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補救教學之意涵與方案之發展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補救教學之意涵與方案之發展

由於地理環境的殊異、社會環境的急遽變遷,產生學生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城鄉教 育失衡及學生學習落差擴大的現象(王麗雲、甄曉蘭,2007;彭瑋謙,2010)。教育機 會均等(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是國家施政重要的一項目標,社會中的不利 團體(disadvantaged group),由於歷史、經濟、文化、地理、生理、傳統偏見等等因素,

在教育發展上處於不利的地位,進一步影響其社會成就與社會流動(王麗雲、甄曉蘭,

2007)。由此可見,對社會來說,補救教學可能有長期的經濟和社會成本效益,對教育 現場為數眾多的弱勢學生來說,藉由教育帶來的社會流動,也能使他們有機會脫離貧困 的惡性循環。教育部為關懷弱勢學生教育機會,於 1996 年推動「教育優先區」計畫,

對符合條件的學校補助;於 2006 年整合相關計畫,推動「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

對符合條件的學生提供補救教學。而為有效整合經費及人力,於 2012 年度將「攜手計 畫-課後扶助」與「教育優先區-學習輔導」兩方案整併,放入「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 補救教學實施方案」之下。

國內外學者對教育機會均等的關注面向,大致可包含:入學機會的平等、受教過程 的平等、適性發展的平等(亦即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補償教育)。哲學家亞里斯多德 曾說:「給不同條件的人相同待遇,就像給相同條件的人不同待遇一樣不公平。」提供 弱勢族群學生積極性的差別待遇,為其學習困難提供補償教育,才是符合教育機會均等 和社會公義的做法。

14

壹、 補救教學之意涵 一、補救教學之意義

補救教學(Remedial Instruction)是指學校或教師在評估學生的學習困難後,運用 各種教學策略,以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成就的教學方式,亦可說是一種適性化的教學(林 佳秀、張自立、辛懷梓,2013)。補救教學是指對於謀始能力較差或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施以適當診斷,並使其能夠克服其學習的困難,給予特別補習教學的過程(張春興,

1996)。補救教學係指教師依課程標準與規(審)定的教材實施教學後,學生仍未學會 或未達理想時,教師另擇時間加以補救的教學機制(彭瑋謙,2010)。補救教學是一種

「評量-教學-再評量」的循環歷程,期望實施一段時間後,學生能跟得上原班級的教 學進度(張新仁,2001)。

歸納各學者說法,補救教學是指教師為彌補正規課程之不足,在依課程進度實施教 學後,篩選出仍未達到理想學習成效的學生,診斷其學習困難,另外針對其學習困難設 計適性教學策略及簡化教材,加以補救的教學機制。

教師在常態編班的課堂上面對將近三十名程度不同的學生,從多元智慧理論及精熟 學習理論來看,每個學生適合的學習方式及學習效率不同,而補救教學可以做到提供多 元、適性的教學方法,以及更多學習時間和練習機會給學習低成就學生。教師在隨堂或 定期的評量中發現學生學習落後時,須進行適當的學習診斷,故補救教學也可視為是一 種診斷式教學,在了解學生的學習困難所在後,再進行適合該學生的教學設計及教材選 擇,進行個別或是小班制的教學,然後再對學生進行評量,以了解學生是否正確了解學 習內容。上述可再簡化為補救教學的原則:對症下藥、適性教學、精熟學習。

國內外研究顯示,補救教學對低成就學生之學習動機具有正面的影響,能使部分學 生回到同儕水準,且能降低轉介特殊教育鑑定的比率,降低後續教育成本(吳清山,

2008;彭瑋謙,2010)。系統性的補救教學,是幫助弱勢及學習低成就學生的最有效方 式,補救教學方案以抽離原班的方式進行,雖然目前仍以學校現職教師為主要的教學人

15

員,但不能忽視其他教學人員18對學生不熟悉的情況。研究指出,增加額外的學習時間,

固然是解決學習成就落後的必要條件,但關鍵仍在於是否能提供有效的教學(朱家儀,

2013),因此須落實教學人員與原班教師的定期溝通,並善用教育部學生評量系統的學 習診斷報告書,以了解學習低成就學生平時的學習狀況,和落後的學習困難癥結所在。

另外,補救教學需要更多元的課程設計及評量能力,許西玲(2013)指出美國補償教育 值得的借鑑情況之一是「課程與原班斷層分裂」,補救教學所進行的課程和原班缺乏連 續性,而每個學期因為師資流動,學生接受的課程欠缺統整,導致難以提升學生的學習 成效,不少教師亦低估了補救教學的專業性,習慣以一招半式進行教學,因此需重視對 教學人員的方案精神宣導,以及持續進行職前及在職訓練,以期能達到更有效的教學。

二、補救教學的內涵

(一)補救教學的對象與其特徵

補救教學的對象為學習低成就的學生。張新仁(2001)指出,早期許多學者對「低 成就學生」(under-achivers)的界定為:智力正常,但其實際的學業表現明顯低於其應 有的能力水準。近期對於補救教學對象的界定則可分為三類:一為上述之定義,第二類 為學生的實際學業表現明顯低於其班級平均水準,第三類為學生學科成就不及格,且其 學業成就表現明顯低於其他學生許多者,稱為成績低落者(low achievers)。

張新仁(2001)綜合許多學者的研究,歸納低成就或成績低落學生具有一些類似的 特徵:

1. 在學業表現部分:低的測驗基本作答技巧、學業成績表現較差、閱讀或數學的程度 比一般學生低、有學業方面的挫折、經常找藉口不交或遲交作業,或抄同學的作業;

2. 在日常行為部份:依賴性重、對有興趣的科目或課程有優異的理解及記憶力、容易 分心、學習態度不佳、在自我或社會性的控制適應有些困難、不喜歡學校及家庭作 業、習慣性的遲緩及較低的出席率、家庭提供較少的支持。

18 其他教學人員:補救教學方案除了現職教師之外,退休教師、儲備教師、具備相關知能之大學生及社 會人士亦可擔任教學人員。

16

綜上所述,補救教學的對象為學業表現明顯低於其應有的能力水準,或是明顯落後 於班級平均水準的學生。學習低成就學生之特徵包括:不僅在學習策略、學習態度方面 表現較差,在日常行為的自律性、社會適應方面也較需要成人的引導。

(二)學業低成就的原因

歸納各學者19說法,學生學業成績低落的原因,可分為個人因素、學校因素、家庭 因素及社會因素四類,以下僅歸納出與本研究相關之學校及個人因素部份:

1. 學校因素部份,包括:(1)教材和課程的難易度、意義化、份量;(2)教師的人格特質、

態度、對學生期望、管教方式;(3)教學生動、講解清晰;(4)班級氣氛;(5)評量方式;

(6)學校的設備等。

2. 個人因素部份,包括:人格適應不良、成就動機及抱負水準過低、自我觀念傾向或 學習態度消極、焦慮情緒過高、情緒不成熟、學習方法與習慣不良、不良同儕團體 的影響、興趣的偏差或狂熱等。

(三)補救教學的實施

1.補救教學課程設計原則及教學歷程

補救教學課程應具備高度的結構性:由易至難、由簡而繁、從已學到未學,學習目 標應明確及具體。學習活動的設計要考慮學生能力、學習動機、學生的接受程度及注意 廣度。對中低程度的學生來說,宜簡化教材,學習活動更富有變化、具趣味性。杜正治

(1993)指出一般補救教學的設計可考慮下列項目:(1)分析基本能力:包括注意力、理 解力、記憶力、觀察力、想像力等;(2)評量學科能力;(3)評量學習動機:對缺乏學習 動機的學生提供外在增強,可將學習動機強的學生作為優先補救對象;(4)擬定具體課程 目標:指出學習的對象及內容、行為的標準、教學方法及評量方式;(5)選擇適合受試者 能力的教材。

歸納上述成功的補救教學課程設計原則,依教學的流程可分為:學生意願及能力、

課程循序漸進、維持學習動機(意義化、成功經驗、多元化教材教法及學習活動)、回

19郭生玉(1973);林朝夫(1993);張春興、林清山(1981)。

17

饋及獎勵、師生關係20

實施補救教學之歷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轉介過程、正式評量、教學階段,如表 2-1 補救教學實施歷程表所示。

表 2-1

補救教學實施歷程表

階段 重點內容

轉介 過程

篩選、診斷與轉介適當的學生

教師的平時觀察與一般性評量,加上家長推薦。蒐集各科成績與作業、智力與 性向測驗結果、身心狀況及學習態度等資料,進行初步診斷。

通知家長使其了解學生學習狀況並徵求實施正式評量的同意。

正式 評量

了解學生學習過程中可能遭遇的困難、問題癥結及補救對策。

包括課程性評量、程序性評量(學生行為的改變)、判斷性評量(教師觀察)、 系統性評量。

教學 針對學生的學習困難精心設計課程內容與慎選教學型態、策略。

教學後需再進行評量。

資料來源:參考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教育學刊,17,85-106。

整理而成。

2.補救教學的教學策略及課程類型

歸納國外學者提出之補救教學適用教學策略,使用直接教學法、合作式學習、精熟 學習,以及個別化教學等教學策略,能有效幫助低成就學生。各補救教學教學策略內容 如表 2-2 補救教學策略一覽表所示。

20 師生關係(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TSR),指學生在學校和教師相處的情形。

18

19

生則參加充實性的學習活動、全班一起進行下一單元教學,教學進度由教師決定。

McNeil 曾歸納精熟學習的要素有六:學生須了解學習工作之性質及學習程序、教 師需擬定特定教學目標、將教材分成小單元及每單元結束測驗、教師提供回饋、使學生

McNeil 曾歸納精熟學習的要素有六:學生須了解學習工作之性質及學習程序、教 師需擬定特定教學目標、將教材分成小單元及每單元結束測驗、教師提供回饋、使學生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