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生 M 前測後結果分析與討論

在文檔中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頁 46-74)

第二個將描述學生 M 的改變,M 她是一位程度中等的學生。

(一) 前後測各題解題歷程與時間分析之比較 第一題

1 前測解題歷程與時間分析

圖 4-2-13 M 前測第一題原案分析的時間架構表徵圖

由圖 4-2-13 可知,M 共經歷了讀題、分析、計劃、執行等四個階段轉換,

其中以執行階段所花的時間最長,最後並未獲得正確的答案。以下是各階段解題 歷程分析:

(1) 讀題階段:能正確地讀出題目【將 30 公尺特別框起來】

(2) 分析階段:能根據題目的敍述,將文字內容轉換成圖形【畫出長方形土地和 正方形舊房子】。

(3) 計劃階段:經由分析階段後,確定了解題方向,並且列出了一個方程式【30 每一階段所花的時間及順序

階段 讀題 分析 探索 計劃 執行 驗證

花 費 的 時 間(分)

2 4 6 8 10

25 36

22 137

× 20 − x = 375】。

所以…是 x 跟 x + 4】。

(3) 計劃階段:經由分析階段後確定了解題方向,但由於誤解題意而列出錯誤的 方程式【(20 − 2x) [20 − (2x + 8)] = 80】。

(4) 執行階段:針對計劃階段所列出的方程式進行運算,利用公式解得到一個帶 有根號的答案【x2 − 18x + 60 = 0, 18 800

x= ±2 】。

(5) 讀題階段:對執行階段所算出的答案產生質疑,因此再一次讀題欲進行第二 次解題。

(6) 探索階段:A.不確定「長和寬相差 4 公尺」的意思,猜測長和寬的關係,嘗 試性地假設出未知數【寬是 x 的話、長是 x − 4】。

B.未注意運算符號的改變,列出一個錯誤的方程式【400 − x2 − 4x

= 80】。

(7) 執行階段:針對探索階段所列出的錯誤方程式進行運算,而計算過程也發生 錯誤,最後得到錯誤的答案【x2 + 4x − 320 = 0,(x − 4) (x + 8) = 0,

x = 4 or −8】。

(8) 驗證階段:對執行階段所求得的答案進行驗算的工作,產生矛盾,因此擦掉 所有的算式。

(9) 分析階段:A.進行第三次解題,重新檢視「長和寬相差 4 公尺」這個條件。

B.將題目敍述轉換成圖形,並且反覆地檢視條件。

(10) 計劃部分:經由分析階段後,確定解題方向,並且列出正確的方程式【20 × 20 −x (x − 4) = 80】。

(11) 執行階段:針對計劃階段所列出的方程式進行運算,得到了正確的答案【400

− x2 + 4x = 80,(x + 16) (x − 20) = 0, x= −16 or 20 (−16 不合) 】。

(12) 驗證階段:對執行階段所求得的答案進行驗算的工作,帶回圖形檢驗,符合 題目的所有條件【400 – 320 = 80】。

綜合上述 M 的解題歷程可知,M 進行了三次的解題。在第一次的解題中,

完整讀完題目後,馬上進入分析階段,雖然將題目的文字敍述正確地轉換成圖形 表徵,卻在計劃階段決定了錯誤的解題方向,導致在執行階段中無法順利求得答 案。第二次解題中,只讀了題目的部分敘述,隨即進入探索階段,因無法瞭解「長

和寬相差 4 公尺」這句話的意思,嘗試性地假設出未知數並列出方程式,

M:因為我不懂「相差」是什麼意思,所以我就乾脆就設…反正它 們…我覺得它們好像減起來都會是…反正它們某一個減某一個 都會是 4。

師:所以根據這樣,最後你的假設是什麼?因為你這裡沒有寫出設 什麼為 x 嘛,所以我想要知道一下這個 x 是指什麼?

M:x 是指養羊那個區域的這個地方…我不知道應該叫長還是寬?

師:所以在你的經驗當中,長和寬是沒有誰比較大?誰比較小?

M:我不知道長和寬要怎麼決定…老師並沒有教過。

(引自 M 後測訪談 100595)

將執行階段所得到的答案代回驗算,發現與已知條件產生矛盾。接著進行第 三次的解題,沒有閱讀題目,而是直接進入分析階段,成功地將文字敍述轉換成 圖形表徵,並且確定解題方向,最後將得到的答案代回分析階段所畫出的圖形中 檢驗,也肯定獲得的答案是正確的。

3 綜合比較

表 4-2-09 M 前後測第一題各階段歷時百分比

前測 後測

讀題 25 秒 11% 40 秒 5%

分析 36 秒 16% 82 秒 10%

探索 0 秒 0% 68 秒 8%

計劃 22 秒 10% 85 秒 11%

執行 137 秒 62% 450 秒 56%

驗證 0 秒 0% 81 秒 10%

總和 220 秒 100% 806 秒 100%

M 在前測第一題並未解出正確答案,而後測第一題解出了正確答案,且由 表 4-2-09 可知,M 在前測解題的 220 秒中,執行階段就花了 137 秒,占全部時 間的 62%為最高,整個解題過程中並未無任何探索階段和驗證階段的行為發生;

後測開始的解題,並不是很順利,兩次的解題共花了 806 秒,其中也以執行階段 所花的時間為最長,占全部時間的 56%。

M 在前後測第一題均花相當長的時間在執行階段,後測第一題的解題時間

法順利求得答案或得到了不合理的答案,直到最後一次終於找到正確的解題方 向。由此可見 M 在後測解題中比前測解題較能持之以恆,每次失敗後都能重新 解題,直到得到正確的答案為止。在自我監控方面,M 在後測已能判斷答案的 不合理,也能將求出的解答帶回驗算,不過因為沒有監控解題的每個過程,所以 無法立即發現錯誤。當求得的答案與已知條件矛盾時,並沒有回頭檢查解題過 程,而是採取重新解題的方式,顯示 M 尚缺乏可以偵測出錯誤的監控能力。

第二題

1 前測解題歷程與時間分析

圖 4-2-15 M 前測第二題原案分析的時間架構表徵圖

由圖 4-2-15 可知,M 共經歷了讀題、探索、分析、執行、分析等五個階段 轉換,其中以分析階段所花的時間最長,最後並未獲得正確的答案。以下是各階 段解題歷程分析:

(1) 讀題階段:能正確讀出題目,但無做任何標記的動作。

(2) 探索階段:看到兩種物品就嘗試地將之設為 x 和 y【設手套一個 x 元,

y 元】

(3) 分析階段:A.能根據題目第一個條件列出第一個方程式,但未注意到個數而 產生列式上的錯誤【x + y = 7000】。

B.將手套換棒球的文字敍述轉譯成數學式子表示【x + 100 = 5y】。 每一階段所花的時間及順序

階段 讀題 分析 探索 計劃 執行 驗證

花 費 的 時 間(分)

2 4 6 8 10

28

25

66 50

(4) 執行階段:針對分析階段所列出的聯立方程式進行運算,由於所列的聯立方

己獲得正確的答案。以下是各階段解題歷程分析:

(1) 讀題階段:能正確讀出題目,並且將需要的條件以畫底線的方式標記出來【茶 壺 15 個、茶杯 50 個、共花 8000 元】。

(2) 分析階段:A.能將題目的敍述轉換數學式子表徵出來【15 荼+50 杯=8000 元】。 B.能指出茶壺換茶杯的關鍵條件【1 個茶壺換茶杯,再加 50 元,

可以換 5 個】。

C.反覆閱讀「茶壺換茶杯」的句子,將之轉換成圖形和式子表徵 出來【1 茶=5 杯+50 元】。

(3) 探索階段:A.經過分析階段後,對題目並未完全瞭解,於是嘗試性地假設未 知數【設壺 x 元,杯 y 元】。

B.列出聯立方程式【15x + 50y = 8000、x = 5y + 50】

(4) 執行階段:針對探索階段所列的聯立方程式進行運算,由於方程式是錯誤 的,因此無法順利求得答案【利用代入消去法 75y + 750 + 50y = 8000,125y + 750 = 8000,125y = 7240】

(5) 驗證階段:由於無法求得答案,將計算過程擦掉,重新檢查列出的方程式。

(6) 執行階段:未檢查出列式的錯誤,於是改用加減消去法運算,發生計算上的 錯誤,仍無法得到正確的答案【2x = 8500,x = 4250】。

(7) 驗證階段:將執行階段求得的答案帶回原式驗算,發現矛盾【茶壺 15 個,

可是 x 乘以 15 會超過 8000】。

(8) 分析階段:A.進行第二次解題,重對「茶壺換茶杯」的條件做檢視,但仍列 出與之前相同的式子【15x + 50y = 8000、x = 5y + 50】。

B.反覆閱題這些關鍵條件,不斷確認自己所列出的式子。

(9) 執行階段:A.發現所列的式子與第一次解題相同,仍決定再計算一次【這個 剛剛已經算過了,可是不確定剛算的是不是對的】

B.利用代入消去法重新計算,仍無法順利求得答案。

(10) 驗證階段:重新閱題題目,並且發現第二式的錯誤【應該是 1 個茶壺加上 50 塊等於 5 個杯子】。

(11) 計劃階段:完全確定了解題方向,並且重新列出了聯立方程式【15x + 50y = 8000,x + 50 = 5y】

(12) 執行階段:針對計劃階段所列出的聯立方程式進行運算,並且求得正確的答 案【x = 300、y = 70】。

(13) 驗證階段:將得到的答案帶回題目驗算,符合題目的所有條件【x、y 代回 去 4500 + 3500 = 8000,300 + 50 = 350】

綜合上述 M 的解題歷程可知,M 進行了兩次的解題。在第一次解題中,完 整讀完題目後,馬上進入分析階段,不斷地檢視題目中的重要條件,轉換成不同 的表徵,仍無法完全瞭解題意。於是進入探索階段,嘗試性地假設出未知數,並 且列出聯立方程式,接著不斷地在執行、驗證兩階段中轉換,卻仍無法偵測錯誤 所在,最後決定重新解題。在第二次解題中,直接再次檢視題目中的重要條件,

並且列出聯立方程式,同時,M 也察覺到所列的式子與第一次解題相同,於是 決定再計算一次。執行階段仍無法順利求得答案,不過在隨後的驗證階段偵測出 錯誤,重新列出正確的聯立方程式,也在執行階段中得到一組答案,最後將得到 的答案代回題目中檢驗,也肯定所獲得的答案是正確的。

3 綜合比較

表 4-2-10 M 前後測第二題各階段歷時百分比

前測 後測

讀題 28 秒 12% 50 秒 5%

分析 116 秒 51% 206 秒 22%

探索 25 秒 11% 39 秒 4%

計劃 0 秒 0% 26 秒 3%

執行 60 秒 26% 392 秒 41%

驗證 0 秒 0% 238 秒 25%

總和 229 秒 100% 951 秒 100%

M 在前測第二題並未解出正確答案,而後測第二題解出了正確答案,且由 表 4-2-10 可知,M 在前測解題只花了 229 秒就結束作答,其中以分析階段所花 的時間最多,約占全部時間的 51%,整個解題過程中並未無任何計劃階段和驗證 階段的行為發生;後測解題花了 951 秒,其中以執行階段所花的時間最多,約占 全部時間的 41%。

M 在前測解題失敗的原因是:未注意「購買的手套和棒球的個數」,而列出 錯誤的第一式;反之,在後測解題中,則是一直將「再拿 50 元,可以換 5 個茶 杯」做錯誤的轉譯。不同的是,M 在整個前測的解題歷程中,沒有任何監控解 題的行為產生,所以無法察覺到自己的錯誤,最後只好放棄作答;在後測則不斷 地經過執行、驗證、再分析等階段,終於偵測出錯誤,並且能修正成正確的式子,

最後得到正確的答案,此外,M 也能將最後得到的答案再代回題目條件中驗算。

在此,顯示 M 在後測解題中已具有良好的自我監控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前後測兩題中,未知數出現的時機有所差異:

師:好,那還有一個問題,當你念完這個題目後,你就馬上設手套 一個 x 元、棒球一個 y 元,為什麼可以這麼快?

師:好,那還有一個問題,當你念完這個題目後,你就馬上設手套 一個 x 元、棒球一個 y 元,為什麼可以這麼快?

在文檔中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頁 46-7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