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西方物理治療理論與技術的發展

第三節 小兒物理治療史

小兒物理治療學之內容,包括 18 歲之前兒童及青少年其可能因為各類傷害造 成知覺動作問題或含有將來會造成知覺動作問題之危險因素,而需運用物理治 療理論、評估、治療、技術及諮詢,以達到促進發展、功能獨立與預防次發性 併發症之各項目的。小兒物理治療師使用之治療理論基礎與系統,除了早期生 理解剖學之基礎外, 1940 年代興起之神經誘發理論為基礎,如:「玻巴斯系 統(Bobath system)」、「路德系統(Rood system)」、「佛予塔系統(Vojta system)」等外,近年來也利用以心理、教育學理論為基礎之「行為改變技術

(behavioral modification)」、「指揮式教育系統(conductive education system)」等,1990 年後並強調「系統模式(systems model)」、「動作學習理 論(motor learning theory)」「生態學(ecology)」等。

由於兒童尚在發展中,因此小兒物理治療師除了運用動作科學、操作治療學、

功能訓練、各種物理治療因子與科技輔具之使用外,亦需了解發展過程與原 則,及選取適當發展評量工具,並與其他專業密切合作,才能提供良好之服務。

在物理治療介入方面,以介入方式來分包含諮詢、間接治療與直接治療。反應 於評估或訓練,物理治療已由過去著重中樞神經系統轉至全面考量身體各系統 對兒童知覺動作之影響,由單純著重身體機能之促進(如肌肉張力、關節角度、

平衡功能)轉至功能之促進,更甚而是於實際生活環境之適應能力,如由房間 走到餐廳之能力,到家附近遊樂園玩之能力,自己吃飯、刷牙、洗臉之能力,

參與學校唱遊課、體育課之能力,維持良好坐姿以從事操作學習之活動之能力 等等。所以實際至兒童之生活環境去了解兒童之能力相當重要。而於科技輔具 之使用,不僅是一種功能補償工具,也視為一種訓練工具。在動作學習相關研 究之佐證下,密集式之訓練不見得優於分散式之訓練,一成不變強迫式之學習 也較活潑、生活化與兒童主動參與之學習效果差。

<兒童發展理論>

成熟理論

成熟理論,強調遺傳決定發展,其核心思想認為孩子的發展主要受基因決定,

並不受後天教育環境太大的影響,例如:同卵雙生的雙胞胎,由於兩者具有相 同的基因組合,此理論便認為他們在生理和心理的先天特質相同,所以,未來 之發展亦相近。而遺傳決定論又以優生學創始者-達爾文的表弟,高爾頓(Sir.

Francis Galton)爵士為代表,他在「天才的遺傳」(1869)一書中寫道:「一 個人的能力乃由遺傳得來,其受遺傳決定的程度如同有機體的型態和組織之受 遺傳決定一樣」,所以,他認為個體的發展在生殖基因中早已經決定,發展僅 為此基因的自然開展,環境與教育僅為引發作用。另外,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及格賽爾(Arnold Gesell,1880-1961)亦為此理論 之倡導者。

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為瑞士的哲學家,其使用描述的 方式說明人類發展是遵循「自然理論(natural theory)」,他曾說道:「自然 一切都是好的,可是一經人手就變壞了!」因此,其強調孩子天生就是好的(人 性本善),只需要一點點道德上的指導及拘束,而且孩子的生長是依據「既定 的自然計畫」,所以,盧梭較強調「先天」,較不重視教育或孩子所經歷之經驗。

格賽爾(Arnold Gesell,1880-1961)為美國心理學家,是「成熟優勢論」的 領導者,認為兒童發展就像植物一般,按照一定的模式、時間表在進行,而這 個時間表的安排就完全看他的基因如何決定,至於孩子的學習與「生理上的成 熟狀況」有關,在未達到成熟狀態時,學習並不會發生,一旦生理成熟了,學 習 就 會 生 效 , 所 以 , 其 主 要 的 理 念 為 生 物 的 成 長 過 程 是 受 時 間 固 定 的

(time-locked process),尤其是各種能力的顯現。而其理論來自「雙胞胎爬 梯」實驗的結果,兩個雙胞胎(同卵),不同年齡開始練習爬樓梯,最後達到 的成績是一樣的,說明成熟前的訓練並無多大作用。

行為理論

此學派將重點置於可觀察、可測量、可記錄的外顯行為上,認為學習方式並沒 有「階段」的區分,不同年齡層不一定會有不同的學習機制,他們也相信人類 的學習方式與低等動物並無差別,都是透過環境給予的刺激(報酬、懲罰)以 產生反應,所以,不理會可能影響行為的其他未觀察到的內在因子,根據這樣 的理論便產生了「古典式制約」(classical conditioning)及「操作式制約」

(operant conditioning),而伊凡‧巴夫洛夫、華生及史金納均為此學派的 倡導者。

巴夫洛夫(Ivan Pavlov,1839-1946)為俄國生理學家,其為最初提出「古典 式制約」(theories of learing)的學者,巴夫洛夫知道將肉粉放入狗的口中 時,唾液便會開始分泌,這是消化過程中的第一步,於是在餵狗之前,先讓鈴

華生(John Watson,1878-1957)為美國生理學家,是行為學派的代表人物,

其倡導「聯結論(associative theory)」,其覺得「發展」是逐漸學到複雜行 為模式的過程,例如:華生對嬰兒害怕動物是天生的或是後天習得來的,非常

史金納(B. F. Skinner,1904-1990)建立了「操作式制約」的增強與懲罰的 原則,所謂增強為某種行為出現後的刺激,可增加該行為出線的機率,而懲罰

獎品等,稱為正增強物(positive rein- forcer)若是令人不愉快或痛苦的事 物,則稱為負增強( negative reinforcer)。負增強與懲罰(punishment)不同,

負增強是利用嫌惡刺激的消除來促進行為的發生,而懲罰則是利用嫌惡刺激來 壓抑行為的發生。

另外,也有書將「行為學派」對於兒童發展的觀點分類為「機械觀」,將人與 機器等量齊觀,覺得人的發展多為被動,因此,如能預測環境中可影響發展之 因素,便能預測人在此環境之發展及反應。而其至今在美國仍然持續造成很大 的影響,他們將這樣的觀念運用於解決發展中的某些問題,例如:尿床、害怕 及恐懼。

認知理論

「認知」廣義的定義為人的認識活動,包括:記憶、知覺、解釋、分類、評價 等等,狹義的定義則為思維及記憶的歷程。認知發展係以智力發展為重點,故 有人將認知心理理論稱為智能或智力理論,也有書將此理論歸類為發展理論中 的「有機觀」,因為其將人視為主動的有機體,以自己的行動來推動自己的發 展,並視兒童為一行動者和做者,兒童會主動建構出自己的世界,而皮亞傑便 是此類有機觀最重要的倡導者。

皮亞傑(Jean Piaget,1896-1980)為瑞士心理學家、生理學家與哲學家,其 為本世紀在認知理論上最具影響的認知發展理論家,其提出階段理論,以對兒 童種種思考推理及問題解決能力做解釋,認為兒童正處於某些特定的階段,每 一階段都代表孩子由一種思考或行為轉移至另一類的思考模式,即使每個個人 每一階段產生的年齡迥異,但是,每個個體階段演進順序是一致的,而每一階 段亦都成為下一階段之根基。而皮亞傑共將兒童的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

(1)感覺運動期(sensorimotor stage) :

年齡為出生至兩歲,此階段主要特色是兒童利用感知動作適應外部世界,構築 動作基模,其思考方式為「手摸為真,眼見為憑」,只要物體從眼前消失,他 們是不會去尋找的,因為他們不認為其是存在時空內的,例如:當一名一歲的 嬰兒玩玩具一會兒,然後再把其玩具藏在毯子下,他並不會去找尋不見的玩 具。而此階段的孩子在動作方面則逐漸發展出有目的的動作,且會利用現有的 動作基模去嘗試錯誤,例如:當他搆不到遠處綁線的小車子時,他會嘗試用各 種方式(爬上桌子、搖搖桌子等等),等到他不小心拉到線,發現車子會跟著 動時,他才學到原來拉線是會將車子一起拉過來。

(2)運思前期(preoperational thought stage):

年齡為二至七歲,在此階段兒童可以利用不同的「象徵性符號」系統,包括:

語文、姿勢、心理想像及繪畫,以呈現經歷過的物體與經驗,例如:三歲的兒 童會稱自己為媽媽,以雙手張開做為飛機飛翔之象徵,並利用紙盒子當作鍋 子、樹葉當作飯菜,以玩辦家家酒等遊戲。但是,此階段的孩子無法認識相似 的東西中的不同,例如:當他看到別人戴跟他一模一樣的帽子時,他會覺得那

是他的帽子;但麻煩的是,他又搞不懂當同一件物品稍做變化時,它還是剛剛 那件物品的,例如:當倚窗看見朗朗圓月,但是,隔幾天又在戶外見到朦朧的 上弦月,他會覺得那是兩個不同的月亮,月亮不只一個。

(3)具體運算期(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

年齡起始於 6~7 歲,持續發展至 11~12 歲,雖然第二階段的兒童雖已可表達所 經歷的經驗,但是,只注意已經存在的事物,對於狀態的轉換尚無概念。到了 具體運算期,兒童開始思考事物狀態是如何改變的,皮亞傑最著名的實驗為:

將兩個外型一樣的玻璃杯,裝等量的水,詢問「運思前期」的兒童他們會回答 兩杯水一樣多,但將其中一杯倒至較細長玻璃杯內時,再問兩杯水是否一樣多 時?運思前期的孩子會回答:「不同,細長杯子內的水比較多」,而具體運算期 的孩子則會回答:「一樣多」。因為具體運算期的孩子以經會將第一水杯與第二 水杯的內的水量轉換串聯起來。

(4)形式運思期(formal operational stage):

有人早在 11~12 歲就達到,有人於青少年晚期才達到,亦有人甚至一輩子都達 不到,而此時期又稱「命題運算階段」或「抽象思考期」,它的最大特色為兒 童的認知此時已經擺脫具體事物的束縛,這段時期孩子可以思索推論一些觀 念、想法等非具體的物體或事件,所以,他們不只可以推論親身經歷過的事物,

還可想像尚未成為事實的種種可能,例如:當問他們小明比小君黑,而小君又

還可想像尚未成為事實的種種可能,例如:當問他們小明比小君黑,而小君又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