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相關研究之探討

3.2 第三層的行動管理策略

3.2.1 巨觀移動下的管理方式

一個 MN 必須經由其所連結的 AP 才能連結 Internet,而 MN 所使 用的 IP 也取決於 AP 所在的子網路;然而隨著無線設備的持有者移動 到屬於不同子網路的 AP 之下時,MN 就必須在使用者移動的同時也能 順利變更的 IP 位址才能使封包沿著有效的路徑(

route

)傳送與接

收;而網際網路工程任務編組(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

簡稱 IETF)所制定的行動式 IP (

mobile IP

簡稱 MIP) [17,18]也就 是為了滿足此類需求及解決相關問題所提出的通訊協定。

MIP 的基本概念 ─ MIP 是一種允許使用者可以在移動的情況下存取 Internet 的通訊協定,協定本身定義了兩個網路元件:

‹ 本地代理工作站(

home agent

簡稱 HA):為原本 MN 所在的本地網 路(

home network

)中的一個路由器(

router

),主要的功能在於維 護與 MN 有關的位址資訊和把外部節點(

correspondent node

簡稱 CN)所送出來的封包進行封裝(

encapsulation

)後再傳給位於外 地網路(foreign

network

)下的 MN。

‹ 外地代理工作站(

foreign agent

簡稱 FA):在外地網路下提供路 由服務給 MN 的路由器謂之,此外當 HA 送出的封包抵達 MN 目前 所在的外地網路後,FA 會對封包進行解封裝(decapsulation)的 動作後再將封包轉交給 MN。.

MIP 使用以下的步驟來支援行動管理:

1. 探索代理工作站(

agent discovery

):MN 會藉由 FA 週期性的廣播 代理公告(a

gent advertisement

)得知是否進入了 FA 所轄的子網 路,除此之外 MN 也可以主動地送出請求訊息(

solicitation message

)來得到相關的情報。

2. 註冊(

registration

):當 MN 身處在一個外地網路中時會被分配 一個 CoA,CoA 取得的方式如果是從 FA 所廣播的公告中取得的話 就被稱為

FA CoA

,而若是經由動態主機配置協定(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簡 稱 DHCP) 或 是 點 對 點 協 定 (

point-to-point protocol

簡 稱 PPP) 所 取 得 的 CoA 就 稱 為

co-located CoA

[17]。MN 會把所獲得的 CoA 經由 FA 對 HA 做一 個註冊的動作使 HA 可以對關於 MN 的位址資訊進行登錄更新 (

binding update

)以確保未來 HA 可以將封包正確地送往 MN 所在 的外地網路。

3. 路由選擇與封包穿隧(

routing and tunneling

):由 CN 送往 MN 的封包會先被 HA 所攔截,HA 會對封包進行封裝後再依照 MN 目前 的 CoA 讓封包進行穿隧的動作;對 FA CoA 而言,封包會先送到 FA 之後再由 FA 進行解封裝的動作,隨後即轉交給 MN 就如同圖

3-6 [16]中的步驟 a、步驟 b (此即所謂的穿隧)與步驟 c 所示。

而若是使用 co-located CoA 的話,封包會在送達 MN 之後才由 MN 自行解封裝,實際情形就如同在圖 3-6 [16]中將步驟 b 直接延伸 到 MN 處。

MIP 的換手方式 ─ 當 MN 在子網路之間移動時對第三層而言會有以 下的換手程序:

1. 當 MN 進入一個的子網路時會取得一個新的 CoA。

2. 在 MN 將新獲得的 CoA 經由 FA 對 HA 進行註冊後,HA 會重新設定 未來封包穿隧到 MN 的路徑並且移除之前的舊 CoA 的路徑,此即 所謂的登錄更新。

3. 當新的路徑設定完成後,HA 就會將要傳送給 MN 的封包穿隧到新 CoA 的位址。

相關問題探討 — 雖說 MIP 的出現解決了在 IP 架構下無線設備無法 自由移動的問題,但其本身仍有著以下的缺點,尤其是當 MN 與 HA 的

距離越來越遠的時候,這些缺點所帶來的影響會更加地嚴重:

1. CN 送往 MN 的封包都必須先送到 HA 的所在,之後才由 HA 穿隧給 MN,但是 MN 卻可以直接的將封包送往 CN 而不需經過 HA;而這個 著名的三角路由問題(

triangular routing problem

)導致在傳輸 資料的過程較一般的路由方式有著額外的延遲。

2. 當 MN 在改變其位置時,在它向 HA 註冊完成之前的所有封包都會 被傳送到舊的路徑而遺失。

3. MIP 在換手頻率高的環境下會導致明顯的註冊延遲,因為只要 MN 移動到一個新的子網路就需要執行一次註冊程序即便此時 MN 本 身並沒有進行任何的傳輸,而大量的註冊訊息將對整個無線網路 造成沉重的負擔使整體的效能降低。

4. MIP 並未支援所謂的傳呼機制(

paging mechanism

),這使得 MN 在 作高速且小範圍的移動時,連續發出的註冊訊息會造成行動設備 因電力消耗甚鉅而讓使用的時間因而縮短。

從以上 MIP 所存在的缺點中我們可以看出 MIP 適合用於巨觀移動 的管理但不適合用於微觀移動的管理。

MIP 的改良 ─ 使用路由最佳化的 MIP (即

MIP route optimization

簡稱 MIP-RO) [19]可以改善三角路由的問題;其基本的想法是使 CN 跳過 HA 直接與 MN 來傳輸資料,具體的作法則是使 CN 將有關 MN 的登 錄資料暫存在快取(

cache

)中,一旦當 CN 需要傳送資料給 MN 時就會 先檢查快取內是否有關於 MN 的 CoA,如果有的話就直接對此 CoA 執 行穿隧的動作,反之則依照原本 MIP 的三角路由來執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