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老年化的社會已經來臨,因此如何照顧日漸增加的高齡人口,是已開發國家 的重大課題。醫學的進步,固然可以延長壽命,但是衰老卻是難以阻擋的趨勢,

感覺運動協調(sensory-motor coordination)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產生變化,對老 年人的平衡能力及穩定度影響很大[1],像是當人年齡大了以後,會出現手抖或是 控制力不好的情況,造成老年人在生活中的不方便。

在早期大家都會認為大腦的網路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變得固定,然而,在過 去二十年中,大量研究已經揭示大腦從未停止改變和調整,依 Tortora 和 Grabowski 在 1996 年所定義[2],學習是透過指示或經驗獲得新知識或技能的能力,記憶是 知識隨著時間被保留的過程,所以即使神經元已經塑成,但是我們仍可利用外在 的訓練改變神經元[3],即所謂的可塑性,就是大腦長期經由學習而改變的能力。

那麼,大腦怎樣隨學習而改變呢?根據 Durbach(2000)理論[4],至少兩類修改 發生在學習中的大腦︰

1. 在神經元內部架構方面的變化,最顯著的是在突觸區域內;

2. 在神經元之間的突觸數量增加。

依據神經生理與解剖的研究指出,大腦皮質能做出調適,必要時在功能上和 結構上產生改變,功能上的改變,可由一個人在學習和從事複雜的工作得到證 實;同樣地,結構或是皮質神經的改變也在多數研究中證實[5]。在醫療、動作學 習、心理學以及復健的領域上,功能或結構上改變的研究是非常常見的,上述的 改變都可歸為是神經塑性(neuron plasticity),也稱為海伯可塑性(Hebbian Plasticity),也就是大腦根據新經歷而重組神經路徑的終身能力,如同我們在學習 經塑性(neuron plasticity)會在下列三種實驗方式發生變化:(1)藥物控制

(pharmacological agents),(2)刺激中樞神經(central nervous system)和周圍神經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以及(3)動作訓練(Motor training)。

近年來所發展的神經復健(neurorehabilitation)多採用上述的方式,來探討 如何強化神經修補功能以及促進神經功能復原,並使用非嵌入式測量方法

(non-invasive functional imaging methods)來看塑性(plasticity)在腦內的變化[6]。

在非嵌入式測量方法中,近年來 EEG(electroencephalogram)已經被大家廣泛的 使用,從 1929 年起,腦波(EEG)為人們所認知[7],至 70 年代已陸續有基於腦 波所發展的簡易通訊與控制系統問世,到了今天,我們已經在軍事、醫學、電機、

以及資訊等領域看到相關應用[8-9];而神經復健的議題中[10],也不乏發現使用 EEG、EMG 和 fMRI 等生理訊號的方式觀察腦中塑性的變化。在運動塑性(motor plasticity)的研究中指出,EEG 不需要觀察小腦,而只需去觀察紋狀體(striatum)

和有關的運動皮層區(motor cortical regions),同時在實驗設計中需要有長時間的 訓練才可觀看出運動塑性(motor plasticity)的改變[11]。在中風病人復健的相關 研究中,也可觀察出康復情況良好時會發現 EEG 有變化,也證實中風病人可利 用復健來使神經復原(recover function)[12-14],故復健和運動塑性(motor plasticity)

的原理是相同的[15],因此,我們對於神經系統的多樣和可塑性的研究感到興趣,

希望可以研究出有效的改變神經塑性(neuron plasticity)的訓練方法,並改善老 人在感覺運動協調(sensory-motor coordination)的調節。

在復健相關的文獻中,[16]提出了利用力回饋手套進行復健輔助,並建構一

復健從功能上可以分成兩類,一種是在著重於感知能力上之復健(sensor),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