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3.5 資料分析

本研究採用的資料分析,主要以量的分析為主,學習風格對網路搜尋行為和策略 影響,搜尋過程行為和策略間的關聯是本研究所關注的重點。本研究利用SPSS10.0 進行量的統計分析,採用方法有:

一、描述性統計:

學習風格對網路搜尋行為的描述性統計,描述受試樣本在網路搜尋行為上各分項 的平均數、標準差、標準誤等的分佈情形,了解受試樣本在網路搜尋行為上的表現。

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

不同的學習風格對網路搜尋行為是否有差異,若有顯著,則進行事後比較Tukey HSD檢驗。

卡方檢定

以卡方考驗檢定學習風格對搜尋策略是否有差異。

四、Pearson 積差相關:

分析所有學生的網路搜尋行為和策略的關聯性。

四、研究結果與討論

逐步進行型 15 16.93 6.24 1.61

組間 433.190 3 144.397 3.525 .021

*p<0.05 **p<0.01 ***p<0.001

由表5 可以看到四種不同學習風格中學習策略對於對於網路搜尋行為的單因子

表 6 不同學習風格對網路搜尋行為「拜訪的網頁數」之事後比較

3.525* 整體理解型>

具學習困難跡

7.776*** 整體理解型>

具學習困難跡

*p<0.05 **p<0.01 ***p<0.001

由表 7 可以得知,由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後,其 F 值為 7.776,在經事後比較 Tukey HSD 檢驗發現,整體理解型、逐步進行型及隨機應變型對於具學習困難跡象型其 p 值 分別為.012,.037,.000,表示整體理解型、逐步進行型及隨機應變型對於具學習困

難跡象型均有顯著差異,由此可知,顯示整體理解型、逐步進行型及隨機應變型在網

直覺式內

0

χ

2(3)=10.405,p=.015<.05,達顯著水準,表示兩個變項之間有顯著關聯,並由交叉 表中的百分比資料可知,學習風格為隨機應變型有分析式策略者(44%)多於學習風 格為整體理解型(28%)、逐歩進行型(20%)及具學習困難跡象(8%)的受試者。此外,

已知策略與學習風格構成的列聯表以卡方檢驗分析結果發現,

χ

2(3)=15.151,

p=.002<.01,達顯著水準,表示兩個變項之間有顯著關聯,並由交叉表中的百分比資 料可知,有已知式策略且學習風格為隨機應變型(31.8%)、整體理解型(29.5%)及 逐歩進行型(27.3%)者,多於學習風格為具學習困難跡象(11.4%)的受試者。表示學 習風格與分析式策略、學習風格與已知策略二個變數間並不是相互獨立,而是有顯著 關聯。

4.3

網路搜尋行為對網路搜尋策略之關聯分析

*p<0.05 **p<0.01

由相關表可知,「查詢問題的數目」和分析式的策略具有高度正相關達.511

(p=.000),具顯著水準。顯示「關鍵字的數目」和分析式的策略,具有顯著的相關。

由此可知,在使用分析式的策略中,具有輸入較多的關鍵字的數目。

在「問題採用的網頁」和分析式的策略、已知網站的策略具有高度正相關達.343

(p=.007),.390(p=.002),具顯著相關。顯示「問題採用的網頁」和分析式的策略、

已知網站的策略,具有顯著的相關。由此可知,在使用分析式的策略和已知網站的策 略中,需具有較多的問題採用的網頁。

另在「查詢其它資訊」和已知網站的策略具有高度具有負相關達.307(p=.016)。

顯示「查詢其它資訊」和使用已知網站的策略具有顯著的相關。由此可知,在使用已 知網站的策略,比較不會「查詢其它資訊」。

在「功能鍵數目」和一般直覺式的瀏覽,具有正相關達.259(p=.044),具顯著 相關。顯示「功能鍵數目」和一般直覺式的瀏覽具有顯著的相關。由此可知,在使用

一般直覺式的瀏覽中,較會常使用功能鍵。

五、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現今網路發達的時代,在不同環境下個人特質對網路搜尋行 為及策略的影響是否有所差異,進而瞭解使用者如何達到到更好的網路搜尋行為及策 略。所以探討了幾個影響網路搜尋行為及策略重要的因素:網路搜尋行為包含了「查 詢問題的數目」、「拜訪的網頁數」、「問題採用的網頁」、「查詢其它資訊」、「功能鍵數 目」。網路搜尋策略包含了「一般直覺式的瀏覽」、「分析式的策略」、「經驗式的策略」、

「已知網站的策略」、「相似的策略」。

經由文獻整理、實驗操作、,分析其結果。本章將研究的主要發現,歸納成結論,

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參考。

5.1

結論

針對本研究之目的, 歸納本研究資料分析結果,獲得以下之結論。

1.從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對五項搜尋行為的分析結果來看,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在

「拜訪的網頁數」、「問題採用的網頁」、「查詢其它資訊」等三項量化指標上,達到 顯著,進一步進行事後比較分析發現:隨機應變型、整體理解型在「拜訪的網頁數」

的次數上顯著高於具學習困難跡象型學生,隨機應變型、整體理解型及逐步進行型 在「問題採用的網頁」次數上均顯著高於具學習困難跡象型學生,具學習困難跡象 型學生則在「查詢其它資訊」的次數上顯著高於隨機應變型、整體理解型,由此可 見學習風格對搜尋行為的影響。

2.學習風格與分析式策略、學習風格與已知策略二個變數間並不是相互獨立,而是有 顯著關聯。

3.由學生之網路搜尋行為的各向度指標和在網路搜尋策略的各向度指標關連性,使用 一般直覺式的瀏覽會用較多的功能鍵,使用網路搜尋策略中的分析式策略,具有較多 查詢問題的數目、問題採用的網頁。在已知網站的策略中,會有使用到較多的問題採 用的網頁和較少查詢其它資訊。

由以上結論,本研究推論學習風格是影響搜尋行為和策略表現的重要因素,且綜

合比較在搜尋行為方面,發現隨機應變型、整體理解型這兩型學習風格的人,例如:

編號60401(整體理解型)、編號60118(隨機應變型)在一開始搜尋時,花費些許時 間在瀏覽及探索上,相對的獲得搜尋引擎所給予的回饋訊息也較多,顯見這二型學習 面,例如:編號60401(整體理解型)、編號60118(隨機應變型)在查詢問題數目各 輸入6、2個,但卻能從網站中所超連結網頁的判斷,適時的運用關鍵字來擴大或縮小

向。因此如何運用學童的學習風格來教導學童學習,也是未來研究建議之 一。

(2)在研究對象上,本研究僅以新竹縣一所國小六年級學生共 61 名為研究對 象,因樣本的侷限性,故推論上也有所限制,未來研究可擴大樣本數,擴 大年齡層,蒐集更完備的資料進行研究分析。

(3)本研究進行的學校是屬於鄉村學校,學生所受的文化刺激較少,建議未來 在做相關研究時,可以在不同的地區實施,這樣可以同時檢視都市和鄉村 之間的學生是否有存在著城鄉落差。

(4)在受試樣本的個別特質挑選上,本研究根據文獻探討採用學習風格為探 討要點,然個別特質中會影響搜尋行為者仍有許多,未來研究可再根據 不同個別差異要素,針對搜尋再做進一步探討。

(5)搜尋任務上,封閉式的任務有利於具部份特質的個體,如網路經驗多者 等,因此本研究採用開放式任務,減少其他因素對搜尋過程的影響,並 以學生上學期學習過的自然課程為主題,主要考量為研究對象對於該主 題或多或少具基本認知,而未來研究也許可設定不同類型的搜尋任務,

如研究對象均一無所知的主題做探討觀察是否有不一樣的搜尋行為和策 略。

(6)國小階段的學生可能因年齡的因素而致使資訊尋求行為發展尚未完整,

建議後續的相關研究在樣本的選擇上,可考慮以較高年齡的大學生為研 究樣本,以減少資訊尋求行為的發展因素對於研究的干擾。

(7) 資訊搜尋的確能改變現有的知識和正向幫助,但如何確保答案的正確性,

可再做進一步的探討。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吳百薰(1998)。國小學生學習風格相關因素之研究。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 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重吉(1987)。英美等國晚近對學生學習風格之研究。資優教育季刊,22,2-8。

郭重吉( 1987b)。評介學習風格之有關研究。資優教育季刊,23,7-16。

郭重吉( 1987c)。學童學習風格的研究及其在科學教育上的應用。科學教育學術研 討會論文彙編第三輯, 187-202。

姜嘉瑤( 2000)。不同學習風格的兒童在概念改變教學情境下的學習情形。新竹: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玉明(1997)。建構式教學策略中不同學習型態學生學習的探討。新竹:國立新 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杜義文(2005)。國二學生的網路搜尋策略與成果:檢視知識觀所扮演的角色。國立 交通大學理學院網路學習學程碩士論文。

吳一偉(2004)。網路經驗與專業知識對網路搜尋績效之影響—以任務角度探討。國 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碩士論文。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06)。2006 年七月「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2006 年 8 月 4 日,取自 http://www.twnic.net.tw/NEWS/1085.bin

英文部份:

Bouazza, A. (1989). Information user studies, in encyclopedia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 NY: Marcel Dekker.

Bystrom, K., & Jarvelin, K. (1995). Task complexity affects information seeking and us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 31 (March- April), 196-197.

Debowski, S.(2002). Developing effectiv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eekers.

Austral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27, 21-30.

Dervin, B.(1976). Strategies for dealing with human information needs 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Broadcast 20, 324-333.

Krikelas, J. (1983).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Patterns and concepts. Drexel Library Quarterly. 19 (2), 6.

Hill, J. R. (1999).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seeking in open-ended information system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7,5-27.

Navarro-Prieto, R., Scaife, M., & Rogers, Y. (1999). Cognitive strategies in Web searching.Retrieved March 1,2005 from Web site:

http://zing.ncsl.nist.gov/hfweb/proceedings/navarro-prieto/index.html.

Kuhlthau, C. C. (1991). Inside the search process: Information-seeking from the user’s perspectiv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42, 361–371.

Kuhlthau, C. C. (1993). Seeking meaning: A process approach to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Norwood, NJ: Ablex Publishing.

Dervin, B. (1986). Information nddes and user. 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 3-33.

Eisenberg, M. B., & Berkowitz, R. E. (1999). Teaching information & technology skills:

the Big 6 in elementary schools. WA: Linworth.

Wilson T. D., “Human Information Behavior,” Informing Science 3, no.2 (2000), Wilson T. D., ”Models in Information Behavior Research,”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55:3(1999): 258.

Wilson, T. D. (1981). On user studies and information needs.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37, (March), 3-15.

Entwistle, N. J. (1981). Styles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Kolb, D. 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Pejtersen, A.M. and Fidel, R.(1998). A framework for work-centered evaluation and design:A case study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 on the web. Working paper for MIRA workshop. Available at:

http://www.dcs.gla.ac.uk/mira/workshops/grenoble/fp.pdf

Kim, K. S.(2001). Implications of User Characteristics in Information Seeking on the World Wide Web.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13(3), 323-340.

附錄A

非 大 沒 大 非

非 大 沒 大 非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