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徵召師大競技系田徑隊短距離專項或跳躍兼項100公尺選手共16名。受試者 參與本實驗前須詳閱試者須知,並先由研究者說明實驗流程、實驗過程中所需準備的姿 勢與動作要求但不告知該動作的名稱,由晤談提出相關注意事項與禁忌並了解受試者過 去三個月內是否有任何下肢相關神經、骨骼肌肉傷害,或是有中樞神經或是週邊神經病 變者,若具有以上之條件,將不列入受試者樣本。實驗前三天不可從事激烈的訓練,避 免肌肉疲勞對實驗測量結果影響。

實驗設計與步驟 第三節

一、 實驗設計

本研究採雙盲測試,並以平衡次序法,平均分配動作次序,避免疲勞與學習效果影 響實驗結果,施測者4人與受試者16人以隨機分配組別,兩者僅被告知動作執行方式、

順序與次數,而六種訓練法名稱、內容與研究目的皆不告知。六種肌力訓練法次序與受 試者隨機分配,各取10項動力學參數進行成對t-test,熱身後每種動作執行三次取最大值,

每次休息5分鐘。另外,共有三項相關性分析,分別為1.離心速度與收縮表現的相關、2.

各動作最大力量提升率與100公尺成績相關、3.瞬間變速訓練動作最大力量與100公尺成 績相關。最大力量提升率的計算為(各動作-漸進式)/漸進式*100%,因漸進式動作代表最 大自主收縮,其他方式皆以刺激神經或肌肉提升收縮能力,相減可知刺激後的提升率。

100公尺成績採計半年內最佳比賽成績,分析以皮爾遜績差相關進行,請參考圖7實驗流 程圖。

圖 7 實驗流程圖

二、 所有實驗參與者皆以相同器材進行所有動作,操作器材如圖8所示:滑輪拉繩式 訓練器,背肌訓練器,皮帶。

圖 8 實驗設置示意圖

(一) 負荷設置:各訓練動作靜止時負荷皆為6.47KG(4.54KG槓片*2+動滑輪=除以2+皮 帶與扣環1.93KG),滑輪與纜繩間摩擦力,因各動作速度不同無法測量。瞬間變 速訓練除上述負荷外,其下方再安裝2塊強力磁鐵,強力磁鐵為上底11cm*3cm,

下底11cm*3.5cm,高1.7cm之梯形釹鐵硼磁鐵(Nd2Fe14B)磁吸力為23KG,下底 中間有條半徑0.6cm,長11cm之半圓形凹槽,因此下底與槓片之接觸面較小磁吸力 較弱,放置方式為凹槽面朝上。為保護磁鐵避免在槓片吸附中的撞擊力道中損毀,

也為必免磁力過強無法從槓片中拉開之雙重考因素下,磁鐵外包附許多層之皮膚 膜以及絕緣膠帶做保護,釹鐵硼磁鐵負荷設置請見圖3。

(二) 加速規

本研究所採用的單軸性加速規Biovision (Biovision Inc.,Germany),可測量加速度範

圍為±50g。使用時黏著於負荷物上,加速規的軸向水平於行進方向,收集動作進 行時的加速度訊號。

(三) Load cell 壓力測試器

Load cell 架設位置:將之設至於滑輪槓鈴的纜繩末端與受試者拉動的皮帶之間,

收集動作進行時的力量訊號。

(四) 多功能訊號處理系統

利用Biopac MP150多功能生物訊號訊號處理系統(BIOPAC Systems Inc., Santa Barbara, CA)收集加速規與Load cell訊號,並透過Acqknowledge3.9.0套裝軟體以取 樣頻率1000Hz擷取所需數位訊號並分析相關研究參數。所有訊號以8Hz低通濾波進 行處理以去除雜訊。

三、 訓練動作分類:

本研究所有訓練法皆以漸進式為基礎,計有漸進式、彈震式、初動負荷、主動增強 式、被動增強式與瞬間變速訓練共六種,在固定負荷重力的情況下,設置上可控制部份 分為三個方向:

1. 增減工作距離:彈震式(加長)、初動負荷(縮短)。

2. 提升離心速度:初動負荷、增強式動作(主動與被動兩種)。

3. 控制負荷變化:瞬間變速。

二、訓練動作定義:

所有訓練動作皆呈坐姿且雙腳伸直,以額頭套住皮帶,由屈髖肌群(腹直肌、腰大 肌、髂肌與股直肌)收縮拉動槓片,向心收縮的起始位置皆為軀幹與股骨呈180度。

1. 漸進式訓練動作:如圖9所示,受試者以最大努力向心收縮至軀幹與股骨呈約90 度停止,離心收縮以慢速回到起點停止,再進行下一次動作。

2. 彈震式訓練:動作同上但增加工作距離至關節最大活動範圍(圖9)。

圖 9 漸進式與彈震式動作示意圖

3. 初動負荷訓練:如圖10所示,受試者以最大努力進行短距離(較漸進式短)向 心收縮後,立刻放鬆使軀幹與負荷物以自由落體回到起點,再立刻進行下一次 向心收縮,盡量減少停頓的時間。

圖 10 初動負荷動作示意圖

4. 主動增強式訓練:如圖11所示,受試者屈髖肌群等長收縮使軀幹停止於垂直於

地面位置,之後主動放鬆使軀幹與負荷物以自由落體至180度位置瞬間,盡量 快速以最大努力向心收縮。

圖 11 主動增強式動作示意圖

5. 被動增強式訓練:如圖12所示,受試者的屈髖肌群放鬆,軀幹由輔助員支撐停止 於與地面垂直位置,輔助員突然放手使軀幹與負荷物以自由落體至180度位置開 始以最大努力向心收縮。

圖 12 被動增強式動作示意圖

6. 瞬間變速訓練:如圖13所示,受試者以最大努力向心收縮使槓片脫離磁鐵,離心 收縮以慢速回到起點停止,使槓片與磁鐵再次結合後,再進行下一次動作。

圖 13 瞬間變速訓練動作示意圖

四、 實驗數據處理與分析 (一) 研究參數

所有參數皆分別各取兩段時期的參考值,一為向心收縮全期,二為向心收縮的開 始到0.1秒之間,各研究參數之關係請參考圖14所示。

圖 14 研究參數關係圖

取樣分期共有兩期,分別為向心收縮全期與向心收縮啟動 0.1 秒間,兩期的起點皆 為負荷物加速度為 0,見圖 15。

1. 力量峰值:各動作向心收縮時Load cell取得的力量訊號之最大值。

2. 發力率:各動作向心收縮期,Load cell取得的力量訊號從最小至最大峰值間的斜 率。

3. 加速度峰值:各動作向心收縮時加速規取得的加速度訊號之最大值。

4. 速度峰值:各動作向心收縮時,加速規取得的加速度訊號,以套裝軟體 Acqknowledge3.9.0內建程式積分後之最大值。

5. 功率峰值:各動作向心收縮時,將加速度訊號積分後,與 Load cell的力量訊號以 Acqknowledge3.9.0內建程式相乘後,取最大值。

圖 15 各訊號與研究參數取樣及計算示意圖

實驗日期與地點

二、第二次實驗(民國100年12月21日):

結果顯示兩次實驗數據相近,趨勢一致,再對照先前三篇文獻數據,同為P=.00*與 的統計方法,在資料回收後進行校對、編碼(coding),以電腦統計套裝軟體(SPSS 18.0 for windows 版)來處理研究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再根據研究目的、研設假設以及資 料型態,使用以下的統計方法來加以分析,統計分析方法的應用與資料分析敘述如下:

一、本實驗所得的各項資料以SPSS 18.0 for windows統計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

二、以相依樣本t-test 個別比較漸進式、彈震式、初動負荷、主動增強式、被動增強式 與瞬間變速共六種訓練動作,在動作向心收縮時10種動力學參數。驗證控制負荷大 小的瞬間變速訓練與其他方式的差異。每一項動力學參數的t-test皆為1對1的成對比 較,避免拒絕區的誤判情形。

三、訓練動作為提升爆發力訓練效果,皆以漸進式為基礎進行改良,故以漸進式動作數 值為基準值(控制組的平均數),計算提升率及效果量(effect size, ES),判斷實驗結果 的實際顯著性(Practical significance)之程度,避免因樣本數量而誤判實際效果。提升 率的計算公式: ME/ MC –100%;效果量(ES)的計算公式:ES=(ME–MC)/sC;ME:

實驗組的平均數(各訓練動作);MC:控制組的平均數(漸進式動作);sC:控制組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