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相關研究之探討

3.2 第三層的行動管理策略

3.2.2 微觀移動下的管理方式

從以上 MIP 所存在的缺點中我們可以看出 MIP 適合用於巨觀移動 的管理但不適合用於微觀移動的管理。

MIP 的改良 ─ 使用路由最佳化的 MIP (即

MIP route optimization

簡稱 MIP-RO) [19]可以改善三角路由的問題;其基本的想法是使 CN 跳過 HA 直接與 MN 來傳輸資料,具體的作法則是使 CN 將有關 MN 的登 錄資料暫存在快取(

cache

)中,一旦當 CN 需要傳送資料給 MN 時就會 先檢查快取內是否有關於 MN 的 CoA,如果有的話就直接對此 CoA 執 行穿隧的動作,反之則依照原本 MIP 的三角路由來執行。

1. 階層式穿隧:為了改進 MIP 所遭遇到的問題,因此加入了區域註 冊(

regional registration

簡稱 RR)以及區域傳呼(

regional

paging

)的等相關功能使得換手延遲得以降低,此外來自 MN 的註

冊訊息也因為引入了階層(

hierarchy

)的概念而得以限制在適當 的範圍之中不致於對整個無線網路造成影響。相關的協定有使用 區域註冊的 MIP (

MIP regional registration

簡稱 MIP-RR) [21]、階層式的 MIP (

hierarchical MIP

簡稱 HMIP) [22]以及網 域 內 的 行 動 管 理 協 定 (

intra-domain mobility management protocol

簡稱 IDMP) [23]等等。以下將分別做出簡單的介紹:

I. MIP-RR / HMIP — MIP-RR [21] 主要的目的在於降低網域內 由 MN 送往 HA 的註冊訊息量,其架構為:一個管理網域 (administrative domain)由階層式(樹狀分佈)的 FA 所組 成,而專門負責與網域外溝通的 FA 稱為

gateway FA

(簡稱 GFA);使用這個架構的好處在於當 MN 只在 GFA 所轄的管理網 域下移動時只需更新在 GFA 處的註冊訊息而無須每次都與遠 方的 HA 註冊新的 CoA,如此便可大幅節省由 GFA 到 HA 的訊 息往返路程。

此外階層式的架構可因應網路規模的考量而將其延展成多階 層式的架構即 HMIP [22],做法上是把介於 GFA 與最底層 FA

之間的 FA 設為區域 FA (

regional FA

簡稱 RFA),當註冊訊息 由 MN 送出時會一層一層往 GFA 遞送,而之間的 RFA 會記錄該 訊息是由下層的哪一個 FA 送上來如此即可知道往後要如何傳 遞 MN 的封包,另外為了避免 GFA 可能會收到大量的註冊訊息 的問題,因此位於中間的 RFA 會對註冊訊息做出檢查使得 MN 所送出的註冊訊息只會送到位於新舊路徑上交叉點(即所謂 的

crossover point

)的 FA;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兩種協定其路 徑的建立方式都仍沿用 MIP 的穿隧方式。

而在傳呼機制的支援方面是採用一個 FA 子樹即構成一個傳呼 區域(

paging area

)的作法,子樹的根稱為

傳呼 FA

,用來負責 所轄下所有 MN 在主動與閒置(

idle

)模式切換時所需的相關運 作。

II. IDMP — IDMP [23] 使用的是二層式的架構,第一層包含了 數個不同的網域而第二層則由網域內各自的子網路所組成 (如圖 3-7 [16]所示);IDMP 也定義了二個新的網路元件分別 是負責網域內行動管理的行動代理工作站(

mobility agent

簡 稱 MA) 與 負 責 子 網 路 內 行 動 管 理 的 子 網 路 代 理 工 作 站 (

subnet agent

簡稱 SA),另外 IDMP 也為 MN 設定了二種不同 的 CoA:

i. 全域性的 CoA (

Global CoA

簡稱 GCoA):這個位址代表 的是目前 MN 所在的網域,因此只要 MN 是在同一個網域內 活動則 MN 的 GCoA 就不會改變。

ii. 區域性的 CoA (

Local CoA

簡稱 LCoA):這個位址代表的 是目前 MN 所在的子網路,同樣地只要 MN 是在同一個子網 路下活動則 MN 的 LCoA 也不會改變。

而 IDMP 也可搭配使用 MIP 作為在巨觀移動下的一種運作方 式,而傳送封包的方式如圖 3-7 [16]中所示:CN 傳送給 MN 的封包會使用一般的 IP 路由方式送到 HA (如步驟 1),之後 HA 會藉由 GCoA 將封包穿隧到 MN 所在的 Domain B (如步驟 2),接下來 MA 再將封包解封裝後會根據 LCoA 將封包再穿隧 到 MN 所在的 SA2 (如步驟 3),最後 SA2 會根據媒介存取控制 位址將原本的資料轉交給 MN (如步驟 4)。

圖 3-7:IDMP 系統下的行動管理架構

2. 特定節點繞送:與階層式穿隧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路由的方式 是藉由各節點中的特殊功能將封包直接送往下一節點而不是藉 由 對 封 包 進 行 解 封 裝 來 得 知 下 一 站 的 位 置 , 相 關 的 協 定 有

cellular IP

(簡稱 CIP) [24]與

handoff-aware wireless access Internet infrastructure

(簡稱 HAWAII) [25]等等。以下將分 別做出簡單的介紹:

I. CIP — 本身繼承了蜂巢式系統的行動管理原則以及半軟式 換手(

semi-soft handoff

)的控制方式,此外同樣也支援了傳

呼的機制且能與 MIP 搭配使用以提供大範圍的行動管理。CIP 的架構如圖 3-8 [16]所示,其藉由 gateway (簡稱 GW)來維 持網域內部的行動管理,但 GW 傳送給 MN 的封包是採用 hop-by-hop 的方式,因此所謂的 CIP 網域中的基地台(

base station

簡稱 BS,其所扮演的角色與 AP 類似)只知道將封包 傳遞到下一站但是本身並不清楚封包最後的目的地為何。

CIP 中的每個 BS 都有所謂的路由快取(

routing cache)

與傳 呼快取(

paging cache

),藉由這兩項硬體所提供的功能使得 CIP 可以達成路由與傳呼的管理,兩者所儲存的內容會隨著 資料的傳輸與換手的執行而有所更新。

另外當 MN 察覺鄰近 BS 的信號強度高於目前所連結的 BS 時就 會使用所謂半軟式換手以減少在換手時所產生的封包遺失 (

packet loss

),作法上是在 MN 真正執行換手之前就先送出 一個路徑更新封包(

route update packet

)往新的 BS 以增加 一條通往新 BS 的路徑,如此一來當外來封包送到位於兩條路 徑上的交叉點 FA 時就會一次複製兩份同時送往新 BS 與舊 BS 以減少在換手時所產生的封包遺失;另外舊的路徑記錄也會 在路由快取中隨著時間 timeout 而被清除,因此在 GW 與 MN 之間仍然只會保持單一路徑的存在。

圖 3-8:CIP 系統下的行動管理架構

II.

HAWAII

— 是一個以網域為基礎的微觀移動協定,對應的架

構如圖 3-9 [16]所示,而負責網域內部行動管理的 gateway 被稱為網域根路由器(

domain root router

);另外在 HAWAII 中封包的路由方式也和 CIP 一樣使用路由快取的機制來達到 特定節點的繞送,但兩者的差異在於 CIP 會將更新路由的訊 息一直往上送,一路更新路徑上的每個 FA 直到送達 GW 為止,

而 HAWAII 只會將訊息送到新舊路徑上的交叉點,因此整個網 路上的訊息負載得以減輕,但相對地會產生次佳的路徑。

BS

圖 3-9:HAWAII 系統下的行動管理架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