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主要由工作電極(Working electrode)、光敏染料 (Photo sensitizer)、電解液(Electrode)及對極電極(Counter electrode)所組成,

如圖 2-1 所示。當工作電極上的染料分子受到光照射(hν),染料分子由基態

- 6 -

- 7 -

- 8 -

圖 2-3 影響元件效率之損失機制

圖 2-4 元件反應電子傳遞速度示意圖[7]

(1) (2) (3)

電流方向 電解液電位

對極電極 電解液

光敏染料 工作電極

- 9 - system)、能帶間隙(Band gap)、晶格常數(Lattice constants)等物理性質[11]如表 2-1 所示。其中最常見及廣泛應用的為銳鈦相與金紅石相,而板鈦相因穩定

- 10 -

λ=1240/E(band gap)……….(5) λ:入射光波長(nm)

- 11 -

圖 2-5 奈米顆粒與奈米管之電子傳遞示意圖[14]

奈米管具備較好電子傳遞功能,若管長越長,電子傳遞功能越好。2008 年,由 James R. Jennings 等研究學者[15]說明電子在 TiO2 nanotube 內的傳遞 為一維方向且擴散長度為 100 μm,因 TiO2 nanoparticle 電子擴散長度約 20~30 μm,這說明 TiO2 nanotube 若製備出 20 μm 以上之結構,能夠使得元件轉換 效率大幅提升。

2009 年,國內中央大學簡淑華教授等研究學者[16]針對 TiO2 nanotube 長 度對於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探討,利用電化學方式製備出 3、7、13、24 及 33 μm 之管長,圖 2-6 是不同長度 3~33 μm 之光伏特表現。Voc約 0.71~0.77 V,隨著管長增加而減少;FF 約 0.42~0.50,隨著管長增加而增加,但 Voc 及 FF 變化不大。當管長為 24 μm,ISC為最大值 11.2 mA/cm2;當管長為 33 μm 時,ISC下降至 8 mA/cm2左右,因此,得知光電轉換效率主要受 ISC影響。

- 12 -

圖 2-6 不同長度 3~33 μm 之光伏特表現。(a)開路電壓(Voc);(b)短路電 流(ISC);(c)填充因子(FF);(d)光電轉換效率(η)與管長的關係圖[14]

2-2-2 光敏染料

太陽光可分為紅外光(佔 43%,> 750 nm)、可見光(佔 50%,400~750 nm) 及紫外光(佔 6%,<400 nm),但 DSSC 元件中的 TiO2奈米結構只能吸收紫外 光的波段,失去可見光及紅外光的比例優勢,且故選用於可見光中捕獲能力 較好的染料分子為主,但並非所有染料分子皆適用太陽能電池之光染料,須 符合下列等條件[17]

1. 染料需兼具高吸收係數,且能吸收可見光至近紅外光之範圍,有效 利用太陽光能,助於提升短路電流,改善元件之效率。

2. 染料分子激發後之能階必需高於 TiO2導帶之能量,以確保電子能順 利注入 TiO2結構內,有效產生光電流。

3. 染料之基態能階必需低於電解質之氧化還原電位,以確保失去電子

- 13 -

的染料分子能被電解質還原,進行染料再生。若染料再生的驅動力 不足,則會發生 TiO2結構的電子電洞再度結合,降低元件效率。所 以染料與電解質需互相搭配,方可改善電子損失。

4. 染料分子需與 TiO2結構表面緊密結合,以確保電子能順利由染料傳 遞至 TiO2的導帶,有效地形成電荷分離。

以釕金屬離子系列(如 N3、N719 及 black dye 等)為目前最高效率的錯合 物,如圖 2-7 所示此三種常用的染料結構式[18, 19]。吸收範圍均在可見光波段,

從 380 nm ~780 nm,全質子化的 N3 染料在 398 nm、538 nm 有最大吸收峰 值[19],但 N3 染料最大的缺點就是無法有效吸收紅外光波段,其是因 N3 染 料吸收光譜僅能到 750 nm,造成無法充分利用太陽光。促使學術研究學者 陸續開發比 N3 染料更能提升可見光區吸收的新型染料,譬如說 N719 及 Black dye 等,N719 染料改善提升 N3 染料的缺點,促使太陽能電池能具有 較好的轉換效率;而 Black dye 將可見光吸收光譜延伸至 920 nm,有效地利 用紅外光區,圖 2-8 為 N719 和 Black dye 的 UV-vis 吸收光譜[20]

圖 2-7 N3、N719 及 Black dye 的染料結構式[18, 19]

N3[18] N719[18] Black dye[19]

- 14 -

圖 2-8 N719 及 Black dye 的 UV-vis 吸收光譜[20]

2-2-3 電解液

在元件反應過程中,電解液之氧化還原對一般為 I-/I3-為主,其作用是還 原失去電子的染料分子,電解液中的 I3-會與由外部電路所傳回至對極電極上 的電子進行還原反應,而染料分子會與 I-反應,使染料分子還原成基態,故 電解液需具備比染料氧化態更強的還原電位。可分為固態電解質、膠態電解 質及液態電解液。

1. 固態電解液:

學術研究上較多以無機 p-型半導體材料和有機電洞傳輸材料兩 種。無機 p-型半導體材料主要以 CuI[21, 22]、CuSCN[23, 24]等。2005 年,

G.R.A. Kumara 等研究者,以 N3 染料所製備的元件中,有效面積為 0.25 cm2,經 100 mW/cm2的強光下檢測,Voc為 620 mV,JSC為 13.0 mA/cm2,FF 為 0.58,光電轉換效率為 4.7%,光電流-電壓特性曲線

- 15 -

與光電轉換效率如圖 2-9 所示[25];以有機電洞傳輸材料主要是 OMeTAD[26]、P3HT[27]、P3OT[28]、PTPD[29]等,以 OMeTAD 為電洞 傳輸材料製備元件,在 9.4 mW/cm2弱光下檢測,該元件短路電流密 度為 0.32 mA/cm2,開路電壓為 0.34 V,填充因子為 0.62,光電轉換 效率為 0.74%[26],以上可作為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之電洞傳輸材 料,優點在於固態電解液較不易漏液及揮發等問題產生,封裝材料 也易選購,但高製備成本與低光電轉換效率等缺點,該如何改善電 洞傳輸材料與半導體材料的接觸,提高電洞傳輸,降低元件電阻,

其需各位學者深入探討。

圖 2-9 MgO 塗上 TiO2於固態太陽能電池之光電流-電壓特性曲線與 光電轉換效率圖[25]

2. 膠態電解液:

因液態電解液內含有機溶劑易揮發,元件封裝過程中較易於洩 漏,而影響元件使用壽命。2003 年 Wataru Kubo 等研究者在液體電 解液中加入有機小分子或有機高分子化合物,讓液體電解液內形成 膠網狀結構而固化,進而發展成膠態電解液[30]。雖然可有效防止電 解液的洩漏與暫緩有機溶液的揮發,但隨著工作時間的影響,還是

- 16 -

無法改善有機溶劑揮發的問題,因此有以離子性液體介質為基礎的 電解液。

3. 液態電解液:

液態電解液由於擴散速度快,光電轉換效率高,易滲透於奈米 多孔膜中,主要以有機溶劑、氧化還原對跟添加劑此三種組成。有 機溶劑常用的有腈類跟酯類,跟水相比,這些有機溶劑對電極是惰 性的,不與電極產生反應,助於有機溶劑跟染料不易脫落及分解。

在氧化還原對中以碘離子還原對(I-/I3-)為主,有些學者研究其他物質 來取代碘,但尚無突破性,而含碘離子電解液具備無毒、低熔點、 揮 發性低、不易燃及高介電常數等,是必為未來使用趨勢[31, 32]

- 17 - 件上等因素。在2004年,Xiaming Fang等研究學者[34]研究鉑膜厚度對染料敏 化太陽能電池之影響,利用濺鍍機將鉑鍍在導電玻璃上 ( Fluorine doped SnO2, FTO)。實驗條件從0 nm至415 nm,元件轉換效率結果如表2-2及圖2-10 所示。但由濺鍍原理可瞭解,鍍膜厚度約2~25 nm,金屬形成為顆粒狀;而 鍍膜厚度超過100 nm以上,金屬形成為薄膜,可瞭解厚度越厚並無提升光電 轉換效率,故催化層可採用2~25 nm即可。

- 18 -

- 19 -

(1) 開路電壓(Open-circuit voltage, Voc)

在無負荷狀態下,外部電路短路時所產生的電流,指元件所能產生 之最大電流。

理想狀態:元件之短路電流 = 照光時所產生電流

(2) 短路電流密度(Short-circuit current density, Jsc)

在負載無限大之狀況下,外部電流斷路時所量測之電壓為開路電壓。

- 20 -

(4) 轉換效率(Solar energy to electricity conversion efficiency, η)

呈現最大元件轉換效率數值,定義為元件的最大出輸功率與入射光

(5) 入射光電子轉換效率(Incident photo-to-current conversion efficiency,IPCE) 指單射光照射將元件有效面積區的光子轉換成電子效能,可用通過外部

- 21 -

第三章 實驗設計與規劃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