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5-1 樣品成分分析

以 x-ray 光電子能譜儀(XPS),偵測鈷鐵硼銅薄膜表面元素成分,藉由訊號 的強度高低以及訊號面積的多寡,半定量計算出表面各種元素的比例,由於原子 的物化特性影響 XPS 偵測的訊號強度,從訊號面積獲得的半定量比例,與實驗預 期的參雜比例並不一致;XPS 數據顯示,銅參雜比例有變高的趨勢,證實磁控濺 鍍銅靶材鍍率提高時,參雜銅的比例也隨之增加。

實驗誤差的來源,包含薄膜表面汙染以及 XPS 檢測深度限制;例如:硼的光 電子束縛能小於其他元素(binging energy 約為 180-200eV),從圖 5.1 得知,硼 光電子在固態材料內移動距離約 3nm,故硼訊號容易被表面雜質(例如:碳、氧) 等束縛能較高的光電子所遮蔽,從 XPS 數據證實硼原子的訊號非常微弱;為了避 免表面汙染影響訊號偵測,作 XPS 分析前,會先用氬離子(Ar+)清除表面髒污,但 送樣單位因為濺鍍電子槍故障,無法將表面清除乾淨因此造成實驗誤差。

另一個誤差的原因是 XPS 只能偵測表面訊號,X 射線光電子強度約為 1000eV,

對照圖 5.1 可知 XPS 檢測深度為 7-8nm,表層的元素比例無法代表整個薄膜的成 分比例;磁控式共濺鍍過程,受原子本身特性以及製程條件影響,各個元素成長 於基板上所偏好的涵蓋區域有所不同,易擴散於表層的原子其 XPS 偵測強度較高,

易累積於底層的原子其偵測強度較較低,因此將樣品作 SIMS 瞭解各個元素的縱深 分佈。

46

圖 5.1 光電子束縛能與移動距離圖形[26]

使用 Origin 數據分析軟體,對各個元素的訊號作峰值分析(Peak analyzer),

如圖 5.2 所示扣除訊號 baseline 後,對訊號作面積積分得到面積 A(area),將面 積除以元素的靈敏度因子 S (Sensitivity factor),各個元素的靈敏度因子列於 表格 5.1,將面積與靈敏度因子代入(5 − 1)方程式,即可獲得特定元素的參雜比 例。

第 1 種元素的比例

𝐗

𝟏

% =

𝐀𝟏𝐒𝟏 𝐀𝟏𝐒𝟏+𝐀𝟐

𝐒𝟐+𝐀𝟑

𝐒𝟑+𝐀𝟒

𝐒𝟒

⋯ ⋯ (𝟓 − 𝟏)

表格 5.1 各個元素的靈敏度因子

元素 Co Fe B Cu

Sensitivity factor 3.590 2.957 0.159 5.321

Boron , 200 eV, λ~3nm Carbon, 285 eV, λ~3nm Oxygen, 530 eV, λ~5nm Copper, 950 eV, λ~6 − 7nm

47

圖 5.2XPS 訊號扣除 baseline 示意圖形[27]

圖 5.3-圖 5.7 為 50nm 鈷鐵硼銅薄膜的 XPS 實驗數據,其中銅的參雜比例分 別為 0、14、22、31 以及 46%,從 XPS 數據半定量獲得的表面元素濃度比例,列 於 XPS 數據圖形的右邊。

1.50nm 樣品

表格 5.2 表面元素比例-Cu0%

圖 5.3 50nm─Cu0% XPS

原始數據

最佳圖形

1200 1100 1000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0

20000 40000 60000 80000 100000 120000 140000 160000 180000

Intensity (counts/sec)

Binding energy(eV)

50nm ─ Cu0%

Co 781 797

Fe 711 O 532

C 285

B 191

48

1200 1100 1000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0

1200 1100 1000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0

49

1200 1100 1000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0

1200 1100 1000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0

50

51

圖 5.10 SIMS 串連式碰撞示意圖[28]

二次離子產生機制如圖 5.10 所示,使用一次離子轟擊固態材料,產生串連式 碰撞濺射出二次離子,在離子濺蝕過程中,會將表層原子撞入較深的區域,於是 部分淺層原子訊號會出現在深層區域,故 SIMS 縱深分佈曲線比實際的原子駐留 位置分佈範圍還廣,實驗上,可以用降低離子束能量來減少離子混合效應(ion mixing)對縱深解析度的影響[29]

作 SIMS 縱深分析時,最表層的二次離子訊號變化比材料內部劇烈,如圖 5.8 鈷與鐵訊號顯示,在最表面有一較高的強度,接著迅速降至低點,這種在表面區 域強度變化的現象稱為表面效應(Surface effect),它是源自於基質效應(matrix effect) 與離子混合效應,其中基質效應是指相同元素在不同基材上產生二次離子的速率 不同[28],例如圖 5.8 矽的訊號變化,從表層開始矽原子濃度平穩的上升達到飽和 位置後,卻緩慢的下降至另一穩定位置,原因是二氧化矽的存在促使矽的二次離 子產率提高,導致矽強度的高低變化。

表格 5.7 SIMS 縱深蝕刻參數 SIMS 參數

一次離子源 O2+

二次離子 正離子

一次離子電流 60nA

蝕刻區域 250 × 250 μm2 蝕刻速率 1.5 A sec

52

忽略表面效應區域,表面效應的範圍是指圖 5.9 橫軸顯示為 0 至 5 的區間, 從 縱深分佈觀察到,在圖 5.9 橫軸顯示深度為 10 至 15 的範圍之間,鈷的二次離子 訊號最先開始增強,表示薄膜成長時鈷元素較易擴散於表層區域,在圖 5.9 橫軸 顯示深度為 15 至 30 的範圍內,發現銅的二次離子訊號在較深處才開始增強,且 相同深度下矽的二次離子強度也開始變強,推測銅較易堆積於基板交界處;將 SIMS 縱深分佈與 XPS 表面元素檢測作比較,可證實 XPS 獲得的元素比例與預期值不相 同的原因,並從兩實驗的關聯性確定樣品成分分析的可靠度,鈷的表面原子濃度 相較於其他元素有偏高的趨勢是,薄膜成長時鈷元素較易擴散於表層區域,導致 XPS 偵測到鈷的成分比理論值高出許多,此外,銅的表面濃度比預期偏低可能是 銅易堆積於薄膜與基板的交界處,故 XPS 檢測的訊號強度較低。

53

5-3 X 射線繞射實驗數據

使用 X 射線繞射儀(XRD)量測固態材料結晶行為,從參考文獻瞭解,穿隧磁阻 三層膜 CoFeB/MgO/CoFeB 經退火處理在2θ = 45°出現 CoFe(110)峰值,然而沒有經 過退火處理的鈷鐵硼薄膜,X 射線繞射圖形只有基板訊號,圖 5.11 與圖 5.12 分 別為退火以及未退火的 XRD 繞射圖形。

圖 5.11 參考資料-氧化鎂/鈷鐵硼/氧化鎂退火後 X 射線繞射圖形[30]

圖 5.12 參考資料-未退火 Co40Fe40B20薄膜 X 射線圖形[31]

粉末 X 射線繞射儀適用塊材樣品,為了提高 X 繞射訊號強度,製作 50nm 尺寸 2 × 2cm2鈷鐵硼銅薄膜,參雜銅的比例分別為 0、9、24 以及 66%,使用 X 射線繞 射儀測量樣品結晶情形,並量測厚為 0.7mm SiO2/Si(100)基板繞射圖形;比對鈷 鐵硼銅與基板 XRD 數據,發現鈷鐵硼薄膜只有基板訊號,與參考資料有相同結論,

未退火 Co40Fe40B20薄膜呈現無結晶狀態(amorphous)[32]

54

55

56

5-4 原子力顯微鏡表面形貌分析

以原子力顯微鏡測量 40nm 鈷鐵硼銅薄膜的表面形貌(morphology),獲得薄膜 表面影像,使用儀器內建統計軟體分析薄膜表面平均粗糙度(Surface average roughness)以及晶粒尺寸(grain size),比較樣品表面粗糙度與晶粒大小隨銅比 例的變化關係。

1.40nm 樣品-AFM 表面形貌

圖 5.15 至圖 5.22 分別為銅參雜為 0、15、27、37 與 44 的 40nm 鈷鐵硼銅薄 膜表面形貌圖形,且每張圖形的尺寸為 1μm × 1μm。

‧Cu 0%‧Cu15%

圖 5.18 40nm-Cu0%AFM 圖 5.19 40nm-Cu15%AFM

‧Cu27%‧Cu37%

圖 5.20 40nm-Cu27%AFM 圖 5.21 40nm-Cu37%AFM

57

‧Cu44%

圖 5.22 40nm-Cu44% AFM

2. 40nm 樣品-表面平均粗糙度以及表面晶粒尺寸隨銅比例的變化

0 10 20 30 40 50

0.4 0.6 0.8 1.0 1.2 1.4 1.6 1.8

roughness grain size

Cu (%)

surface roughness (nm)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grain size (nm*nm)

圖 5.23 40nm-表面粗糙度與表面晶粒尺寸 vs 銅的比例

圖 2.23 為 40nm 表面粗糙度以及表面晶粒尺寸隨銅比例的變化圖形,其中表 面粗糙度變化範圍為 0.4-1.7nm,顯示共濺鍍薄膜表面平整度極佳,此外從圖 5.23 觀察到表面粗糙度隨著銅增加而上升,然而當銅增加至 44%時表面粗糙度下降,

比較表面粗糙度與表面晶粒尺寸,觀察到兩者變化趨勢相同,當銅參雜比例提高 時,表面晶粒尺寸隨著增加,但銅參雜至 44%時,表面晶粒尺寸與表面粗糙度皆 下降。

58

Anisotropic Anisotropic

59

-1.00 -0.75 -0.50 -0.25 0.00 0.25 0.50 0.75 1.00 0.0

the coercivity of easy axis(Oe)

the percentage of Cu (%)

40nm ─ Hc of easy axis

the percentage of Cu(%) 40nm Squareness of easy axis

圖 5.30 40nm-方正度 vs 銅比例

Isotropic

Anisotropic

60

Anisotropic Anisotropic

61

Normalized MOKE signal

Magnetic field(KOe)

Anisotropic Anisotropic

Isotropic Isotropic

Isotropic Isotropic

62

the Coercivity of easy axis

the percentage of Cu (%)

50nm ─ Hc of easy axis

the percentage of Cu (%)

50nm ─ Squareness of easy axis

圖 5.41 50nm-方正度 vs 銅比例 DC magnetron sputtering Deposite pressure:2mtorr Base pressure:1.5×10-7torr

63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0 20 40 60 80 100

the coercivity of easy axis(Oe)

the percentage of CoFeB (%) 50nm

40nm

圖 5.43 40&50nm-矯頑場 vs 鈷鐵硼的含量

參考資料圖 5.42 顯示 Co40Fe40B20薄膜 40 和 50nm 矯頑場分別為 21 和 22Oe[31], 且薄膜愈厚其矯頑場愈高,將實驗數據圖 5.43 與參考資料作比較,觀察到矯頑場 隨鈷鐵硼含量增加而提高,和參考資料中矯頑場的變化趨勢相同,當鈷鐵硼厚度 愈厚時矯頑場愈高;但實驗數據 40 與 50nm 的 Co40Fe40B20磁易軸矯頑場分別為 105 和 106Oe,造成矯頑場不同的原因,推測是製程參數不一致所導致,參考資料 CoFeB 靶材以 2mtorr 的氣壓直流濺鍍於玻璃上,實驗室以 9mtorr 射頻濺鍍於矽基板,

由於直流濺鍍鍍率比射頻濺度高,單位時間累積於基板上的原子數目較多,且使 用的功率不相同時,從靶材表面轟擊出來的靶材原子能量也不相同,故不同的成 長機制造成矯頑場的不同。

比較圖 5.43 虛線上的兩數據點,黑色為 50nmCoFeB78%其 CoFeB 含量為 39nm,

對應的矯頑場為 50 Oe,紅色是 40nmCoFeB85%其 CoFeB 含量為 35nm,對應的矯頑 場為 50.5 Oe,由上述可知,鈷鐵硼含量愈高則矯頑場愈高,但比對兩者數據發 現鈷鐵硼含量較高者其矯頑場較小,推測是銅原子參雜於鈷鐵硼中,提高鈷鐵硼 間的距離,降低鐵磁物質間的耦合作用,施加較小的磁場即可翻轉磁矩方向,故 參雜銅會降低矯頑場的大小;其中兩數據點的矯頑場差值為 0.5Oe,但因為實驗 室電磁鐵的磁場解析度為 0.002Oe,因此矯頑場的差異並非儀器產生的,而是參

50nm CoFeB78%

CoFeB 占 39nm →Hc=50Oe 40nm CoFeB85%

CoFeB 占 34nm →Hc=50.5Oe

64

coercivity of easy axis

Sa Hc

Surface average roughness(nm)

the percentage of Cu(%)

30

65

表面粗糙度是影響磁化強度翻轉的原因之一,隨著表面粗糙度的增加,磁區 翻轉方式從磁區壁旋轉(domain wall motion)轉變為磁區壁平移(domain wall motion)[33];磁區壁運動可分為兩種類型,第一是 Bloch wall 發生於較厚的膜,

磁矩在磁區壁翻轉過程朝著樣品法向量,第二是 Neel wall 發生於較薄的膜,磁 矩在磁區壁翻轉會沿著樣品表面;考慮磁區壁表面能,Bloch wall 和 Neel wall 的交換能以及磁異向性能皆相同,但兩者的靜磁能並不相同,若磁區壁為 Bloch wall 時,增加表面粗糙度會降低垂直樣品表面的退磁場因子,對 Neel wall 而言,

表面粗糙度上升反而增加平行樣品面的退磁場因子[33]

假設磁化過程中,磁區壁為同調旋轉(Coherence rotation),從磁區總能量 出發,推導出 Bloch wall 的矯頑場與表面粗糙度呈反比關係,粗糙度上升時矯頑 場變小[33],但實驗上只觀察到定性的變化,推測是材料中有非同調旋轉所造成[34]; 此外參考資料使用的模型為 Bloch wall,一般而言 Bloch wall 多出現於厚膜,

並不適用於 40 與 50nm 薄膜,但實驗顯示薄膜的矯頑場與表面粗糙度為反比關係,

故即使模型不適用仍在此處提出討論。

4. 方正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0.0 0.2 0.4 0.6 0.8 1.0

Squareness

Cu (%)

50nm 40nm

圖 5.46 40&50nm-方正度 vs 銅的含量

從參考資料圖 5.47 顯示方正度與材料內部晶粒尺寸有關,當材料內部晶粒尺

66

寸愈大時,由於粒子表面積愈大具有較高的靜磁能,為了降低靜磁能材料內自然 地形成多磁區,而較小的晶粒其表面積也較小,則材料內部趨於形成單磁區;靜

寸愈大時,由於粒子表面積愈大具有較高的靜磁能,為了降低靜磁能材料內自然 地形成多磁區,而較小的晶粒其表面積也較小,則材料內部趨於形成單磁區;靜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