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校本位決策、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之關係

實施學校本位決策能促進學校的重建,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改進決 策的品質,增進學校與社區的合作,使教師的角色更專業、更自主,提高 變革接受度,提升教學品質,增進組織承諾等(閻自安,民89);Briggs &

Wohlstetter (2003)指出學校本位決策能改進課程教學計畫並提升學生學 習成效;Hughes & ubben(1989)則指出有效能的學校和有效能的校長有密 切關聯,Leithwood(1994)以四年的時間探討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

發現轉型領導對學校重建有正面價值,其貢獻可分為兩方面:一為直接提 昇學生的學業成績,二為間接影響學校成員的心理特徵,包括對學校的看 法,教師對興革的投入,與組織的自我學習能力(秦夢群,民86)。以下再 引述學者研究說明學校本位決策、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彼此間之關係。

壹、學校本位決策與校長轉型領導之關係

ㄧ九七八年的蘭德研究(the Rand Study)中指出:校長愈給予支持,

則組織目標愈可能達成,且愈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表現;再者,校長對變革 的支持程度,直接影響變革目標的達成與變革的持續;此外,若教師知覺 到校長對改革方案的支持,則他們對方案的成功愈能給予承諾

(Adams-Rodgers,1995;閻自安,民89)。因此,校長的支持能使學校 本位決策更成功。

Bredeson(1989)針對十位校長(五位國小、五位國中)採取結構式 訪談法,探究教師授權與校長領導的關係,研究目的在了解校長所知覺教 師授權對其角色的衝擊,這十所學校均實施學校本位決策,並給予教師和 行政人員相當多的自主權。結果發現這十位校長感受到面對教師的授權,

其角色的改變為:(1)需要純熟的溝通技巧,(2)校長的角色已逐漸擴展到校

外,(3)其他人對校長角色的認知或誤解,(4)角色期望須重新闡釋,(5)需 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因此,學校本位決策的實施,將迫使校長轉換傳統威 權的角色(引閻自安,民89)。

Etheridge 等人(1990)曾研究學校本位決策的成功要素,結果發現領 導者的領導風格會影響學校本位決策的實施,其中放任型與民主型的領導 者能促進成員間的合作,威權型領導者則反之,尤其是當資訊被操控與上 級溝通無門、老師無法參與決策時。可見民主型與放任型領導取向有利團 隊合作。

Hall(1992)檢視小學學校本位決策參與者(包括校長、教師和家長)

的角色期望,研究採參與觀察、正式與非正式訪談、人種誌文件分析等方 法,有關校長領導方面的結果指出:(1)放任型領導對學校本位決策的實施 並不是最理想的,(2)校長並無明確的角色定位與相關訓練,(3)當問題發生 時,校長又會回到過去的威權角色。顯見校長領導風格會因環境而作調 整,因此實施學校本位決策時,對於校長的角色定位須加以釐清,並且有 必要進一步探究何種領導風格最有利學校本位決策的推行(閻自安,民 89)。

Bradley 在ㄧ九九三年所做的研究發現:民主的組織氣氛較有可能使 學校產生系統性的變革,所謂民主型學校具有下列特徵:學校委員會定期 召開會議、教師主動參與方案的規劃、或是校長鼓勵學校成員針對教育議 題進行討論,在Bradley 的研究中,民主型學校裡有百分之八十二已產生 系統性的變革;反之,具有敵對特性的學校裡,超過百分之八十並無法進 行改革,而由校長掌權的學校,卻只有百分之二十六產生系統性的變革

(Liontos,1993;閻自安,民89)。因此,鼓勵參與的民主領導,能促進 學校進行變革。

Wohlstetter、Smyer 和Mohrman(1994)認為有效率的校長能激發和

指導成員建立願景,創造一個團隊合作的組織環境,鼓勵達成教育目標與 支持學校進行變革,因此能促成學校本位決策的成功。

Spaulding(1994)認為校長領導對學校本位決策的成功具有舉足輕重 的地位,校長可以運用一些微政治(micropolitics)策略來影響老師投入學 校本位決策,甚至操控決策的結果。他以個案研究法,訪談德州一位已實 施學校本位決策有五個多月之久的小學校長,結果發現該校長常使用的微 政治策略包括:巧妙運用教師的建議、投票技巧、資訊的蒐集、適時的鼓 勵與善用專門知識等。可見校長領導對學校本位決策成功的影響力甚大。

Adams-Rodgers(1995)認為校長的領導是學校本位決策成功關鍵因素 之一,因為當學校正進行教育改革時(例如實施學校本位決策),組織正 處於不斷變動的環境下,此時領導者的角色尤其重要,面對這種不斷變動 的環境,領導者應扮演催化者的角色。

Weaver(1997)認為要成為自我管理的學校,有賴校長的領導,他為 了研究校長如何實施學校本位決策,採取個案研究,訪問了兩位小學校長 與該校教師,這兩所學校正開始實施自我管理計畫,且這兩位校長皆在課 程、權力與人力資源等方面下放給教師。結果發現:信任與尊重是校長與 教師關係良好的重要因素,付諸行動則是提供教師更多參與決策的機會,

校長藉由發展教師間的凝聚力,以及讓教師在團隊中一起工作,逐漸建立 每個人都有共同願景的學校文化。

Delaney(1997)探討校長領導風格與學校本位管理成功與否的關係,

他以質的研究法,透過訪談來了解中小學教師與學校行政人員對這兩者間 關係的看法,結果發現校長領導風格與學校本位管理成功與否密切相關。

Richards,Patricia Hogan(2000)研究決策分享(shared decision making)、校長促進領導(facilitative leadership)與教師的效能感,針 對紐約州90所公立高中、國中與小學753老師進行問卷調查,發現決策分

享與促進領導對教師效能感有顯著相關,其中以國小、女性及校長任期較 長之教師為最顯著。

Walker,Alesa Jan(2000)以個案研究Kentucky州一所高中實施學校本 位決策與學校組織氣氛,發現有正相關。

黃傳永(民87)探討校長轉型領導與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關係,以五 四○位台北縣市公立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以自編「校長轉型領導」與「家 長參與學校教育」兩種量表為工具,其所謂的轉型領導包涵四個層面-魅 力、鼓舞式激勵、才智激勵與個別化關懷。結果發現:校長轉型領導對家 長參與學校教育有其正向的影響力。

林貝絲(民88)探究校長領導行為與學習型學校的關係,以一○五五 位國民小學校人員為研究對象,採取問卷調查法,以自編「學習型國民小 學調查問卷」為工具,結果發現:「低關懷低倡導」的校長領導行為不利 於形成學習型學校的「系統思考」與「團隊學習」特質,而高關懷的領導 型式有利於形成學習型學校「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與「建立共 同願景」的特質。

決策與領導是組織管理的核心內涵,也是行政學者長期關注的問題,

相關研究自是汗牛充棟。而二十世紀末決策的典範轉移至本位決策,領導 的典範也轉移至轉型領導,其間之關係與相互之影響情形,乃是本研究所 要探討的主要問題。

貳、學校本位決策與學校效能的關係

Rauch(1990)研究教師所知覺參與決策的程度對工作滿意度的影響,

以加州San Joaquin 郡公立小學、國中與高中的教師為研究對象,使用「教 師工作滿意度問卷」與「決策參與分析問卷」為測量工具。研究結果發現:

「教師工作滿意度問卷」九個分量表中有八個與參與決策呈正相關,這八

個分量表是:「監督」、「同事」、「工作環境」、「薪酬」、「工作本 身」、「進修」、「安全」與「認同」,只有「責任」沒有達顯著,可知 教師參與的情形深深影響其工作滿意度(引閻自安,民89)。

Lindle(1992)研究學校本位決策實施過程中,審議委員會成員間關 係的發展,他以Hecht 於一九七八年發展的「溝通滿意度調查」為工具,

以三八五位審議委員會成員(校長、父母與教師各佔三分之一)為對象,

調查他們對委員會溝通情形的滿意度,共回收二一一份問卷,回收率百分 之五十五,結果顯示:成員對委員會所能展現的功能十分樂觀,其中校長 比教師和父母、四十五歲以上者比年輕者更滿意溝通的品質。可見參與決 策者十分滿意學校本位決策審議委員會的溝通品質。

Stowe(1992)指出參與能提高自我價值感與自信心,且大部分的研究 亦指出:參與組織決策能增加成員對組織及工作的滿意度,Stowe 因而探 究教師生涯發展階段、參與決策與工作滿意度的關係,結果發現教師參與 決策的程度與整體工作滿意度有顯著相關,因此,他建議校長應儘可能讓 所有的教師參與決策(引范熾文,民91)。

Courtney(1993)以實施學校本位決策的肯塔基州為研究對象,探究 學校本位決策與教師工作滿意度之關係,研究樣本以實地參與學校本位決 策審議委員會至少滿一年的教師為主, 共二七六位教師接受問卷調查,

問卷的設計是,比較學校本位決策實施前後的教師在特定工作因素的滿意 度是否有差異,結果發現教師參與決策並非均提高了所有工作因素的滿意 度,但一般而言,教師普遍感到滿意;然而,教師指出:參與學校本位決 策審議委員會後,在四十個工作因素中有二十二個因素的滿意度並沒有任 何改變。

Rinehart 和Short(1993)探究教師對教學角色的知覺與授權、工作滿 意度間的關係,以二四七位教師為對象,其中結果之一是:參與者若經驗

到更多的被授權感,其工作滿意度則愈高。

Meyers(1994)探究參與決策與組織成員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的關 連,自變項為「參與行政」,以「民主管理量表」測量,依變項為「滿意 度」與「承諾」,前者的測量工具為「組織精神量表」,後者為「關切大 學生學習與革新量表」,研究對象為紐約州立大學三十所二年制學院的教

Meyers(1994)探究參與決策與組織成員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的關 連,自變項為「參與行政」,以「民主管理量表」測量,依變項為「滿意 度」與「承諾」,前者的測量工具為「組織精神量表」,後者為「關切大 學生學習與革新量表」,研究對象為紐約州立大學三十所二年制學院的教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