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篇

(01)國立台灣大學五十週年校慶籌備委員會出版組(編著)。台大五十年。台北:國立台灣 大學;1995。

(02)台大醫院通報(院務通訊的前身);1961 年 12 月。

(03)台大醫院通報(院務通訊的前身);1963 年 3 月。

(04)台大醫院通報(院務通訊的前身);1963 年 12 月。

(05)李明濱。台大醫院百年院史。台北: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1999。

(06)曹昭懿、李昭儀(編)。台大復健醫學學系二十週年紀念專輯。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復 健醫學系;1987。

(07)林光華、胡名霞(編)。台大物理治療學系三十週年紀念專輯。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物 理治療學系;1997 年 8 月。

(08)王淑芬、柴惠敏(編):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物理治療學系系史。台北:國立台灣大學醫 學院物理治療學系。2001 年 4 月。

(09)謝霖芬(編校召集人)。台灣復健醫學之父連倚南教授台大醫學院榮退專輯。台北:國 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復健部。

(10)莊永明。台灣醫療史。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

(11)黃麗麗教授紀念集;1995。

(12)百週年紀念特刊組編輯委員會(編)。彰基百週年紀念特刊。彰化;彰化基督教醫院;

1996 年 11 月。

(13)台 北 巿 物 理 治 療 師 公 會 簡 介;2001 年 10 月。

(14)台 灣 省 物 理 治 療 師 公 會 會 史 館;2001 年 10 月。

(15)彰 基 院 史 文 物 館 百 年 大 事 紀 醫 療 史;2001 年 10 月。

http://www.cch.org.tw/hot.asp?news=history%2findex.html (16)振 興 復 健 科 緣 起 及 三 十 年 大 事 紀;2001 年 10 月。

http://www.chgh.org.tw/

(17)台 北 榮 總 復 健 醫 學 部 沿 革;2001 年 10 月。

http://www.vghtpe.gov.tw/~pmr/index2.htm (18)國 立 成 功 大 學 物 理 治 療 學 系 沿 革;2000 年 11 月。

http://www.ncku.edu.tw/~nckupt/page1.htm (19)中 山 醫 學 院 復 健 醫 學 系 簡 史;2001 年 10 月。

http://www.csmc.edu.tw/rehab/chinese.html (20)長 庚 大 學 物 理 治 療 學 系 系 所 沿 革;2001 年 10 月。

http://www.cgu.edu.tw/academy/medicine/PT/about/about02.htm (21)輔 英 技 術 學 院 物 理 治 療 系 學 系 簡 介;2001 年 10 月。

http://wwwdata.fy.edu.tw/rehab/

(22)慈 濟 技 術 學 院 物 理 治 療 系 系 發 展 大 事 紀;2001 年 10 月。

http://www.tccn.edu.tw/edu/pt/history.htm

(23)中 國 醫 藥 學 院 物 理 治 療 學 系 學 系 介 紹;2000 年 11 月。

http://www.cmc.edu.tw/9001/

(24)高 雄 醫 學 院 復 健 醫 學 系 發 展 年 鑑;2001 年 10 月。

http://www.rm.kmu.edu.tw/rm/history.html#history (25)國 立 陽 明 大 學 物 理 治 療 學 系 暨 研 究 所 簡 介;2001 年 10 月。

http://www.ym.edu.tw/pt/

(26)屏 東 基 督 教 醫 院 院 史;2000 年 11 月。

http://www.ptch.org.tw/_private/history/historyOK.htm

第二篇

一、骨科物理治療篇

(01)Licht S, Johnson EW. Therapeutic Exercise. New Haven : E. Licht, 1965.

(02)廖華芳、王淑芬、柴惠敏 著 / 何弘能、呂碧鴻、李明濱編。台灣物理治療今與昔。

醫學人文饗宴。台北:台大醫學院;2001:第 139-153 頁。

(03)廖文炫、張梅蘭、蔡美文、王淑芬 編。物理治療因子學 - 冷熱光水療及機械性治療。

一版。台北:合記圖書出版社;2002。

(04)曹昭懿 著 / 廖文炫、張梅蘭、蔡美文、王淑芬 編。水療。物理治療因子學 - 冷熱光 水療及機械性治療。一版。台北:合記圖書出版社;2002:第 267-288 頁。

(05)朱美滿 著 / 廖文炫、張梅蘭、蔡美文、王淑芬 編。超音波電熱療。物理治療因子學 – 冷熱光水療及機械性治療。一版。台北:合記圖書出版社;2002:第 113-172 頁。

(06)徐阿田 著 / 廖文炫、張梅蘭、蔡美文、王淑芬 編。脊椎牽引。物理治療因子學 - 冷熱光 水療及機械性治療。一版。台北:合記圖書出版社;2002:第 291-308 頁。

(07)Lamb DW. A review of manual therapy for spinal pain. In: Grieve's Modern Manual Therapy. 2nd ed. Boyling JD, Palastanga N. ed. New York: Churchill Lingstone. 1994.

p.629- 650.

(08)Shurr DG, Cook TM. Prosthetics and Orthotics. Norwalk: Appleton & Lange. 1990.

(09)Redford JB, Basmajian JV, Trautman P. Orthotics- Clinical Practice and Rehamilitation Technology. New York: Churchill Livingstone. 1995.

(10)Dickey R, Loeser A, Specht E: Environmental Control for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In: Redford JB, Basmajiam JV, Trautman P ed. Orthotics, Clinical Practice and Rehabilitation Technology. New York: Ch

(11)Kohlmeyer K: Adaptations in and to the Home Environment. In : Redford JB, Basmajiam JV, Trautman P ed. Orthotics, Clinical Practice and Rehabilitation Technology. New York: Churchill Livingstone, 199

(12)Licht S. History of therapeutic heat and cold. In: Therapeutic Heat and Cold. 3rd.

Lehmann JF ed. London: Williams & Wilkins. 1983.

(13)Licht S, Johnson EW. Therapeutic Exercise. New Haven : E. Licht, 1965.

(14)Johnson MM. Bonner CD. Sling suspension techniques, demonstrating the use of a new portable frame. 3. Treatment of motor disabilities. The lower extremity. Phys Ther.

51(12):1288-98, 1971.

(15)Johnson MM. Bonner CD. Sling suspension techniques, demonstrating the use of a new portable frame. II. Methods of progression in an exercise program: the upper extremity. Phys Ther. 51(10):1092-9, 197

(16)Johnson MM. Bonner CD. Sling suspension techniques, demonstrating the use of a new portable frame. I. Introduction, definitions, equipment, and advantages. Phys Ther.

51(5):524-34, 1971.

(17)Johnson MM. Ehrenkranz C. Bonner CD. Sling suspension techniques, demonstrating the use of a new portable frame. IV. Treatment of motor disabilities: neck and trunk.

Phys Ther. 53(8):856-63, 1973.

(18)Lephart SM, Pincivero DM, Giraldo JL, Fu FH. The role of proprioception in the management and rehabilitation of athletic injurie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1997;25:130-7.

(19)Lephart SM, Pincivero DM, Rozzi SL. Proprioception of the ankle and knee. Sports Med 1998;25: 149-53.

(20)Ljunggren AE. Weber H. Kogstad O. Thom E. Kirkesola G. Effect of exercise on sick leave due to low back pain. A randomized, comparative, long-term study.Spine.

22(14):1610-6, 1997.

(21)Chaitow L. Positional release techniques. 2nd ed. 2002. Near York: Churchill livingstone.

(22)Ashton- Miller JA, Wojtys EM, Huston LJ, Fry- Welch D. Can proptioception really be improved by exercises? 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 2001; 9: 128- 136.

二、小兒物理治療篇

(01)Bradley NS. Motor Control: Developmental Aspects of Motor Control in Skill Acquisition. In Campbell SK et al. (eds): Physical Therapy for Children. 2nd ed.

2000. Philadelphia: WB Saunders Comp. P45-50

(02)Campbell SK. The Child's Development of Functional Movement. In In Campbell SK et al. (eds): Physical Therapy for Children. 2nd ed. 2000. Philadelphia: WB Saunders Comp. P 3-9.

(03)Butterworth M.H., Harris M. Principles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UK: Psychology Press Ltd Publishers, 1988.

(04)Butler C, Darrah J: Effects of neurodevelopmental treatment (NDT) for cerebral palsy:

an AACPDM evidence report. Developmental Medicine & Child Neurology 2001; 43:

778-790.

(05)Schleichkorn J: The Bobaths, a biography of Berta and Karel Bobath. :Tucson, Arizona:

Therapy Skill Builders. 1992.

(06)Styer-Acevedo J: Physical Therapy for the Child with Cerebral Palsy. in Tecklin JS (ed): Pediatric Physical Therapy. Philadelphia: J B Lippincott Comp. 2nd ed.

pp89-134. 1994.

(07)Bobath K, Bobath B: The Neurodevelopmental Treatment. in Scrutton D: Management of the Motor Disorders of Childrens with Cerebral Palsy. Philadelphia: J.B. Lippincott Co. 1984. pp. 6-18.

(08)Flavell JH, Miller PH, Miller SA, editors. Cognitive Development. 3rd. London: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Inc.; 1993.

(09)Gorgy G 著/李茂興 譯。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二版。台北:揚智出版社;1999 (10)Gredler ME 著/吳幸宜 譯。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1994。

(11)Larin HM. Motor learning: theories and strategies for the practitioner. In:Campbell SK editor. Physical Therapy for Children. 2nd ed. Philadelphia: W.B. Saunders Company; 2000. p.170-197.

(12)莎莉‧溫德寇絲‧歐茨、黛安娜‧巴巴利亞原著;黃慧真譯。發展心理學:人類發展。台北 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

(13)劉金花。兒童發展心理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1。

(14)廖華芳: 霧都之行: 英國玻巴斯課程新知介紹. 第三醫學: 13:158-166, 1986.

(15)廖華芳:痙攣型雙邊麻痺兒童之粗動作型態及玻巴斯治療方法。中華物療誌 15:63-71,1990。

(16)胡名霞。動作學習在物理治療之應用。中華物療誌 1998;23(4):297-309。

三、心肺物理治療篇

(01)Casaburi R, Petty T.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Philadelphia: WB Saunders Company, 1993

(02)林美玲、張美玉、王小喬、索欣如合繹. 臨床呼吸道照顧。台北市:九州圖書文物有限公司。

民國七十八年。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