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此部分將同時藉由附表二的基本統計特性 1 以及附表三的基本統計特性 2 呈 現相關變數與學童過重與肥胖的關聯,並以 t-test 檢驗這些變數在非過重學童與過 重學童,以及非過重學童與肥胖學童的差異是否顯著11

由附表二可知,在全部樣本中(欄 4),學童非過重的比例占 74.4%,過重的比 例占 25.5%,肥胖的比例占 11.6%,平均 LMS z-score 為 0.591。其中,過重的學童 中(欄 2),有 45.4%的學生是肥胖者,LMS z-score 也較平均數高出 2.327 倍的標準 差;肥胖學童(欄 3)的 LMS z-score 值則較平均值高出 2.85 倍的標準差,皆較非過 重學童的 LMS z-score 值-0.005 高,有過重、肥胖學童的標準化 BMI 顯著大於非過 重學童的情形。每週平均流汗運動次數方面,非過重學童每週運動 3.839 次,皆大 於過重學童、肥胖學童及全部樣本的每週平均流汗運動次數,分別為 3.707 次、3.639 次及 3.805 次,有過重或肥胖機率愈大,平均流汗運動次數愈少的情況;過重學童 及肥胖學童的平均營養成績分別為 113.143 及 113.167,皆顯著高於非過重學童成 績 110.693,亦高於全部樣本的平均 111.315,呈現過重或肥胖機率愈大,平均營養 成績愈高的情況。

在學生個人及家庭變數方面,由附表三中可以觀察出男生的過重及肥胖比例 分別為 0.286 及 0.137,皆分別高於全部樣本的過重比例 0.255 及肥胖比例 0.116,

呈現男生的過重及肥胖比例高於女生的現象。附表三中的年級方面,除了一年級、

二年級及三年級的過重比例(分別為 0.202、0.248 及 0.230)低於全部樣本的過重比 例 0.255 之外,其他年級的過重比例皆高於全部樣本,且大致呈現年級愈高,過重 比例愈高的情況。學童肥胖比例的部分,除了一年級、三年級及四年級(分別為 0.069、

0.093 及 0.108)是低於全部樣本的肥胖比例 0.116 之外,其他年級的肥胖比例皆高 於全部樣本;家庭變數方面,如附表二所示,過重、肥胖學童的父親 BMI 平均分 別為 25.38 及 25.547,皆顯著大於非過重學童的父親 BMI 平均 24.081,也大於全

11其中以*表示 p 值小於 0.05;以**表示 p 值小於 0.01;以***表示 p 值小於 0.001。

19

部樣本平均 24.421。此外,不論是非過重學童、過重學童、肥胖學童或全部樣本 的父親 BMI 平均,皆超過行政院衛生署「成人肥胖定義」中 BMI 大於 24 為過重標 準(如表三);而過重、肥胖學童的母親平均 BMI 分別為 23.843 及 24.34,皆顯著大 於非過重學童的母親平均 BMI 22.008,也大於全部樣本平均 22.485,其中僅肥胖 學童母親的部分是超過行政院衛生署「成人肥胖定義」的過重標準;父親教育程度 方面,過重、肥胖學童的父親受教育年數平均分別為 11.147 年及 11.16 年,皆低於 非過重學童的 11.408 年及全部樣本的 11.408 年;母親教育程度方面,以過重學童 的平均母親受教育年數為最高,達 10.982 年,其次為非過重學童、全部樣本及肥 胖學童,分別為 10.925 年、10.936 年及 10.859 年;家庭月收入方面,以非過重學 童的家庭月收入平均 6.604 萬為最高,依序高於肥胖學童、過重學童及全部樣本,

分別為 6.382 萬、6.322 萬及 6.129 萬;在家庭居住地區方面,由附表三可知,不 論過重比例或肥胖比例,居住於客家(0.227,0.088)、山地(0.188,0.063)、東部(0.219,

0.104)及澎湖(0.171,0.070)地區的學童,皆比全部樣本的比例來得低。而居住在北 部(0.265,0.119)、中部(0.282,0.125)及南部(0.29,0.149)的學童,其過重比例或 肥胖比例,則有大於全部樣本比例的情況。

表三、行政院衛生署成人肥胖定義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

20

學校體育變數方面如附表二,以非過重學童所就讀學校的每人平均體育老師 人數 0.144 人為最高,其次為全部樣本、過重學童,分別為 0.141 人、0.129 人,

且顯著高於肥胖學童的每人平均體育老師人數(0.118 人),有學童過重或肥胖機率 愈大,每人平均體育老師人數愈少的情況;過重學童及肥胖學童所就讀學校的平 均班級數分別為 43.324 及 42.793,皆顯著高於非過重學童所就讀學校的平均班級 數 38.313,也較全部樣本平均 39.581 高;在學校安排的體育課時數方面,過重學 童與肥胖學童的平均每週體育課時數分別為 1.977 小時及 1.957 小時,皆較全部樣 本的 1.952 小時及非過重學童的 1.942 高;過重學童及肥胖學童所就讀的學校面積 平均分別為 2.271 公頃及 2.234 公頃,皆較全部樣本平均 2.172 公頃大,其中過重 學童所就讀的學校面積平均呈現顯著高於非過重學童的學校面積平均。不論從班 級數或面積來看,有學校愈大,學童的過重及肥胖比例愈高的情況。男女混合體 能代表隊總數方面,過重學童與肥胖學童所就讀學校的平均總隊數分別為 0.827 隊 及 0.901 隊,皆顯著高於非過重學童的總隊數平均 0.713,且皆高於全部樣本 0.743 隊,呈現學童過重或肥胖機率愈高,學校設置的男女混合體能代表隊愈多;男生 體能代表隊總數方面,依所就讀學校設置的總數由高至低依序為肥胖學童 1.711 隊

、過重學童 1.667 隊、全部樣本 1.595 隊及非過重學童 1.57 隊;女生體能代表隊總 數方面,依所就讀學校設置的總數由高至低依序為肥胖學童 1.407 隊、過重學童 1.368 隊、全部樣本 1.303 隊及非過重學童 1.28 隊;體能代表隊總數則有肥胖學童 所就讀學校設置總數 4.019 隊及過重學童所就讀學校設置總數 3.862 隊分別顯著較 非過重學童 3.564 隊高,皆高於全部樣本平均 3.641 隊,即學童過重或肥胖機率愈 高,學校設置的體能代表隊總數愈多;田徑場的提供方面(見附表三),有提供田徑 場的學校其學童過重比例 0.256 及肥胖比例 0.117 皆稍高於全部樣本;有提供體育 館的學校,其學童的過重比例 0.294 及肥胖比例 0.12 皆有高於全部樣本的情形;

其他體育設施總數方面,從附表二可知,肥胖學童及過重學童所就讀學校平均分 別設置 2.768 項及 2.679 項,高於全部樣本平均 2.53 項,且顯著高於非過重學童所

21

就讀學校的平均 2.479 項,即學童過重或肥胖機率愈高,學校提供的其他體育設施 總數愈多。簡言之,在學校所設置男女混合體能代表隊總數、體能代表隊總數,

或是學校提供體育館及其他體育設施總數中,皆可發現學童 BMI 愈高,學校所提 供的運動機會有愈高的情形。

學校飲食變數方面,如附表三所示,有舉辦營養午餐的學校,其學童過重比 例與肥胖比例與全部樣本比例相當接近;而沒有辦營養午餐的學校,其學童過重 比例為 0.263,高於全部樣本過重比例,其肥胖比例為 0.097,有低於全部樣本肥 胖比例的情況。其中,在有辦理營養午餐的學校中,學童有參加營養午餐的過重 比例為 0.256、肥胖比例為 0.119,皆稍高於全部樣本比例。而在有辦理營養午餐 的學校中,學童沒有參加營養午餐的過重比例為 0.25,低於全部樣本過重比例相 等,而肥胖比例為 0.1,低於全部樣本肥胖比例;由附表二顯示,過重及肥胖學童 所就讀學校的平均營養師人數分別為 1.057 人及 1.122 人,皆高於全部樣本平均 0.888 人,且皆顯著高於非過重學童所就讀學校的平均營養師人數 0.823 人,即學 童過重或肥胖機率愈高,學校所提供的平均營養師人數愈高;福利社數方面,過 重學童與肥胖學童所就讀學校的平均家數分別為 0.682 家及 0.653 家,皆高於全部 樣本的福利社家數平均 0.628 家,且過重學童的部分有顯著高於非過重學童 0.61 家;而學童平均每個月在福利社消費飲料及食物的金額,以非過重學童所就讀學 校的平均花費及全部樣本的平均花費皆為 33 元為較高,依序高於過重、肥胖學童 所就讀學校的平均花費 32 元及 28 元,有過重及肥胖學童每月平均花費較少的情 形。

學校健康教育變數方面,附表二顯示在過重學童及肥胖學童所讀的學校中,

每人平均健康教育老師人數分別為 0.214 人及 0.203 人,皆顯著小於非過重學童所 讀的學校中每人平均健康教育老師人數,也較全部樣本 0.229 小;過重學童與肥胖 學童就讀學校的平均每週健康教育課時數分別為 1.76 小時及 1.663 小時,皆低於 非過重學童就讀學校的平均每週健康教育課時數 1.779 小時及全部樣本平均時數

22

1.73 小時;醫生及護士數方面,過重學童及肥胖學童的平均醫護人員數分別為 1.007 人及 1.004 人,皆高於非過重學童就讀學校的醫生及護士數 0.934 人及全部樣本平 均 0.952 人,其中過重學童的部分為顯著大於非過重學童的情形;學童就讀學校的 的平均每年醫藥保健知識課時數則以過重學童的部分 7.945 小時為最高,依序高於 全部樣本 7.607 小時,非過重學童 7.501 小時及肥胖學童 7.141 小時;平均每年體 位檢查次數的部分,以非過重學童每年平均檢查 2.046 次為最高,依序高於全部樣 本 2.037 次,過重學童 2.009 次及肥胖學童 1.949 次,即學童過重或肥胖機率愈大,

學校的體適能檢查次數愈少;而平均每年體適能測驗次數,以過重學童每年平均 檢查 1.355 次為最高,依序高於全部樣本 1.346 次,非過重學童 1.343 次及肥胖學 童 1.308 次。

23

五、實證模型與估計方法

本文目的為探討學校在體育、飲食及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為,對於學童是否為 過重體型或是否為肥胖體型的機率,有如何的影響,藉此評估學校在學童過重或 肥胖情況的預防及改善上的重要性。就理論上來說,學校的作為對學生體位的影 響應該是較間接的,舉例而言,學校的體育課安排、運動設施的建置、體育代表 隊的設置等作為,應該是先影響到學童的運動量,再由學童運動量影響到學童的 體位。健康教育的效果也是如此,健康教育的作為直接影響學童的健康知識,知 識落實到生活習慣之後,再影響到學童體位。然而,學童可能因為有較大的運動 量而較無過重的問題,但是也可能是因為過重,想要減重而多運動;還有學童可 能因為有較豐富的健康育教知識而較無過重的問題,但是也可能是因為過重,而

本文目的為探討學校在體育、飲食及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為,對於學童是否為 過重體型或是否為肥胖體型的機率,有如何的影響,藉此評估學校在學童過重或 肥胖情況的預防及改善上的重要性。就理論上來說,學校的作為對學生體位的影 響應該是較間接的,舉例而言,學校的體育課安排、運動設施的建置、體育代表 隊的設置等作為,應該是先影響到學童的運動量,再由學童運動量影響到學童的 體位。健康教育的效果也是如此,健康教育的作為直接影響學童的健康知識,知 識落實到生活習慣之後,再影響到學童體位。然而,學童可能因為有較大的運動 量而較無過重的問題,但是也可能是因為過重,想要減重而多運動;還有學童可 能因為有較豐富的健康育教知識而較無過重的問題,但是也可能是因為過重,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