合「教」與「學」的部分,與「教與學」有關 的研究有,注意、知覺、學習和概念的形成。

此外,為了增加遠距學習者的學習成就,教學者該如何選擇教學 媒體?

Davies(1970)認為,必須先將教學目標分成認知、情意、技能 三個層面,然後再選擇能夠達成目標的教學媒體。Davies 認為,以

「聽覺」為主的廣播教學,適用於各個層面的教學目標。兼顧「聽覺」、

「視覺」的電視教學,相較下則適用於認知與情意的層面。

Clark 與 Mayer(2003)從認知學習理論的觀點切入,強調網路 多媒體學習的訊息處理歷程。並從認知學習的角度,解釋人類是如何 藉由「視覺」與「聽覺」的接收,透過心理歷程將訊息轉換儲存於人 類的長期記憶之中。Clark 與 Mayer(2003)並提出幾個重要的概念 解釋學習:

--人類記憶有兩個訊息處理的管道:視覺與聽覺。

--人類處理訊息的能力是有限的。

--學習的發生,是在記憶系統中主動進行的處理。

--新的知識與技能要從長期記憶區提取出來,並遷移到工作上。

網路課程內容在設計規劃時,通常會藉由多媒體讓訊息呈現更多 樣化。但是值得關注的是,人的訊息處理歷程仍是穩定而不易改變 的,唯有妥善運用訊息處理的認知歷程,才能設計出良好的網路課程

(徐新逸、廖珮如,2004)。

針對網路課程中有關訊息處理的部分,Clark 與 Mayer(2003)

提出具體建議:

--在課程中進行中,選擇重要的訊息呈現。

--管理及限制工作記憶容量,儘量減少認知的負擔,讓工作記憶保持 空間,有助於練習和整合的過程。

--整合聽覺和視覺的感官訊息,有助於學習的進行。

--為了能從長期記憶裡,將新知識檢索到工作記憶中,設計網路課程 時,必須將符合工作情境脈絡的事例和練習包含在內,如此才能成 功的檢索和遷移知識。

--教導學習者利用「後設認知技能」(metcognitive skills)管理學 習過程。

此外,Clark 與 Mayer(2003)認為,訊息設計除須符合學習原 則外,將其應用到網路課程設計時,仍需考慮多媒體的運用、圖文相 關性及連貫性、主從分別、減少重複性、避免無關干擾、設計虛擬空 間及擬人化人物、增加練習的次數、善用實例、培養問題解決能力等 重要的面向。

三、不同媒介對學習成效的影響

Dale(1946)提出「經驗的三角錐」(cone of experience),說 明不同媒介對學習成效的影響(Heinich, Molenda & Rusesl,1989)。

Dale 強調具體的經驗是了解抽象知識的基礎,在各種不同型式的學 習經驗中,親身參與比替代式的學習有效、影像圖像又比文字符號具 體易學。

Briggs 和 Wager(1981)建議:當學習屬於認知型態的學習時,

最好使用具體性較高的教學媒介(如展覽、參觀旅行、示範或戲劇式 表演)。如果屬於情意方面的教學目標,則用較抽象的教學媒介(口 語及視覺符號)。

如果從認知處理型態的角度切入,Kozma(1991)將教學媒介的 特性歸納為:科技—強調教學媒介的外型或功能,例如電視、收音機、

光碟等。符號系統—以資訊被傳播的型式來看,包含口語、印刷文字、

圖畫、數字公式、音樂、地圖等。以處理能力—指以資訊被處理的情 形來看,資料可以被呈現、接受、儲存、取用、重新組織等。不同教

學媒介的資料處理能力並不同,同類型的教學媒介也可能有不同的成 效。

Brunner(1966)認為人類學習的步驟,首先需以直接具體的經 驗為基礎,如實地觀察、實際操作;接著運用圖像式或是替代式的經 驗,例如觀看靜態的圖片、照片、動態的影片及收聽錄音帶;最後才 是藉由符號式的抽象經驗學習,例如口語、文字、數字、公式等的學 習。因此具體經驗與替代經驗是否具備豐富及多樣性,是影響學習者 運用抽象符號進行學習的關鍵因素。

Wesley(1989)的研究發現,教學者選擇適合學習者的教學媒介 與教學法,可以顯著改善學習者的學習成效。Gabel et al.(1984)、 Case

(1999)等認為,透過教學媒介呈現具體的事物,可以協助學習者發 展適當的心智表徵;Mayer(1999)的研究發現,在學習環境中善用 教學媒介,除可增進學習者建構式學習,並能達到問題解決的遷移。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