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安全衛生的相關理論

事故的發生是一種結果的呈現,若欲追求更深沉的解決之道,唯有了 解多年來建立的事故成因理論(theories of accident causation)解釋 事故發生的原因,才能從根本化解事故發生的源頭。

壹、意外事故成因理論

事故成因理論屬於系統安全工程(system safety engineering)

的範疇,而系統安全工程是系統工程學中的主要分支。近代工業運用系 統工程學的原理和方法,對一系列工業生產中的潛在危害進行定性與定 量的分析、預知及評鑑,並採取有效的安全防護措施,以控制潛在危 害,使工業生產系統發生事故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從而達到零災害的最 佳安全狀態。

系統安全工程是安全技術與安全管理的結合,其基本內容為事故的 成因理論、危害辨識、危害評估及危害控制。通常事故的發生錯綜複 雜,皆由許多個別事件構成,事故的後果均由其原因造成。近代的事故 成因理論有骨牌理論(domino theory)、人因理論(Human factors theory)、事故/事件理論(accident/Inc-

ident theory)、流行病學理論(epidemiological theory)、

系統理論(systems theory)及組合理論(combination Theory)。

一、骨牌理論(domino theory)

美國旅行家保險公司(travelers insurance company)高 級職員 Hubert W.Heinrich,於一九二零年在研究了 75,000 個工 業事故的報告後,作出以下結論:

( 一 ) 88 ﹪ 的 工 業 事 故 導 因 於 勞 工 不 安 全 的 行 為 ( unsafe acts)。

( 二 ) 10 ﹪ 的 工 業 事 故 起 因 於 不 安 全 的 狀 況 ( unsafe conditions)

(三)2﹪的工業事故不可避免。

Heinrich 的事故因果理論,認為導致事故發生的五項因素,是有 連串性的關係,有如一列豎立的股牌般,推倒第一塊後,後方的股牌隨 之而倒,如圖 3-1-1 所示。這五項因素包括:

(一)血統(ancestry)與社會環境:導致人為不安全行為的負 面性格,是由先天遺傳或後天社會環境養成。

(二)個人失誤:個人負面性格為人為不安全行為及危害狀況存 在的原因。

(三)不安全行為/機械或物理性危害:當人為的不安全行為遇上 機械或物理性危害時,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四)事故的發生:通常導致傷害的事故,起因於跌倒及移動物 體的撞擊。

(五)傷害的造成:事故導致的典型傷害,包括裂傷及骨折。

除以上五因素,Heinrich 又提出兩點,如圖 3-1-2 所示。

(一)傷害由前面幾項因素的作用而引起。

(二)主要因素(不安全行為/機械或物理性危害)的去除,會使 前面幾項因素的作用無效,因而可以阻止後兩項因素(事故、傷害)的 發生。

圖 3-1-1:事故因果理論五項因素。

資料來源:工業安全衛生 (魏漣邦 民90)

個 人 行 為

圖 3-1-2:Heinrich 阻止事故發生兩個要點。

資料來源:工業安全衛生 (魏漣邦 民90)

Heinrich 認為工業安全衛生決策人員,應該了解工業事故相關事 項 , 總 結 以 下 十 條 , 稱 為 「 工 業 安 全 公 理 」 ( axioms of industrial safety):

(一)傷害由一系列的因素所造成,其中之一為事故本身。

(二)事故只有在一個人的不安全行為或一項機械及物理的危害 情況下,才可能發生。

(三)大多數事故起因於人為的不安全行為。

(四)一個人的不安全行為或一個不安全狀況,未必立即導致事 故或傷害的發生。

(五)了解不安全行為的原因,有助於擬定矯正措施。

(六)嚴重事故大多出自意外,且引起事故的原因多可避免。

(七)最好的事故預防技術和最好的提昇生產品質及生產力的技 術相同。

(八)管理階層應負起安全責任,因其最易獲知執行成效。

(九)主管人員為工業事故預防的關鍵人物。

(十)發生事故所產生的補償、追責及醫療直接成本外,尚有間 接成本。

二、人因理論

著眼於事故因果關係的人因理論,將事故的發生歸咎於人為 失誤所造成的一連串事件。然而導致人為失誤的因素,歸為三大 類:超量負荷、不當反應及不當作業。

(一)超量負荷:一個人在單位時間內的能力與其身心狀態所承受 的負荷,兩者間失去平衡點時,即為超量負荷,如圖 3-2-3 所示。

能力 負荷

身心狀態

圖 3-2-3:超量負荷

資料來源:研究者閱讀工業安全衛生後整理(陳昭雄 民84)

個人的能力為其天生的資質、訓練、心態、疲勞、壓力及 身體狀況等因素的綜合結果。個人承受的負荷包括其負責的工 作及環境因素(噪音、分心等)、內在因素(個人問題、情緒 壓力、煩惱等)及情境因素(風險高低、只是不明等)所增加 的負荷。總結而言,個人行為的狀態視其動機與覺醒程度高低 的結果。

(二)不當反應/不協調的環境

個人在若干情境下的反應方式,可能引起或避免事故的發 生。當一個人發現有危害狀況,未能及時矯正;或自機械中移 除安全防護裝置,以求增加生產;或漠視一項安全程序規定 時,其反應均屬失當,可能引起事故的發生。除此之外,個人 與作業環境的空間大小、使力狀況、動作可及範圍、身體觸覺 等不協調,可導致事故及傷害。

(三)不當作業

人為失誤的產生也可能是不當作業的結果,因作業難易度 隨科技複雜化更形繁瑣,作業的程序也因此必須按部就班的進 行。若從事不熟練的工作,或誤判工作的風險程度,並根據錯 誤的判斷進行,這些不當動作均可造成事故及傷害。

三、事故/事件理論

事故/事件理論由 Dan Petersen 建立,又稱 Petersen 事故/事 件理論,是人因理論的延伸。Petersen 除了保留大部分人因理論

外,因時代的更替導入了新的要素,如人體工學陷阱(ergonomic traps)、決定錯誤及系統失效。理論模式如圖 3-2-4 所示。

圖 3-2-4:事故/事件理論

資料來源:學校意外是故處理規範 (陳永盛 民84) 事故/事件理論

超量負荷 人體工學陷阱 決定錯誤

人為失誤

事故

人為傷害/物質損失 系統失效

根據理論所建立的模型中,超量負荷、人體工學陷阱、決定錯誤導 致人為失誤的發生。決定錯誤可能是自覺的、根據理論的、也可能非知 覺的。各種壓力如交貨期限、同儕壓力及預算因素,皆可促使個人決定 從事不安全的行為。能影響這一決定的另一因素為「它不會發生在我身 上」(It won’t happen to me)的僥倖心態。

Petersen 事故/事件理論中「系統失效」有以下重要的貢獻:

(一)顯示管理決策、管理行為與安全之間因果關係的可能性。

(二)建立管理制度在事故預防的角色,以及作業場所安全衛生的 廣泛概念。

許多可能的系統失效包括:管理階層未能建立全面性的安全政 策、有關安全的權責未能明確界定、安全程序(如測定、檢查、矯正 及調查)被忽視或未予充分注意、新進或在職員工缺乏適當的安全訓 練。

四、流行病學理論

在以往安全理論及案例分析上,皆著重於事故的發生及其導致 而來的傷害產生。現代的趨勢則傾向於更巨觀的考量,而全面涵蓋 工業衛生(industrial hygiene)的議題。因工業衛生涉及環境 因素中,導致疾病或其他損害健康的潛在因子。這種趨勢的演變,

進而使得事故因果流行病學理論的建立。流行病學是環境因素與疾 病之間,因果關係的研究。

工作與健康的關係,在西元前到十七世紀間即有零星的記載,

主要是與各種採礦與提煉場所環境太差所產生的問題有關;直到西 元一七零零年,一位義大利籍的醫生寫了一本書,名為「工人的疾 病」,描寫當時許多工人因工作的關係得到的疾病,也就是所謂的

職業病。同時,他也提出預防職業病的最佳場所是工人的工作現場 而不是醫院病房的見解。這位偉大的義大利醫師後來被尊稱為職業 醫學之父。另一位英國醫生也在一七七五年提出他所觀察到的掃煙 囪工人與陰囊癌之關係。不過,這對多數工人並沒有太大的幫助,

老闆們缺乏改善工作環境的想法,他們認為,工人無法工作時,自 然有人會取代他的工作。直到工業革命後工人人數大增,工作場所 的危害種類更多時,才引起政府的關心,立法保護工人。

流 行 病 學 理 論 認 為 , 用 於 研 究 及 決 定 這 些 關 係 的 模 式

(models),也可用於研究環境因素與事故或疾病之間的因果關 係 。 事 故 因 果 的 流 行 病 學 理 論 , 主 要 組 成 部 分 為 性 向 特 性

(predisposition characteristics)及情境特性(situational characteristics),表 3-1-1 所示。兩種特性的結合,可引起或 避免造成事故的條件。例如一位易受同儕壓力影響的員工(性向特 性),當遭受同事的壓力(情境特性)而加緊趕工時,結果將使事 故發生的機率增加。

表 3-1-1:流行病學理論

情境特性 事故因果

流行病學理論 正向 負向

正 向

避免事故 易引起事故

性 向 特 性

向 易引起事故 可引起事故

五、系統理論

事故因果理論的基礎,是認為一個系統是相互關聯的組成,有 規則交互作用,共同形成一個統合的整體。這個理論認為事故可能 發生的情境是由人、機及環境組成的系統。事故發生的可能性由這 些組成部分如何交互作用而決定,交互作用類型的改變可能增加或 減少事故發生的機率。例如一位有經驗的員工在廠房熟練的操作機 器,其休假期間的職務代理人可能經驗不足,這個系統因為組成部 分「人」的改變,而相對增加事故發生的機率。

事故因果的系統模型由 R.J.Firenzie 所建立,如圖 3-1-6 所示。

圖 3-1-6:事故因果系統模型

資料來源:學校意外是故處理規範 (陳永盛 民84) 人 機械

環境

蒐集的資訊

衡量風險

做決定

待執行的工作

主要組成部分為人/機/環境、資訊、風險、決定及待執行的工 作,每一個組成部分與事故發生的機率有關。

由此模型可知,一個人與機器在一環境中產生交互作用,在系 統與待執行的工作之間發生了三項活動,即蒐集資訊、衡量風險及

由此模型可知,一個人與機器在一環境中產生交互作用,在系 統與待執行的工作之間發生了三項活動,即蒐集資訊、衡量風險及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