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童個人及家庭因素、學校體育、飲食及健康教育因素對學童過

6.2 學校因素對國小學童過重及肥胖的影響

6.2.4 學童個人及家庭因素、學校體育、飲食及健康教育因素對學童過

為檢驗這些與學童體重相關的學校因素所共同發揮的效果,我們在控制家庭 因素之外,也另外控制學校體育方面、飲食方面及健康教育因素中的其中兩方面,

加以分析在相對於額外控制學校部分因素後,分別對於學校在這三方面影響的顯

33

著性與分別僅在控制家庭因素下的模型之間,其影響的顯著性差異為何。體育方 面,對應於三個不同的被解釋變數,未控制飲食及健康教育因素的結果分別為附 表十一欄 1、欄 3 及欄 5,而加以控制飲食及健康教育因素的結果分別為附表十一 欄 2、欄 4 及欄 6;飲食方面,未控制體育及健康教育因素的結果分別為附表十二 欄 1、欄 3 及欄 5,而加以控制體育及健康教育因素的結果分別為附表十二欄 2、

欄 4 及欄 6;健康教育方面,未控制體育及飲食因素的結果分別為附表十三欄 1、

欄 3 及欄 5,而加以控制體育及飲食因素的結果分別為附表十三欄 2、欄 4 及欄 6。

在控制個人及家庭因素、學校飲食及健康教育因素後,體育方面的影響效果 如附表十一,藉由額外控制與學童體位有關的學校因素後,欄 2 中學童的過重機 率會因為所就讀學校的女生體育代表隊總數增加而顯著降低,以及欄 6 中學童的 BMI 會因為學校的男女混合體能代表隊總數增加而顯著提高,即在額外控制學校 部分因素後,學校在體育方面對於學童控制體重的影響力的顯著性為上升的現象,

但是影響的方向仍有部分與預期不符。

飲食方面如附表十二,相較於欄 1 僅控制學童個人及家庭因素,有學童所就 讀學校的班級數愈多,學童過重機率愈高的顯著效果。若額外控制學校體育及健 康教育因素在學童過重、肥胖機率或 BMI 的部分(欄 2、欄 4 及欄 6)皆未產生顯著 影響的項目,顯示飲食方面的因素在額外控制與學童體位有關的學校因素後,對 於學童控制體重的影響力的顯著性並未增加。

健康教育方面如附表十三,在額外控制體育及飲食方面的影響效果前後,學 校健康教育方面的顯著項目並沒有增加,顯示健康教育方面的因素在額外控制與 學童體位有關的學校因素後,對於學童控制體重的影響力的顯著性亦未增加。

整體來說,相較於只有控制學童個人及家庭因素之下,分別檢驗學校在體育、

飲食及健康教育因素方面對於學童體位的影響,由以上結果可知在控制學童個人 及家庭因素之外,額外控制學校方面與學童體位相關的部分變數,學校在體育方 面對於學童體重控制影響力的顯著性有提升的效果。

34

七、結論

本文試圖評估學校在體育、飲食及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為對學童過重肥胖問題 的影響程度。我們在控制個人及家庭因素之下,個別針對學校體育、飲食及健康 教育因素作探討,發現體育方面有提供體育館的學校,其學童的過重機率會較高 的顯著影響,此結果與 Fernandes and Sturm (2010)的結果中,體育館等設施的提供 對於學童肥胖沒有顯著關係的結果有所不同。而學校飲食方面,在班級數的安排 上也有班級數愈多,學童過重機率顯著愈高的情形;健康教育方面的項目則皆沒 有顯著的影響。相較於針對個別對學校因素做探討,我們也將個人及家庭因素、

學校體育、飲食及健康教育因素一起當作解釋變數,來分析這些作為的影響,發 現僅在體育方面的作為其影響力的顯著性有增加的情形。另外,在學生個人因素 方面也發現,男生的過重及肥胖機率顯著高於女生,且相較於低年級,高年級的 過重及肥胖機率也顯著較高;家庭因素方面,過去關於學童肥胖的研究中皆發現 父母體位狀況及家庭所得因素,對於學童肥胖有顯著的影響,而本文的實證結果 也呈現父親 BMI 與母親 BMI 愈高,學童為過重的機率或為肥胖的機率也顯著愈高 的情形;父親教育程度愈高,有學童為過重的機率或為肥胖的機率顯著愈低的情 形;家庭所得方面的結果,有所得愈高的家庭其學童過重的機率會較高的情形,

此結果與過去文獻中,所得較低的家庭其子女會較肥胖的結論相反;居住地區方 面,相較居住在南部地區的學童,客家、山地、東部及澎湖學童的過重或肥胖機 率有顯著較低的情形。

由於學校作為對於學童體位的影響不甚顯著,本文也將學校體育措施→學童 運動量→學童體位的關係以及學校健康教育措施→學童健康教育知識→學童體位 的關係分別拆開來估計,但結果並無太大差異。另外,本文也分別考慮部分體育 因素、部分健康教育因素分別與性別、年級的交乘項對於學童體位的影響,發現 除了體能代表隊總數的增加在對於二年級的效果是顯著大於對於一年級的效果,

健康教育課時間增加在對於五年級的效果是顯著小於對於一年級的效果,以及醫

35

藥保健課時數在對於四年級的效果是顯著大於對於一年級的效果之外,其他影響 效果皆不顯著。

雖然本文的實證結果顯示學校在體育、飲食、健教方面的作為對學童的體位 並無顯著的影響力,但並不代表學校對學童體位問題的改善無能為力。首先,我 們的資料是 cross section 的資料,看到的是學校現有的措施與學童現在的體位之間 的關聯,而不是學校之前的措施和學童現在的體位的關聯,這樣的資料除了會有 學校作為不能反應在學童體位的缺點之外,也可能會有倒因為果的情況,例如校 長因為該校學童過胖問題較嚴重而較積極地提倡體育運動、控制與管理飲食、加 強健康教育等的內生性問題,而這樣的問題可能造成資料分析呈現學校措施和學 童體位之間的關係較微弱,甚至有方向與預期相反的結果。

其次,可能有許多對學童體位會有重要影響的學校作為,例如體育課要求學 童的實際運動量、課外運動的獎勵、營養午餐及福利社飲食的管制、健康教育課 對於體重問題的強調程度等,並沒有在問卷中呈現出來。

此外,如果資料中的部分學校有採取如同施桂梅等人(2012)提及的體重控制班 等積極的措施,則學校資料在體育、飲食、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措施的差異程度可 能就會較大,效果可能會較顯著。

改善學童肥胖或過重的問題是臺灣現階段重要的一個課題,若以如何改善的 環境來說,家庭提供的成長環境當然扮演最重要的角色,然而除了家庭以外,學 校應該也可以發揮一些功能。若有更完善的資料庫,例如學校措施調整程度較大,

且在調整前後對於學童體位有較長一段時間的紀錄,加以釐清學校有哪些措施可 以有效地改善學童過重的問題,並評估這些措施對於改善的有效程度,如此一來,

對於政策的實施將有更值得研究的方向。

36

參考文獻

Cawley, J., D. Frisvold and C. Meyerhoefer, 2012. “The Impact of Physical Education on Obesity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NBER Working Paper No. 18341.

Cole, T, J. Freeman and M. Preece, 1995. “Body Mass Index Reference Curvesfor the UK, 1990. ” 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 73(1): 25-29.

Crespo, C., E. Smit, R. Troiano, S. Bartlett, C. Macera and R. Andersen, 2001.

“Television Watching, Energy Intake, and Obesity in US Children.”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155(3): 360-365.

Datar, A. and R. Sturm, 2004. “Physical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and

Body Mass Index: Evidence from the Early Childhood Longitudinal Study. ”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94 (9): 1501-1506.

Fernandes, M. and R. Sturm, 2010. “Facility Provision in Elementary Schools:

Correlates with Physical Education,Recess,and Obesity.” Preventive Medicine, 50:

S30-S35.

Gleason, P., C. Suitor and U.S. Food and Nutrition Service, 2001. “Children’s Diets in the Mid-1990s: Dietary Intak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chool Meal

Participation.” Special Nutrition Programs, Report no.CN-01-CD1.

Janssen, I., W. Craig, W. Boyce and W. Pickett, 2004. “Associations Between Overweight and Obesity With Bullying Behaviors in School-Aged Children.”

PEDIATRICS, 113(5): 1187-1194.

Jiang, J., X. Xia, T. Greiner, G. Lian and U. Rosenqvist, 2005. “A Two Year Family Based Behaviour Treatment for Obese Children.”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 90(12): 1235-1238.

Kain, J., R. Uauy, F. Vio and C. Albala, 2002. “Trends in Overweight and Obesity Prevalence in Chilean Children: Comparison of Three Definitions.” European

37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56(3): 200-204.

Li, L., C. Law, R. Conte and C. Power, 2009. “Intergenerational Influences on Childhood Body Mass Index: the Effect of Parental Body Mass Index

Trajectories.” American Society for Nutri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89(2): 551-557.

Manios, Y., M. Med. Sc., J. Moschandreas, M.Sc., C. Hatzis, M. D. and A. Kafatos, M.

D, 1999. “Evaluation of a Health and Nutrition Education Program in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of Crete over a Three-Year Period.” Preventive Medicine, 28(2):

149-159.

Mo-suwan, L., S. Pongprapai, C. Junjana and A. Puetpaiboon, 1998. “Effects of A Controlled Trial of A School-based Exercise Program on the Obesity Indexes of Preschool Childre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68(5):

1006-1011.

Mossberg, H., 1989. “40-year Follow-up of Overweight Children.” Lancet; 2:491-3.

Story, M., K. Kaphingst and S. French, 2006. “The Role of Schools in Obesity Prevention.” The Future of Children, 16(1): 109-142.

Stratton, G., 2000. “Promoting Children’s Physical Activity in Primary School: An Intervention Study Using Playground Markings.” Ergonomics , 43(10): 1538-1546.

Strauss, S. and J. Knight, 1999. “Influence of the Home Environme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Obesity in Children.” Pediatrics, 103(6): e85.

Tremblay, M., P. Katzmarzyk and J. Willms, 2002. “Temporal Trends in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anada, 1981-1996.” Int J Obes Relat Metab Disord, 26(4):

538-543.

Tremblay, M. and J. Willms, 2003. “Is the Canadian Childhood Obesity Epidemic Related to Physical Inactiv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27(9):1100-1105.

The Economist. December 15th 2012

38

WHO, 2006. Computation of Centiles and Z-scores For Height-for-age Weight-for-age and Bmi-for-age.

WHO, 2007. Programmes and Projects.Growth Reference 5-19 Years.

(http://www.who.int/growthref/bmifa_girls_5_19years_per.pdf) (http://www.who.int/growthref/bmifa_boys_5_19years_per.pdf)

美國農業部 (http://www.fns.usda.gov/cnd/lunch/aboutlunch/nslpfactsheet.pdf) 施桂梅、范純美及熊夢萍,2012,營養教育對過重與肥胖國小學童之成效。台

灣營養學會雜誌,37(3),102-109。

姚慧萍,2007,學童肥胖之個人、家庭與學校因素之多層次分析。中山醫藥大學 公共衛生學系碩士論文。

立法院第 8 屆第 3 會期,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第 16 次全體委員會議。「國 民營養法草案」書面報告,中華民國 102 年 5 月 1 日。

SRDA 學術調查研究資料. (https://srda.sinica.edu.tw/group/sciitem/3/247) 學童過胖過瘦也納北市國中小校長考評。自由時報,2012 年 8 月 22 日。

「校園飲品及點心販售範圍」。教育部,主管法規查詢系統。

國民營養法草案,2011。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法規資訊。

兒童及青少年肥胖定義(BMI 標準)。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http://www.bhp.doh.gov.tw/BHPNet/Web/News/News.aspx?No=201104010001) 成人肥胖定義。行政院衛生署。

(http://search.doh.gov.tw/TSSearch/SearchResult?DataSource=DOH_CHT&SearchTem plate=2&Keyword=%E6%88%90%E4%BA%BA%E8%82%A5%E8%83%96%E5%A E%9A%E7%BE%A9)

39

40

41

42

附表二 (續二)

(2.164) (2.652) (2.879) (2.313)

福利社數 0.61 0.682* 0.653 0.628

(0.612) (0.636) (0.554) (0.619) 學童每月平均消費 0.033 0.032 0.028 0.033

(0.072) (0.062) (0.056) (0.069) 學校方面—健康教育變數

每人平均健康教育老師人數 0.234 0.214* 0.203* 0.229 (0.205) (0.186) (0.182) (0.201) 健康教育課時間 1.779 1.76 1.663 1.773

(3.781) (3.816) (3.606) (3.788) 醫生及護士數 0.934 1.007** 1.004 0.952

(0.541) (0.529) (0.521) (0.539) 醫藥保健知識課時數 7.501 7.945 7.141 7.607

(24.003) (25.5) (24.106) (24.379)

體位檢查 2.046 2.009 1.949 2.037

(1.024) (0.909) (0.79) (0.996) 體適能測驗 1.343 1.355 1.308 1.346

(0.852) (0.891) (0.912) (0.862)

樣本數 1689 579 263 2270

* p < 0.05, ** p < 0.01, *** p < 0.001 Notes: Standard deviations in parentheses.

43

44

附表三 (續)

田徑場 0.256 0.117

(0.436) (0.321)

體育館 0.294 0.120

(0.456) (0.325) 學校營養午餐

有辦營養午餐 0.255 0.117

(0.436) (0.322)

學童有參加營養午餐 0.256 0.119

(0.437) (0.324)

學童沒有參加營養午餐 0.250 0.100

(0.434) (0.300)

沒有辦營養午餐 0.263 0.097

(0.441) (0.296) Notes: Standard deviations in parentheses.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