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生 L 前後測結果分析與討論

在文檔中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頁 74-105)

第三個將描述學生 L 的改變,L 她是一位程度較差的學生。

(一) 前後測各題解題歷程與時間分析之比較 第一題

1 前測解題歷程與時間分析

圖 4-2-25 L 前測第一題原案分析的時間架構表徵圖

由圖 4-2-25 可知,L 只經歷了讀題、探索等二個階段轉換,其中以探索階段 所花的時間較長,但最後並未獲得正確的答案。以下是各階段解題歷程分析:

(1) 讀題階段:能正確地讀出題目,並以畫底線的方式標記部分的關鍵數字【長 是 30 公尺、寬是 20 公尺】

(2) 探索階段:A.求長與寬的最小公倍數,卻不瞭解為什麼【先找 30 跟 20 的最 小公倍數】。

B.不清楚最小公倍數 60 有何用處,且未完全瞭解題意,又算出 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面積【30 × 20 = 600、10 × 10 = 100】。

C.無法瞭解「每邊增加多少」與「375」的關係。

綜合上述 L 的解題歷程可知,L 在讀完題目後,即進入探索的階段。由於不 清楚題意,因此也就不清楚解題的目標,故在探索階段的解題行為,只是盲目的 拼湊數據,最後只好放棄作答。

每一階段所花的時間及順序 階段

讀題 分析 探索 計劃 執行 驗證

花 費 的 時 間(分)

2 4 6 8 10

54

105

2 後測解題歷程與時間分析

圖 4-2-26 L 後測第一題原案分析的時間架構表徵圖

由圖 4-2-26 可知,L 共經歷了讀題、探索、分析、計劃、執行、驗證等六個 階段轉換,其中以執行階段所花的時間最長,最後的驗證階段,發現所得的答案 符合題目的條件,故肯定自己獲得正確的答案。以下是各階段解題歷程分析:

(1) 讀題階段:能正確讀出題目,並且將需要的條件以畫底線的方式標記出來【20 公尺的正方形、長寬相差 4 公尺、80 平方公尺】。

(2) 探索階段:A.在未完全瞭解題意前,將可進行運算的數字做運算【20 × 20 = 400】。

B.不太明白「長寬相差 4 公尺」意思,嘗試性地先假設未知數【設 長 x,寬…】。

(3) 分析階段:能正確指出正方形土地面積與柵欄所圍長方形區域面積之間的關 係【400 – 80 = 320,320 是長方形土地】。

(4) 計劃階段:經過探索和分析階段後,確定解題方向,並列出方程式【x(x + 4)

= 320】。

(5) 執行階段:針對計劃階段所列出的方程式,在此階段進行計算的工作,但解 出的答案有點小差錯【(x – 16)(x + 20) = 0,x = 16、20】。

(6) 驗證階段:對執行階段所求得的答案進行驗算的工作,雖未發現計算錯誤的 每一階段所花的時間及順序

階段 讀題 分析 探索 計劃 執行 驗證

花 費 的 時 間(分)

2 4 6 8 10

37

23 78

39

47 123

地方,卻不影響作答的結果。

綜合上述 L 的解題歷程可知,L 在讀完題目後,即進入探索的階段,將題目 可進行運算的數字進行運算,並且嘗試性地假設出未知數:

師:好,長跟寬的關係,長是 x、寬是 x+ 4,你覺得這樣子有沒有 問題?

L:……

師:長跟寬?你對長跟寬了解多少?

L:哦,因為題目說它們相差 4,我不知道是 x – 4 還是 x + 4?

師:那在你的印象當中,長和寬有沒有大小之分?譬如說:哥哥和 弟弟…誰的年齡比較大?

L:喔喔喔…長比較長…。

師:所以你的寬設成這樣子,你覺得合理嗎?

L:不合理…。

師:所以你求出來的答案,長反而比寬還要短…

L:喔,所以它們要對調。

(引自 L 後測訪談 100595)

L 在解題時並未清楚長與寬的大小關係,不過在後測訪談時經由研究者的引 導,L 便能說出「長比較長」,並認為應將長與寬對調假設。雖然是錯誤的假設,

仍做了有效的分析,並且在計劃階段列出了一個一元二次方程式。接下來的執行 階段中也出現了小差錯【(x – 16) (x + 20) = 0,x = 16、20】,不過其後驗證階段中 所決定的答案,與正確答案仍是相符的。

3 綜合比較

表 4-2-17 L 前後測第一題各階段歷時百分比

前測 後測

讀題 54 秒 34% 37 秒 11%

分析 0 秒 0% 23 秒 7%

探索 105 秒 66% 78 秒 22%

計劃 0 秒 0% 39 秒 11%

執行 0 秒 0% 123 秒 35%

驗證 0 秒 0% 47 秒 14%

總和 159 秒 100% 347 秒 100%

L 在前測第一題並未解出正確答案,而後測第一題解出了正確答案,且由表 4-2-17 可知,L 在前測第一題只花了 159 秒,而且只經歷了讀題和探索兩個階段,

其中以探索階段所花的時間最長,占全部時間的 66%;後測解題花了 347 秒,其 中以執行階段所花的時間最長,占全部時間的 35%。

L 在前測解題中,讀完題目後,剩下的時間都停留在探索的階段,靠之前的 片段記憶在解題,無法說出進行某個解題動作的理由:

師:第一題讀完題目之後啊,你做了一個動作,就是「求……」(研 究者指著學生 L 求 20 與 30 的最小公倍數的地方),這個應該 是在做什麼事情?

L:這個喔?唉呀,就是看到這兩個數字,就會想要先求最小公倍 數。

師:為什麼?為什麼這個題目會讓你想求最小公倍數?

L:因為它說…咦?我在想什麼?每邊增加的長度要相同,嗯,然 後直覺…。

師:哦!你是直覺喔?但是最後又劃掉了,為什麼?

L:因為覺得這種題目好像不是這樣做…呵。

(引自 L 前測訪談 082095)

可見 L 是完全不清楚解題目標的,而探索階段後半所求得的長方形和正方形 面積,也無法幫助 L 對題目有任何想法,這樣的解題行為只是盲目的在拼湊而 已。相較之下,雖然後測解題中,L 雖採取了同樣的動作,在探索階段中算出正 方形面積【20 × 20 = 400】,不過卻有助於在後面的分析等階段尋得一條解題路徑。

後測解題中,L 解題過程的自我監控發生在對解出答案的驗證,雖然對於執 行階段中因小差錯所解得的 x = 20 做了驗算,不過對驗證的結果卻沒有任何質 疑:

師:還有這邊(L 求出 x=16 or 20)為什麼 20 不合?

L:因為…

師:好,我先問你這 20 是如何求出來的?

L:20…這個啊!咦?等一下…負 20

師:負 20,對…,那你在當初求出 20 時,你為什麼覺得不合?

L:因為…把它代進去這裡…

師:代進去哪邊?

L:就是它(指著所列出的方程式 x(x + 4) = 320)…咦?等一下喔…嗯……

師:代進去哪裡?你有對 20 做了什麼檢查?

不可能等於 320。

師:所以你覺得可能會出現這樣的不合?

L:嗯!發現代進去後和原本的 320 不一樣,所以 20 是不合的。

(引自 L 後測訪談 100595)

L 把獲得的答案代回方程式驗算,而不是帶回原題目驗算,所進行的是一個 較無效的驗證工作。此外,如果 20 是經由 x(x + 4) = 320 所求得的其中一個答案,

那麼不應該會發生「代回驗算時,等號右邊不是 320」的情況,但 L 對自己採取 的驗算的方式不曾產生質疑,而且還相信自己的驗證過程是非常合理的,雖然後 測第一題最後的答案是正確的,也比前測表現了較多的監控能力,不過,L 在「解 方程式」的觀念上仍有不足的地方。

第二題

1 前測解題歷程與時間分析

圖 4-2-27 L 前測第二題原案分析的時間架構表徵圖

由圖 4-2-27 可知,L 仍然只經歷了讀題、探索等二個階段轉換,其中也是以 探索階段所花的時間最長,最後並未獲得正確的答案。以下是各階段解題歷程分 析:

(1) 讀題階段:能正確讀出題目,但無做出任何標記的動作。

(2) 探索階段:A.嘗試性將手套和棒球分別設為 x、y,但卻忽略了單位【設手套 x、棒球 y】

每一階段所花的時間及順序 階段

讀題 分析 探索 計劃 執行 驗證

花 費 的 時 間(分)

2 4 6 8 10

38

268

B.未明確表示 x 與 y 的單位,而造成列式上的錯誤【x + y = 7000】

C.無法瞭解「再拿 100 元來,給你 5 個棒球」的意思,而列出錯 誤的式子【10x + 50y = 10x – 100 + 5y】

D.對自己的列式沒有信心,遲遲不敢動手運算,只進行一些數字 或文字符號上的拼湊。

綜合上述 L 的解題歷程可知,L 在讀完題目後,即進入探索的階段。盲目地 假設未知數,也不清楚未知數所表示的東西,根據題目中的某些敍述進行數字和 文字符號上的拼湊。

L:我覺得列出來的方程式怪怪的,但我又不知道怎麼改。

師:所以你接下來完全沒有想要解出未知數的計算動作?

L:對啊,我就不敢繼續算下去了…。

師:所以你一開始就認為自己所列的方程式是錯的,所以才一直遅 遅沒有解解看的動作?

L:嗯…對啊!沒有什麼信心耶~

(引自 L 前測訪談 082095)

由於對自己的式子沒有信心,並未對探索階段所得到的聯立方程式進行運 算,最後只好放棄作答。

2 後測解題歷程與時間分析

圖 4-2-28 L 後測第二題原案分析的時間架構表徵圖 每一階段所花的時間及順序

階段 讀題 分析 探索 計劃 執行 驗證

花 費 的 時 間(分)

2 4 6 8 10

33 67

111

93

170

35 35

56

由圖 4-2-28 可知,L 共經歷了讀題、分析、探索、驗證、執行、驗證、執行、

驗證等八個階段轉換,其中以執行階段所花的時間最長,不過最後並未獲得正確 的答案。以下是各階段解題歷程分析:

(1) 讀題階段:能正確讀出題目,但無做出任何標記的動作。

(2) 分析階段:能假設出未知數,並將題目中某一條件轉換成數學式子【荼壺一 個為 x 元、茶杯一個為 y 元,15x + 50y = 8000】。

(3) 探索階段:不瞭解「再拿 50 元可以換 5 個茶杯」的意思,因此將文字和數 字拼湊出另一個方程式【15x + 50 = 50y + 5】。

(4) 驗證階段:對探索階段所列出的方程式產生懷疑,重新檢查後列出另一個方 程式【15x – x + 50 = 50y + 5】。

(5) 執行階段:針對列出的錯誤數學算式,在此階段進行計算的工作【210x + 700y

= 112000,210x − 700y = −675,1450x = 112675】。

(6) 驗證階段:對計算過程的數字產生質疑【怎麼可能那麼大?】。

(7) 執行階段:確定計算過程無誤後,決定試著將結果算出來【112675 ÷ 1450…,

1450 × 8、1450 × 9】。

(8) 驗證階段:因執行階段未能順利進行,決定重新檢查列式的過程,但未有任 何發現,最後就放棄繼續做答。

綜合上述 L 的解題歷程可知,L 在讀完題目後,即進入分析的階段。在此階 段中,成功地將題目中某一條件轉換成數學式子表徵,因為無法瞭解「再拿 50 元可以換 5 個茶杯」的意思,這可由 L 在後測訪談中無法清楚說明列式的想法得 到確認,所以研究者據此推測 L 在探索階段中,仍然是在對文字符號和出現的數 字進行拼湊而已,並非真正在進行解題:

師:好,那再來看第二個列式,是從哪一句話來的?

L:因為「茶杯太少,拿了一個茶壺去換」。

師:好,拿了一個茶壺去換茶杯。

L:然後可以換五個茶杯。

師:好,那你為什麼會有這式子跑出來?這應該是 15x – x + 50 吧?

這是怎麼來的?

L:嗯…我想一下喔…。

師:是怎麼樣的想法會讓你想要列出這條式子?

L:因為它拿了一個茶壺啊?茶壺是 x。

師:那 15x – x 是什麼意思?

L:15x – x 就是拿一個茶壺,原本有 15 個嘛,然後拿一個茶壺去 換啊!然後…。

師:然後+50?

L:再拿 50 塊。

師:那為什麼是用「+」?

L:我不知道要怎麼解釋……。

L:我不知道要怎麼解釋……。

在文檔中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頁 74-10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