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學習成效之意涵

任何教育政策的推動,其最終目標都是在改善及達成學生的真實學習,Weinstein and McCombs(1997)認為在學校的學業學習裡有三個重要成份,即:技能(skill)、意願(will)

及自我調適(self-regulation),技能成份指學生必須習得的知識、學科、作業、學習策 略,以及學習的脈絡;意願成份指與學生學習動機相關的因素;自我調適成份指學生在 學習時監控自己知識與動機的能力。同時具備這三種成份,學生的學習才能有好的成 效,並能夠持續自學,亦即具備「帶著走的能力」。本節旨在探討學生學習成效的意涵,

以作為編製問卷內容的依據。本節分為學習成效之定義、學習成效之內涵,茲分述如下:

56

壹、 學習成效之意義

茲就學習與學習成效之意義說明如下:

一、學習

學習是指個體經由練習或經驗,使其行為產生較為持久的改變歷程(張春興,

1998)。Gagné(1985)提出,學習是指人的心理傾向和能力的變化,這種變化要持續一 段時間,而且不能把這種變化簡單地歸結於生長過程;學習是一種認知歷程,將外在環 境中的刺激轉化為一種資訊處理階段,從中獲得技能、知識、態度和價值(郭聰貴、鄭 麗娟、杜麗娟譯,2007)。Mayer 認為有意義的學習可分為選擇、組織、統整三個階段,

訊息在選擇階段通過感官記憶的篩選,進入工作記憶的組織階段,再到配合足夠的相關 背景知識以形成長期記憶的統整階段。

歸納各學者30的說法,學習是學習者將知識內化的過程,學習是中性的行為(意即 可能學好也可能學壞),經由經驗、社會學習、反覆練習,達到外在行為及內在態度、

價值觀等方面較為持久的改變。學習本身無法測量,可以透過學習者外顯的學習行為(如 作業、評量成果)來觀察其學習情況。學習者若有明確目標、毅力以及積極正向的態度,

將較容易達到有效的學習。

心理學上關於學習理論,有許多學派提出自己的主張,茲簡要歸納如下:

(一)行為學派將學習歷程解釋為條件(制約)作用,以刺激與反應來解釋學習行為,

提出學習三大定律:動機、練習、報酬。

(二)認知學派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探索過程,以求取知識與組織知識,並學習如何思維,

並指出有效學習需要學習者的知覺及對其認知歷程的評估。

(三)人本學派主張學習不能靠外鑠,只能靠內發,人類的學習來自學習者本身的內在 需求,學習的活動應由學習者自己選擇和決定。

(四)社會學派學者 Bandura 認為在社會環境中,環境、個人對環境的認知、個人行為 三者(三元學習論),彼此交互影響,最後才形成學到的行為。

30張春興(1996)、黃金山(2002)、張志銨(2002)、陳瑞洲(2003)、李麗香(2004)。

57

各學派的學習理論對補救教學的啟示可以包含:學習動機的激發及維持、學習目標 的明確揭示、反覆練習以達到內化、口頭或實質的獎勵、建構合適的學習環境,這些皆 是能夠促進學生學習的有效策略。

二、學習成效

學習成效是指教學結束後,學習者在知識、技能及態度上的改變(鍾明芬,2009)。

學業成就是指在一定的階段性學習時間內進行的,對學生所獲得的學習結果的測量與評 價(張春興,2002)。各種在校期間的學生學習紀錄或資料,可作為廣義的學習成就,

狹義來看,學習成就指的則是各學科的學習成績(余民寧,2006)。Wager(2003)認為學 習成效就是教師授課所希望得到之成效,也是教師期望學習者可達成的目標。故學習成 效可發展為成績評比的依據,亦可幫助學生了解教師對他們的期望。透過成效評量能夠 刺激並引領學生的學習,此可從大部分學生會因為要考試了才唸書、升學制度中考試領 導教學的普遍情況得到印證,在此研究者只探討成效評量的正功能部分,成效評量的結 果能讓學生了解學習的成果,進而自我調適學習策略,也能讓教師了解教學成效,進而 調整教材、教法及課程。茲歸納各家學者對學習成效的定義如表 2-18 所示。

表 2-18

學習成效定義一覽表

學者 定義

Wager(2003) 概念、原則、解決問題的方法。

馮 丹 白 等 人 (2001)

從「成就測驗」的廣泛資料來針對「學習成效」做界定,後天所習得的 能力,就是所謂的成就。

郭郁智(2000) 學習成就乃係透過學習歷程獲致較為持久性的行為結果。

鄭田(1995) 指受訓學員對於學習活動的一種感覺或態度的反應成果。

陳李綢(1991) 經由學習後所擁有某種技能或知識達成就的程度。

Bloom(1956)

依教學目標分為認知(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鑑)、情意

(接受、反應、價值、判斷、價值的組織、價值的性格化)及技能(觀 察、準備、模仿、表現、熟練、創意)三大領域。可分別透過成就測驗、

觀察法、互評法、自陳量表法、實作測驗等測得學生之學習成效。

58

資料來源:參考林盈伶(2006)。人格特質、學習型態對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後自行整理。

綜合各學者觀點,學習成效是指在學習後學習者經由某類型的評量測驗所呈現的成 果,從評量測驗的結果可以了解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度,學習成效可包含學習者對 學習過程的滿意度、課程完成的比例與學習後能應用於工作的程度。

貳、 學習成效之內涵 一、影響學習成效之因素

張芳全(2006)以國際數學與科學趨勢調查31資料庫分析的結果發現,學生特質中 的抱負、自我期望、個人興趣、對數學的信心與重視程度等,都是影響數學成就的關鍵 因素。林建平(1997)認為影響學習成效的因素可以分為外在因素和內在因素兩類,前 者包括:學校、家庭二面向;後者包括:學習能力(能不能學)、學習策略(會不會學)、

學習動機(願不願學)三個面向,加入詹秀雯與張芳全(2014)提出之影響學習成效因 素,整理如表 2-19 所示。

表 2-19

學習成效內外在因素表

影響

因素 分類 內容

外在 因素

學校 教學設施、教材教法、師生適配、讀書風氣、課程設計、師生關 係、同儕關係、作業難易、學校環境

家庭 家庭解組、父母管教、讀書風氣、親子關係、手足關係、父母教 育期望、家長參與、家庭社經、學習環境、文化資本、社會資本、

財務資本

內在 因素

學習 能力

感官功能、健康狀況、神經功能、經驗背景、智力性向、訊息處 理、學習風格

學習 策略

學習方法(技巧)、學習策略、學習習慣、時間安排 學習

動機

增強來源、成就動機、自我概念、學習興趣、學習價值、學習效 率、考試焦慮、成敗經驗、學習態度

31 國際數學與科學趨勢調查(The Trend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TIMSS):以數學及科 學的學生學習成就表現做為教育研究主題的資料庫。

59

資料來源:參考林建平(1997);詹秀雯、張芳全(2014)後自行整理。

余民寧(2006)提出影響學生學習成就的五個模型,分別是學生個人背景、學生 家庭背景、教師教學背景、學校管理背景、及政府教育政策,這五個模型除了直接影響 學生學習成就,也彼此互相影響。Koehler and Grouws(1992)提出的教學模式,認為在教 室過程中,學生特質、教師行為、學生行為、學生成果、學生態度、教學知識、教師態 度、教師信念等因素之間關係是互相依賴的。Gagné 提出學習條件論,認為每一種學習 結果都需要不同的學習條件(郭聰貴等人譯,2007):(一)內在學習條件(internal conditions of learning),指各類學習不同的先備知識與不同的認知處理技能;(二)外在 學習條件(external conditions of learning),指發生在學習者外部,可以影響學習效果的教 學步驟與教學活動。這些教學活動是教師可以安排或組織的,因此 Gagné 提出九項教學 活動(events of instruction),將學生內在學習歷程分為九個發展階段,對應九個外在的教 學活動,如表 2-20 所示。Gagné 將教學定義為安排外在活動以支持學習者內在的一個學 習歷程。

表 2-20

Gagné 教學與學習歷程表

內在學習歷程 外在教學活動 活動實例

1.注意力警覺 引起注意 提出問題

2.期望 告知學生學習目標 告知學生在學習後能做什麼 3.檢索至工作記憶 喚起舊知識 要學生回想過去所學

4.選擇性知覺 呈現學習教材 顯示具有明顯特徵的內容 5.語意編碼 提供學習輔導 提出有意義的組織架構 6.反應 引發行為表現 要求學生參與討論

7.增強 提供回饋 給予訊息性回饋

8.線索恢復 評量行為表現 評量學生表現

9.類化 加強學習保留與遷移 設計類似情境做複習 資料來源:參考郭聰貴等人譯(2007)後整理。

茲將各學者提出之影響學習成效因素歸納整理如表 2-21 所示。

60

表 2-21

影響學習成效因素表

學者 影響學習成效因素

陳惠萍(2009)

影響學業成就的非智力因素有:

1.個人因素:學生學習動機、態度、抱負、人格特質等;

2.外在因素:父母期望、管教方式、教育態度、教師態度、區域。

張芳全(2006) 學生特質中的抱負、自我期望、個人興趣、對數學的信心與重視程度。

余民寧(2006) 提出影響學生學習成就的五個模型,分別是學生個人背景、學生家庭背 景、教師教學背景、學校管理背景、及政府教育政策。

李麗香(2004) 課程設計、教學方法、學習行為。

劉海鵬(2002) 學習型態、課程設計、教學模式。

林淑理(2000) 對學校課程滿意、對教師、同學態度、學習動機、學習方法與學習習慣。

許淑政(1998) 學習者必須有強烈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意願,才會有較佳的學習效果。

王誕生(1998)

認為有利於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及提升學習成效的六大要素包括:教師有 效的提示、學生的參與、回饋與矯正、增強作用、班級經營及師生彼此 認同。

孫仲山(1995) 學生的積極行為,及強烈的學習動機,能提升學習成效。

孫仲山(1995) 學生的積極行為,及強烈的學習動機,能提升學習成效。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