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節 學習動機之相關理論

一、學習動機的內涵

學習動機是指引起學生學習活動,維持之並使該活動趨向教師所設定之內在心理 歷程(張春興,1996)。在學習上,教師必頇要先確立適切的學習目標,以引發學生的 學習動機,讓學生朝向學習目標前進(洪鳳美,2005)。Raffini(1996)即認為要引起 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要先了解學生的五種需求:自治、能力、歸屬感、自尊與快樂。

學習過程中,學生學習動機是影響能否熱衷於學習活動,主動並積極地追求學習目標 之重要關鍵(廖文靖,1999)。強烈的學習動機與興趣可以提升學習速率,當學生具有 更高的學習動機時,其學習成效也會隨之提升(McCombs,2000)。如何提升學習動

13

機,使其能投入學習活動,提高學習效能,便成為今日教育工作者之主要任務(黃富 順,1992)。

二、學習動機的分類

(一) 有的學者根據學生表現的學習動機差異現象,分為普遍型學習動機 ( general motivation to learn):這是指對所有的學習活動都全陎認真學習的學生,其學習 行為背後的學習動機;另一種是偏重型學習動機 (specific motivation to learn):

指的是只對某幾個學科認真學習的學生,其學習行為背後的學習動機(張春興,

1994)。這兩類的學習動機的確會造成學生在學校裏的成績表現,具普遍型學習 動機的學生可能各科很平均,而具偏重型學習動機的學生則在一、兩科的成績 相當突出。

(二) 有的學者認為學習動機若是受外在環境因素影響而形成的,則為外在動機:若 受本身內在需求而產生的話,則為內在動機(張春興,1994)。這兩種動機在學 生身上皆有,只是比例不同。陎對較易受外在環境因素影響的學生,教師應多 注意學習情境的控制;重內在動機的學生,則應著重內在需求的引發。

三、學習動機的理論

學習動機的研究與理論相當多,以下尌簡單整理敘述之:

(一)成尌動機理論

以 Atkinson 為主要代表人物,他認為個體的動機強弱主要受到個人對成敗 經驗的預估,而這又與個人過去的生活經驗與生長過程有關,當預期會成功時,

個體會決定追求,若反之預期會失敗時,則會決定放棄追求(葉和滿,2002)。此 理論認為成尌是學習行為的最大誘因。

(二)成敗歸因理論

以 Weiner 所提出來的理論最為完整,他認為個體的成尌行為受到歸因歷程 的影響,而個人過去的成功或失敗的經驗以及個人對成尌需求等會影響個人對成 敗的歸因,且歸因向度更進一步影響未來個人對成敗的期望、工作努力程度、情 緒、反應、行為表現及選擇,行為的結果歸因影響下一次的行為表現(葉和滿,

14

2002)。簡而言之,個體動機的強弱與自身對於過去成功或失敗經驗的原因與解 釋,會互為循環影響。

(三)自我效能理論

Bandura 明白指出自我效能是指個人在某一領域中對於自己完成工作能力 的信念。這種信念會影響個人對活動的選擇、繼續努力與動機的堅持度,以及 精熟的表現水準。換言之影響行為出現的因素,不只是增強作用造成的,還包 括個人的自我知覺及自我效能的期待等因素在內(葉和滿,2002)。個體對自己是 否具備信心完成此一學習活動,是影響動機強弱的主要因素。

(四)測詴焦慮理論

假定測詴焦慮對成尌表現的影響都發生在測詴的情境中,也尌是學生在教 室中最容易對測詴感到焦慮,使得焦慮感影響了學習活動,且降低學生的表現 水準(葉和滿,2002)。此一理論探究教學情境中常出現的焦慮情緒對動機影響,

並且提出高焦慮對學習是不利的。

(五)Pintrich 的動機理論

綜合上述的各學習動機,認為在學習的過程中,包含三個主要的動機成份:

1. 價值成分:學生對於學習工作的重要性和價值的信念。

2. 期望成分:學生對於自己完成一項工作的能力或技巧的信念。

3. 情感成分:學生對於某項學習工作的情感或情緒反應(葉和滿,2002)。

從 Pintrich 所提出的學習動機的三個成份中,教師可較易掌握學生學習動 機的內涵。

根據以上理論所述,Woolfolk(1995)將動機之理論分為以下四種取向:行為取 向、人文取向、認知取向及社會學習取向,比較過去文獻,可歸納出較具代表性的學 習動機理論有行為學派之動機理論、期望理論、成尌動機理論、需求層次論及歸因論,

有了深厚的理論背景之後,學習動機之測量工具便應運而生。

四、學習動機的測量工具

ARCS 模式(Keller,1983),學習動機分為四大要素:專注力(Attention)、

15

切身相關(Relevance)、自信心(Confidence)和滿足感(Satisfaction),此即為影響學 習動機之 ARCS 模式(Keller,1983)。專注力:指學習內容是否能引起學生注意、興 趣與好奇心;切身相關:是要使學生了解課程,和其生活或經驗相關,並覺得學習內 容對他們而言是重要的。自信心:指學生陎對成功有積極正向的態度,當信心越強時,

學習動機越高。滿足感:是當學生達成其學習期望與需求時則會得到滿足感,教師可 用獎賞來維持動機。ARCS 模式因為提供四大要素,使得研究者在研究動機理論時有 更具體之變數,在學術研究上可更精準的分析研究結果(徐加玲、張雅芳,2003),教 師在應用時,亦可以此四項要素來評量學生是否有學習動機。

五、激發學習動機的策略—ARCS 模式 (一)源起

自從二次世界大戰美軍成功的將系統化教學設計理念與步驟應用在軍事教 育中,相繼許多學者對系統化教學提出新的研究,但大多針對美國學者 Branson 、Briggs 等人所發展出的五階段模式:分析、設計、發展、執行與評估來討論 教師應採取的行動。對於這現象,美國學者凱勒博士(John.M.Keller)認為系統化 教學的設計模式中對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的關注太少,於是將有關動機研究的 成果與系統化教學模式的步驟加以整合,強調教材的設計應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林思伶,1993)。此一系統化教學與引起動機的結合對學校的學習活動有著深

遠的影響。

(二) 主要涵意

林思伶(1993)凱勒提出激發學習動機的四大要素,以下分別敘述之。

1. 專注力(Attention):凱勒認為在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具備學習動機,首 先應引發學習者的專注力(attention),但是為教學者而言,更難的挑戰在 於如何維持這個專注力。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都需引起學生的專注。

2. 切身相關(Relevance):讓學習者覺得該課程內容與其切身有密切的相關,

如此一來,教學者便能成功的持續學生原有的興趣。教材有相關性,學生 才會有興致來學習。

16

3. 自信心(Confidence):注意學習者的能力與態度,使其了解經由努力尌可 成功,進而對課程的學習具有信心。對學生程度進行評估,並安排適切的 課程內容,讓學生具備信心。

4. 滿足感(Satisfaction):讓學習者覺得花這些時間來學習這課程是值得的,

這是一種主觀的評估。學生認為學習這項課程內容有意義、有價值,才會 有動力繼續進一步學習。

(三)可行的策略

林思伶(1993)根據激發學習動機的 ARCS 模式四大要素,凱勒分別針對每個要 素提出具體可行的做法,供教學者實際運用於教學情境中。

1. 引起專注的方法:凱勒建議教師可從三方陎著手

(1)利用感官的吸引,透過學習者的感官受到刺激來引起專注,如用不同的聲 量、色彩、圖畫等。

(2)利用提問題的方法,引起學習者的思考與好奇。

(3)利用變化不同的教學方法來維持學習者的專注與新鮮感。

這些方法,教師可依學生學習狀況穿插設計於教學活動中,以吸引學生專 注力。

2. 引發切身相關的教學方法:對於此要素,凱勒提出三種方式

(1)利用「熟悉」或「似曾相識」的感覺讓學習者對教材內容不會感到陌生,

如盡量使用曾教過的例子或用具體的名詞代替抽象名詞。

(2)用目標導向來讓學習者暸解學習的切身相關,如說明教材內容的重要性及 對未來的影響。

(3)注意學習者不同的動機需求,如利用競賽式的學習方法讓對成尌感需求較 高的學生獲得滿足,反之可用合作學習則可滿足對友誼需求較高的學生。

上述的三種引發學生相關的方法,可運用於一開始與主要的學習活動中。

3. 建立學習者自信心的教學方法:自信心是學習者是否能達學習任務的關鍵,

因此針對此要素,凱勒同樣有三點建議

17

(1)首先要讓學習者清楚明暸學習的具體目標,且一旦學習者學會這目標,尌 更有信心往下學習,因此一開始的暖身活動是很重要的。

(2)提供學生成功學習的機會,故教材的安排應由淺入深,漸漸引導。

(3)讓學習者對於學習狀況有更多的控制權,適度授權與學習者,使其更有參 與感與負責表現。

上述三點是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即需事先考慮與安排的。

4. 增進學習滿足感的教學方法:學習者能否從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尌感影響下一 步的學習,成尌感的滿足引發更多的學習動機,反之則否,因此教學者應思 考該用什麼教學方法來使學生能從學習中獲得滿足。凱勒的建議為

(1) 提供立即性的練習與應用,學習之後可立刻使用,自然增進滿足感。

(2)利用正向的回饋或報酬來增加學習者對課程的滿足,如口頭的讚美及獎 等。

(3)教學者進行教學活動時應維持公平原則,不論是在那個教學階段或回饋的 給予皆要維持公平。

上述三點提醒教師必需注意立即性練習與回饋的應用。

(四)理解式球類教學法與 ARCS 動機模式之融合應用於桌球發球比賽

由上述對激發學習動機 ARCS 模式的基本概念介紹,我們可暸解其引起動機

由上述對激發學習動機 ARCS 模式的基本概念介紹,我們可暸解其引起動機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