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3.2 實驗二

3.2.2 實驗結果與分析

在實驗二當中所尋找的受測者,以年輕的大學生為主,年齡分布在 21~22 歲,有男有女,其資料如表 3.5 所示。實驗二行為表現的實驗結果,如圖 3.14~

3.16 所示,由上而下分別是移動時間、軌跡偏移平均值與軌跡偏移標準差。

表 3.5 實驗二受測者資料 編號 日期 力輔助學習 性別 年紀

1 070508A 有 女 22 2 070509A 有 男 22 3 070509N 無 女 21

圖 3.14 實驗二:受測者 1 號行為資料

圖 3.15 實驗二:受測者 2 號行為資料

圖 3.16 實驗二:受測者 3 號行為資料

觀看受測者 1 號的移動時間圖(圖 3.14),可以發現,在第 1~20 圈的移動 時間與 21~90 圈不一樣,這是由於我們告訴第一個受測者他應盡量跟上限速球,

但是不可以超過限速球太多,這不可以超過限速球太多的定義是不明確的,導致 第一個受測者在一開始的時候總是超過限速球太多,以至於時間很不一定,後來

我們請他不要超過限速球,所以在第 20 圈之後,受測者 1 號的移動時間皆在 40 秒上下。又因為我們採用練習時間的移動時間平均乘上 0.6 的方法,以致於限速 球走一圈的時間是 40 秒,這真的太慢了。所以我們後來限速球的設定方法改為 視情況而定,而非一定是套用 0.6 倍。

受測者 2 號在實驗的一開始,第 1~70 圈移動時間都幾乎一樣,代表他跟隨 限速球跟的很好,後來因為我們的重走機制,還是使用軌跡偏移值來當作重走機 制的標準,以至於他 71~90 圈花了更多的時間就是為了降低軌跡偏移值,所以 針對第三個受測者,我們把這項重走機制拿掉,並且明確的告知第三個受測者,

軌跡球不得超過限速球,在此可以發現,如圖 3.15 所示,第三個受測者的移動 時間被我們所設計的限速球控制的相當的好。

3.2.3 改善與建議

從實驗一、實驗二的實驗結果與分析,我們發現在之前的實驗設計上還有一 些缺陷,從這些缺陷之中我們得到了一些經驗,並且進一步的更改我們的實驗設 計,茲列如下:

1.向受測者講解實驗說明之改善

我們必須明確告知受測者,軌跡球不得超過限速球,否則可能會發生重走的 事情,另外我們也在受測者觀看的螢幕附近,張貼了相關的警告標語以及圖片說 明,讓受測者不至於忘記我們的叮嚀而讓他所操控的軌跡球超過限速球。

2.重走機制的改變

實驗二沒有適當的重走機制,仍然是沿用之前的重走機制(利用軌跡偏移來 判斷),以至於受測者太重視軌跡偏移,而沒有達到控制時間的效果。基於此,

我們改善了重走機制,將重走機制改為與軌跡球的距離超過 1/3 正方形邊長的時 候,就必須要重走。這樣的重走機制,讓我們可以在之後的實驗三中看到,移動 時間已經可以被控制的相當好。

3. 力牆的改變

在此同時我們也改變力輔助的方法,原本的力牆是雙邊的,但是如果力牆設 定的數值過大,會產生震盪的問題,所以雙邊的力牆所給予的力量是比較小。為 了要有更強壯的力牆,我們在這邊將力牆改為單邊的力牆,我們同時也想知道力 牆如果只有改成一邊的話,受測者是否可以達到力輔助的效果。

4.遭遇的困難與改善方法

整理實驗一和實驗二的 14 名受測者資料,我們明白受測者之間存在的差異 性,會讓我們無法將這些受測者放在同一基準點上分析,因每個人的運動調控能 力皆有所不同,為了要解決這各問題,我們設計了實驗三,將針對同一個受測者 進行分析,並且會觀察當受測者操控軌跡球的時候,在有力輔助的情況下操控軌 跡球,跟沒有力輔助的情況下去操控軌跡球,會有一個什麼樣的差別。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