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1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本研究綜合上節之結,分別針對「老師教學」、「學校環境」、「系 統功能」三個方面,提供建議以供參考。

壹、老師教學方面的建議:

本研究證實運用數位平台對學生的學習成效是顯著且正向的助益,和 過去之相關文獻中的研究結論(林寶山,1998;Young,2000)相符;研 究也指出教師的教學態度與學生的學習成效有顯著的相關,同時對資訊科 技具有較正向態度的教學者,其學習者也會因而在電腦相關技能的學習有 較正面的趨勢,例如,學習壓力的減少。使得現在教師要針對電腦科技的 進步,能規劃與設計有效的學習環境的能力,多多利用在職進修,增進應 用科技能力,得以運用科技支持以學習者為中心之教學策略,從而滿足不 同學生的需求。

從成就歸因研究發現高職學生的學習困擾,一部分來自於「主動學習」

能力尚未養成,仍停留在「被動學習」的習性,因而無法適應高職的學業 要求。因此,可以針對剛升上高一的學生進行學習態度的輔導,目標放在 啟發學生「自主學習」習慣,提升學業成就。另外,藉由學習診斷工具,

協助學生了解個人學習問題,並針對個別學習問題提供改善策略。

貳、對學校方面的建議:

從學習歸因量表之結果可看出沒有課後練習是學生共同之最大的學習 困擾,經訪談學生發現家中雖然有申裝網路,在經濟因素的考量大都以最 便宜的等級,網路速度明顯不如學校的電腦教室環境,影響學生持續地自 主學習。因此,學校在真實教學的情境,對於協助學習者練習的場地能多

予提供,增加學生練習的誘因,使學生願意並主動在課餘時間去練習程式 設計相關內容。

臺灣教育環境受限大班級教學、教學進度等因素,因此大部分課程仍 以教導式教學法(didactic teaching)(林寶山,1998;單文經,1997)為主要教 學模式(鍾大定,2003;沈中偉,2005)。對於程式設計課程內容大都是解 說指令,演示課本上的例題,在全面升學的學校政策下,擔心將來考不上 理想的學校,學習仍受考試所局限,甚至到達考試領導教學的嚴重地步。

雖然在高職程式設計課程中有實習時間,也有若干教學者嘗試以問題導向 或合作學習法進行教學活動(鍾大定,2003),但仍存在大部份學生無法真 正應用程式設計解決所面臨的問題。故高職輔導相關單位應加強學習輔導 工作,協助診斷學生學習困難、介紹學習方法與策略、運用補救教學來協 助學生提升學習成效。學校的部份課程設計能多予教師運用的空間,以技 能的養成為目標,而非只有升學方面的學科成績。如現在社會上有許多檢 定,雖然升學管道不採計,但對知識的學習之後,能讓學生得以學以致用,

並適時地使用獎勵鼓勵學生參加相關檢定。如此才能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 中,引起學生學習的動機,充分發揮自我,進而提高其學習效率。

參、對系統功能方面的建議:

在過去的輔助教學系統,教學者必須親自檢查及設定教學進度中的作 業和評量;而學習者大都只能藉由隨時上線檢查,才會知道有多少測驗或 作業尚未完成。雖然本實驗的輔助教學平台有設計測驗追蹤,但以「學習 代理人」系統功能仍顯陽春,需要再增加課後作業和測驗製作等子系統。

本實驗中所使用的輔助教學平台應用了資料庫、伺服器端ASP.NET,客戶 端JAVA SCRIPT…等,導入代理人機制於教學平台的運作規則,實現網路 資訊同步或不同步的呈現,工具和技術都有很大的進展,使得尚有許多系

統功能改善的空間很大,例如「學習代理法則庫」(主要儲存相關的事件 驅動條件等資訊)的增加。

研究(黃秀慧、許文楷,2004,楊坤原 張賴妙理2006)指出,電腦態度 是影響資訊系統有效推行的主要關鍵因素,而電腦態度也被證實可有效預 測使用者的學習滿意度、學習成效和增加資訊系統使用情況。本次實驗的 結論之一:「實驗時程過短,造成學習態度的轉換不明顯。」所以今後的 研究設計可在「界面代理人」機制上多加改善,提升操作之間的互動性,

加強學習者的操作感受,將會縮短學習態度的轉換時間,

本研究是局限於高職的程式設計課程,現今有許多的學科皆可以電腦 輔助教學,故以後可應用在其他學科,以求實驗的完整性。而且現實環境 與研究資源等限制,本實驗樣本只有自己任教的兩個班級,局限在任教一 所學校,這些因素,降低本研究的外部效度,使得其他地區的結果無法完 全一致。

教學設備、教師與學生所構成整個教學過程,其中教學設備是輔助教 學的工具,由教師基於教學理論而加以統整利用,促使學生發展與建立自 己的學習模式,完成有效的學習歷程。本研究的理論基礎之一:彈性認知 理論,是資源本位學習的一環(沈中偉,2005),基於超媒體的網際網路 學習有特別的啟發和涵義,許多特色和優點尚待後續的研究和開發。還有 其他相關的教學策略,例如,大六技能(The Big Six Skills Approach)等 可供搭配或應用,藉以提升研究的適用範圍或效果。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王曉璿(2004)。整合式資訊課程學習模式效益之探究。中等教育學報,第十一期。

301-330。

王梅玲(2007)。資訊地球村課程:單元一、全球化資訊社會。上網日期:2007 年 3 月 4 日。網址:http://www3.nccu.edu.tw/~meilingw/globe/u1/webpage/u1_pt1.html 王福林(1991)。新制師院學生與師專學生家庭社經地位及其學習行為,學業成就之調

查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鍾大定(2003)。專題導向學習應用於程式設計課程之研究。銘傳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 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

賴阿福(1996)。電腦網路在小學科學教育上的應用。八十四年度輔導區地方教育輔導 教師研討活動論文集。pp.93-127。

資訊時代之國民素養與教育。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1997 年 6 月 20 日 竇其仁、林志敏、林正敏(2005)。網路代理人。臺北市:知城數位科技。

黃武元、葉道明、李春燕(2003)。多人多媒體即時互動機制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

2003, 第十一卷第四期, 373-389。

吳明隆(1997)。國小學生數學學習行為與其電腦焦慮、電腦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教育學類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林寶山(1998)。教學原理與技巧。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李咏吟、單文經(1997)。教學原理。臺北市:遠流出版公司。

沈中偉(2005)。科技與學習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出版。

余民寧(1997)。有意義的學習。台北市,商鼎文化出版。

曹賢中、何仁生、謝自芳(2008)。認知彈性理論的學習遷移觀及其教學含義。現代教

育技術。Vol. 18,p.10-13

曹賢中、王海霞、王潤華(2006)。認知彈性理論與劣構領域的課程設計。中國電化教 育。第228 期,p.73-76

張莹、李玉斌(2006)。基於認知彈性理論的網路課程中高級知識學習的設計。現代 遠程教育,第6 期,p.45-47。

張志民(2005)。學習助理與專題式網路合作學習活動中之人際互動行為研究。台南 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春興(1991)。張式心理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5)。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林瓊如、林奇賢(1999)。網路學習環境中的學習助理之設計與應用研究。臺南師範學 院,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麗琳(1995)。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學習風格、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

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科技日報)。物件導向程式設計的 18 項迷思。2001 年 01 月 11 日。

http://www.hope.com.tw/News/ShowNews.asp?O=200101111128511817&F=%B5%7B

%A6%A1%AEw%BBP%B3n%C5%E9%A4%B8%A5%F3

梁榮財(1998)。高中學生學習風格及其教學策略之研究。http://210.59.2.1/jfvs/教學組/

專題報告/ 91 機製科/學習風格之研究.doc

劉耀明(2007)。學習風格在數位學習環境中對學習成效及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 中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育民(2003)。學習風格與學習模式對中學生電子化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中正大學,

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秀慧、許文楷(2004)。影響技職院校教師使用資訊科技教學之因素探討,ELTA 2004

「網路學習理論與應用學術研討會」,

楊坤原 張賴妙理(2006)。國中學生對電腦的態度量表之發展與應用。科學教育學刋,

第十四卷第三期, 283-308

黃淑珠(2000)。高職學生電腦網路態度、素養及使用現況之調查研究。台北,淡江大 學科技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翁百安(1998)。環境因素與個人因素對國中生電腦態度與電腦素養之影響。桃園,國 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政斌(2000)。線上學習代理人之分析與設計。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

外文部份

YISHAI A. FELDMAN (2005). Teaching Quality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ACM

Journal on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Computing, Vol. 5, No. 1

Agarwal, R., Amrita, D., Swati, D. (2004). Intelligent agents in E-learning. ACM

SIGSOFT Software Engineering Notes. Vol. 29 , Iss. 2;

Alavi, M. and Dorothy E Leidner (2001). Review: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Conceptual foundations and research issues,

MIS Quarterly, Vol.25, No.1, pp.107-136.

Businessballs.com. 上網日期:2008 年 7 月 11 日

http://www.businessballs.com/kolblearningstyles.htm

Binner, P. M., Dean, R. S., And A. E. Millinger (1994). Factors Underlying Distance

Learner Satisfac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 Vol. 4, 1994, pp.

232-238.

Bostrom, R. P. (1990). The Importance of Learning Style in End-User Training, MIS

Quarterly, pp. 101-109.

Hewitt, C. , , R. (1997).Synchronization in actor systems. Los Angeles,

California , pp. 267 – 280.

Atkinson

Johnson, D. W, Carson, Laura, et al. (1989). Social Skills for Successful Group Work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lexandria. Vol. 47, Iss. 4; pp. 29

Pane, J. F. (2002). A programming system for children that is designed for usability.

Doctoral Dissertation,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Roger T Johnson, R. T, Johnson, D. W. (2000).

The Science Teacher. Washington: Vol. 67, Iss. 1; pp. 39

How can we put cooperative learning into

practice?

Piccoli, G., et. al. (2001). Web-based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s: a research

framework and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effectiveness in basic IT skills training.

MIS Quarterly v. 25 no. 4 , pp. 401-26

Young, B. J. (2000). Gender differences in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computers.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33(2), 203-216.

附錄

(________________) SUM = SUM + I I = I + 1

LOOP

PRINT SUM

(A)DO WHILE (I<=10) (B)DO WHILE (I<10)

(C)DO WHILE (I>=10) (D)DO WHILE (I>10)

5 ( D ) 以 DO UNTIL 迴圈完成 SUM=1+2+…+10 功能的 Visual Basic 程式,

SUM = 0 I = 1

(________________) SUM = SUM + I

16 ( A ) 下列那個運算子為判斷前後條件為真時,結果為真?

(A)AND (B)OR (C)NOT (D)XOR

17 ( A ) 假設邏輯運算中,1 代表真,0 代表假,則邏輯式子

8 > 12 AND 6 < 4 + 5 的結果為 (A)0 (B)1 (C)0 + 1 (D)無法確定

18 ( C ) 下列那一個函數可以作為輸入資料的功能?

18 ( C ) 下列那一個函數可以作為輸入資料的功能?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