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每一名受試者參與本研究的時間共為 11 週,包括實驗前第 9~8 天的前測、8 週訓練 後第 1~2 天的後測與第 10 週的保留效果測驗 (圖 3-1)。

(一) 前測

所有受試者於正式實驗前第 9 天,測量身高、體重、身體組成、安靜血壓、安靜心 跳率、大腿圍與最大攝氧量;實驗前第 8 天,測量受試者跑步速度,即跑步運動直到受 試者運動強度達 50%HRR 的跑步機相對速度,接著評估等速肌力與肌耐力。在運動測 驗期間皆記錄其心跳率與運動自覺量表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RPE)。手臂收縮血 壓與心跳率安靜值 (坐姿休息≧15 分鐘),測量 2 次並記錄平均值。本研究最大心跳率 為最大攝氧量測驗取得之實測值。最大保留心跳率 (HRR) 公式為,最大心跳率‒安靜時 心跳率。本研究 50%HRR 目標心跳率公式為,50% x (最大心跳率‒安靜時心跳率) + 安 靜時心跳率。

(二) 正式實驗

前測結束後經過 7 天休息,所有受試者皆接受連續 8 週、每週 3 天的有氧訓練分別 為: (1) 跑步訓練結合血流限制組 (RT-BFR)、(2) 跑步訓練組 (RT),並於第 1 週的第 1 次訓練與第 8 週的最後 1 次訓練期間測量睪固酮與皮質醇;其餘訓練期間僅記錄心跳 率與 RPE (表 3-1)。跑步訓練結合血流限制組,訓練期間全程進行大腿加壓,皆為同一 研究人員執行,並紀錄 2 回訓練 (間隔 2 天) 的大腿加壓程度,以評估施測者內信度。

(三) 後測

所有受試者皆於 8 週訓練後間隔 1 天,評估身高、體重、身體組成、安靜血壓、安 靜心跳率、大腿圍、最大攝氧量;第 2 天測量等速肌力與肌耐力。在運動測驗期間皆記 錄其心跳率與 RPE。

(四) 保留效果測驗

表 3-1

表 3-2

Bruce protocol

Stage Minutes % grade km/h MPH METS

1 3 10 2.7 1.7 5

2 6 12 4.0 2.5 7

3 9 14 5.4 3.4 10

4 12 16 6.7 4.2 13 5 15 18 8.0 5.0 15 6 18 20 8.8 5.5 18 7 21 22 9.6 6.0 20

圖 3-2 Vmax

(二) Biodex 等速肌力測量儀

本研究採用 Biodex 等速肌力測量儀評估受試者慣用腳 (100 公尺起跑時,第 1 步前 導腿) 股四頭肌與腿後肌群的最大等速自主收縮肌力與肌耐力。肌力測驗期間受試者採 坐姿,膝關節活動範圍為 0 度 (膝關節完全伸展設定為 0 度) 至 90 度,進行單腳連續 5 次、每秒 60 度角速度之膝屈肌與膝伸肌肌力測驗,接著休息 90 秒後再以每秒 180 度角 速度評估膝屈肌與膝伸肌肌力表現,並記錄最大力矩相對值 (Nm/kg) 與下肢肌力平衡 數值。下肢肌力平衡以膝屈肌與膝伸肌最大力矩比值 (H/Q ratio) 表示,計算公式為:

膝屈肌 (60º/s; 180º/s) 肌力 ÷ 膝伸肌 (60º/s; 180º/s) 肌力。

肌力測驗後,經 5 分鐘休息,接著進行肌耐力測驗,受試者以每秒 180 度角速度,

進行連續 50 次膝屈肌與膝伸肌的肌耐力測驗,測驗時受試者須盡最大努力於膝關節活 動範圍內 (0º~90º) 反覆至衰竭,測量期間皆給予受試者視覺與口語化的鼓勵,並記錄 反覆 50 次肌肉收縮總作功 (J) 與疲勞指標 (Takarada et al., 2002)。疲勞指標計算公式 為:100% ‒ [後 10 次膝伸肌(膝屈肌)總作功 ÷ 前 10 次膝伸肌(膝屈肌)總作功] × 100%。

圖 3-3 Biodex

(三) 身體組成

本研究以 InBody720 身體組成分析儀,評估受試者體重、體脂肪百分比。測量前 24 小時不可進行劇烈運動,8 小時不可進食 (保持空腹),並使用酒精棉片消毒儀器把手與 踏板,提醒受試脫掉者身上所有金屬物質 (零錢、項鍊、手錶、眼鏡等) 與襪子,接著 站立於儀器踏板上,輕握儀器把手,進行檢測。

圖 3-4 InBody (四) 心跳錶與運動自覺量表

本研究以心跳錶 (Polar RS800CX, Polar Electro Oy, Finland) 與運動自覺量表 (RPE;

6~20 point scale; Borg, 1982) 評估受試者運動期間的心跳率、運動自覺努力程度、最大 心跳率 (HRmax) 與保留心跳率 (HRR)。

圖 3-5 Polar

(五) 血壓計與血壓帶

本研究以 Spirit 血壓計搭配血壓帶固定於受試者雙腳大腿上緣,進行 8 週跑步訓練 結合血流限制實驗,跑步訓練期間全程進行大腿加壓,加壓程度為手臂收縮血壓安靜值 乘以 1.3 倍。

圖 3-6 血壓計與血壓帶 (六) 睪固酮、皮質醇

本研究以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 (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 CLIA) 評估受試 者睪固酮濃度 (參考值:20~49 歲男性 1.60~7.26 ng/ml);以化學發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 (chemiluminescence microparticle immunoassay, CMIA) 評估皮質醇濃度 (參考值:上午 8 點 3.7~19.4 ug/dL)。每次的抽血時間為早上 8:00~10:00 完成,血液採集前 24 小時不可 進行劇烈運動,8 小時不可進食,抽血動作皆由具醫護證照之專業人員進行血液收集,

採血位置於肘靜脈、每次約 6ml、放置於血清真空管中,接著使用高速離心機離心後,

取出血清、放置-80℃冰箱保存,以便日後送交檢驗所分析。睪固酮、皮質醇採集時間 點為,第 1 週第 1 次訓練與第 8 週最後 1 次訓練的訓練前、訓練後 15 分鐘與 24 小時。

第五節 資料處理

本研究所得各項資料,以 SPSS 17.0 統計套裝軟體個別進行以下之統計分析:

(一) 所得之數據皆以平均數 (M) 及標準差 (SD) 呈現。

( 二 ) 跑步 訓練結 合 血流限 制 組的 大腿加 壓 程 度, 以 組 內相關係數 ( i n t r a - c l a s 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CC) 檢測施測者內信度。

(三) 在訓練效果方面,將受試者的各依變項前測值做為各依變項的共變數,以單因子 共變數分析考驗,跑步訓練結合血流限制組 (RT-BFR) 與跑步訓練組 (RT) 在 8 週訓練後,最大攝氧量、運動力竭時間、肌力、肌耐力、身體組成與大腿圍等依 變項後測值顯著情況。

(四) 在保留效果方面,將受試者的最大攝氧量、運動力竭時間、肌力、肌耐力、身體 組成與大腿圍等依變項的 2 週停止訓練改變量 (Δ%),以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考 驗兩組顯著情況。

(五) 在血液生化指標方面,將受試者的訓練前血液生化值做為各依變項的共變數,以 二因子共變數 [2 組別 x 2 時間 (訓練後 15 分鐘與 24 小時) ] 分析考驗,第 1 週 第 1 次訓練後與 8 週訓練後,睪固酮、皮質醇與睪固酮/皮質醇比值 (T/C ratio) 的 交互作用情況。

(六) 當交互作用與主要效果達統計顯著水準時,則以 Bonferroni 進行事後比較分析;

本研究之顯著水準,定為α = .05。

第肆章 結果

本研究所有受試者皆需接受連續 8 週、每週 3 天的跑步訓練 (50HRR%,3 分鐘 x 5

第二節 8 週跑步訓練結合血流限制對最大攝氧量的影響

8 週跑步訓練結合血流限制 (RT-BFR) 與 8 週跑步訓練 (RT) 後,在最大攝氧量的 訓練效果方面,經單因子共變數分析,RT-BFR 組的 8 週訓練效果顯著高於 RT 組 (F=12.93, p < .05) (表 4-2-1)。在保留效果方面,經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RT-BFR 組與 RT 組的改變量 (Δ%) 無顯著差異 (t=-1.18, p > .05),表示兩組經過 2 週停止訓練後,

最大攝氧量的保留效果無顯著差異 (表 4-2-2)。

表 4-2-1

不同組別對最大攝氧量的影響 (單位:ml/kg/min;n=10)

組別 前測 8 週後測 10 週後測

RT-BFR 64.25 ± 4.70 67.41 ± 4.45* 65.05 ± 5.15 RT 60.32 ± 5.41 59.54 ± 4.65 58.83 ± 2.79

註:*表示與 RT 組比較有顯著差異。

*p < .05。

表 4-2-2

不同組別對最大攝氧量保留效果的影響 (單位:Δ%;n=10)

組別 保留效果

RT-BFR -3.53 ± 3.58

RT -0.83 ± 6.30

第三節 8 週跑步訓練結合血流限制對運動力竭時間的影響

不同組別在運動力竭時間的訓練效果方面,經單因子共變數分析,RT-BFR 組的 8 週訓練效果顯著高於 RT 組 (F=15.43, p < .05) (表 4-3-1)。在保留效果方面,經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RT-BFR 組與 RT 組的改變量 (Δ%) 無顯著差異 (t=-1.08, p > .05),表示兩 組經過 2 週停止訓練後,運動力竭時間的保留效果無顯著差異 (表 4-3-2)。

表 4-3-1

不同組別對運動力竭時間的影響 (單位:秒;n=10)

組別 前測 8 週後測 10 週後測

RT-BFR 926.20 ± 86.62 986.80 ± 91.81* 953.60 ± 100.91 RT 881.12 ± 64.30 897.20 ± 54.36 882.60 ± 57.09

註:*表示與 RT 組比較有顯著差異。

*p < .05。

表 4-3-2

不同組別對運動力竭時間保留效果的影響 (單位:Δ%;n=10)

組別 保留效果

RT-BFR -3.42 ± 3.59

RT -1.57 ± 4.03

第四節 8 週跑步訓練結合血流限制對肌力的影響

一、膝伸肌等速 (60º/s) 肌力

不同組別在膝伸肌等速 (60º/s) 肌力的訓練效果方面,經單因子共變數分析,

RT-BFR 組的 8 週訓練效果顯著高於 RT 組 (F=11.32, p < .05) (表 4-4-1)。在保留效果方 面,經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RT-BFR 組與 RT 組的改變量 (Δ%) 無顯著差異 (t=-0.55, p

> .05),表示兩組經過 2 週停止訓練後,膝伸肌等速 (60º/s) 肌力的保留效果無顯著差異 (表 4-4-2)。

表 4-4-1

不同組別對膝伸肌等速 (60º/s) 肌力的影響 (單位:Nm/kg;n=10)

組別 前測 8 週後測 10 週後測

RT-BFR 2.27 ± 0.43 2.61 ± 0.46* 2.52 ± 0.50 RT 2.57 ± 0.27 2.39 ± 0.25 2.36 ± 0.32

註:*表示與 RT 組比較有顯著差異。

*p < .05。

表 4-4-2

不同組別對膝伸肌等速 (60º/s) 肌力保留效果的影響 (單位:Δ%;n=10)

組別 保留效果

RT-BFR -3.45 ± 8.45

RT -1.22 ± 9.72

二、膝屈肌等速 (60º/s) 肌力

不同組別在膝屈肌等速 (60º/s) 肌力的訓練效果方面,經單因子共變數分析,

RT-BFR 組的 8 週訓練效果與 RT 組無顯著差異 (F=0.65, p > .05) (表 4-5-1)。在保留效果 方面,經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RT-BFR 組與 RT 組的改變量 (Δ%) 無顯著差異 (t=-1.03, p > .05),表示兩組經過 2 週停止訓練後,膝屈肌等速 (60º/s) 肌力的保留效果無顯著差 異 (表 4-5-2)。

表 4-5-1

不同組別對膝屈肌等速 (60º/s) 肌力的影響 (單位:Nm/kg;n=10)

組別 前測 8 週後測 10 週後測

RT-BFR 1.35 ± 0.33 1.54 ± 0.24 1.48 ± 0.20 RT 1.47 ± 0.39 1.50 ± 0.27 1.51 ± 0.28 表 4-5-2

不同組別對膝屈肌等速 (60º/s) 肌力保留效果的影響 (單位:Δ%;n=10)

組別 保留效果

RT-BFR -2.99 ± 8.41

RT 0.98 ± 8.91

三、膝伸肌等速 (180º/s) 肌力

不同組別在膝伸肌等速 (180º/s) 肌力的訓練效果方面,經單因子共變數分析,

RT-BFR 組的 8 週訓練效果顯著高於 RT 組 (F=5.63, p < .05) (表 4-6-1)。在保留效果方 面,經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RT-BFR 組與 RT 組的改變量 (Δ%) 無顯著差異 (t=-1.04, p

> .05),表示兩組經過 2 週停止訓練後,膝伸肌等速 (180º/s) 肌力的保留效果無顯著差 異 (表 4-6-2)。

表 4-6-1

不同組別對膝伸肌等速 (180º/s) 肌力的影響 (單位:Nm/kg;n=10)

組別 前測 8 週後測 10 週後測

RT-BFR 1.61 ± 0.20 1.88 ± 0.24* 1.86 ± 0.23 RT 1.67 ± 0.25 1.67 ± 0.22 1.74 ± 0.26

註:*表示與 RT 組比較有顯著差異。

*p < .05。

表 4-6-2

不同組別對膝伸肌等速 (180º/s) 肌力保留效果的影響 (單位:Δ%;n=10)

組別 保留效果

RT-BFR -0.24 ± 7.07

RT 4.00 ± 10.81

四、膝屈肌等速 (180º/s) 肌力

不同組別在膝屈肌等速 (180º/s) 肌力的訓練效果方面,經單因子共變數分析,

RT-BFR 組的 8 週訓練效果與 RT 組無顯著差異 (F=2.73, p > .05) (表 4-7-1)。在保留效果 方面,經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RT-BFR 組與 RT 組的改變量 (Δ%) 無顯著差異 (t=-1.72, p > .05),表示兩組經過 2 週停止訓練後,膝屈肌等速 (180º/s) 肌力的保留效果無顯著差 異 (表 4-7-2)。

表 4-7-1

不同組別對膝屈肌等速 (180º/s) 肌力的影響 (單位:Nm/kg;n=10)

組別 前測 8 週後測 10 週後測

RT-BFR 1.17 ± 0.24 1.39 ± 0.21 1.28 ± 0.20 RT 1.32 ± 0.21 1.34 ± 0.20 1.36 ± 0.27 表 4-7-2

不同組別對膝屈肌等速 (180º/s) 肌力保留效果的影響 (單位:Δ%;n=10)

組別 保留效果

RT-BFR -7.77 ± 11.38 RT 1.60 ± 12.95

五、下肢肌力平衡

第五節 8 週跑步訓練結合血流限制對肌耐力的影響

一、膝伸肌等速 (180º/s) 肌耐力

不同組別在膝伸肌等速 (180º/s) 肌耐力的訓練效果方面,經單因子共變數分析,

RT-BFR 組的 8 週訓練效果顯著高於 RT 組 (F=6.17, p < .05) (表 4-9-1)。在保留效果方 面,經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RT-BFR 組與 RT 組的改變量 (Δ%) 無顯著差異 (t=-0.02, p

> .05),表示兩組經過 2 週停止訓練後,膝伸肌等速 (180º/s) 肌耐力的保留效果無顯著 差異 (表 4-9-2)。

表 4-9-1

不同組別對膝伸肌等速 (180º/s) 肌耐力的影響 (單位:J;n=10)

組別 前測 8 週後測 10 週後測

RT-BFR 4832.85 ± 743.06 5289.55 ± 859.55* 5261.02 ± 843.35 RT 5867.26 ± 812.19 5802.99 ± 604.27 5804.02 ± 866.97

註:*表示與 RT 組比較有顯著差異。

*p < .05。

表 4-9-2

不同組別對膝伸肌等速 (180º/s) 肌耐力保留效果的影響 (單位:Δ%;n=10)

組別 保留效果

RT-BFR -0.38 ± 5.26

RT -0.34 ± 5.36

二、膝屈肌等速 (180º/s) 肌耐力

不同組別在膝屈肌等速 (180º/s) 肌耐力的訓練效果方面,經單因子共變數分析,

RT-BFR 組的 8 週訓練效果與 RT 組無顯著差異 (F=0.06, p > .05) (表 4-10-1)。在保留效 果方面,經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RT-BFR 組與 RT 組的改變量 (Δ%) 無顯著差異 (t=-1.17, p > .05),表示兩組經過 2 週停止訓練後,膝屈肌等速 (180º/s) 肌耐力的保留效果無顯著 差異 (表 4-10-2)。

表 4-10-1

不同組別對膝屈肌等速 (180º/s) 肌耐力的影響 (單位:J;n=10)

組別 前測 8 週後測 10 週後測

RT-BFR 3810.07 ± 679.19 4168.96 ± 971.01 3941.00 ± 1216.93 RT 4292.92 ± 892.63 4633.26 ± 704.89 4681.16 ± 813.84 表 4-10-2

不同組別對膝屈肌等速 (180º/s) 肌耐力保留效果的影響 (單位:Δ%;n=10)

組別 保留效果

RT-BFR -6.13 ± 17.53

RT 1.05 ± 8.52

三、疲勞指標

(一) 膝伸肌疲勞指標

不同組別在膝伸肌疲勞指標的訓練效果方面,經單因子共變數分析,RT-BFR 組的 8 週訓練效果與 RT 組無顯著差異 (F=0.61, p > .05) (表 4-11-1)。在保留效果方面,經獨 立樣本 t 檢定分析,RT-BFR 組與 RT 組的改變量 (Δ%) 無顯著差異 (t=1.25, p > .05),

不同組別在膝伸肌疲勞指標的訓練效果方面,經單因子共變數分析,RT-BFR 組的 8 週訓練效果與 RT 組無顯著差異 (F=0.61, p > .05) (表 4-11-1)。在保留效果方面,經獨 立樣本 t 檢定分析,RT-BFR 組與 RT 組的改變量 (Δ%) 無顯著差異 (t=1.25, p > .0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