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以磁光科爾效應及鐵磁共振研究鈷鐵硼銅薄膜磁性行為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以磁光科爾效應及鐵磁共振研究鈷鐵硼銅薄膜磁性行為"

Copied!
9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理學院物理學系 碩士論文 Department of Physics College of Science. National Normal Taiwan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以磁光科爾效應及鐵磁共振研究鈷鐵硼銅薄膜磁性行為. Studies Magnetic Behavior of CoFeBCu Films by means of MOKE and FMR. 曾暄君 Hsuan-Chun,Tseng 指導教授:盧志權博士 Advisor: Chi-Kuen Lo, Ph.D. 中華民國 102 年 7 月 July, 2013.

(2) 致謝 就讀研究所的兩年中,每一位相遇相識相惜的人,共同的回憶點點滴滴駐留 於我的心裡,想向許多人表達感謝之意,希望透過致謝傳達我內心的謝意給你們; 首先感謝盧志權教授兩年來的教導,從教授身上所學的,使學生受益良多,很幸 運能成為電子自旋實驗室的一份子,謝謝致維、修維、均達學長以及瑄毓學姐們 在實驗上的指導與鼓勵。 感謝佳瑜、含章、正偉、伯威、晉鴻,兩年來一起奮鬥的日子,有你們的陪 伴使過程變得有趣不孤單。並謝謝凱雋、彥成、奎元三位學弟,你們的加入讓實 驗室充滿歡樂氣氛,祝福你們未來能一展長才。 另外,感謝提攜我的李沃龍教授;感謝台大貴儀中心 XPS 的鄭修偉先生;感 謝清大貴儀中心 SIMS 的王先生;感謝所有協助過我們人,有你們的幫忙才能順 利完成碩士論文。 最後,謝謝愛我的家人以及我愛的人,不論快樂或是辛苦,一路上有你們的 支持與打氣,包容我的不完美,謝謝你們。. IV.

(3) 摘要 磁控式共濺鍍(Co40Fe40B20)1-xCux 薄膜成長於 SiO2/Si(100)基板上,總厚度 40nm 的薄膜 x 從 0 至 44%,而 50nm 的則從 0 至 68%;樣品的比例成份及縱深分佈分 別用 X 射線光電子能譜及二次離子質譜來分析,薄膜樣品的表貌則使用原子力顯 微鏡來檢測;樣品的磁性行為則是用 MOKE 與 FMR 來測量。40nm 薄膜的表面平 均粗糙度為 0.4-1.7nm,銅比例在 15-37%範圍間,粗糙度與晶粒大小隨銅比例增 加而提高,當銅增加至 44%時,粗糙度與晶粒尺寸開始下降;從 X 射線繞射(XRD) 數據得知參雜銅於鈷鐵硼中具有非晶態結構,但當銅增加至 66%時 XRD 在 2θ = 43.5°出現微弱 Cu(111)訊號。 使用縱向磁光科爾儀量測磁滯曲線,發現參雜些微的銅在薄膜平面上出現磁 異向性,並以鐵磁共振儀量測微波訊號下共振磁場位置,數據顯示磁易軸矯頑場 (Hc)以及角度 0°的共振磁場(Hres)皆隨著銅比例增加而降低,40nm 銅比例從 0 升高 至 44%,Hc 從 106 降低為 37.5Oe,Hres 從 10.8 降至 7.5KOe,50nm 銅從 0 增加至 68%,Hc 從 105 降低為 13Oe,Hres 從 12.5 降至 5.5KOe,矯頑場降低的原因是銅 比例增加使鐵磁物質含量變少,造成鐵磁物質間交換耦合變弱,這與共振磁場隨 銅比例增加導致材料內鐵磁耦合減弱而降低的結果一致。 鈷鐵硼銅的阻尼常數,40nm 薄膜阻尼常數介於 0.010-0.019 的範圍,50nm 薄 膜阻尼常數為 0.008-0.017,比預期的阻尼常數相比有偏高的趨勢,推測是參雜銅 造成薄膜不同區域地磁矩進動方向與頻率的不一致,導致阻尼常數提高。 [關鍵字] 鈷鐵硼、鐵磁共振、磁光科爾效應、共濺鍍. V.

(4)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1-1 1-2 第二章 2-1 2-2 2-3 2-4 第三章 3-1. 研究動機 ........................................................................................................ 1 文獻回顧 ........................................................................................................ 2 磁性理論 .......................................................................................................... 6 磁性的來源 .................................................................................................... 6 磁性物質的分類 ............................................................................................. 7 磁性物質的特性 ........................................................................................... 10 磁異向性 ...................................................................................................... 14 實驗方法的理論基礎 .................................................................................... 17 磁光科爾效應(Magneto optics Kerr effect,MOKE) ................................. 17 3-1-1 光的偏振 (polarization) ............................................................ 18 3-1-2 複數折射率 (complex refractive index) ................................ 18 3-1-3 菲涅耳方程式(Fresnel equation) .............................................. 20 3-1-4 介電理論 .......................................................................................... 21 3-2 鐵磁共振 ...................................................................................................... 23 3-3 表面分析儀器 .............................................................................................. 30. 第四章 研究方法 ........................................................................................................ 34 4-1 實驗流程 ...................................................................................................... 34 4-2 樣品製作 ...................................................................................................... 34 4-3 儀器介紹 ...................................................................................................... 39 第五章 實驗結果與分析 ............................................................................................ 45 5-1 樣品成分分析 .............................................................................................. 45 5-2 二次離子質譜儀 .......................................................................................... 50 5-3 X 射線繞射實驗數據 ................................................................................... 53 5-4 原子力顯微鏡表面形貌分析 ...................................................................... 56 5-5 MOKE 實驗數據 ............................................................................................. 58 5-6 FMR 實驗數據 ............................................................................................... 67 第六章 結論 ................................................................................................................ 77 6-1 結論 .............................................................................................................. 77 參考資料 ...................................................................................................................... 79. VI.

(5) 圖目錄 圖 1.1. 高解析穿透電子顯微鏡剖面圖. (a)Ru/Ta/CoFeB/MgO/CoFeB/Ru/CoFe/PtMn/Ta(b)CoFeB/MgO/CoFeB[2] ............... 2 圖 1.2 低溫與室溫的磁阻變化 ................................................................................ 2 圖 1.3 不同比例下的鈷鐵硼的阻尼常數 ................................................................ 3 圖 1.4 鐵鈷合金參雜不同比例硼的 X 射線繞射頻譜 ........................................... 4 圖 1.5 鐵鈷合金參雜不同比例硼的矯頑場大小 .................................................... 4 圖 1.6 (a)單晶(b)多結晶 (c)非結晶材料原子或分子排列示意圖......................... 5 圖 2.1 電子繞核運動示意圖 .................................................................................... 6 圖 2.2 外加磁場與磁化強度關係圖 (a)反磁性 (b)順磁性 (c)鐵磁性................. 8 圖 2.3 各種磁性物質內部磁矩排列示意圖 ............................................................ 9 圖 2.4 鐵磁材料產生磁區示意圖(a)單磁區 (b)雙磁區 (c)四磁區..................... 10 圖 2.5 布洛赫磁區壁產生磁核示意圖 ................................................................ 12 圖 2.6 布洛赫壁磁矩翻轉示意圖 .......................................................................... 12 圖 2.7 尼爾磁區壁產生磁核示意圖 ...................................................................... 13 圖 2.8 圖 2.9 圖 2.10 圖 2.11 圖 2.12 圖 2.13 圖 3.1 圖 3.2 圖 3.3 圖 3.4 圖 3.5 圖 3.6 圖 3.7 圖 3.8 圖 3.9 圖 3.10. 尼爾壁磁矩翻轉示意圖 .............................................................................. 13 磁滯曲線 ...................................................................................................... 13 磁化強度與直角座標軸間的方向餘旋 ...................................................... 14 (a)鐵 (b)鎳 (c)鈷表面能量圖..................................................................... 15 (a)鐵 (b)鎳 (c)鈷磁滯曲線......................................................................... 15 鐵鈷合金磁滯曲線 ...................................................................................... 16 (a)極向(b)縱向(c)橫向磁光科爾效應示意圖............................................. 17 線偏振光分解 .............................................................................................. 18 線偏振光分解 .............................................................................................. 19 左旋光與右旋光各轉(a)0°(b) 45°(c) 90°的合向量示意圖(d)橢圓偏振光19 PMOKE 示意圖 ............................................................................................... 21 LMOKE 示意圖 ............................................................................................... 22 自旋磁矩於外加磁場下能階分裂示意圖 .................................................. 23 磁化強度球坐標示意圖 .............................................................................. 24 (a)無阻尼(b)有阻尼的進動情形 ................................................................. 26 阻尼效應時磁化強度運動行為 .................................................................. 26. 圖 3.11 圖 3.12 圖 3.13. 磁場與磁化強度座標圖 .............................................................................. 27 歐傑電子產生示意圖 .................................................................................. 30 歐傑電子儀示意圖 ...................................................................................... 30 VII.

(6) 圖 3.14 圖 3.15 圖 3.16. 歐傑電子動能 .............................................................................................. 31 歐傑電子動能 .............................................................................................. 31 產生 X 射線光電子示意圖 ......................................................................... 32. 圖 3.17 圖 4.1 圖 4.2 圖 4.3 圖 4.4 圖 4.5 圖 4.6 圖 4.7 圖 4.8 圖 4.9 圖 4.10 圖 4.11 圖 4.12 圖 4.13 圖 4.14. 產生二次離子示意圖 .................................................................................. 33 實驗流程架構……………………………………………………………..33 膜厚計面板 .................................................................................................. 38 膜厚計儀器圖 .............................................................................................. 38 磁控濺鍍儀 .................................................................................................. 39 直流濺鍍示意圖 .......................................................................................... 40 自製磁光科爾儀 .......................................................................................... 41 磁光科爾儀實驗流程圖 .............................................................................. 41 布魯斯特角示意圖 ...................................................................................... 42 量測平面上不同角度的磁滯曲線示意圖 .................................................. 42 鐵磁共振儀 ................................................................................................ 43 鐵磁共振實驗量測流程圖 .......................................................................... 43 磁場與樣品法向量夾 90°............................................................................ 44 磁場與樣品法向量夾 0°.............................................................................. 44 共振磁場與線寬量測的方法 ...................................................................... 44. 圖 5.1 圖 5.2 圖 5.3 圖 5.4 圖 5.5 圖 5.6 圖 5.7 圖 5.8 圖 5.9 圖 5.10 圖 5.11 圖 5.12 圖 5.13 圖 5.14 圖 5.15 圖 5.16. 光電子束縛能與移動距離圖形 .................................................................. 46 XPS 訊號扣除 baseline 示意圖形 ............................................................... 47 50nm─Cu0% XPS ....................................................................................... 47 50nm─Cu14% XPS ..................................................................................... 48 50nm─Cu22% XPS ..................................................................................... 48 50nm─Cu31% XPS ..................................................................................... 49 50nm─Cu46% XPS ..................................................................................... 49 50nm─Cu57% SIMS 縱深分佈 .................................................................. 50 50nm─Cu57% SIMS 縱深分析(不包含鈷元素) ....................................... 50 SIMS 串連式碰撞示意圖 ............................................................................ 51 參考資料-氧化鎂/鈷鐵硼/氧化鎂退火後 X 射線繞射圖形 ...................... 53 參考資料-未退火 Co40Fe40B20 薄膜 X 射線圖形 ....................................... 53 基板 SiO2/Si XRD ........................................................................................ 54 50nm─Cu0% XRD...................................................................................... 54 50nm─Cu9% XRD...................................................................................... 54 50nm─Cu24% XRD.................................................................................... 55. 圖 5.17 50nm─Cu66% XRD.................................................................................... 55 圖 5.18 40nm-Cu0% AFM ........................................................................................ 56 圖 5.19 40nm-Cu15% AFM ...................................................................................... 56 VIII.

(7) 圖 5.20 40nm-Cu27% AFM ...................................................................................... 56 圖 5.21 40nm-Cu37% AFM ...................................................................................... 56 圖 5.22 40nm-Cu44% AFM ...................................................................................... 57 圖 5.23 圖 5.24 圖 5.25 圖 5.26 圖 5.27 圖 5.28 圖 5.29 圖 5.30 圖 5.31 圖 5.32 圖 5.33 圖 5.34 圖 5.35 圖 5.36 圖 5.37. 40nm-表面粗糙度與表面晶粒尺寸 vs 銅的比例 ...................................... 57 40nm-Cu0% MOKE ..................................................................................... 58 40nm-Cu15% MOKE ................................................................................... 58 40nm-Cu28% MOKE ................................................................................... 58 40nm-Cu37% MOKE ................................................................................... 59 40nm-Cu44% MOKE ................................................................................... 59 40nm-矯頑場 vs 銅比例 .............................................................................. 59 40nm-方正度 vs 銅比例 .............................................................................. 59 50nm-Cu0% MOKE ..................................................................................... 60 50nm-Cu14% MOKE ................................................................................... 60 50nm-Cu22% MOKE ................................................................................... 60 50nm-Cu31% MOKE ................................................................................... 61 50nm-Cu46% MOKE ................................................................................... 61 50nm-Cu50% MOKE ................................................................................... 61 50nm-Cu57% MOKE ................................................................................... 61. 圖 5.38 圖 5.39 圖 5.40 圖 5.41 圖 5.42 圖 5.43 圖 5.44 圖 5.45 圖 5.46 圖 5.47 圖 5.48 圖 5.49 圖 5.50 圖 5.51 圖 5.52 圖 5.53. 50nm-Cu61% MOKE ................................................................................... 61 50nm-Cu68% MOKE ................................................................................... 61 50nm-矯頑場 vs 銅比例 .............................................................................. 62 50nm-方正度 vs 銅比例 .............................................................................. 62 參考資料-Co40Fe40B20 矯頑場 vs 鈷鐵硼厚度 ........................................... 62 40&50nm-矯頑場 vs 鈷鐵硼的含量 ........................................................... 63 50nm-Cu0%磁滯曲線局部放大圖形 .......................................................... 64 40nm-表面平均粗糙度&矯頑場 vs 銅的比例 ........................................... 64 40&50nm-方正度 vs 銅的含量 ................................................................... 65 參考資料-方正度 vs 粒子尺寸 ................................................................... 66 參考資料-Co40Fe40B20 薄膜 TEM 剖面圖(a)10(b)20(c)30(d)40(e)50nm 66 40nm-Cu0% FMR .................................................................................... 67 40nm-Cu15% FMR ...................................................................................... 67 40nm-Cu28% FMR ...................................................................................... 67 40nm-Cu37% FMR ...................................................................................... 67 40nm-Cu44% FMR ...................................................................................... 68. 圖 5.54 40nm-共振磁場 vs 角度 .............................................................................. 68 圖 5.55 40nm-0°與 90°共振磁場 vs 銅比例 ........................................................... 69 圖 5.56 50nm-Cu0% FMR ........................................................................................ 69 IX.

(8) 圖 5.57 50nm-Cu14% FMR ...................................................................................... 69 圖 5.58 50nm-Cu22% FMR ...................................................................................... 70 圖 5.59 50nm-Cu31% FMR ...................................................................................... 70 圖 5.60 圖 5.61 圖 5.62 圖 5.63 圖 5.64 圖 5.65 圖 5.66 圖 5.67 圖 5.68 圖 5.69 圖 5.70 圖 5.71 圖 5.72. 50nm-Cu46% FMR ...................................................................................... 70 50nm-Cu50% FMR ...................................................................................... 70 50nm-Cu57% FMR ...................................................................................... 70 50nm-Cu61% FMR ...................................................................................... 70 50nm-Cu68% FMR ...................................................................................... 71 50nm-共振磁場 vs 角度 .............................................................................. 71 50nm-0°與 90°共振磁場 vs 銅比例 ........................................................... 72 40&50nm-飽和磁化強度 vs 銅的比例 ....................................................... 72 參考資料-飽和磁化強度 vs 鈷鐵硼厚度 ................................................... 73 參考資料-阻尼常數 vs 鈷鐵硼厚度-1 ......................................................... 74 50nm-阻尼常數 vs 鈷鐵硼含量-1 ................................................................ 75 40nm-阻尼常數 vs 鈷鐵硼含量-1 ................................................................ 75 40nm-表面平均晶粒尺寸&阻尼常數 vs 鈷鐵硼含量-1 ............................. 76. X.

(9) 表目錄 表格 3.1 電磁學公式 ................................................................................................ 20 表格 3.2 XPS 銅束縛能 ............................................................................................ 32 表格 3.3 XPS 鐵束縛能 ............................................................................................ 32 表格 3.4 XPS 鈷束縛能 ............................................................................................ 32 表格 4.1 50nm 鈷鐵硼銅薄膜製程參數 ................................................................... 37 表格 4.2 40nm 鈷鐵硼銅薄膜製程參數 .................................................................. 37 表格 4.3 膜厚計靶材參數 ........................................................................................ 38 表格 5.1 各個元素的靈敏度因子 ............................................................................ 46 表格 5.2 表面元素比例-Cu0% .................................................................................. 47 表格 5.3 表面元素比例-Cu14% ................................................................................ 48 表格 5.4 表面元素比例-Cu22% ................................................................................ 48 表格 5.5 表面元素比例-Cu31% ............................................................................... 49 表格 5.6 表面元素比例-Cu46% .............................................................................. 49 表格 5.7 SIMS 縱深蝕刻參數 .................................................................................. 51. XI.

(10) 第一章緒論 1-1 研究動機 近年來與鈷鐵硼薄膜相關的研究非常多,2002 年日本 Sony 公司發表磁性隨 機存取記憶體(Magnetic random access memory,MRAM)製造技術,使用非結晶 CoFeB 作為磁穿隧效應的自由層,降低儲存與讀取時的失真情形[1];2005 年文獻 研究以 CoFeB 作為穿隧磁阻的自由層和固定層,CoFeB/MgO/CoFeB 穿隧磁阻經 過退火處理後,在室溫下磁阻變化率高達 230%[2];鈷鐵硼是一種具有高磁矩、低 矯頑場的軟鐵材料,並且有相當高的自旋極化率,這些特性使它廣泛地運用於自 旋電子元件上,例如磁性隨機存取記憶體以及磁感應器(magnetic sensor)、非揮發 性邏輯元件(nonvolatile logics)、磁感應器(magnetic sensor)以及硬碟(hard disk)[3]。 隨著科技的進展,在不久的將來,磁阻讀頭或磁性記憶體的反應時間將達到 奈秒等級,甚至更快的層級,在如此高速的反應時間內,動態磁化過程會被抑制 磁矩移動的阻尼效應強烈的影響[4],為了瞭解電子元件受阻尼效應影響的程度, 我們從蘭道-利佛席茲吉爾伯特方程式(Landau-Lifshitz Gilbert equation)中獲得的 阻尼常數(damping constant)窺知一二。 然而到目前為止,鈷鐵硼薄膜參雜銅的效應並未被討論過,本篇論文,我們 將使用磁光科爾儀以及鐵磁共振儀研究共濺鍍鈷鐵銅硼薄膜,系統化的改變銅參 雜比例,討論銅參雜比例對矯頑場、方正度以及阻尼常數的影響。. 1.

(11) 1-2 文獻回顧 1.鈷鐵硼 vs 穿隧磁阻 使用氧化鎂作為交換層,並以鈷鐵硼作為自由層與固定層的自旋閥式穿隧 磁阻,在氧化鎂與鈷鐵硼間的磁穿隧介面,於室溫下有一極高的磁電阻比值,自 此,鈷鐵硼開始備受注目,藉由高解析穿透式電子顯微鏡(high 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HRTEM)分析樣品微觀結構,從圖 1.1 樣品剖面 圖(a)顯示磁穿隧界面非常清晰且平滑,並從圖 1.1 (b)瞭解鈷鐵硼確實為非結晶態 (amorphous),其中些微的結晶行為可能來自於高溫退火處理(360℃,2 小時),另外 成長於鈷鐵硼上的氧化鎂出現良好的結晶態;將多層膜樣品分別在低溫與室溫量 測磁阻比例,從圖 1.2 顯示在低磁場(150Oe)的磁阻比值為 230%[2]。. 圖 1.1 高解析穿透電子顯微鏡剖面圖 (a)Ru/Ta/CoFeB/MgO/CoFeB/Ru/CoFe/PtMn/Ta(b)CoFeB/MgO/CoFeB[2]. 圖 1.2 低溫與室溫的磁阻變化[2] 2.

(12) 2.鈷鐵硼 vs 阻尼常數 鐵磁材料的阻尼常數是非常重要的材料特性,影響磁性記憶體達到高速磁化 強度開關(magnetization switch )的可能性,此外,降低磁矩反轉過程中關鍵電流 密度的大小[5]。 使用鐵磁共振儀量測各個角度下的共振頻譜,將不同角度的共振磁場代入朗 道-利佛席茲-吉爾伯特方程式,作數值擬合解出阻尼常數,得到鈷鐵硼薄膜在各 種不同組成成分下的阻尼常數,其中從圖 1.3 得到 20nm 的Co40 Fe40 B20 的阻尼常 數約為 0.0035[5]。. 圖 1.3 不同比例下的鈷鐵硼的阻尼常數[5]. 阻尼效應的來源,可分為固有阻尼(intrinsic damping)以及非固有阻尼 (extrinsic damping),固有阻尼指材料內原子受頻率、溫度以及渦電流效應等環境 因素影響材料阻尼的大小,而非固有阻尼則是受材料結構缺陷、異質交接面以及 包含的物質影響阻尼常數[4]。 3.鈷鐵硼 vs 結構 鐵鈷合金(Fe65Co35)參雜硼元素觀察結構與矯頑場的變化,圖 1.4 X 射線繞射 儀實驗數據顯示,硼參雜比例為零時,鐵鈷合金塊材的結晶結構為體心立方晶格 (body central cubic),X射線繞射角度出現在 2θ = 45°,從圖 1.5 顯示鈷鐵硼合金 薄膜矯頑場大小約為 70Oe;當硼參雜比例在 4-10%範圍內,鈷鐵硼薄膜自然的形 成非結晶狀態,其矯頑場亦隨之降低,形成軟鐵材料[8]。實驗室鈷鐵硼合金為 Co40 Fe40 B20 ,從X射線繞射儀數據顯示材料結構為非結晶。 3.

(13) 圖 1.4 鐵鈷合金參雜不同比例硼的 X 射線繞射頻譜[6]. 圖 1.5 鐵鈷合金參雜不同比例硼的矯頑場大小[6]. 分析材料結構時,依據材料中具有週期排列區域的尺寸大小來界定,可區分 為單晶(single crystal)、多結晶(polycrystalline)以及非結晶(amorphous)三種類型, 週期排列區域代表原子或分子在材料內有規律性的排列,可表示為原子或分子間 有長程對稱(long range symmetry)的性質;非結晶材料僅有數個原子或分子呈現規 律排列,多結晶材料則是有數十到數百個原子或分子週期性的排列,整個材料可 區分成多個尺寸不相同的局部規律排列,且每個區域排列方向並不一致,理想的 單晶材料為整個材料空間皆呈現周期性排列[7],圖 1.6 為三種結構類型的示意圖 形。 4.

(14) 圖 1.6 (a)單晶(b)多結晶 (c)非結晶材料原子或分子排列示意圖[8]. 5.

(15) 第二章磁性理論 2-1 磁性的來源 物質由原子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從古典力學的角度,一載流線 圈磁偶極矩μ = Ia,帶負電的電子繞著原子核作週期性運轉時,可視為一載流線 圈;磁偶極矩大小與質量 m 成反比,因為質子和中子質量比電子大許多,故討論 物質磁性時,主要從電子的磁矩來決定。 1.電子軌道磁矩 (orbital magnetic moment) 從古典力學出發,如圖 2.1 電子繞著原子核作圓周運動,其電子軌道磁矩為: 1 current. 𝑒. 𝑒𝜔. 𝑇. 2𝜋. I=− =−. e. + r. 2 angular momentum L = me 𝑟 2 𝜔 ⇒ magnetic moment μ = Ia = −. 𝑒𝜔 𝑟 2 2. 圖 2.1 電子繞核運動示意圖. =−. 𝑒𝐿 2𝑚 𝑒. ,負號代表μ和𝐿方向相反,其中 e. 為電子電量、𝑚𝑒 為電子質量。 磁矩可表示為μ = −γL,γ是旋磁比(gyromagneticratio),比較古典的磁矩大小,得 到電子軌道旋磁比γ = e 2m。 引入量子力學觀點,軌道角動量 L =. ℓ(ℓ + 1)ℏ,ℓ是軌道角動量量子數,ℏ是. 普朗克常數,角動量 L 代入磁矩得到: 𝜇ℓ =. ℓ(ℓ + 1). 𝑒ℏ = 2𝑚. ℓ(ℓ + 1)𝜇𝐵. 其中波耳磁元𝜇𝐵 = eℏ 2m 是物質磁矩的最小單元。綜合上述討論,獲得電子軌 道磁矩 μℓ = −g ℓ. 𝜇𝐵 ℏ. L ,其中g ℓ 為電子軌道磁矩朗德因子(Land factor)。. 6.

(16) 2.電子自旋磁矩 (spinmagnetic moment) 電子擁有本質自旋角動量,其自旋角動量量子數s = 12,類比電子軌道磁矩形 式,得到電子具有本質自旋磁矩μs = −. 𝑒 𝑚. 𝑒. S = γS,電子自旋磁矩旋磁比γ = − 。 𝑚. μs = γS = −g s. 𝜇𝐵 S ℏ ℏ. 其中g s = 2為電子自旋磁矩朗德因子(Land factor),S = ± 為電子自旋角動量,將 2. 兩者代入上式,得到電子自旋磁矩的量值 μs = 𝜇𝐵 。 3.原子磁性 原子磁性來自原子內的電子,當原子為多電子時,電子之間作軌道-自旋耦合 (orbital-spin coupling)產生總角動量 J,總角動量是電子軌道角動量 L 以及自旋角 動量 S 組成,即J = L + S,總角動量對應的總磁矩: μ = γJ = −g. 𝜇𝐵 J ℏ. 其中 g 為朗德因子(Land factor)[9] g=1+. j j + 1 + s s + 1 − ℓ(ℓ + 1) 2j(j + 1). 其中 j 為總角動量量子數,s 為自旋角動量量子數,ℓ是軌道角動量量子數,過渡 性金屬元素磁性來自於 3d 軌域中的非局域性電子(delocalized electrons),並未被 束縛於軌道上,因此磁性來源為電子自旋磁矩,即 g ≈ 2。. 2-2 磁性物質的分類 物質的磁化強度定義為單位體積內的磁矩多寡,M =. i μi. V. ,單位為 A/m。施. 加外磁場 H 於磁性物質,磁化強度和外磁場的關係為 M = χH,其中χ是物質的磁 化率(magnetic susceptibility)。 7.

(17) 根據磁化率χ量值以及符號,將物質區分為五種類型: 1.反磁性 (diamagnetism) 反磁性磁化率是一極小的負值,僅約-10-5,負號表示在外磁場中,磁化強度 與磁場方向相反。反磁性來源是冷次定律,當物質處於外磁場時,磁通量發生改 變,依據電磁感應定律,物質產生一感應電動勢抵抗磁通量變化;所有物質皆具 有反磁性,只是反磁性量值太微小(-10-5),若物質有其他磁性,反磁性效應會被 掩蓋掉。磁化率χ不隨溫度改變,圖 2.2 (a)為反磁性物質外加磁場 H 與磁化強度 M 關係圖。 2.順磁性(paramagnetism) 順磁性磁化率大於 0,量值約 10-3~10-5,與反磁性一樣屬於弱磁性物質,不 同的地方是,順磁性磁化方向與磁場方向相同。順磁性源自於原子內未成對電子 使原子具有磁矩,各別原子磁矩不為零,但整體而言,各個原子磁矩排列方向不 相同,總效應物質淨磁矩仍為零;施加一外磁場於順磁性物質,原子磁矩順著外 磁場排列,而有淨磁矩。順磁性磁化率受熱擾動影響,磁化率隨著溫度升高而下 降,圖 2.2 (b)為順磁性物質外加磁場 H 與磁化強度 M 關係圖。 M. M (c). (b). H. H. (a) 圖 2.2 外加磁場與磁化強度關係圖 (a)反磁性(b)順磁性(c)鐵磁性. 3.鐵磁性(ferromagnetism) 鐵磁性磁化率是一極大的正值,約為 106,微弱磁場即使磁化強度 M 達飽和。 鐵磁性元素僅存在於 3d 過渡元素和 4f 稀土元素,原子磁矩間有強烈的交互作用, 8.

(18) 使磁矩朝著相同方向排列。鐵磁性磁化率隨溫度改變,遵守居禮-外斯定律(The Curie – Weiss Law),當溫度高於居禮溫度(Curietemperature)時,熱擾動效應大於 磁矩間作用力,故物質轉為順磁性。鐵磁性的特性為自發磁化與磁滯現象,從圖 2.2 (c)可瞭解鐵磁性物質外加磁場 H 與磁化強度 M 的關係。 4.反鐵磁性(antiferromagnetism) 反鐵磁性磁化率與順磁性一樣,是一極小的正值,約為 10-3~10-5。兩者的差 異在於,反鐵磁性在尼爾溫度(Neeltemperature)以下,相鄰磁矩自發性的反平行排 列,施加一外磁場於反鐵磁性物質,由於磁矩反平行耦合,產生的淨磁矩比順磁 性小;當溫度高於尼爾溫度時,熱擾動破壞磁矩間的耦合,使磁矩凌亂的排列, 此時反鐵磁轉變為順磁性。 5.亞鐵磁性(ferrimagnetism) 亞鐵磁性巨觀現象與鐵磁性相同,磁化率為一正值,最高可達 103,具有磁 滯現象;微觀來看,原子間磁矩呈反平行排列,但反方向的磁矩大小不同,互相 抵消後仍有淨磁矩。與鐵磁性一樣,當溫度高於居禮溫度時,因為熱擾動破壞磁 矩間的耦合,從亞鐵磁性轉變為順磁性。 圖 2.3 為各種磁性物質其材料內部磁矩排列方式的示意圖形:. 反磁性. 順磁性. 鐵磁性. 成對電子,無永久磁矩 未成對電子,有永久磁. 反鐵磁性. 亞鐵磁性. 矩. 圖 2.3 各種磁性物質內部磁矩排列示意圖 9.

(19) 2-3 磁性物質的特性 1.磁區理論 鐵磁性物質由許多永久磁化的區域(domain)構成,每個區域內的原子磁矩彼 此強烈的耦合下,皆朝向相同方向排列,即使沒有外加磁場每個磁區仍具有飽和 磁化量,此現象稱為自生磁化(spontaneous magnetization),一般而言,磁區尺寸 介於數微米至 1 毫米之間,磁區內含有數百萬個磁矩,磁區之間隔著一層數十奈 米厚的磁區壁(domain wall)。 從能量的觀點說明產生磁區的原因,產生磁區是為了降低鐵磁物質的總磁能, 假設鐵磁物質內部的磁矩皆指向同一個方向,則材料外部有一蔓延整個空間的靜 磁場,使物質擁有一龐大的靜磁能(magnetostatic energy),為了降低靜磁能,鐵磁 物質自然地區分成兩塊磁矩方向相反的區域,減少物質的靜磁能;除了考慮靜磁 能之外,磁性物質還有交換能、磁晶各向異性能以及磁彈性能等能量需要考慮, 當物質在內部區分出兩個磁矩方向相反的磁區,雖然降低靜磁能,卻增加物質的 交換能,因此,磁區分布是各種磁能之間作高低消長,排列出總磁能最低的狀態。. 圖 2.4 鐵磁材料產生磁區示意圖(a)單磁區 (b)雙磁區 (c)四磁區[10]. 總結上述說明,從圖 2.4 可以瞭解鐵磁材料為了降低系統總磁能,達到最低 能量而產生多磁區的過程,其中圖 2.4 (c)顯示磁區間磁矩的排列方向多為 90°或 是 180°的夾角。. 10.

(20) 2. 磁能 磁性物質的總能量 Etot 可表示為以下五種能量的總和:. Etot = Eex + Ea + Ed + Ez + Eλ (1)磁交換能 (Eex ,magnetic exchange energy) Eex = −Je Si ∙ Sj Si 和Sj 為兩相鄰原子的自旋磁矩,Je 是交換能積分常數,鐵磁性物質的交換常數 Je > 0,表示相鄰兩磁矩平行排列時具有最低的磁交換能,反鐵磁性物質的交 換常數 Je < 0,當兩磁矩反平行排列擁有最低的交換能 (2)磁晶異向性能 (Ea ,magnetocrystalline anisotropy) 磁化強度沿著易磁化晶軸有最低的磁晶異向性能 (3)靜磁能(Ed , magnetostatic energy) 1 Ed = μ0 NVM 2 2 N 是退磁化因子、V 為材料體積、M 為磁化強度,μ0 為真空的磁導率;靜磁能 為自生磁能,磁矩在表面累積磁核(surface magnetic charge)產生退磁場 (demagnetizing field)與本身磁矩作用,靜磁能大小與材料幾何形狀有關, 當磁化強度沿著樣品表面排列能降低靜磁能 (4)黎曼能(Ez ,Zeeman energy) Ez = −μ ∙ H 黎曼能為磁矩與外磁場作用產生的能量,磁矩與磁場同向會降低此能量,而方 向相反時黎曼能將上升;為了降地總磁能,施加磁場於鐵磁物質時,磁區會移 動至總磁能最低的位置,則沿著磁場方向的磁區將會增大,反之亦然。 (5)磁彈性能(Eλ ,magnetoelastic anisotropy energy) 磁致伸縮為磁化時晶格尺度產生變化,造成晶格內有一彈性應力,當磁矩同向 排列時,會降低磁彈性能。. 11.

(21) 3.磁區壁的類型 磁矩排列方向相反的兩磁區,其間隔著一層磁區壁,磁矩翻轉是連續的過程, 因此,磁區壁是不同方向磁矩間的過渡層,通常磁矩翻轉經過 90°或 180°的角位 移;磁區壁的寬度取決於兩種相對的能量,分別為交換能以及磁晶異向能,兩者 彼此抗衡盡可能達到最低能量狀態;磁交換能 E = −2JS1 ∙ S2,磁矩同向排列時能 量最低,且造成較寬的磁區壁;單軸磁晶異向能Ek = k u sin2 θ,磁矩沿著晶軸排 列時能量最低,易形成較薄的磁區壁;綜合兩者能量,磁區壁寬度δ ∝. A Ku. ,其. 中 A 為交換能常數,K u 為異向性常數[11]。 (1)布洛赫壁( Bloch wall ) 若樣品屬於塊材類型,即材料尺寸比磁區壁寬度大很多時,磁區壁類型主要 為布洛赫壁,其磁矩翻轉方式是在磁區壁平面上作漸進的翻轉,磁矩旋轉過程在 樣品表面產生磁核,如圖 2.5 所示。. +. +. +. +. +. 圖圖 2.6 布洛赫壁磁矩翻轉示意圖[12]. 圖 2.5 布洛赫磁區壁產生磁核示意. (2)尼爾壁 (Neelwall) 當材料厚度較薄時,磁區壁類型轉為尼爾壁,在有限的厚度內作磁矩轉向, 其翻轉的方法是沿著磁區壁平面作翻轉,磁矩旋轉過程在樣品內部產生磁核,以 降低表面磁核產生的靜磁能,如圖 2.7 所示。. 12.

(22) +. +. +. +. 圖 2.7 尼爾磁區壁產生磁核示意圖. 圖 2.8 尼爾壁磁矩翻轉示意圖. 4.磁滯曲線 Hysteresis 磁化過程中,施加一磁場於鐵磁物質,其磁矩感受到一力矩,使磁矩朝著外 磁場方向旋轉,持續增大磁場強度,則鐵磁物質內的磁矩方向將趨於外磁場方向, 最後與外磁場方向相同,此時鐵磁物質擁有最大的磁化量,稱為飽和磁化強度 Ms; 當降低磁場至零時,因為鐵磁物質的特性,其磁化強度並未為零,此時,材料內 剩餘的磁化強度稱為殘磁 Mr,鐵磁性物質磁化強度,不僅與外磁場強度有關,也 與原先的磁化情形有關,當去除外磁場後磁化強度仍保持原本狀態,此為磁滯現 象;若繼續給予一反向磁場,當感應磁化強度降為零時,此時外加磁場強度稱為 矯頑場 Hc;磁化過程的描述可用圖 2.9 表示。 M 𝐌𝐬 𝐌𝐫 𝐇𝐜. H. 圖 2.9 磁滯曲線. 13.

(23) 從磁滯曲線可獲得磁性材料的特性,例如:矯頑場、方正度、飽和磁場以及 殘磁;矯頑場為磁矩轉向時所對應的外加磁場強度,即磁化強度由正向轉至負向 或從負向轉至正向時施加的外磁場強度,即圖 2.9 橫軸的截距;飽和磁場是指磁 化強度達飽和時,對應的外加磁場強度;殘磁是外加磁場為零時,對應到的磁化 強度,即圖 2.9 縱軸的截距;方正度的定義是殘磁除以飽和磁化強度,其大小介 於 0~1 之間,方正度可描述磁滯曲線方正的程度以及磁化過程的形式。. 2-4 磁異向性 磁性物質的磁化難易程度與方向而異[13],磁性系統內在能量不僅與磁化強度 量值有關,也和磁化強度的方向有關聯,能量隨著磁化方向改變的稱為磁異向能。 以下將討論三種常見的磁異向性: 1.磁晶格異向性(Magneto Crystalline Anisotropy) 磁晶異向性影響電子自旋與軌道的耦合,由於電子軌道與材料結構有關,受 到材料內結晶的限制,磁矩偏好沿著晶軸排列,使鐵磁材料內存有容易磁化的方 向,稱為磁易軸。 (1)立方晶體(cubic crystal) cubic 磁晶異向能Ecrys = K 0 + K1 α12 α22 + α12 α23 + α22 α23 + K 2 α12 α22 α23 + ⋯ ⋯. K i 是磁晶異向性常數,αi 是磁化強度與座標軸間的方向餘旋,如圖 2.10 所示。. 圖 2.10 磁化強度與直角座標軸間的方向餘旋[14] 14.

(24) 鐵與鎳皆是立方晶體,鐵為體心立方晶體(bcc),鎳為面心立方晶體(fcc),由於結 構的差異造成磁異向性常數不同,鐵與鎳的磁易軸與磁難軸恰好相反;從圖 2.11 與圖 2.12 鐵磁物質的表面能量以及磁滯曲線圖形,可以直接瞭解鐵與鎳結構上的 差異。 (2)六方晶體(hexagonal crystal) cubic 磁晶異向能Ecrys = K 0 + K1 (α12 + α22 ) + K 2 α12 +α22. 2. + ⋯⋯. 鈷為立方晶體對應的磁晶異向能為圓柱對稱,常溫下其磁易軸為[0001]。. 圖 2.11 (a)鐵 (b)鎳 (c)鈷表面能量圖[14]. 圖 2.12 (a)鐵 (b)鎳 (c)鈷磁滯曲線[14]. (3)鐵鈷合金(Fex Co1−x ) 改變鈷參雜於鐵的比例,觀察到隨著鈷濃度增加磁易軸從[100]轉變至[001], 並從圖 2.13 鐵鈷合金磁滯曲線觀察到,鐵鈷合金磁異向性相較於塊材鐵或鈷較微 弱,其中鈷鐵參雜比例相同的Co50 Fe50 合金,磁易軸在[111]。 15.

(25) 圖 2.13 鐵鈷合金磁滯曲線[14]. 2.形狀異向性(Sharp Anisotropy) 非球狀材料的磁化難易方向受樣品幾何形狀影響,造成此現象的原因是,施 加外磁場於樣品時,內部產生去磁場( demagnetizing field)導致磁性材料內磁感應 分布不均勻,其中去磁場與樣品幾何形狀有關Hdemag = −𝒩M,𝒩為去磁化因子, 在材料內的去磁場能Edemag = −. 1 2. μ0 Hd ∙ Md3 r。. 對於面積無限大的薄膜,去磁化因子可表示為[14] 0 𝒩= 0 0. 0 0 0. 0 0 1 1. 將去磁化因子代入去磁場能公式,得到Edemag = μ0 M 2 cos 2 θ,當θ = 90°時有最 2. 小的能量,表示薄膜形狀異向性使得易磁化方向在薄膜表面。. 16.

(26) 第三章實驗方法的理論基礎 3-1 磁光科爾效應(Magneto optics Kerr effect,. MOKE). 磁光科爾效應依據磁化強度的指向,可區分為下列三種類型,如圖 3.1 所示:. M M. M (a). (b). (c). 圖 3.1 (a)極向(b)縱向(c)橫向磁光科爾效應示意圖. 1.極向科爾磁光 (polar MOKE) 磁化強度方向垂直於樣品表面,若樣品有垂直磁化,可從 PMOKE 量測出來。 2.縱向科爾磁光 (longitudinal MOKE) 磁化強度方向平行於樣品表面以及光的入射面。 3.橫向科爾磁光 (transversal MOKE) 磁化強度方向平行於樣品表面,但垂直於光的入射面。 本篇論文以縱向磁光科爾效應測量樣品的磁滯曲線,縱向磁光科爾效應為光 與磁場在磁性物質中的交互作用,一線偏振光入射至磁性物質時,物質的介電常 數張量隨著外加磁場改變,導致反射光轉變為橢圓偏振光。 說明磁光柯爾效應原理之前,先討論光的偏振性以及複數折射率,以助於了 解磁光科爾效應的理論。. 17.

(27) 3-1-1 光的偏振 (polarization) 光的偏振分為線偏振、圓偏振以及橢圓偏振,其中線偏振光可以分解為左旋 光𝛔-和右旋光𝛔+的疊加;如圖 3.2 表示,線偏振光為𝛔-與𝛔+的線性疊加。 𝛔+. 𝛔-. 圖 3.2. 3-1-2. 線偏振光分解. 複數折射率 (complex refractive index). 光與物質交互作用後的現象,可從複數折射率 m來討論; m = n + ik,實部 n 稱為折射率,其表示光在物質中的傳播速度,虛部 k 為消光係數(extinction coefficient),表示電磁波被物質吸收或散射的程度。 折射率n = c vp ,其中 c 是真空中的光速,vp 是在物質中光的相速度,由於在 物質中左旋光和右旋光的相速度不相同,反射後兩者出現一相位差,使反射光與 入射的線偏振光夾一ϕ角,如圖 3.3 所示。 −. −. ω. +. c ω. ς :E = Acos kz − ωt − Asin kz − ωt = Acos +. ς :E = Acos kz − ωt + Asin kz − ωt = Acos. n=. c vp. =c. c. −. n z − ct +. n z − ct. ω. ,其中 k 為波數,ω為角頻率,並假設 n =. −. E = Acos +. E = Acos. ω c ω c. nz − ct − nz − ct +. ω 2c ω 2c. −. +. (n − n )z − Asin −. +. (n − n )z + Asin. + Asin. −. +. ω. +. c ω. −. EY = EY + EY = 2Acos. c. ω c ω c. nz − ct. cos. nz − ct. sin. 18. c ω c. −. n z − ct +. n z − ct. n +n 2. nz − ct − nz − ct +. ω. +. −. +. −. (n − n )z. 2c ω. (n − n )z. 2c. 代入三角函數和差化積公式,得到 Ex = Ex + Ex = 2Acos. ω. −. +. k. − Asin. ω 2c ω 2c. +. −. +. −. n −n n −n. z z.

(28) ⟹ tanϕ =. EY EX. = tan. ω 2c. ⟹線偏振光旋轉ϕ =. −. +. (n − n )z ω 2c. +. n −n. −. z. 𝛔𝛔+ ϕ. 圖 3.3. 線偏振光分解. 消光係數 k代表光在物質中散射的程度,為了瞭解 k對光的影響,我們簡化情 形為,𝛔−和𝛔+的折射率 n 皆相同;依據消光係數的意義,當 k愈大,表示光被物 質散射的程度愈高,也就是反射光的強度較小,反之亦然;若物質中𝛔−和𝛔+的消 光係數不相同,則𝛔−和𝛔+反射光強度不相同,由圖 3.4 可知,消光係數的不同, 使線偏振光轉變為橢圓偏振光。 橢圓偏振光. 𝛔+ 𝛔-. (a) 圖 3.4. 𝛔+. 𝛔-. 𝛔-. 𝛔+. (b). (c). (d). 左旋光與右旋光各轉(a)0°(b) 45°(c) 90°的合向量示意圖(d)橢圓偏振光. 一般情況,左旋光𝛔−和右旋光𝛔+的折射率 n 以及消光係數 k皆不相同,綜合 上述的情形,線偏振光照射在物質時,由於光與物質的交互作用,反射光為橢圓 偏振光,而且橢圓偏振光與原入射光有一偏轉的ϕ角。. 19.

(29) 3-1-3 菲涅耳方程式(Fresnel equation) 根據 Maxwell 以及物質方程式,推導出電磁波在物質中傳遞時的表示式: 表格 3.1 電磁學公式. Maxwell 方程式(CKS 制). 物質方程式. ∇‧D = 4πρ ∇‧B = 0. D = εE B = μH ⋯ 3 − 3. 4π 1 ∂D ∇× H= J+ ⋯⋯⋯ 3 − 1 c c ∂t 1 ∂B ∇× E =− ⋯⋯⋯ 3 − 2 c ∂t (3-2)式兩邊同乘∇ ×. 1 ∂∇× B ⋯ ∂t. ⇒ ∇ × ∇ × E = ∇ ∇‧E − ∇2 E = − c. (3-1)、(3-3)代入(3-4)⇒ ∇ ∇‧E − ∇2 E = −. 1 ∂∇× H c. ∂t. =−. 1 ∂2D c 2 ∂t 2. ⋯ 3 − 5 (設 μ ≈ 1). 假設入射光電場為 ω. E r, t = E0 eik ‧r −iωt = E0 ein c k ‧r −iωt 代入(5)式 ω 2 ) E c. ⇒ ∇ ∇‧E − ∇2 E ≈ −∇2 E = ε(. ω 2 ) E = 0⋯⋯ 3 − 6 c. ⇒ ∇2 E + ε(. 由 3 − 6 式,得到菲涅耳方程式(Fresnel equation) n2 Ι − ε − n: n ‧E = 0 ⋯ ⋯ 3 − 7 其中Ι為單位矩陣,(n: n)ij=ni nj 是折射率在不同方向的分量。 根據上述的推導,由菲涅耳方程式可獲得 1.材料中的折射率 2.材料中傳播的電場. Det n2 Ι − ε − n: n = 0 n2 Ι − ε − n: n ‧E = 0. 20. 3−4.

(30) 3-1-4 介電理論 磁光科爾現象可以從介電張量ε來解釋,依據電磁學理論物質中的電位移 (electric displacement)D = εE,然而光與磁性物質在外加磁場作用下,介電 張量ε轉變為磁化強度 M 以及外加磁場 H 的函數,此時電位移 D 可以表示為 Di =. εij (M, H)Ej j. 展開電位移,得到Di = εij Ej + εijk Ej Mk + εijk Ej Hk + ⋯,第一項是一般非磁性 物質的光學現象,第二項是磁光科爾效應,第三項代表磁光法拉第效應。 以下舉例說明,並考慮樣品為均勻的磁性物質,當外加磁場垂直於樣品表面, 即為極向科爾磁光效應,圖 3.5 為 PMOKE 的示意圖 ,磁化強度 M 平行於 z 軸, 電磁波在物質中的形式為: Z. k∥z軸. n = nx , ny , nz = (0,0, n) Y -. X M. 圖 3.5. εxx ε = −εxy 0. εxy εyy 0. 0 0 εzz. PMOKE 示意圖. 將 PMOKE 的介電張量代入菲涅耳方程式 3 − 7 ,解出折射率 n 以及本徵波向量E0 : n2 − εxx εxy 0. −εxy n − εyy 0 2. 0 =0 0 n2 − εzz − n2. 由於均勻物質的對稱性,故εxx = εyy 且εyx = −εxy,代入行列式並展開,得到: −εzz n2 − εxx. 2. + ε2xy = 0. ⇒ n2 − εxx. 2. = −ε2xy. ⇒ n2 = εxx ± iεxy = n2± 將折射率代回菲涅耳方程式,找出本徵波向量E0 :. 21.

(31) ± iεxy εxy 0 ⇒. −εxy ± iεxy 0. 0 E0x E 0 ‧ 0y = 0 E0z −εzz. E0x −1 ‧ E = 0 且E0z = 0 ±i 0y. ±i +1. 1 1 E0x ⇒ E = ( ) 0y 2 ±i ⇒ 物質中的電場為 E± r, t =. ω. 1 2. (x ± iy)ei c (n ± ‧r)−iωt ,其中n2± = εxx ± iεxy ,. 從電場形式瞭解,鐵磁物質中沿著磁化強度 M 方向傳遞的線偏振光,分解為兩 個旋轉方向相反的圓偏振光,即左旋光和右旋光。 以下討論縱向磁光科爾效應,考慮均勻物質在外加磁場中,其磁化強度方向 平行於 y 軸,並且平行於入射面,如圖 3.6 所示為 LMOKE 的示意圖形: Z. n = nx , ny , nz = (0, nsinθ, ncosθ) Y -. X. εxx 0 εxz ε1 0 ε2 0 εyy 0 = 0 ε1 0 −ε2 0 ε1 −εxz 0 εzz. ε=. M. 圖 3.6. LMOKE 示意圖. 將 LMOKE 的介電張量代入菲涅耳方程式 3 − 7 n2 − ε1 ⇒ 0 −ε2. 0 n cos θ − ε1 −n2 sinθcosθ 2. 2. ε2 −n sinθcosθ = 0 n2 sin2 θ − ε1 2. 行列式展開,整理得到ε1 n4 − 2ε1 + ε22 cos2 θ n2 + ε1 ε12 + ε22 = 0 將上式代入ax 2 + bx + c = 0的公式解中,得到n2 ≈ ε1 ± iε2 sinθ ω. ⇒ 物質中的電場為 E± r, t = E± ei c (n ± ‧r)−iωt,其中n2± ≈ ε1 ± iε2 sinθ,由電場 形式瞭解,在物質中光分解為兩個旋轉方向相反的圓偏振光。. 22.

(32) 3-2 鐵磁共振 鐵磁共振現象是鐵磁物質內的磁矩μ,在外磁場H的作用下感受到磁力矩τ, 使磁矩沿著特定軸作進動,若不考慮阻尼效應,則磁矩以拉莫耳頻率 (Larmor frequency)作進動,與此同時,傳輸微波訊號於鐵磁物質,當微波頻率與進動頻 率相等時,磁矩將吸收能量產生共振,此即鐵磁共振。從能量觀點出發,磁矩在 外磁場中產生黎曼效應(Zeeman effect) Ez = −μ ∙ H,造成系統能階分裂,如果 輸入的電磁波能量與能階差相等,則系統會吸收能量產生共振行為。如圖 3.7 所 示,電子自旋磁矩 μs = μB ,磁場造成的能階差∆E = 2μB H = 振型為輸入的電磁波頻率f =. 圖 3.7. ∆E h. =. eH 2πm e. ehH 2πm e. ,若要產生共. ,即拉莫耳頻率。. 自旋磁矩於外加磁場下能階分裂示意圖[16]. 以下從古典角度解釋鐵磁共振原理,帶有磁矩μ的原子在外加磁場下會受到 一力矩σ作用,力矩可以表示為 σ=μ× H 其中,原子的磁矩μ也可以表示為μ = −γJ,並且從牛頒定律得到角動量與力矩 的關係σ = dJ dt,整理上述公式後,獲得磁矩在外加磁場中的運動方程式, dμ = −γμ × H dt 從方程式的數學形式,我們瞭解磁矩在外加磁場的運動行為是磁矩以外加磁 場為軸心作頻率為 f 的進動(precession),其中進動頻率 f = 23. γH 2π. ,考慮電子自旋.

(33) 磁矩γ = −. e me. ,代入得到進動頻率為28GHzT −1 ,落在微波 X 波段。. 由上述的討論,我們可以用進動的概念理解鐵磁共振現象,接著我們引入新 的物理量磁化強度M取代磁矩μ,磁化強度(Magnetization)定義為單位體積的磁 μ. 矩 M = 。將M取代μ後,我們得到磁化強度在外加磁場作用下的運動形式, V. dM = −γM × H dt 得到不考慮阻尼效應的朗道-利佛席茲方程式(Landau-Lifshitz equation,簡稱 為 LL 方程式)。 材料內磁矩與外加磁場交互作用下,產生一等效磁場Heff ,導致共振頻率與 拉莫耳頻率相比產生一偏移量,若材料為單軸(uniaxial)磁晶體,等效磁場的大 小與方向可以使用 LLG 方程式求解,以下從古典力學出發,求出共振頻率的數值: 方便起見,如圖 3.8 以球坐標分量(r, θ, φ)表示磁化強度M以及等效磁場[17]: z Mx = Msinθcosφ My = Msinθsinφ Mz = Mcosθ. θ. y. M. Hφ. φ Hθ. x. HM. HM = Hx sinθcosφ + Hy sinθsinφ + Hz cosθ Hθ = Hx cosθcosφ + Hy cosθsinφ − Hz sinθ Hφ = −Hx sinφ + Hy cosφ. 圖 3.8 磁化強度球坐標示意圖 dM. 代入. dt. = −γM × H,並視磁化強度的量值固定,得到θ 和 φ分量的運動方程式 θ = γHφ ⋯⋯ 3 − 8 φsinθ = −γHθ. 當系統處於熱力平衡時,等效磁場的大小可從單位體積能量 E 獲得 HM = −. 24. ∂E ∂M.

(34) 平衡時,等效磁場的指向(θ0 , φ0 )可由下式獲得 Eθ =. ∂E ∂θ. = 0;Eφ =. ∂E ∂φ. =0. 討論非平衡狀態,磁化強度稍微偏移平衡位置,此時,θ和φ分量上的等效磁場不 為零,且與磁化強度 M 有交互作用 Hθ = −. Eθ M. ;Hφ = −. Eφ Msin θ. ⋯⋯ 3 − 9. 若從平衡位置偏移的量非常微小,即δθ和δφ非常小,可將能量展開成δθ和δφ的 線性疊加 Eθ = Eθθ δθ + Eθφ δφ;Eφ = Eφθ δθ + Eφφ δφ ⋯ ⋯ 3 − 10 將 3 − 9 與 3 − 10 代入 3 − 8 運動方程式,將得到強化強度對平衡位置的微小 擾動方程式 −γ−1 Msinθ0 ∙ δθ = Eφθ δθ + Eφφ δφ ⋯ ⋯ 3 − 11 −γ−1 Msinθ0 ∙ δφ = Eθθ δθ + Eθφ δφ 由於 3 − 11 的對稱性,令δθ,δφ成正比於eiwt 代入 3 − 11 式,整理後得到 2 Eθφ − Eθθ Eφφ + ω2 γ−2 M2 sin2 θ0 = 0. 即獲得共振時的頻率ωres 為 ωres = γHeff =. 1 γ 2 2 [Eθθ Eφφ − Eθφ ] ⋯ ⋯ 3 − 12 Msinθ0. 考慮鐵磁共振真實情形,磁矩作進動時受到阻尼效應,從圖 3.9 與圖 3.10 的示意圖,可觀察到磁矩進動行為將漸漸減緩,直到磁矩與外磁場平行排列,阻 尼現象的物理機制目前還無法解釋,但為了說明材料內鐵磁共振的真實行為,在 磁矩運動方程式中加入一個阻尼修正項,獲得朗道-利佛席茲-吉爾伯特方程式 (Landau-Lifshitz Gilbert equation) dM α ∂M = −γM × H + M × dt M ∂t 其中α是阻尼常數(damping constant)。. 25.

(35) (a). (b) 圖 3.9 (a)無阻尼(b)有阻尼的進動情形[18]. 圖 3.10 阻尼效應時磁化強度運動行為[16]. 以下說明吉爾伯特藉由古典力學之拉葛朗吉方程式(Lagrangian equation)[19],推導出 LLG 方程式,拉葛朗吉是動能 T 扣除位能 U 的物理量,磁 化系統中拉葛朗吉可表示為 ℒ M r, t , M r, t. = T M r, t , M r, t. − U M r, t ⋯ ⋯ ⋯ (3 − 13). 考慮阻尼的磁化系統,在拉葛朗吉方程式中加入一項能量耗散力R M r, t δℒ M, M δR M d δℒ M, M − + = 0 ⋯ ⋯ ⋯ (3 − 14) dt δM δM δM. 26. [19].

(36) 將(3-13)式代入(3-14)式,分開動能與位能的貢獻,並使用下列式子 δU M δM. = 0, −. δU M δR M = H, = 𝜂M δM δM. 其中𝜂為阻尼常數,得到 δT M, M d δT M, M − + −H r, t + 𝜂M r, t dt δM δM. = 0 ⋯ ⋯ ⋯ (3 − 15). 從(3 − 15)式獲得考慮阻尼效應後的等效磁場Heff 為H r, t − 𝜂M r, t ,將等效磁 場代入無阻尼效應 LL 方程式,得到 LLG 方程式, dM r, t = −γM r, t × [H r, t − 𝜂M r, t ] dt dM α ∂M = −γM × H + M × ⋯ ⋯ (3 − 16) dt M ∂t 其中阻尼常數α = γ𝜂𝑀[19]。 鐵磁共振儀以微波作為訊號源,將微波傳送至載有樣品的共振腔中,實驗方 法為固定共振頻率改變外加磁場的大小,紀錄在不同磁場下反射回來的微波功率 大小,在特定磁場將會出現鐵磁共振現象。 以下從磁性薄膜單位體積總磁能出發,經由數據擬合分析獲得薄膜磁性參數, 圖 3.11 中 H 為外加直流磁場,M 為磁化強度的指向。. H. Z. M θM θH. Y φH φM. X. 圖 3.11 磁場與磁化強度座標圖 27.

(37) 薄膜單位體積的總磁量可表示為黎曼能、退磁能以及垂直異向能的總和: E = −Ms H sinθH sinθM cos φH − φM + cosθH cosθM + 2πMs2 cos 2 θM − K ⊥ cos 2 θM. 其中𝐾⊥ 是垂直磁異向性常數(perpendicular magnetic anisotropy constant) 從共振條件方程式(3 − 12)分析薄膜發生鐵磁共振時外加磁場的大小, 𝜔 𝛾. 2. 1 = 𝑀𝑆 𝑠𝑖𝑛𝜃𝑀. 𝜕2𝐸 𝜕2𝐸 𝜕2 𝐸 [ − 2 𝜕𝜃 2 𝜕𝜑 2 𝜕𝜃𝑀 𝜕𝜑𝑀 𝑀 𝑀. 2. ]. 其中𝜔是微波角頻率,𝑀𝑆 是飽和磁化強度,𝛾是旋磁比,並且從第二章的磁性理 論瞭解γ = gμB /ℏ;共振時磁化強度的方向(即𝜃𝑀 、𝜑𝑀 ),可從下列式子得到, ∂E ∂E = 0, =0 ∂θM ∂φM 將單位體積能量代入上式,整理結果得到解θM 的方程式, sin 2θM =. 2HR sin⁡ (θM − θH ) ⋯ ⋯ (3 − 17) 4πMeff. 其中4πMeff 是等效退磁場,表示為4πMeff = 4πMs − H⊥,定義H⊥ 為垂直異向性場, 且H⊥ =. 2K ⊥ Ms. 。並將單位體積能量 E 代入共振方程式求出偏微分項,合併並簡化後. 得到 ω γ. 2. = H1 × H2 ⋯ ⋯ (3 − 18). H1 = HR cos θH − θM − 4πMeff cos 2 θM ⋯ ⋯ (3 − 19) H2 = HR cos θH − θM − 4πMeff cos2θM ⋯ ⋯ (3 − 20) 其中共振磁場HR 隨外磁場角度θH 的變化,從鐵磁共振實驗獲得,因此,使用方程 式(3-17)-(3-20)可數值解出等效退磁場4πMeff 以及旋磁比γ。 鐵磁共振實驗磁化強度受外磁場作用而進動時,由於本質阻尼(intrinsic damping)的影響,產生峰值對峰值的線寬(peak-to-peak linewidth,縮寫為 α ∆Hpp ),其線寬可表示為[4]. α ∆Hpp. 𝜕2𝐸. 2 d(ω γ) 1 α 𝜕 𝐸 𝜕𝜑 𝑀 = ( + ) dHR 3 Ms 𝜕𝜃𝑀2 𝑠𝑖𝑛2 𝜃𝑀. 2. 28. −1. ⋯ ⋯ (3 − 21).

(38) 其中α為阻尼常數,將單位體積能量 E 代入上式,並使用(3 − 17)式,可將線寬整 理為(3 − 22)式[4] α ∆Hpp. d(ω γ) = α(H1 + H2 ) dHR 3 1. −1. ⋯ ⋯ (3 − 22). α 由實驗數據獲得線寬∆Hpp 隨角度的變化,從 3 − 22 式數值解出阻尼常數α。. 29.

(39) 3-3 表面分析儀器 1.歐傑電子能譜儀( Auger electron spectroscopy) 從圖 3.12 歐傑電子產生的示意圖,一束高能量的電子束入射樣品表面, 使原子內層電子被游離,而產生一個電洞,則上層電子會填補此電洞並放出 能量E1 − E2 ,若此能量大於上層或同層的某電子的束縛能時,該電子有機會 游離出原子,此被游離的電子即為歐傑電子,並帶有能量E1 − E2 − E3 ,再經 由電子能量分析器判斷歐傑電子動能,可推測出樣品表面的元素成分與化學 態,如圖 3.13 歐傑電子的檢測流程圖形所示。 一般而言歐傑電子的動能介於 1-3KeV,屬於低能量電子,在固態物質中 的平均自由路徑約為 5-20Å,故實驗檢測到的電子訊號皆為樣品表面 5-20 Å深 度的訊息。. 歐傑電子 真空態. E3 激發源. 3 2. E2 E1. 1. 圖 3.13 歐傑電子儀示意圖[20]. 圖 3.12 歐傑電子產生示意圖. 圖 3.14 為鈷、鎳與銅元素的歐傑電子能譜,圖 3.15 為硼、碳、氮以及氧 元素的歐傑電子能譜,分析歐傑電子訊號時,藉由比對電子動能大小瞭解固態 材料的成份。. 30.

(40) 圖 3.14 歐傑電子動能. [21]. 圖 3.15 歐傑電子動能. 31. [21].

(41) 2.X 射線光電子能譜儀(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圖 3.16 為產生 X 射線光電子的示意圖形,以 X 射線作為光電子激發源入 射於樣品表面,使光電子從原子游離出來,根據能量守恆得到光電子動能為 Ek = hν − EB ,hν是入射光能量,EB 是光電子在材料中的束縛能;接著光電子 通過能量分析器,偵測出光電子動能Ek 。 從光電子動能定性瞭解表面的元素組成,入射光能量hν和原子特定軌道 束縛能EB 皆為已知,可推出光電子的動能,比對光電子動能的大小,即可得 知樣品的組成元素。 N M L K X 射線. 光電子. 圖 3.16 產生 X 射線光電子示意圖[22]. 下列表格 3.2、表格 3.3 以及表格 3.4 分別為銅、鐵與鈷元素的 X 射線光電子能譜。 表格 3.2 XPS 銅束縛能. [21]. 表格 3.3 XPS 鐵束縛能[21]. 表格 3.4 XPS 鈷束縛能[21]. 32.

(42) 3.二次離子質譜儀(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scopy, SIMS) + 使用高能量離子束(大多為O+ 2 、Cs )撞擊樣品表面,如圖 3.17 所示,離子束. 的能量與動量經碰撞轉移給樣品表面的原子,若能量大於原子在材料中的束縛能, 則原子會從晶格中脫離,脫離的原子具有動能繼續與其他原子作碰撞,在材料內 眾多原子彼此碰撞,產生大範圍的原子位移,當一連串的碰撞到達表面[34],且能 量大於表面束縛能時,表面的原子、分子或離子會被撞出樣品,其中只有少量的 部分獲得或失去電子呈離子狀態脫離(<1%);為了區分入射離子束的一次離子, 稱來自於樣品表面的離子為二次離子,經由電場二次離子被引入質譜儀,分析其 質量與電荷的比值,即可判斷元素種類;由於質量分析器靈敏度極高,因此 SIMS 檢測濃度可至 ppm-ppb 的範圍,適用於偵測固態樣品的表面微量元素[23]。 一次離子. +. 束. 濺射粒子. -. 樣品表面 離子植入. 圖 3.17 產生二次離子示意圖. 33.

(43) 第四章 研究方法 4-1 實驗流程 實驗流程架構如圖 4.1 所示,當鈷鐵硼銅薄膜製備後,會抽取部分樣品作成 分分析、表貌以及結構分析,全部樣品皆有量測磁性行為. 樣品製作 成分分析. 樣品分析. 量測. XPS. AFM. MOKE. SIMS. XRD. FMR. 圖 4.1 實驗流程架構圖. 4-2 樣品製作 基板分成兩種尺寸 7x7mm2 和 3.5x7mm2,較大的基板用於量測科爾磁光效應, 較小的基板則使用在鐵磁共振儀,基板面積太大,吸收較多的微波,導致測量時 訊號不明顯。基板在濺鍍前,依序以丙酮、異丙醇(IPA)和去離子水放在震動儀中 清洗 3-5 分鐘,再以氮氣槍噴除基板上的水漬,清洗後放入樣品盒避免汙染。 34.

(44) 以磁控濺鍍儀濺鍍 40nm 以及 50nm 的 CoFeBCu 薄膜於 SiO2/Si(001)基板上, 其中用交流射頻濺鍍 CoFeB 靶材,用直流濺鍍 Cu 靶材,並固定交流射頻的功率為 102 瓦特,改變直流電源的電流值從 0.002-0.064 安培,以改變 CoFeB 和 Cu 的參 雜比例從 0-74%,40nm 的薄膜 Cu 的參雜比例從 0-44%。磁控濺鍍儀,主腔體氣壓 維持在 2x10-6torr,濺鍍時填入工作氣體氬氣,使腔體內氣壓保持在 8.9-9.0x10-3 torr 的範圍內;RF 功率 102 瓦特時,CoFeB 的鍍率為 3.7-4.1Å 𝑚𝑖𝑛。 製作樣品流程如下: ○ 1 基板黏貼於載台中央 → 將載台以 load lack 夾具固定住並緊閉氣門 → 以幫 浦抽氣至 5×10-2torr 後開啟 load lack 的 turbo,並抽氣 20 分鐘使 load lock 氣 壓降至μtorr的程度 → 開啟氣動閥門將載台推入且卡榫於腔體內的夾具→關 閉閥門後等待氣壓穩定至 2μtorr → 用檔板遮住基板 ○ 2 開啟氣體流量控制器調整氣壓到 8-9mtorr → 打開直流電壓源預鍍銅靶 5 鐘, 以清除沾染在銅靶表面的雜質 → 調整 DC 電流到所需要的數值,且調整氣壓為 8.9-9.0mtorr → 使用膜厚計測量銅靶鍍率,紀錄膜厚隨時間的變化 →紀錄完 畢後,關閉直流電壓源 ○ 3 開啟射頻功率儀至 102 瓦特,預鍍鈷鐵硼靶 15 分鐘避免表面被銅靶汙染 → 以 膜厚計紀錄鈷鐵硼靶鍍率,紀錄膜厚隨時間的變化 → 開啟直流電壓源,直到 射頻與直流源皆穩定後,移開檔板開始濺鍍。 1.沉積氣壓選擇為 8.9-9.0mtorr 的原因 共濺鍍指在相同的工作氣壓下濺鍍兩個靶材,由於直流與射頻濺鍍的基本差 異,以射頻濺鍍鈷鐵硼靶的速率小於直流濺鍍的銅靶鍍率,實驗上為了調控銅參 雜的比例,設法找出鈷鐵硼靶最大的鍍率出現在何種製程參數。 濺鍍的基本原理,工作氣壓高於某數值時,氣體粒子在空間中碰撞機率提高, 氣體散射導致轟擊靶材的氣體粒子數目降低造成鍍率下降;調控參數過程,發覺 濺鍍功率與工作氣體壓力有所關連: 35.

(45) (1)射頻濺鍍鈷鐵硼靶 在靶材與基板間施予高功率時,由於射頻以高頻率迅速轉換正負極的位置, 故工作氣壓必頇高於某數值才有辦法高功率提高,實驗數據顯示,鈷鐵硼靶 射頻功率 102 瓦特,工作氣壓在 8.5mtorr 有最大鍍率。 (2)直流濺鍍銅靶 直流濺鍍銅靶有極高的鍍率,故使用低電流降低銅靶鍍率,以獲得較小的銅參 雜比例;實驗數據顯示,當施予銅靶低電流時(0.002 安培),工作氣壓必頇高 於 8.9mtorr 氬氣電漿才能穩定的點燃。 綜合射頻與直流的實驗數據,我們選擇製程的參數為射頻功率 102 瓦特,實 驗室的射頻儀最大功率可達 600 瓦特,工作壓力 8.9-9.0mtorr。 2.量測 CoFeB 和 Cu 參雜的比例 共濺鍍下鈷鐵硼與同的參雜比例,依據膜厚儀紀錄的靶材鍍率得知,為了確 認參雜比例的準確性,將樣品送至貴儀單位作 X-ray 光電子能譜儀分析(XPS), 得到半定量的表面原子濃度,比較濺鍍參雜的比例與 XPS 是否相符,分析數據於 第五章實驗數據與討論。. 36.

(46) 表格 4.1 與 4.2 分別為 50 及 40nm 薄膜不同參雜比例的製程參數與靶材鍍率: 表格 4.1. 50nm 鈷鐵硼銅薄膜製程參數. Pressure(mtorr) Cu 電流(A) Cu 鍍率(Å/min) CoFeB 功率(W) CoFeB 鍍率(Å/min) CoFeB(%) Cu(%). 8.7-8.9. 100. 3.125. 100.0. 0.0. 8.6-8.7. 0.002. 0.556. 102. 3.38. 86.0. 14.0. 8.7. 0.004. 0.828. 102. 2.918. 77.9. 22.1. 9. 0.006. 1.245. 102. 2.795. 69.2. 30.8. 8.9. 0.010. 2.502. 102. 2.975. 54.3. 45.7. 8.9. 0.014. 3.386. 102. 3.3925. 50.1. 50.0. 8.9. 0.020. 4.667. 102. 3.52. 43.0. 57.0. 8.9-9.0. 0.038. 5.208. 102. 3.378. 39.3. 60.7. 8.9-9.0. 0.048. 7.9155. 102. 3.7009. 31.9. 68.1. 8.9-9.1. 0.062. 10.7739. 102. 3.7097. 25.6. 74.4. 表格 4.2. 40nm 鈷鐵硼銅薄膜製程參數. Pressure(mtorr) Cu 電流(A) Cu 鍍率(Å/min) CoFeB 功率(W) CoFeB 鍍率(Å/min) CoFeB(%) Cu(%). 8.8-9.0. 102. 3.904. 100.0. 0.0. 8.9-9.0. 0.003. 0.679. 102. 3.8713. 85.1. 14.9. 8.9-9.0. 0.004. 0.846. 102. 3.8568. 82.0. 18.0. 8.9-9.0. 0.006. 1.4958. 102. 3.9245. 72.4. 27.6. 8.9-9.0. 0.010. 2.3973. 102. 4.0414. 62.8. 37.2. 37.

(47) 3.膜厚計 STM-100膜厚儀的使用方法,參考使用手冊將靶材特性,包含密度、z-factor 以及tooling數值輸入膜厚儀,各個靶材的特性顯示於表格4-3。密度是塊材單位 毫升的重量,用於厚度方程式,將待測物質量轉為厚度;z-factor與材料的彈性 有關連,用於校準薄膜厚度;tooling factor為實際膜厚除以膜厚儀顯示膜厚, 其中實際膜厚由原子力顯微鏡量測,其中圖4.2為膜厚儀前面板的示意圖形,圖4.3 為實驗室使用的膜厚儀。 表格 4.3 膜厚計靶材參數. Density. z-factor. tooling factor. Cu. 8.93. 0.437. 2.36. CoFeB. 5.61. 0.556. 0.46. 圖 4.2 膜厚計面板. 圖 4.3 膜厚計儀器圖. 38.

(48) 4-3 儀器介紹 1.磁控濺鍍儀(magnetron sputter) 實驗室自製的磁控濺鍍儀如圖 4.4 顯示,包含兩個腔體,主腔體以 turbo 抽 氣,turbo 連接著可粗抽至 1mtorr 的機械幫浦,副腔體以另一個 turbo 抽氣,其 中一端以氣動閥門連接至主腔體,另一端以管子連接至機械幫浦;濺鍍前,貼有 基板的載台卡榫在副腔體內的 load lock,使用機械幫浦粗抽至 1mtorr 後,開啟 turbo 抽氣至 1μtorr,此時,灌入氮氣開啟氣動閥門,推送載台進入主腔體。 為了精準控制氣壓,附有一台氣體流量控制器,並且裝設 STM-100 膜厚計以 量測薄膜厚度;主腔體附有 4 支濺鍍槍,多支濺鍍槍具有極佳的便利性,製作不 同材料的多層膜時,不需要花費時間更換不同靶材,但是,多支濺鍍槍也擁有靶 材易被汙染的危隩,解決的方法是,鍍膜前先預鍍靶材,將靶材表面數個原子層 的雜質,以氬離子清除掉。為了濺鍍金屬和非金屬靶材,除了直流電源供應器, 磁控濺鍍儀還包含交流式電源供應器以及阻抗匹配箱。. 直流電壓源. Cu. Co40Fe40B20. 膜厚計. 氣動閥門 turbo. 圖 4.4 磁控濺鍍儀. 39.

(49) (1)直流磁控式(DC Magnetron) 圖 4.5 為直流磁控示意圖,在磁場中磁力使電荷作螺旋運動,螺旋的迴轉半 徑 r=mv/qB,其中 m、q、v 與 B 分別為電荷質量、電量、速率與外加磁場大小; 因為電子的質量很小,故電子有比較小的迴旋半徑,因此電子會被束縛在磁力線 附近;電子作螺旋運動增加電子移動距離,提高電子與氬氣碰撞的機會,增加氬 氣電離的密度。在電場的作用下,氬離子往陰極的靶材轟擊,若氬離子數目愈多, 撞擊出來的粒子數目也愈多,故磁控濺鍍的沉積速率比其他濺鍍方法來的高。薄 膜製程中,直流磁控濺鍍是很常見的方法,從簡易的製程控制中獲得較高的沉積 速率以及良好的薄膜均勻性。. V永久磁鐵 靶材 永久磁鐵. 磁力線 薄膜 基板. 載台. V+ 圖 4.5 直流濺鍍示意圖. (2)射頻磁控式(RF Magnetron) PFG-RF600 射頻系統,施加頻率 13.65MHz 的交流電壓於靶材和基板上,金 屬與介電質材料皆可以使用射頻系統製作薄膜,但是直流濺鍍只適用於金屬薄膜, 因為絕緣靶材導電性不佳,在靶材表面會累積正電荷,造成一位障阻止靶材粒子 飛向基板,然而射頻系統會不斷的切換正負極電壓,使自由電子受正電壓吸引往 靶材移動,中和掉累積在靶材上的正電荷,故以交流電壓即可解決電荷累積的問 題,使正電荷的氬離子繼續轟擊絕緣靶材。. 40.

(50) 2.磁光科爾效應(MOKE) 實驗室自製的科爾磁光儀,裝置如圖 4.6 所示,包含 632.8 nm,10 mW 氦氖雷 射、高消光比的 Glan Thompson 偏振片、最高可達 3 KOe 的電磁鐵(加裝鐵芯於電 磁鐵上,磁場解析度為 0.002 Oe)、裝有濾波片的光訊號偵測器、直流式電源供應 器以及自製的電流變向器(PN switch)。 偏振片. 電磁鐵. 氦氖雷射. 光強度偵射器. 圖 4.6 自製磁光科爾儀. 實驗流程如圖 4.7,一束氦氖雷射光通過偏振片形成線偏振光,藉由布魯斯 特角的概念,旋轉偏振片至只通過 s 線偏振光的位置;雷射光通過偏振片後,以 s 線偏振光入射於鐵磁性金屬薄膜,同時施加磁場於鐵磁薄膜上,由於電磁波在 鐵磁物質內左旋光與右旋光的折射率不同,使反射光形成橢圓偏振光,且與原入 射偏振方向夾一科爾角,反射光通過另一個偏振片以及光電檢測器,測量反射光 的強度,由於反射光強度與薄膜磁化強度有正相關,因此可得到樣品磁滯曲線。. 圖 4.7 磁光科爾儀實驗流程圖. 41.

(51) (1)調整偏振片至通過 s 線偏振光 光的本質是電磁波,傳播時電場與磁場隨時間振動,當一束雷射光入射至薄 膜表面時,可以將光的電場方向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平行入射面的p偏振,另 一個是垂直入射面的s偏振。 從第三章磁光科爾效應實驗原理得知,使用 s 線偏振光入射樣品,可獲得較 清晰的實驗訊號;實驗上使用布魯斯特角獲得 s 線偏振光,如圖 4.8 所示,一束 平行光以布魯斯特角入射於玻璃板時,反射光只剩垂直入射面的 s 偏振光,且反 射線與折射線夾 90 度。. 圖 4.8 布魯斯特角示意圖[24]. (2)旋轉薄膜樣品在平面上的角度 如圖 4.9 所示改變樣品平面上的角度,量測薄膜平面異向性行為。. θ. 圖 4.9 量測平面上不同角度的磁滯曲線示意圖. 3.鐵磁共振儀(VNA-FMR) 如圖 4.10 所示實驗室自製的鐵磁共振儀,儀器裝置包含向量網路分析儀、6 英吋附有水冷系統的電磁鐵(磁場最高可達到 15KOe)、探針高斯計、雙極開關直 流電源供應器、高 Q 係數的微波共振腔以及步進馬達。 42.

(52) 高斯計 網路分析儀. 微波共振腔 電磁鐵. 圖 4.10 鐵磁共振儀. 以高壓直流電源供應器提供電磁鐵電流,產生的磁場通過固定於半圓柱石英 棒上的樣品,同時,X 波段的微波源提供微波訊號至放有樣品的共振腔中,代測 樣品與磁場和微波交互作用吸收入射的微波源,藉由安捷倫(Agilent) N5230C 微 波向量網路分析儀,分析入射和反射的微波強度獲得鐵磁共振頻譜,並使用步進 馬達旋轉樣品座,測量不同角度下的共振行為,實驗流程如圖 4.11。. 圖 4.11 鐵磁共振實驗量測流程圖. 量測不同角度的鐵磁共振曲線,並定義外磁場與薄膜法向量的夾角為θ,圖 4.12 與圖 4.13 分別是角度為 90°與 0°的示意圖形。 4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中興國中

Functional brain mapping by blood oxygenation level-dependent contras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unctional MRI A Introduction to

直流馬達主要包含定子及轉子兩個部份(如下圖),定子

磁性墨水字體是一種具有磁性 , 可以經由電子機器辨認 處理的文字符號 , 將這種磁性字體鍵印在票據上 , 以往靠 人工辦理票據交換作業 , 便可以改由電腦自動處理。. 磁性墨水字體辨認

A diamagnetic material placed in an external magnetic field B ext develops a magnetic dipole moment directed opposite B ext. If the field is nonuniform, the diamagnetic material

A diamagnetic material placed in an external magnetic field B ext develops a magnetic dipole moment directed opposite B ext.. If the field is nonuniform, the diamagnetic material

reveal Earth’s magnetic field of the past?... The earth’s dipole field The

10 Magnetism of Matter 磁 性 Electromagnetic Waves 電磁 波. How can a clay-walled kiln reve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