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的觀點和發展可能,截至目前已頒發超過 350 個獎項。整理自「Sandford Award」官網:

http://sandfordaward.org/。

124 整理自鐵橋谷博物館信託官網:

http://www.ironbridge.org.uk/about-us/news-releases/2013/aug/museum-wins-education-awar ds/。

119

人士成立的博物館信託,為鐵橋谷的永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企業式領 導與由下而上的區域發展策略」,博物館信託採用商業模式領導城鎮發展,充滿 企業精神且地域性強,而在「創新的博物館管理與消費者導向」,朝消費者導向,

以工業博物館群作為工具和媒介,來獲取不同領域和種類的資源,不論是工業遺 產的活化或詮釋,以及對博物館的經營來說,皆是一項優秀創舉;最後在「自然 環境與遺產景觀的整體活化系統」,完整保存了 18 世紀工業革命的生產運輸及生 活元素,成功為鐵橋谷創造誘人論述。

而在創意模式的運用:「創意空間」以十座博物館群,創造一個文化生產鏈,

同時也是一個巨大的消費群集,結合傳統產業與觀光發展,同時連結區域內的創 意產業,形成塞文河畔的創意絲帶,以「工業革命發源地」作為區域的發想基礎,

讓整個空間充滿強烈的社會互動價值;而「創意奇觀」的世界遺產節,則利用各 式各樣的活動,包括工業文化展示、親子互動遊戲和街頭表演藝術等,串聯起整 個社區,並將遺產資源分享給大眾,促進社會參與。最後,「創意觀光」同樣以 十座博物館群為基礎,傳統技藝工作坊和活的博物館—維多利亞小鎮,提供獨特 的體驗和互動式參與,因而備受觀光客喜愛。鐵橋谷全面採用「觀光」作為一種 行銷手法,將純粹的文化價值與創作場域,概念化成各項商品與服務,利用創意 手法賦予其功能價值,連結商業活動,激發經濟潛力,帶動整體區域的創意發展。

120

4-2 德國關稅同盟礦區的創意活化分析

曾是歐洲最大的工業區,號稱二戰時期的軍火庫,位於德國西方的魯爾工業 區,在二十世紀正式告別過去輝煌的工業歷史,將原本汙濁的天空與河水,伴隨 著嚴重的社會問題,以文化與生態為主軸,進行漸進式的改造:博物館、劇院、

音樂廳和辦公大樓等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工業遺產也活化成為如杜伊斯堡 (Duisburg)景觀公園(Landschaftspark Duisburg-Nord),擁有潛水攀岩、宴會及時尚 秀等多功能用途,或是將位於歐柏豪森(Oberhausen)歐洲最大的瓦斯槽

(Gasometer),改建為巨型的展覽空間,創造出一種奇觀幻境。

魯爾工業區歷經長達十年的空間機能再造與產業結構調整,而今呈現出一片 欣欣向榮。工業遺產不再是包袱,許多意料之外的創新使用,充滿無限的經濟價 值,並成功傳達出地方獨特的歷史軌跡,2010 年更以埃森市為首,獲得「歐洲 文化之都」的榮銜,成功向世人展示一個全新的空間治理與規劃藍圖—魯爾大都 會(Metropole Ruhr);是以對整體區域的文化想像,超越單一城市,從過去一座重 工業區,走向發展休閒娛樂與創意經濟的文化大都會,讓都會區中大大小小五十 三座城市,成為形塑地方特色與觀光發展的共同體。

4-2-1 文化與創意主導的城市再生

(一) 工業發展歷程

魯爾區位於北萊茵-西發里亞邦,距離首都柏林(Berlin)約五小時的車程,面 積4,435平方公里,有三條主要河流通過,分別是北邊的利普河(Lip)、中部的恩 瑟河(Emscher),以及南邊的魯爾河(Ruhr),區域人口約570萬。儘管在1850年時,

大部分的區域都還是鄉間農村,但由於魯爾區擁有國內四分之三的煤礦資源,所 以早在十九世紀初,就開始大規模的煤礦開採與鋼鐵生產,並在短短五十年間歷

121

經快速的工業化發展,包括建立縱橫交錯的運河與鐵公路系統,讓魯爾區南部的 魯爾河與恩瑟河之間,聚集稠密的工廠、住宅和交通網絡,形成主要的工業城市 區帶。

其中,埃森市的北部更從十九世紀後半葉開始,陸續開鑿了共11座的礦坑,

由關稅同盟的創立者Franz Haniel父子經營擁有,既掌握了能源和生產原料,又 在1932年第十二號礦井開放後,將之前11座礦坑全數連結,讓關稅同盟煤礦工業 區(Zeche Zollverein)(以下簡稱關稅同盟礦區)一躍成為世界規模最大,生產率最 高的現代礦區,促使魯爾區內的城市彼此串聯,形成一條以鋼鐵、化學、機械製 造與軍事設備為主的產業鏈。即便在後來的發展過程中,曾遭受二次世界大戰的 炮火攻擊,以及讓盟軍掏空了不少工業設備,但截至1950年代的統計,整個魯爾 區共有250個礦區,49萬名勞工,堪稱德國的工業心臟,也是歐洲重要的煤炭與 鋼鐵中心。直到1957至1958年間爆發的第一次能源危機,來自美中澳價格低廉的 進口煤礦,以及新能源的出現,讓魯爾區面臨一波波的結構轉型:產業紛紛出走,

礦區關閉,徒留許多高度污染的工業荒地(Industriebrache)(楊凱成,2006a),城市 空間開始破碎,人口也逐漸外流,大量的失業勞工導致抗議聲浪不斷,而逐漸喪 失其競爭優勢,終至1986年,關稅同盟礦區宣告正式關閉,終結近兩百多年的工 業發展傳奇。

端看魯爾區的發展歷程,工業發展促使區內的都市化程度普遍較高,便利的 運輸系統和密切的內部分工,讓魯爾區成為一個堅強的工業綜合體;然而,整個 魯爾區缺乏完善的都市計畫,城市都是各自成長,空間、交通與文化景觀也紊亂 複雜,不論在文化還是政經地位上都缺乏整體感,造成區域再生的阻礙。於是,

魯爾區的轉型任務除了土地整治和環境復育之外,最主要的目標在於整合區域來 規劃治理,活化工業遺產,以保存集體的記憶與情感,並依循不同地區的發展脈 絡與需要,協助建立現代的城市機能,重塑地方精神和生活價值,以解決叢生的 社會問題,從經濟、社會與文化全方位達成整個魯爾區的再生。

122

(二) 活化策略與再生機制

當深具象徵意義的關稅同盟礦區於 1986 年關閉後,北萊茵-西發里亞邦發展 公司(Landesentwicklungsgesellschaft, LEG)125(以下簡稱邦發展公司)隨即在關閉 的當日,簽約成為礦區的所有者,並於一年後從魯爾煤礦公司

(Ruhrkohlegesellschaft, RAG)126以及幾家著名的鋼鐵集團手中,正式取得總區域 面積達 100 公頃,包含閒置空間、廠房與工業設備的全數產權,讓整個關稅同盟 礦區的結構得以保留完好。事實上,魯爾區的經濟發展早於 1979 年達到谷底,

邦政府迫切希望能幫助城市與地方社區,收回這些閒置空間,引進新的商業活動 與投資,因而制定了土地基金(Grundstueckfond)127,由邦發展公司代為管理,準 備土地移交的相關事宜。土地基金的用途包括:從舊地主手中買入土地,處理部

123

然而,真正完成魯爾區在經濟、生態與文化全面革新的,是接下來為期十年 在恩瑟公園的 IBA 國際建築展(Internationale Bauausstellung Emscher Park) 129。當 時,國際建築展有限公司(IBA Gmbh)130特別針對北魯爾區,也就是嚴重衰敗的恩 瑟河流域一帶(見下頁圖 4-42),於 1989 至 1999 年進行了一連串的地區振興計畫,

其中資金來源有三分之二是公共的補助款,來自邦政府、聯邦政府和埃森市政府,

還有歐盟的歐洲區域發展基金(European Fund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總計畫 空間達 800 平方公里,涵蓋 2 個區域、17 座城市,250 萬名居民,規劃有 300

129 IBA,為 Internationale Bauausstellung Exhibition 的縮寫。擁有悠久的發展傳統,乃運 用當代建築設計,以國際博覽會的形式,協助城市及區域的發展,對於德國城市再生具 有相當的意義與幫助。整理自 IBA Emscher Park 官網:

http://www.iba.nrw.de/iba/geschichte.htm。

130 乃邦政府的的附屬單位,指導整個國際建築展的核心價值與理念,引介資源與技術,

並作為一個資源整合的平台,協助公私部門協調溝通,有效建立起合作夥伴的關係。

131 整理自 IBA Emscher Park 官網: http://www.iba.nrw.de/iba/daten.htm。

124

【圖 4-42】132 恩瑟公園國際建築展範圍

【圖 4-43】133 關稅同盟礦區的過去與現在

由國際建築展有限公司與埃森市籌組的團隊,為魯爾區的永續發展提出四個 主要的領導方向,分別是藝術、文化、設計和工業歷史,並由此發展出具體的策 略供實際操作134。以下,筆者將直接分析恩瑟公園建築展,輔以幾項最為著名的 建設計畫為例,歸納出魯爾區再生的五個成功關鍵:

132 載於 IBA Emscher Park 官網與關稅同盟基金會臉書專頁:

http://www.iba.nrw.de/main.htm &

https://www.facebook.com/Zeche.Zollverein.Essen?fref=ts。

133 載於 PACT 關稅同盟官網:http://www.pact-zollverein.de/ueber-uns/geschichte。

134 分別是「恩瑟地區的生態系統轉換」(Umbau des Emscher-Systems)、「在公園中就業」

(Arbeiten im Park)、「住宅與城區更新」(Neues Wohnen und Stadtteilentwicklung)、「發展 藝術、文化與觀光產業」(Kunst, Industriekultur und Tourismus)、與「社會倡議、就業與 培訓」(Soziale Initiativen, Beschäftigung und Qualifizierung),整理自 IBA Emscher Park 官 網: http://www.iba.nrw.de/arbeitsbereiche/main.htm。

125

1.成熟的中介組織與整體性強的區域發展策略:恩瑟公園建築展實際上是在 一個廣闊的空間架構下,採用漸進式整合的方式,邀請地方居民共同參與,藉此 凝聚出集體共識,所完成的一項大型分工計畫;儘管有多達120項不同的計畫,

但都能秉持著相同的目標,各自積極實現地方的再生。這必須歸功於國際建築展 有限公司,除了作為一個資源引介與整合的平台,自柏林第二屆國際建築展開始,

便引導著社會大眾加入整個城市再生的程序,建立起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地方 政府與居民的溝通管道;成功扮演的中間角色,其實來自於歷屆國際建築展所累 積的豐富經驗與良好「口碑」,使其具有一定的公信力。最重要的是,國際建築 展有限公司具備相當的執行力與遠見:時任國際建築展有限公司執行長的Karl Ganser,在面對魯爾區規模及數量龐大的工業遺產時曾表示:

"在挖土機還沒來之前,先保留,買下來,然後在靜下來思考可以如 何再利用。倘若後來證明沒有更好的創意,剷平這個動作未來還是可 以實行的,但不應該事先剷平,五年後再後悔沒有保存。"135

這正是為魯爾區量身打造出的恩瑟公園建築展,保留地方原始的歷史結構,

這正是為魯爾區量身打造出的恩瑟公園建築展,保留地方原始的歷史結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