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相關研究之探討

3.1 改善第二層換手延遲的方法

3.1.1 實際量測後對於換手延遲的分析

文獻[11]主要是依據實際量測後所得到的結果將整個換手流程 劃分成數個不同的階段,並將量測後的數據做出歸納與整理,最後將 比較與分析的結果做一個呈現;而正如同我們在第二章的 2.2.3 節

所提到的,在稍後的資料中也顯示出媒介存取控制層的掃描功能所引 起的探測延遲對於整個換手延遲有著絕對性地影響。

而我們也可從資料中看出經由 IEEE 802.11 定義的換手程序所引 起的延遲已經足以對許多相關應用的 QoS 產生重大地影響,另外我們 也可以觀察出對於不同網路設備供應商的 AP 與 MN,換手延遲也會有 相當大的變動量,文獻的最後也因應了上述的變因提出了未來改善的 方針。

在文獻[11]中每項實驗的 MN 都使用三種不同廠牌的無線網卡 (

network interface card

簡稱 NIC)與三種不同的網路環境(分別是 umd、nist 以及 csw) 2,因此共可產生九種不同條件的實驗組合;首 先我們可以從圖 3-1 [11]看出分佈在九種不同實驗條件下的四種延 遲時間。

2三種不同的網路環境各自有著不同的涵蓋範圍、認證方式、同時也使用不同數 量的通道以及不同廠牌的 AP。

圖3-1:在九種不同實驗條件下的四種延遲時間 MN MN MN

從圖 3-1 [11]所顯示的結果中我們可以歸納出以下的論點:

1. 探測延遲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從圖 3-1 [11]中很明顯地可以看出 探測延遲絕對是 IEEE 802.11 系統中換手延遲一直居高不下的主 要原因,而理由就在於不管是採用哪一種硬體與環境所搭配出來 的實驗組合都顯示了相同的實驗結果 ─ 在整個換手延遲中探 測延遲一直佔有超過 90%以上的比例。

2. 不同廠牌的無線設備(即 AP 與 MN)都會對換手延遲產生相當程度 的影響:在圖 3-2 [11]中所顯示的是九種不同的實驗組合所產生 的平均換手延遲與標準差(

standard deviation

簡稱 SD),我們 可以做出以下的觀察:如果固定 AP 來比較不同 MN 所產生的差 異,則最大的平均差值高達 367.5 ms;反之若固定 MN 來比較不 同 AP 所產生的差異,則最大的平均差值也有 168.1 ms。

3. 換手延遲存在著相當大的變動量:從圖 3-2 [11]中的標準差也可 以看出即使是在相同的條件之下,換手延遲的變動量也是不可輕 忽的考量因素,而值得我們注意的是:

“隨著換手延遲的提高,其對應的變動量也會越大"

圖3-2:在九種不同實驗條件下的平均換手延遲與標準差

MN MN MN

從上述的歸納中可以看出:當我們在盡可能地降低探測延遲的同 時其實也就幾乎等於在盡可能地降低整個換手延遲。而伴隨著換手延 遲的降低,其變動量所帶來的不確定因素與風險也得以減輕,這個重 要的概念也是本論文主要的研究目的,相關內容也將在第四章做詳細 的介紹。最後圖 3-3 [11]也說明了在 MinChannelTime 的選擇上,6.5 ms 會是一個不錯的指標性數值;至於 MaxChannelTime 的部份則可以 考慮採用 11 ms,因為這段時間已足以收集到絕大部分的探測回應訊 框了,另外值得考慮的是 ─ 如果我們採用經由量測而得到的最佳參 數將有可能進一步地降低換手延遲。

圖 3-3:在 umd 網路下三種 MN 的最大探測回應時間之累積分佈

MN MN MN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