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官方 官方 官方 官方活動 活動 活動 活動與 與 與政治化藝閣 與 政治化藝閣 政治化藝閣 政治化藝閣

在文檔中 第四章 第四章 第四章 (頁 36-43)

1910.6.26

1924.1.13

1930.1.18

1938.4.6

〈昭和 13 年〉

竹山神社鎮座

藝閣 《臺灣日日新報》

第八版,第 13664 號 資料來源:整理自附錄一

就目前資料所見,自明治三十三年(1900)起,與日本官方有關 活動或慶典,在遊行的行列中開始有藝閣參與,該年三月二十二日天 然足會開會盛會典的遊行活動中已有兩臺藝閣參加。嗣後,此類情況,

大抵僅止於零星出現。然而至大正十二年(1923)台北和台南兩地恭 迎皇太子盛會均有大量藝閣參與其中。自此開始,藝閣參與有關官方 集會和慶典之慶祝行列,即逐漸蔚成一股風潮(參見表4-3-1)。

從表 4-3-1 的內容可知,舉凡始政紀念日、各地神社大祭、日本 重要人士來台的歡迎會、公共建設完成與各種展覽活動—品評會、共 進會、教育展覽會、衛生展覽會、美術展覽會等與日本官方有關的盛 會或慶典,都可見到藝閣的身影。然而藝閣之所以會出現在上述場合 的原因,除了日本統治者對於迎神賽會採取放任的態度外,最主要的 應是台灣紳商逢迎吹捧日本統治者所表現的一種手段。城市中迎神賽 會遊行行列中的藝閣,原本並非宗教手段,屬於增加熱鬧的藝陣,而 又因其造形特別,花費昂貴,又類似於西方遊行隊伍中的花車,故被 本土紳商用來作為與宗教無關的日本官方遊行盛會的工具。

這些在官方活動或慶典出現的藝閣,最初還是傳統臺閣、文雅化 的詩意閣與商業化的改良藝閣,但因出現的場合不同,促使其性質改 變,部份藝閣在主題和造形方面有所改變,更特別強調與台灣本土、

日本和慶典活動性質有關的題材,與其他藝閣相較之下,別具特色,

另成一類,故以政治化藝閣統稱之。

例如在這些官方的活動中,自以大正十二年(1923)四月,日本 皇太子裕仁來台時,艋舺與大稻埕的士紳、商家所準備的政治化藝閣 最具代表性。當時參加歡迎行列的藝閣,係出自文人連雅堂之手。在 其巧妙的安排之下,這些藝閣主題和造形,除了針對慶祝活動對裕仁 太子表達頌揚之意外,也突顯出台灣本土歷史的特色。

連雅堂所設計的詩意閣當中,大抵可分為兩類,正如前文所述,

前五閣主題是用來表達頌揚之意。因此次活動的主角是皇太子裕仁,

所以連雅堂用了「華封三祝」、「擊壤鼓腹」、「兩階舞羽」、「鳳 鳴岐山」、「麟吐玉書」等主題來歌頌裕仁皇太子。而第二類則巧妙 選擇台灣史實來作主題,如「東寧貢爪」、「義馬報恩」、「節婦訓子」、

「閨秀品茶」、「吳鳳成仁」、「北港進香」、「逸士種梅」、「孝子尋 母」、「仙人泛舟」、「遺老鋤藥」、「賢王課耕」、「淑妃教織」、「才 媛草檄」、「俠客射鹿」等主題,而連雅堂這樣的安排,除了讓日人 欣賞藝閣之「雅」與「美」外,最主要的目的是想藉此機會來突顯台 灣本土歷史的特色。34

在官方活動或慶典出現的政治化藝閣,除了上述這兩類以外,有 時還會出現以「日本入台歷史」或「日本民間故事」為主題的造形藝 閣,如大正十四年(1925)大稻埕為慶祝始政三十年紀念,在遊行行 列中出現扮裝軍艦的藝閣,時時發砲,作狀從澳底登陸,讓人回想三

34〈奉迎準備〉《臺南新報》,1923 年 3 月 24 日,第五版,第 7567 號。

十年前的歷史。35 又如同年萬華人民,亦用傳統迎神活動來慶祝日本 始政三十年紀念時,則出現「七福神」、「桃太郎故事」等政治化藝 閣。36

戰後在國民黨的「去日本化」、「黨國化」的「黨國威權體制」

下,弘揚「黨國文化」,排擠壓制台灣本土文化,日治時期的政治化 藝閣也在國民黨「改善民俗,節約拜拜」的口號之下,被迫消失。雖 然近數十年來,因經濟復甦,各項迎神賽會的活動陸續恢復,藝閣也 慢慢出現在迎神隊伍之中,但已很少出現於政治性等非宗教性的場合

。而藝閣從戰後到今日的發展,唯一還受到政治化的藝閣影響的,可 能是在解嚴之前,有些地方迎神賽會中的藝閣,在主題或造形裝飾的 表現上,間亦出現具政治意味的題材,如北港在解嚴之前,藝閣主題 就曾出現「飛向白日青天」、「萬眾一心」與「堅固領導中心」等政治 性的主題。此外,民國四十八年(1959)年北港媽祖一千年誕辰祭的 活動中,在藝閣造形裝飾上也曾出現政治性的標語「搶救西藏同胞,

宗教信仰自由」(圖 4-3-1)。

35〈稻江果空前熱鬧〉《臺南新報》,1925 年 6 月 22 日,第五版,第 8388 號。

36〈萬華祝賀始政紀念〉《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6月29日,第四版,第9029號。

圖 4-3-1 1959 年北港媽祖一千年誕辰祭 政治性標語的藝閣

資料來源:高總成先生拍攝,紀雅博先生提供(2006.1.5)

在文檔中 第四章 第四章 第四章 (頁 3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