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趨邪除疫與蜈蚣閣 趨邪除疫與蜈蚣閣 趨邪除疫與蜈蚣閣 趨邪除疫與蜈蚣閣

在文檔中 第四章 第四章 第四章 (頁 43-55)

資料來源:高總成先生拍攝,紀雅博先生提供(2006.1.5)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趨邪除疫與蜈蚣閣 趨邪除疫與蜈蚣閣 趨邪除疫與蜈蚣閣 趨邪除疫與蜈蚣閣

蜈蚣閣原屬藝閣的一種,在傳入台灣之後,經過長時間的發展變 遷,演變成為民間宗教性的陣頭之一,被稱為「蜈蚣陣」,特別強調 其具有趨邪除疫的宗教功能。而蜈蚣閣是由多塊木板連接而成,每塊 木板上各坐一位孩童,由左右兩旁的人以肩扛抬而行,最初之所以被 稱為蜈蚣閣,並不是因為外在造形就是蜈蚣,而是因為行走時,節節 相連,彎彎曲曲,形似蜈蚣爬行而得名,我們可從清同治年間李禧《紫 燕金魚室筆記》文中,對蜈蚣閣樣式的敘述得到印證:

距今四十五年前五月二十八日,太平媽宮迎天妃香踵事增華盛 極一時,粉閣彩閣外,別有蜈蚣棚數架。蜈蚣棚者,搭木條如 橋狀,木條相接處鑿圓孔,中貫以軸,木條能轉折自如,軸長 數尺,以壯夫撐于肩上,棚長一二丈不等,上以童男女扮故事,

龍頭鳳尾,遊行道上,活動如蜈蚣,故俗以是名之。37

從李禧文中的敘述可知,清代臺閣種類有兩種,除了彩閣之外,

還有蜈蚣棚,而「棚」應該是指妝扮故事人物的棚架,與「閣」的意 思相近,閣臺上所妝扮的人物還是以童男童女為主。此外,該文也指 出這種臺閣之所以被稱為蜈蚣棚,並非其外形是蜈蚣,主要是因行走 時形似蜈蚣而得名。事實上,此種臺閣的外形本來應是龍頭鳳尾,正 如《中華舞蹈志—福建卷》中所提到的,蜈蚣閣廣泛流行于泉州各縣 區及廈門、漳州等閩南一帶以及台灣、金門地區,有時會在其首尾之 處裝上龍頭、龍尾或鳳頭、鳳尾,所以又被稱為龍閣、鳳閣或龍鳳閣

(圖 4-4-1)。38

37蔡欣欣,〈台灣藝閣名義與日治時妝扮景觀初探〉《台灣文學學報》,第 8 期,2006,

頁 192。

38中華舞蹈志編輯委員會編,《中華舞蹈志—福建卷》,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

頁 168-169。

圖 4-4-1 閩南一帶的蜈蚣閣

資料來源:中華舞蹈志編輯委員會編,

《中華舞蹈志—福建卷》,頁 169。

因此我們可以推論這種臺閣在傳入台灣時,原本造形可能是龍頭 鳳尾才對,而非今日在西南沿海「刈香型」香陣隊伍中所出現蜈蚣頭 與蜈蚣尾的樣式(圖 4-4-2、4-4-3)。現今的蜈蚣閣之所以會出現蜈蚣 頭與蜈蚣尾的樣式,應該是受到民間「王爺收服蜈蚣精」傳說的影響,

其內容為:

據傳說是古時閩南地區的一個濱海城鎮,當地的人民正在大興 土木蓋王爺廟,不料誤挖了蜈蚣精穴,得罪了蜈蚣精,從此居 民事故連連,災禍頻仍,地方不得安寧,連帶也影響王爺廟落 成大典,王爺聽了居民的申訴,就施展法力收服了蜈蚣精。王 爺本著與人為善的胸襟,把蜈蚣精收為王爺的駕前部將,每一 次出巡都帶著蜈蚣精一起出門,蜈蚣精也很守本份,都走在前 頭為王爺開路,保護王爺。後來蜈蚣精終於得道升天被玉皇大

帝冊封為為「百足真人」。39

從上文可知,蜈蚣閣在台灣民間的發展,因與此傳說相結合之後,

更加強調蜈蚣閣的神性,將其視為民間宗教性的陣頭之一。「蜈蚣陣」

與「百足真人陣」等這些稱謂,逐漸取代蜈蚣閣的說法,而這樣的發 展結果,也促使蜈蚣閣原本龍頭鳳尾的造形出現了改變,轉化成蜈蚣 頭與蜈蚣尾的樣式,而且此一改變,很有可能是在戰後才出現的。

圖 4-4-2 蕭壠香的蜈蚣頭 圖 4-4-3 蕭壠香的蜈蚣尾

資料來源:佳里青龍宮保生大帝部落格提供

http://tw.myblog.yahoo.com/jw!QaWfyDqYERq 4rJeZ2X8M1Ufl

39陳正之,《樂韻泥香—台灣的傳統藝陣》,台中市:台灣省政府新聞處,1995,頁 208。

至於蜈蚣閣何時轉化成具有宗教性的蜈蚣陣,已很難從歷史文獻 上找到答案。雖然在台灣西南沿海「五大香」,尤其是歷史最為悠久 的「西港仔香」、「學甲香」與「蕭壠香」,都分別對其香陣隊伍中 所出現的蜈蚣陣,有詳細的歷史記載。如歷史較為完整的「西港仔香

」,根據記載其蜈蚣陣的由來與西港慶安宮的慶典活動有密切的關係

。慶安宮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開始舉行王醮和刈香活動,每三年 一科,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40 「西港仔香」的蜈蚣陣是由溪 埔寮安溪宮和公塭仔萬安宮所合組而成的,再依據萬安宮百足真人蜈 蚣陣誌史記載,公塭仔與溪埔寮的蜈蚣陣歷史,可以追溯到西港仔香 前身姑媽宮請水時期(1784-1820)的二十四庄,「蚵殼港」(在今西 港鄉大塭寮前)即是其中的一員,庄廟名為萬安宮。當時蚵殼港本庄 有四個角頭,加上因結盟而依附的公塭仔庄(當時公塭仔庄為小村 落,

因容易遭外人欺侮而依靠蚵殼港),五角頭共組蜈蚣陣。後來到了道 光三年(1823)因曾文溪氾濫,將蚵殼港四角頭盡數沖毀,只剩公塭 仔庄幾戶人家,雖然大水過後有些居民又回到蚵殼港故地,重新搭建 草寮居住,建立了溪埔寮村社,但是兩庄居民人力、物力缺乏,無力 可再組蜈蚣陣,因此建議西港大廟慶安宮收回辦理或另擇他廟承辦。

怎奈因蜈蚣陣陣容廣大,沒有任何一庄公廟敢接手,不得已之下,慶

40周政賢,〈刈香前鋒蜈蚣陣—台南五大香蜈蚣陣的觀察比較〉,《南瀛文獻》,第 5 輯,2006,頁 255。

安宮乃積極鼓勵公塭仔與溪埔寮重新組陣,在兩庄居民齊心協力之下

,終於克服萬難,讓蜈蚣陣再度現身於慶典活動之中。

然而對於這樣的記載,目前尚無法找到其他的資料來佐證,蜈蚣 閣在清代已轉化成具有宗教功能的蜈蚣陣,只能說蜈蚣閣在清代還是 屬於臺閣的種類之一,是廟會中迎神隊伍的一環,如清光緒二十年(18 94)《安平縣雜記》一書中有關於風俗現況的資料,內謂:

酬神唱魁儡班,喜慶、普渡唱官音班、四平班、福路班、七子 班、掌中班、老戲、影戲、陣鼓戲、採茶唱、藝妲唱等戲。迎 神用殺獅陣、詩意故事、蜈蚣坪等件。41

在上文中所提到的蜈蚣坪,應該就是蜈蚣閣,在清代只是迎神行 列中藝陣的成員之一而已。後來到了日治時期,我們從當時的報紙資 料,如《臺灣日日新報》與《臺南新報》等,有關於蜈蚣閣的報導可 知,舉凡各種神明所舉辦的迎神賽會,如天上聖母、東嶽大帝、青山 王、城隍爺等,都可見到蜈蚣閣的身影,並不限定於王爺的慶典活動。

此外,在報導內容中多用「蜈蚣坪」、「蜈蚣節」、「蜈蚣藝」等來稱呼 蜈蚣閣,但也出現特殊的說法,如「龍鳳閣」,而龍鳳閣的說法,應 該與蜈蚣閣外在造形龍頭鳳尾有關(參見表4-4-1)。

41不著撰人,《安平縣雜記》,台北:台銀文叢 52 種,1959,頁 15。

表 4-4-1 日治時期蜈蚣閣活動一覽表

〈大正 2 年〉 盛況 第四版,第 4683 號

1923.8.10

1931.5.21

大稻埕 8

士林 1

大龍峒 1

新庄(新莊) 1

宜蘭 6

新竹 13

小計 39

中部地區 臺中市 2

大甲 3

員林 1

鹿港 1

彰化 1

北港 1

西螺 1

小計 10

南部地區 嘉義 2

樸仔腳(朴子) 1

臺南 2

屏東 1

澎湖 1

小計 7

資料來源:統計自表 4-4-1

綜合表4-4-1與表4-4-2的內容可知,蜈蚣閣在日治時期應當還是屬 於藝閣的一種,其活動的時機、地點如同藝閣一樣,大多都是在各種 神明所舉辦的迎神賽會,尤其是出現在北部地區的機率較高,而其中 尚有少數場合參加台灣神社祭典、始政紀念日等與日本官方有關之慶 典活動。由此可見,蜈蚣閣在日治時期也是屬於「民間遊藝民俗」的 一項展演項目,是庶民百姓為了酬謝神恩、慶祝神明聖誕所準備的活 動,並不具備趨邪除疫的宗教功能,與現今蜈蚣閣有很大的差異。今 日蜈蚣閣大多出現在台灣西南沿海地區,與王爺信仰的迎神賽會結合 在一起,成為宗教手段之一,特別強調蜈蚣具有趨邪除疫的特性。

台灣西南沿海地區之所以出現王爺的信仰,主要係因這一帶地勢 低,蟲蟻蛇蠍等毒物猖獗,衛生條件不佳,因而瘟疫肆虐,面對此種 惡劣環境,具備除疫功能的王爺獲得普遍的崇拜。每當地方寺廟王爺 千秋聖誕,西南沿海地區的人民,通常都會舉行盛大祭典,來祈求王 爺能驅瘟除疫、賜福百姓,其遊行遶境隊伍自然不乏藝閣和蜈蚣閣的 參與其中。

而形似蜈蚣爬行的蜈蚣閣,可能就在這種驅瘟除疫的背景下,特 別受到注意,加上蜈蚣被視為五毒之一,能分泌劇毒,故能百毒不侵,

而民間自古有「以毒攻毒」的觀念,蜈蚣遂成為一切毒物的剋星,能 保佑身體健康,所以民間就將蜈蚣的特性與王爺的信仰相結合,發展 出來「王爺收服蜈蚣精」的傳說。

西南沿海地區較屬於鄉村的型態,而鄉村地區的迎神活動較遵照 傳統的方式進行,不易改變,所以形似蜈蚣爬行的蜈蚣閣傳入之後,

受到民間信仰的影響,在發展過程更加強調具有趨邪除疫的作用,變 成具神聖性之具體宗教手段和陣頭的核心,一般都稱之為「蜈蚣陣」。

至於城市地區的迎神活動,則較易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而產生變化,

如之前所提到的藝閣,在日治時期就受到統治者的政策、商業利益與 文人理念等因素影響,逐漸朝向世俗性發展,而城市迎神活動中蜈蚣 閣,也很容易因找不到人力扛抬而被迫放棄。

在文檔中 第四章 第四章 第四章 (頁 4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