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將 Ti foil(99.7%)進行前處理,作為製備 TiO2 nanotube 之材料,

藉由電化學處理,以 NH4F 與 H2O 溶質,EG 為溶劑調配之電解液,控制電 壓、溫度、濃度比例等參數製備出 TiO2 nanotube,後續將試片進行熱處理、

染料吸附及元件封裝等步驟如圖 3-1 所示。

圖 3-1 實驗流程圖

- 22 - Hot-melt film, thinness 50μm Solaronix Acetone, CO(CH3)2,95 % 第一化工 Ruthenium 535 bis-TBA, N719 Solaronix Lithium iodide, LiI Merck

Iodine, I2 Riedel-deHaën

4-tert-butylpyridine, C9H13N, 98 % Fluka 1-Butyl-3- methyl imidazolium iodide, BMII Merck

Guanidine thiocyanate, GuNCS Sigma-Aldrich Acetonitrile, CH3CN, 99.9 % TEDIA

Valeronitrile, n-C4H9CN, 99.9 % Aldrich

- 23 -

- 24 - 式如式(12)。其中 TiO+2與(11)式反應得(13)式,TiO+2與(12)式反應得(14)式,

(13)式所形成的 TiO2〃H2O 為緻密性的氧化層即奈米管底部之阻障層,而(14)

- 25 -

圖 3-5 電化學處理之示意圖

表 3-3 電化學條件設定 電解溶液 電壓 時間 0.5 wt.% NH4F +

2 vol.% H2O + EG

60 V 5 hr

圖 3-6 電化學處理之完成試片

陽極

陰極 電源供應器

電解液

40mm

40m m

圖 3-7 TiO2 nanotube 表面及剖面之微觀影像

- 26 -

3-3-3 熱處理及染料浸泡

熱處理條件從常溫升溫至 450℃,以 450℃持溫 1 小時,爐冷至常溫 (1

℃/min),圖 3-8 為熱處理條件曲線圖,讓 TiO2 nanotube 成為 Anatase,以助 於後續元件效率,圖 3-9 為熱處理完成之試片;將試片採取需封裝大小後,

圖 3-10 TiO2 nanotube 面積定義為 5×5 mm2,放置 N719 染料溶液內,浸泡時 間為 24 小時,之後進行檢測及封裝,表 3-4 為染料浸泡條件設定。

圖 3-8 熱處理條件曲線圖 圖 3-9 熱處理完成之試片

表 3-4 染料浸泡條件設定

染料 濃度 時間

N719 0.5 mM 24 hr

圖 3-10 TiO2 nanotube 有效面積為 25 mm2

5mm

5m m 20 mm

10mm

- 27 -

3-3-4 封裝製程

DSSC 元件組成需具備工作電極、染料、電解液及對極電極,而上述內 容已把工作電極跟染料製備完成,再完成電解液調配及對極電極,即可進行 封裝製程。將 lithium iodide (LiI), diiodine (I2), 4-tert-butylpyridine (TBP), butyl methyl imidazolium iodide (BMII), guanidinium thiocyanate (GuNCS)等五樣藥 品為溶質,acetonitrile (CH3CN), valeronitrile (n-C4H9CN)為溶劑,置於真空手 套箱內調配電解液,表 3-5 為電解液條件設定。

將工作電極(TiO2 nanotube/Ti)、染料(dye)、電解液及對極電極(Pt/ITO) 進行封裝,圖 3-11 為元件組裝示意圖,因電解液為液態電解液,易洩漏且 揮發性高,確保元件轉換壽命能達到一定水準,本實驗採用熱縮膜(Hot-melt film, Solaronix, 25 μm),利用加熱方式將工作電極與對電極結合度提高,也 能改善電解液洩漏問題,圖 3-12 為元件封裝分解圖。

- 28 -

圖 3-11 元件組裝示意圖

圖 3-12 元件封裝分解圖

此面為 dye 吸附於奈米管 內

此面為鍍面 Pt

TiO2 nanotube/Ti

Pt/ITO

Pt/ITO

外部電路 TiO2 nanotube/dye/Ti

熱縮膜 電解液注入區

- 29 -

第四章 實驗結果與討論 4-1 二氧化鈦奈米管微結構組織分析

(1) 改變氟化銨溶液:

本實驗利用電化學處理製備出 TiO2 nanotube 結構,電解液為 NH4F + H2O + EG,以 60 V 定電壓,工作環境為常溫。以氟化銨(NH4F)為主之電解 液,成長時間為 5 小時,孔徑約 100~130 nm;使用酸性氟化銨(NH4FHF)為 主之電解液,成長時間為 5 小時 ,孔徑約 80~100 nm,圖 4-1 及圖 4-2 為此 兩種電解液製備 TiO2 nanotube 之 SEM 影像。

圖 4-1 以氟化銨為電解液製備 TiO2 nanotube 巨觀及微觀影像

圖 4-2 以酸性氟化銨為電解液所成 TiO2 nanotube 巨觀及微觀影像

- 30 -

(2) NH4F + H2O + EG 電解液為主,對 NH4F、H2O 及時間為可變參數:

Condition:

0.25 wt.% NH4F + 1 vol.% H2O + EG; 1, 3 and 5 hr ( Top and cross-section)

(a) (b)

(c) (d)

(e) (f)

圖 4-3 以 0.25 wt.% NH4F + 1 vol.% H2O 為電解液,改變成長時間,(a) (c) (e) 為表面及(b) (d) (f)為剖面之微觀影像。

- 31 -

Condition:

0.5 wt.% NH4F + 1 vol.% H2O + EG; 1, 3 and 5 hr ( Top and cross-section)

(a) (b)

(c) (d)

(e) (f)

圖 4-4 以 0.5 wt.% NH4F + 1 vol.% H2O 為電解液,改變成長時間,(a) (c) (e) 為表面及(b) (d) (f)為剖面之微觀影像。

- 32 -

Condition:

0.75 wt.% NH4F + 1 vol.% H2O + EG; 1, 3 and 5 hr ( Top and cross-section)

(a) (b)

(c) (d)

(e) (f)

圖 4-5 以 0.75 wt.% NH4F + 1 vol.% H2O 為電解液,改變成長時間,(a) (c) (e) 為表面及(b) (d) (f)為剖面之微觀影像。

- 33 -

Condition:

0.25 wt.% NH4F + 2 vol.% H2O + EG; 1, 3 and 5 hr ( Top and cross-section)

(a) (b)

(c) (d)

(e) (f)

圖 4-6 以 0.25 wt.% NH4F + 2 vol.% H2O 為電解液,改變成長時間,(a) (c) (e) 為表面及(b) (d) (f)為剖面之微觀影像。

- 34 -

Condition:

0.5 wt.% NH4F + 2 vol.% H2O + EG; 1, 3 and 5 hr ( Top and cross-section)

(a) (b)

(c) (d)

(e) (f)

圖 4-7 以 0.5 wt.% NH4F + 2 vol.% H2O 為電解液,改變成長時間,(a) (c) (e) 為表面及(b) (d) (f)為剖面之微觀影像。

- 35 -

Condition:

0.75 wt.% NH4F + 2 vol.% H2O + EG; 1, 3 and 5 hr ( Top and cross-section)

(a) (b)

(c) (d)

(e) (f)

圖 4-8 以 0.75 wt.% NH4F + 2 vol.% H2O 為電解液,改變成長時間,(a) (c) (e) 為表面及(b) (d) (f)為剖面之微觀影像。

- 36 -

Condition:

0.25 wt.% NH4F + 3 vol.% H2O + EG; 1, 3 and 5 hr ( Top and cross-section)

(a) (b)

(c) (d)

(e) (f)

圖 4-9 以 0.25 wt.% NH4F + 3 vol.% H2O 為電解液,改變成長時間,(a) (c) (e) 為表面及(b) (d) (f)為剖面之微觀影像。

- 37 -

Condition:

0.5 wt.% NH4F + 3 vol.% H2O + EG; 1, 3 and 5 hr ( Top and cross-section)

(a) (b)

(c) (d)

(e) (f)

圖 4-10 以 0.5 wt.% NH4F + 3 vol.% H2O 為電解液,改變成長時間,(a) (c) (e) 為表面及(b) (d) (f)為剖面之微觀影像。

- 38 -

Condition:

0.75 wt.% NH4F + 3 vol.% H2O + EG; 1, 3 and 5 hr ( Top and cross-section)

(a) (b)

(c) (d)

(e) (f)

圖 4-11 以 0.75 wt.% NH4F + 3 vol.% H2O 為電解液,改變成長時間,(a) (c) (e) 為表面及(b) (d) (f)為剖面之微觀影像。

- 39 -

- 40 -

4-2 二氧化鈦奈米管 XRD 及 EDS 檢測分析

將 TiO2 nanotube 進行熱處理,以 450℃持溫 1 小時,再利用 X 光繞射分 析儀(XRD, Rigaku 2200,由龍華科技大學貴儀中心協助),檢測熱處理後是 否有相變化之現象發生,圖 4-12 為熱處理前及熱處理後之 XRD 檢測結果,

經熱處理至 450℃,即 Anatase 的 TiO2 的峰值亦出現。利用 EDS 進行成分 分析(EDS, JSM-6360,由本校工業教育學系鄭慶民教授實驗室協助),圖 4-13, 14, 15 為 EDS 檢測之結果,對於 TiO2 nanotube 結構部分檢測,成分僅有 Ti 及 O 元素,而 Ti 佔總體之 28.49%,O 佔總體之 71.51%。

圖 4-12 熱處理前後之 XRD 頻譜圖 圖 4-13 EDS 檢測位置

圖 4-14 TiO2 nanotube 之成分分析圖 圖 4-15 TiO2 nanotube 之成分比例

T(112) A(101)

A(004) A(204)

T(001) T(110)

- 41 -

4-3 二氧化鈦奈米管 UV-vis 檢測分析

把 TiO2 nanotube 進行染料吸附,染料選用 N719 (0.5 mM, Solaronix),以 N719 粉末為溶質,無水酒精為溶劑,TiO2 nanotube 浸泡時間為 24 小時。

(1) 由表 4-2 實驗條件製備出的 TiO2 nanotube 進行染料吸附檢測:

利用紫外光/可見光分光光譜儀(UV-vis, Jasco V-655,由台北科技大學張 合教授實驗室協助),檢測結果如圖 4-16 至圖 4-24 所示,得知 TiO2 nanotube 管長越長,吸收值越高。

圖 4-16 0.25 wt.% NH4F + 1 vol.% H2O 為電解液,時間對吸附之影響。

- 42 -

圖 4-17 0.5 wt.% NH4F + 1 vol.% H2O 為電解液,時間對吸附之影響。

圖 4-18 0.75 wt.% NH4F + 1 vol.% H2O 為電解液,時間對吸附之影響。

- 43 -

圖 4-19 0.25 wt.% NH4F + 2 vol.% H2O 為電解液,時間對吸附之影響。

圖 4-20 0.5 wt.% NH4F + 2 vol.% H2O 為電解液,時間對吸附之影響。

- 44 -

圖 4-21 0.75 wt.% NH4F + 2 vol.% H2O 為電解液,時間對吸附之影響。

圖 4-22 0.25 wt.% NH4F + 3 vol.% H2O 為電解液,時間對吸附之影響。

- 45 -

圖 4-23 0.5 wt.% NH4F + 3 vol.% H2O 為電解液,時間對吸附之影響。

圖 4-24 0.75 wt.% NH4F + 3 vol.% H2O 為電解液,時間對吸附之影響。

- 46 -

(2) 不同浸泡時間對 TiO2 nanotube 之吸附檢測:

使用管長為 20 μm 及 30 μm 的 TiO2 nanotube,浸泡於 N719 染料為 12 小時與 24 小時,由圖 4-25 結果得知,20 μm 浸泡 24 小時與 30 μm 浸泡 12 小時吸收值約相同,但 30 μm 浸泡 24 小時吸收值越高,故管長對於浸泡染 料時間有間接影響。

圖 4-25 管長為 20 μm 及 30 μm 對浸泡染料時間之影響

- 47 -

(3) 對不同 TiO2 nanotube 管長之染料吸附檢測:

取管長為 10 μm 、20 μm 及 30 μm 進行 UV-vis 檢測,圖 4-26 為不同管 長浸泡 24 小時時間之比較,波段 350 nm 以下為 TiO2 nanotube 本身吸收紫 外光之影響,管長越長,吸收紫外光效果越好;525~575 nm 為染料之吸收 波段。

圖 4-26 不同管長之 TiO2 nanotube 對染料吸收影響

- 48 -

4-4 電解液厚度 UV-vis 檢測分析

封裝製程中使用熱縮膜讓工作電極與對極電極接合度提高,由熱縮膜厚 度及切割面積,定義電解液注入量。而本研究之 DSSC 元件受光處是從對極 電極處照入光源,光源先照射到電解液,再照射至 TiO2 nanotube 之染料上,

所以探討電解液厚度是否會影響光源之穿透率。實驗過程中定義檢測面積為 25 mm2,將電解液注入 (玻璃/熱縮膜/玻璃) 檢測,利用 0.3ml 針筒定量注入 電解液至熱縮膜,熱縮膜以 25 μm、50 μm、75 μm 及 100 μm,分別注入量 為 0.01 ml、0.02 ml、0.03 ml 及 0.04 ml。圖 4-27 為不同電解液厚度之穿透 率影響,結果得知厚度對穿透率影響不大,且與空白玻璃(Glass)皆差異 5%

左右。

圖 4-27 不同電解液厚度與空白玻璃之穿透率影響

- 49 -

4-5 對極電極鍍膜厚度 UV-vis 檢測分析

上述提過元件受光源從對極電極進入,探討對極電極鍍膜厚度的影響。

圖 4-28 為空白玻璃與導電玻璃(Tin doped indium oxide, ITO)之比較。之後在 導電玻璃上鍍鉑,分別以鍍鉑厚度為 10 nm (儀器科技研究中心 陳維鈞先生 協助)與濺鍍條件為 20 W, 20 sec(勤益科技大學 協助)兩種參數,分別探討何 種條件可降低穿透率。圖 4-29 鍍鉑厚度為 10 nm 之穿透率,結果得知穿透 率均下降 10%~20%左右,不適合做為本研究後續之鍍膜條件。圖 4-30 不同 鍍膜厚度之穿透率,結果得知使用 20 W, 20 sec 濺鍍條件鍍鉑於導電玻璃 上,較適合後續封裝製作。

圖 4-28 空白玻璃與導電玻璃之穿透率

- 50 -

圖 4-29 鍍鉑厚度為 10 nm 之穿透率

圖 4-30 不同鍍鉑厚度之穿透率

- 51 -

4-6 二氧化鈦奈米管於染料敏化太陽能之效率影響

本研究將工作電極(TiO2 nanotube/Ti)、光敏染料(N719)、電解液(Li/I)、

對極電極(Pt/FTO)進行封裝檢測,熱縮膜選用厚度為 50 μm。

(1) 用 Pt/FTO 及 Pt/ITO 進行元件效率探討:

比較兩種導電玻璃對本實驗是否有影響,用 Pt/FTO 及 Pt/ITO 對電化學 成長 5 小時及 7 小時的 TiO2 nanotube 進行元件檢測,表 4-3 及圖 4-31 為 Pt/FTO 之檢測結果;表 4-4 及圖 4-32 為 Pt/ITO 之檢測結果,由實驗結果得 知,鉑鍍在 ITO 或 FTO 上,對於本研究之元件效率轉換並無太大影響。

表 4-3 Pt/FTO 對不同電化學成長時間之比較

Time(hour) V

oc

(V) J

sc

(mA/cm

2

) FF η(%)

5 0.65 8.90 0.51 2.96 7 0.60 10.20 0.47 2.94

表 4-4 Pt/ITO 對不同電化學成長時間之比較

Time(hour) V

oc

(V) J

sc

(mA/cm

2

) FF η(%)

5 0.65 9.28 0.52 3.16 7 0.65 8.48 0.52 2.89

- 52 -

圖 4-31 Pt/FTO 對不同電化學成長時間之光電流-電壓特性曲線

圖 4-32 Pt/ITO 對不同電化學成長時間之光電流-電壓特性曲線

- 53 -

(2) 不同鍍鉑厚度對元件效率及入射光電子轉換效率之探討:

以 30 μm 為工作電極,針對鍍鉑厚度(10 nm 與 20 W 20 sec)比較元件效 率及光電流轉換之影響。由實驗結果得知,鍍鉑厚度對本研究有很大影響,

當管長為 30 μm 時,Voc由 0.71 V 降低為 0.63 V,Jsc由 11.30 mA/cm2降低為 7.01 mA/cm2,FF 由 0.48 上升為 0.49,η 由 3.92%降低為 2.21%,圖 4-33 為 不同對電極厚度對元件之光電流-電壓特性曲線。圖 4-34 由入射光電子轉換 效率結果得知,鍍鉑厚度間接影響 IPCE 結果,波段於 525~575 nm 由約 80%

下降至約 55%。

表 4-5 管長 30 μm 對不同鍍鉑厚度之比較

Pt condition V

oc

(V) J

sc

(mA/cm

2

) FF η(%)

20 W 20 sec 0.71 11.30 0.48 3.92

10 nm 0.63 7.01 0.49 2.21

圖 4-33 不同度鉑厚度對元件之光電流-電壓特性曲線

- 54 -

圖 4-34 不同度鉑厚度對元件之入射光電子轉換效率曲線

- 55 -

(3) 不同 TiO2 nanotube 管長對元件效率之探討:

分別以管長為 10 μm、20 μm 及 30 μm 之 TiO2 nanotube 進行元件封裝,

由實驗結果得知 Voc為 0.65~0.71V,隨著管長增加而增加;Jsc為 8.87~11.30 mA/cm2,隨著管長增加而增加;FF 為 0.50~0.48,隨著管長增加而減少,而 Voc及 FF 變化不大,故元件效率主要受而 Jsc影響。表 4-6 及圖 4-35, 36 為元 件效率結果。

表 4-6 不同 TiO2 nanotube 管長之元件效率影響

Length(μm) V

oc

(V) J

sc

(mA/cm

2

) FF η(%)

30 0.71 11.30 0.48 3.92 20 0.68 10.16 0.49 3.46 10 0.65 8.87 0.50 2.93

(a)

- 56 -

(b)

(c)

- 57 -

(d)

圖 4-35 (a) Voc;(b) Jsc;(c) FF;(d) η 與 TiO2 nanotube 管長關係圖

圖 4-36 不同 TiO2 nanotube 管長之光電流-電壓特性曲線

- 58 -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