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創意與工業遺產的永續發展: 以英國鐵橋谷與德國關稅同盟礦區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創意與工業遺產的永續發展: 以英國鐵橋谷與德國關稅同盟礦區為例"

Copied!
21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碩士論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uropean Cultures and Tourism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d Education for Overseas Chines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創意與工業遺產的永續發展: 以英國鐵橋谷與德國關稅同盟礦區為例 Creativity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Heritage: a Multiple Case Study of Ironbridge Gorge in the UK and Zeche Zollverein in Germany. 研究生:徐藝真 I-Chen Hsu 指導教授﹕劉以德 博士 Dr. Yi-De Liu 中華民國一○三年七月 July, 2014.

(2) 謝誌 三年的研究生日子終告一個段落,精進學業的路上,若不是有許多人的相伴、 支持和鼓勵,生活必定會少了些精彩和樂趣,當然也就不可能平順地走完這一切, 謝謝大家帶給了我力量、希望和成長。 打從進研究所以來,我便立志要撰寫工業遺產相關的論文,我也不清楚這是 哪來的想法與一份熱愛,後來應該是在某次趕論文的午後,記憶突然喚起我,其 實早在準備研究所考試的期間,就認識魯爾工業區這個地方,當然那時還未受過 歐文所洗禮的我,並不了解工業遺產的學問,更遑論是讓這些地方發展觀光和創 意;儘管修課期間,曾對這題目有些懷疑,同學們也是不斷嘗試各種方向在摸索 著,甚至有幾次還得面對其他論文題目的掙扎誘惑,最後我還是選擇最初和工業 遺產的相遇與執著,並在研究的過程中,深深為工業遺產所著迷,隨著每一份課 堂報告的堆疊累積,終於在碩一暑期實習,讓我到了學術應許之地,在一片綠草 如茵的平靜祥和中,面對斑駁鏽紅的工業遺產,想像過去的勞動景象,迴盪機具 的轟隆聲響。 能夠完成這本厚實有愛的論文,首先當推劉以德老師的悉心指導,課堂上, 習得老師做研究的認真和專注,更追隨老師待人處事的態度,課堂外,更是一把 一把的拉著,一步一步的扶著;時時告誡著我要成為一名工業遺產的「專家」, 對自己的論文及所學充滿自信,而我也在這三年的耕耘後收成了,非常感謝老師 的指導。另外,也要謝謝兩位口試委員,廖揆祥老師在計畫口試時,給了我不少 實際的建議和德語資料,並不忘關心和鼓勵;而特地從雲林前來的楊凱成老師, 對工業遺產的了解與熱情,更是讓我獲益良多,要感謝兩位老師的幫助,使我的 論文能臻至成熟。. 1.

(3) 當然,必須感謝最多的就屬家人,供應我完成三年額外的學業和出國實習, 雖然家人們可能不太清楚文化觀光領域的學習,但希望將來我能盡早回饋家人, 並帶著大家一起參觀工業遺產。而這一路上的後盾,還包括所上的師長們:謝謝 賴賴引領我進入社會學的殿堂,我將永遠懷念社會學的煎熬,並推崇社會學的偉 大,讓我獨立思考,富有批判懷疑的精神;謝謝 Dinu 老師,徹底改變我看待世 界的方式,既是慈父又像朋友,每一堂課都是收穫滿載,最後謝謝陳老師,從大 學修習德語學程時,就認識這麼一位可愛的恩師,鼓勵我報考歐文所,也經常關 心我的學業和生活。另外,我要特別謝謝的,是北藝大的江明親老師,不吝給予 許多指導建議,雖然當初只是半學期的課程,但卻因此結交了學術路上的良友。 值得我慶幸的是,在研究所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一同享受生活、 結伴旅行,八卦日常和相互打氣:謝謝琪琪,從一年級深夜迪士尼公主系列的五 四三,二年級正經八百的學術討論,到三年級一邊針砭時事,一邊為彼此完全不 同領域的論文,給予最強而有力的幫助。謝謝蔣蔣,論文後期有你的相伴真好, 適時緩解我各種情緒,給我一份溫柔安定的力量,跟你一起寫論文是種享受;最 後謝謝安塔,人生不可多得的摯友,很開心我們彼此契合,認識你是我研究所生 涯的福氣,真的讓我不知道還能多說些什麼。另外,我要特別感謝傑西,從暑期 實習的室友做起,傑西就好像真的成了我的姊姊一樣,擁有同樣的默契、笑點、 個性和人生信仰;還有所辦的暄霈,就像大姊一樣照顧著我們,三年來任何大小 事都辛苦了,也謝謝阿姨,對每一位學生都開懷傳遞著熱情和讚美,讓歐文所這 個家庭如此溫暖。. 2.

(4) 摘要. 近十年來,文化觀光市場的扁平化,體驗經濟當道,伴隨著創意概念而興起 的相關發展策略,如創意產業和創意城市等,成為全球城市及文化觀光景點的熱 門選擇。本研究遂探討文化資源稀少的後工業城市,如何將工業遺產的活化策略, 結合學者 Greg Richards 提出的創意空間、創意奇觀與創意觀光三種發展模式, 來塑造城市與遺產的獨特性,並在全球市場中保有相對的競爭優勢。 筆者以英國鐵橋谷與德國關稅同盟礦區為例,蒐集個案與體驗經濟相關的活 化證據,分析在不同的歷史脈絡、資源規模及政治環境等條件下,三項創意模式 同工業遺產結合的規畫要點,包括空間與實體建物、工業文化資源與社區居民的 運用,了解三項創意模式搭配進行的操作方式。接著,經由跨個案的比較之後, 試圖建構出一個客觀、以證據為基礎,且能普遍適用於其它工業遺產的「創意活 化框架」,來了解創意、觀光與地方發展的關係,工業遺產於地方發展所扮演的 重要角色,以及促成工業遺產永續發展的關鍵。 關鍵字:工業遺產 創意空間 創意奇觀 創意觀光 鐵橋谷 關稅同盟礦區. 3.

(5) Abstract In recent decades, the problems of cultural tourism and the raise of experience economy making the ideas of creativity, such as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creative city, become popular strategies to many cities and cultural attractions in the world. Therefore, this paper aims at discussing how to combine the creative turn: creative spaces, creative spectacles and creative tourism introduced by Greg Richards with the adaptive-reuse of industrial heritages, to assist the post-industrial sites in shaping uniqueness and maintain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s in the global market. Taking Ironbridge Gorge from the UK and the Zeche Zollverein from Germany as two cases, the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evidences related to experience economy, to discuss how to organize the unused spaces, cultural resources and local community of the post-industrial cities in different social and politics contexts. After the cross-case study, the author will build up a creative framework of industrial heritage to reexamine the important role of industrial heritages to the post-industrial cities and to conclude the crucial points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heritage. Key words: industrial heritage, creative spaces, creative spectacles, creative tourism, Ironbridge Gorge, Zeche Zollverein.. 4.

(6) 目. 錄. 摘要................................................................................................................................ 3 目 錄............................................................................................................................ 5 圖目錄............................................................................................................................ 7 表目錄............................................................................................................................ 9 第 1 章、緒論.............................................................................................................. 10 1-1 研究背景 .................................................................................................... 10 1-2 研究動機 .................................................................................................... 11 1-3 研究目的與問題意識 ................................................................................ 12 1-4 研究個案介紹 ............................................................................................ 16 第 2 章、文獻回顧...................................................................................................... 19 2-1 文化、創意與後工業城市的發展 ............................................................ 19 創意模式與工業遺產活化 ........................................................................ 24 2-2-1 工業遺產與創意空間 ........................................................................ 24 2-2-2 工業遺產與創意奇觀 ........................................................................ 30 2-2-3 工業遺產與創意觀光 ........................................................................ 36 第 3 章、研究方法...................................................................................................... 45 3-1 個案研究法的運用與工業遺產活化 ........................................................ 45 2-2. 多重個案研究法的運用與理論框架建構 ................................................ 46 資料來源與分析 ........................................................................................ 47 3-3-1 資料來源 ............................................................................................ 49 3-3-2 分析途徑 ............................................................................................ 54 3-4 信效度控制 ................................................................................................ 55 3-4-1 建構效度 ............................................................................................ 55 3-4-2 內在效度 ............................................................................................ 55 3-2 3-3. 3-4-3 外在效度 ............................................................................................ 56 3-4-4 信度 .................................................................................................... 56 第 4 章、研究分析與結果.......................................................................................... 58 英國鐵橋谷的創意活化分析 .................................................................... 58 4.1.1 文化與創意主導的城市再生............................................................. 59 4.1.2 工業遺產與創意模式......................................................................... 72 4.1.3 小結................................................................................................... 118 4-2 德國關稅同盟礦區的創意活化分析 ...................................................... 120 4-2-1 文化與創意主導的城市再生 .......................................................... 120 4-2-2 工業遺產與創意模式 ...................................................................... 131 4-2-3 小結 .................................................................................................. 176 4-1. 5.

(7) 4-3. 跨個案討論 .............................................................................................. 177. 4-3-1 文本綜合分析 ................................................................................. 177 4-3-2 創意模式的整合 .............................................................................. 183 4-3-3 工業遺產創意活化框架 .................................................................. 187 第 5 章、結論與反思................................................................................................ 191 5-1 研究發現與理論反思 .............................................................................. 191 5-2 研究限制 .................................................................................................. 206 5-3 未來研究建議與展望 .............................................................................. 207 參考文獻.................................................................................................................... 208. 6.

(8) 圖目錄. 【圖 4-1】 【圖 4-2】 【圖 4-3】 【圖 4-4】 【圖 4-5】 【圖 4-6】. 鐵橋谷的過去與現在 ............................................................................. 62 鐵橋谷世界文化遺產區域與鐵橋主體 ................................................. 62 鐵橋谷世界文化遺產區域的城鎮分佈 ................................................. 63 博物館信託於 2011 和 2012 年舉辦的「Take-over Day」.................. 65 博物館信託收入來源示意圖 ................................................................. 66 博物館信託的官方標誌:強調工業革命發源地的正統性 ................. 69. 【圖 4-7】 鐵橋谷的山城風光與金獎標章 ............................................................. 71 【圖 4-8】 維多利亞小鎮的運河修復計畫 ............................................................. 71 【圖 4-9】 鐵橋谷的十座主題工業博物館 ............................................................. 76 【圖 4-10】 博物館護照 ........................................................................................... 81 【圖 4-11】 【圖 4-12】 【圖 4-13】 【圖 4-14】 【圖 4-15】 【圖 4-16】. 鐵橋谷博物館群分佈圖 ....................................................................... 81 「From Our Collections」的系列商品 ................................................ 83 「Made in the Gorge」的系列商品 ..................................................... 83 鐵橋谷的網路商店 ............................................................................... 83 進駐於維多利亞小鎮的傳統產業 ....................................................... 85 瓷器博物館:陶瓷製作流程的現場說明與示範 ............................... 85. 【圖 4-17】 【圖 4-18】 【圖 4-19】 【圖 4-20】 【圖 4-21】 【圖 4-22】 【圖 4-23】 【圖 4-24】 【圖 4-25】 【圖 4-26】. 「Fusion」原址與現貌 ........................................................................ 87 「Fusion」一樓的展示大廳,展售空間與工作坊 ............................ 87 「Maws Craft Centre」的庭院與進駐藝術家的作品 ........................ 88 鐵橋谷點燈儀式與煙火秀 ................................................................... 92 2008 年的塞文河藝術計畫 .................................................................. 94 親子藝術遊戲與街頭表演 ................................................................... 95 2008 年鐵橋主體與文化奧林匹克在鐵博物館的開幕秀 .................. 96 2009 年慶祝工業革命發源 300 周年紀念 .......................................... 97 2010 年慶祝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25 周年紀念 .................................... 97 2010 和 13 年的街頭市集 .................................................................... 98. 【圖 4-27】 【圖 4-28】 【圖 4-29】 【圖 4-30】 【圖 4-31】 【圖 4-32】 【圖 4-33】 【圖 4-34】. 世界遺產節的工業文化展示 ............................................................. 100 世界遺產節的封街人潮 ..................................................................... 101 維多利亞小鎮與遊客中心落成 ......................................................... 103 工學博物館 ......................................................................................... 105 鐵橋谷訪客中心的多媒體詮釋 ......................................................... 107 瓷器博物館中窯的多媒體詮釋 ......................................................... 107 磁磚博物館的禮品製作和磁磚裝飾工作坊 ..................................... 109 維多利亞小鎮地圖 ............................................................................. 110 7.

(9) 【圖 4-35】 維多利亞小鎮的街道與商店 ............................................................. 111 【圖 4-36】 【圖 4-37】 【圖 4-38】 【圖 4-39】 【圖 4-40】 【圖 4-41】 【圖 4-42】 【圖 4-43】 【圖 4-44】 【圖 4-45】. 維多利亞小鎮讓觀光客「嚐試」文化 ............................................. 112 維多利亞小鎮的傳統文化示範教學 ................................................. 113 醫生的家 ............................................................................................. 114 蕾絲奶奶與印刷舖的爺爺 ................................................................. 115 鐵橋谷的電子新聞宣傳,右圖為近日改版 ..................................... 117 鐵橋谷與 BBC 的合製影集與媒體採訪 ........................................... 117 恩瑟公園國際建築展範圍 ................................................................. 124 關稅同盟礦區的過去與現在 ............................................................. 124 歐柏豪森瓦斯槽的過去與現在 ......................................................... 127 杜伊斯堡景觀公園的過去與現在 ..................................................... 128. 【圖 4-46】 關稅同盟礦區空間示意圖 ................................................................. 134 【圖 4-47】 關稅同盟基金會的標誌:以十二號礦井圖作為象徵 ..................... 136 【圖 4-48】 梳型建築空間 ..................................................................................... 138 【圖 4-49】 【圖 4-50】 【圖 4-51】 【圖 4-52】 【圖 4-53】 【圖 4-54】 【圖 4-55】. 攪拌站空間 ......................................................................................... 138 魯爾博物館 ......................................................................................... 139 PACT ................................................................................................... 141 關稅同盟餐廳 ..................................................................................... 142 工人游泳池與溜冰場 ......................................................................... 143 紅點博物館 ......................................................................................... 145 SANAA Building................................................................................. 146. 【圖 4-56】 【圖 4-57】 【圖 4-58】 【圖 4-59】 【圖 4-60】 【圖 4-61】 【圖 4-62】 【圖 4-63】 【圖 4-64】. 工業文化之夜 ..................................................................................... 148 工業文化之夜的大眾運輸系統 ......................................................... 149 工業文化之夜的參與目標群體數量(%) ........................................... 150 Extraschicht 官網的活動地點說明 .................................................... 151 2012 年度報告的觀光客資訊來源統計(藍框) ................................. 152 2013 年度報告的節慶露出管道統計(藍框) ..................................... 152 工業文化之夜的形象標誌圖 ............................................................. 152 2012 年的工業文化之夜活動 ............................................................ 155 波蘭西利西亞省與德國魯爾區的合作展覽 ..................................... 155. 【圖 4-65】 【圖 4-66】 【圖 4-67】 【圖 4-68】 【圖 4-69】 【圖 4-70】 【圖 4-71】 【圖 4-72】. 工業文化之夜的訪客統計:78%的客源來自魯爾區的居民 .......... 157 2013 年的工業文化之夜活動 ............................................................ 158 2014 年的工業文化之夜活動 ............................................................ 160 魯爾博物館展示空間示意圖 ............................................................. 164 魯爾遊客中心 ..................................................................................... 164 魯爾遊客中心大廳不同的資訊傳遞方式 ......................................... 165 多媒體與創新訊息服務站 ................................................................. 165 360 度全景式的小型電影院,平時也兼作展覽廳 .......................... 166 8.

(10) 【圖 4-73】 魯爾博物館的互動聲音裝置 ............................................................. 167 【圖 4-74】 【圖 4-75】 【圖 4-76】 【圖 4-77】 【圖 4-78】 【圖 4-79】 【圖 4-80】 【圖 4-81】. 魯爾博物館的常設展與特展 ............................................................. 167 2012 年陶藝工作坊的學童作品 ........................................................ 170 為街頭藝術節所開設的工作坊 ......................................................... 170 關稅同盟紀念路徑導覽圖 ................................................................. 171 關稅同盟紀念路徑的導覽情形 ......................................................... 173 針對兒童設計的關稅同盟紀念路徑 ................................................. 173 關稅同盟基金會官網的活動介紹 ..................................................... 175 關稅同盟基金會臉書專頁 ................................................................. 175. 表目錄. 【表 1-1】 【表 4-1】 【表 4-2】 【表 4-3】 【表 4-4】. 研究流程設計 ......................................................................................... 15 鐵橋谷的十座主題工業博物館 ............................................................. 74 工業發展歷程 ....................................................................................... 178 個案發展時間軸 ................................................................................... 179 遺產主體價值與特性 ........................................................................... 180. 【表 4-5】 【表 4-6】 【表 4-7】 【表 4-8】 【表 5-1】 【表 5-2】 【表 5-3】 【表 5-4】 【表 5-5】 【表 5-6】. 城市再生與文化治理 ........................................................................... 181 遺產管理單位與活化策略 ................................................................... 182 創意模式的整合規劃 ........................................................................... 183 工業遺產創意活化框架 ....................................................................... 187 創意與工業遺產的永續發展 ............................................................... 194 創意與工業遺產的永續發展 ............................................................... 195 創意與工業遺產的永續發展 ............................................................... 197 創意與工業遺產的永續發展 ............................................................... 200 創意與工業遺產的永續發展 ............................................................... 202 創意與工業遺產的永續發展 ............................................................... 204. 【表 5-7】 創意與工業遺產的永續發展 ............................................................... 206. 9.

(11) 第 1 章、緒論 1-1 研究背景 從確立「文化」作為一個重要的觀光動機開始,在全球刺激了許多的文化景 點,文化觀光走向扁平化發展,城市、區域甚至是國家間的競爭越趨激烈;而為 使觀光目的地與眾不同,決策者開始使用不同的創意(creativity)型態來發展觀光, 尋求如創意城市(creative city)與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ies)等策略,作為觀光的 重要元素,促使城市與文化觀光客的關係就此改變(Pine & Gilmore, 1999; Richards, 2001; Richards, 2012)。 另一方面,由於觀光客的教育水準普遍提升,後現代社會增加許多的技巧性 消費(skilled consumption),以及對建立認同與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的渴望 (Richards & Wilson, 2006),使得走馬看花及一般的觀光設施享受已無法滿足,產 品與服務的區別逐漸模糊(Rodwin, 1991);更多的是對於「觀光體驗」的追求, 尤其是能夠寓教於樂且貼近當地生活的觀光模式,備受觀光客的喜愛(Richards, 2011)。 觀察到消費市場開始以體驗為基礎,提供特殊的產品與服務以競爭時,學者 Pine & Gilmore (1998)提出體驗經濟(experience economy)的概念,其中結合學者 Porter (1990)認為將產品精緻、專門化(specialization),而不是削價競爭,將會創 造永續的市場優勢;以體驗的提供作為經濟發展的一種策略工具,開啟了體驗經 濟的廣泛討論與應用。 經濟發展一路從初級產品、商品,轉換至服務和體驗來創造價值(Richards, 2001)。體驗消費成為全球成長最快速的經濟項目之一,成功的產品或是服務, 不再只是物質層次的填補,而是消費者在使用產品與服務,所產生的愉悅回憶。 以體驗經濟作為產品與服務的行銷工具,使得休閒及娛樂產業等服務供給者,毫 10.

(12) 無疑問地成為今日全球重要的消費模式;跳過有形的產品,直接改善服務環境, 創造精緻氛圍,引導消費者參與其中,將服務轉化為難忘的經驗,展現快速轉換 的優勢(Pine & Gilmore, 1999; Lorentzen & Hansen, 2009)。 於是,學者 Richards 同 Raymond 正式於 2000 年,引介創意觀光(creative tourism)的概念,分析從文化觀光到創意觀光的發展進程,認為創意幫助轉換傳 統的文化觀光形式,強調無形的文化資源及目的地的日常生活,都能夠作為觀光 資源使用;對於那些缺乏物質遺產的如後工業城市(post-industrial cities),可以更 加有彈性、效率地使用基礎文化資源,並結合觀光,刺激文化符碼及創意活動的 產生,吸引觀光客前來(Richards & Wilson, 2007a; Richards & Wilson, 2007b; Richards, 2011)。. 1-2 研究動機 隨著網絡社會的建立以及知識經濟(knowledge economy)的成長,強化了「創 意」在城市發展的角色(Richards, 2012)。觀光、文化和休閒的發展合而為一,城 市及社區的本質與功能逐漸改變,展現獨特多元的地方生活風格和娛樂供給,成 為城市創造經濟成長的主要方式,而觀光客和地方居民的利益漸漸重疊,也意味 著城市不再只是最為一處工作場所(Florida, 2003; Jones & Evans, 2008)。 當城市的文化與休閒功能增加,從劇院、購物中心到運動場館等基礎建設, 提供了舒適優質的生活及投資環境,除了能夠吸引觀光客前來消費,同時也服務 當地居民;來自不同領域提供的工作機會,為社會帶來廣泛、深層的文化變遷, 促進地方認同及社會經濟的多元發展(Jones & Evans, 2008; Richards, 2011)。這樣 的城市條件也是學者 Florida (2002)所認可,足夠吸引其定義來自設計、音樂和建 築等相關領域的一群「創意階級」(creative classes),幫助城市在新經濟中繁榮茁 壯。 11.

(13) 於是,學者 Richards 正式確立以創意空間(creative spaces)、創意奇觀(creative spectacles)與創意觀光三個創意發展模式(以下統稱創意模式),在體驗經濟領導的 全球市場環境,形成創意、觀光與地方發展的重要關係論述(Richards & Wilson, 2006; Richards & Wilson, 2007a; Richards ,2011; Richards ,2013a)。 創意從二十一世紀初期便開始蔓延全球,影響許多社區及城市的規劃 (Kunzmann, 2004);儘管創造體驗通常被商人視為經濟活動,但有越來越多的公 部門藉體驗的創造,發展地方資源,特別是經濟衰退的區域(Richards, 2001)。歐 洲的觀光目的地也紛紛投入創意模式的操作,如德國「Germany’s creative network」 ,便是連結國內藝術、節慶、建築及音樂等文化資源,共同交織出獨一 無二的觀光體驗;而文化資源不甚豐富的後工業城市更不例外,包括西班牙巴塞 隆納(Barcelona)推廣的創意觀光,以及英國許多後工業城市,如曼徹斯特 (Manchester)聚集文化與創意產業(以下簡稱文創產業)形成的創意空間。 因此,筆者意識到,當後工業城市開始使用創意模式進行發展規劃,必定會 影響工業遺產活化的方式與目標,因為根據學者 Evans (2005)定義文化與再生關 係中,「文化主導再生」(Culture-led Regeneration)的策略發展脈絡,及前人諸多 的研究與個案分析,可清楚結論工業遺產乃後工業城市的再生關鍵,且文化作為 一項重要的發展資源,確實主要是反映在文化遺產的使用上(Richards & Wilson, 2006);因此,在確認這樣的改變,是否衝擊工業遺產的永續發展時,創意模式 定當是一項重要的研究議題。. 1-3 研究目的與問題意識 本研究乃試著在全球市場從服務經濟朝向體驗經濟的過程中,蒐集與體驗經 濟相關的活化證據,以便重新建構工業遺產與城市發展的關係,提供工業遺產本 身與後工業城市一張更為清晰的永續藍圖。 12.

(14) 體驗經濟的發展,使得工業遺產與城市的互動,由於 Richards 提出的創意模 式,出現了嶄新的目標與價值,工業遺產結合服務與知識經濟,也刺激更多發展 可能(Lorentzen & Hansen, 2009)。一方面藉由文化與遺產進行的城市再生,邁向 符號與象徵經濟發展,為地方創造新的意象和論述(Lash & Urry, 1994),減少將 文化物件或資源當作傳統認知上的「遺產」使用(Hewison, 1987),轉換遺產活化 的方式與態度,給予工業遺產更大的彈性,激發創意;另一方面,將工業遺產置 於整座城市的治理中心,作為領航的文化創意樞紐,創意在此發酵,並不斷向周 圍擴散,形塑城市品牌,協助後工業城市邁向創意城市。 特別是處於文化普遍用於社會與經濟發展,文化觀光市場充斥著許多文化路 線及遺產景點等,造成文化觀光朝向大眾觀光發展的情況下(Richards & Wilson, 2006),文化創造獨特性的能力消失,引發文化「系列性複製」的現象(serialreproduction)(Harvey, 1989),究竟創意模式套入工業遺產活化的策略中,是如何 創造城市與遺產的獨特性,為後工業城市創造相對的競爭優勢。 於是,首先要了解三項創意模式各自的規畫要點,如何同工業遺產,產生緊 密的合作,包括空間與實體建物、工業文化資源與社區居民的連結,形成一套創 意觀察指標,接著,分析英國鐵橋谷與德國關稅同盟礦區的工業遺產活化現況, 並經由跨個案的比較,討論代表性案例的相同、相異之處,了解在不同政策背景、 歷史脈絡與資源規模等條件中,三項創意模式的合作關係與操作方式,是否體現 理論所得出的觀察指標。最後,同時擷取兩者的特色與優勢策略,試圖歸納出一 個客觀、以證據為基礎,且能普遍適用於其它工業遺產的「創意活化框架」,佐 證創意模式與工業遺產的結合,將促成工業遺產的永續發展。綜合上述問題意識, 本研究將緊扣創意、觀光和地方發展的討論,來達到以下三點研究目的: (1) 了解「創意空間」的形成,是如何將文創產業的發展結合遺產閒置空 間,擴展城市經濟基礎,帶動地方產業發展,並且成為一個休閒消費 與文化功能兼備的社區公共空間。. 13.

(15) (2) 了解「創意奇觀」如何善用工業文化與歷史資源,與創意空間結合, 打造工業遺產的觀光亮點,吸引人群不斷前來,灌注遺產活力生氣。 (3) 了解「創意觀光」如何藉由推廣工業遺產,讓觀光客進入遺產社區的 日常生活,產生獨特的觀光體驗與互動,來促進地方知識循環,協助 整個後工業城市的創意發展。 最後,本研究也將以綜合實務討論而建構出的創意活化框架,反思學者 Richards 的創意模式理論,希望透過實際案例的分析,提供更為充足的證據,協 助堅實理論基礎,或擴展理論本身的適用範圍。下頁表 1-1 為本研究流程設計:. 14.

(16) 【表 1-1】 研究流程設計(由筆者製表). 理論架構 理 論 建 立. 工業遺產與創意空間 文化、創意 與後工業城市 的發展. 工業遺產與創意奇觀 工業遺產與創意觀光. 跨個案討論 個 案 分 析. 英國鐵橋谷 個案分析. 德國關稅同盟礦區 個案分析. 歸納觀察指標. 框 架 建 立. 工業遺產創意活化框架. 結 論. 總結:工業遺產的永續關鍵. 15.

(17) 1-4 研究個案介紹 本研究選取的兩項個案,不論在工業發展的歷史意義,或是遺產的特殊代表 性上,都存在著重要的普世價值,特別是藉工業遺產活化帶動區域再生的操作, 更是值得效法的對象;因此,當筆者觀察到兩項個案發展創意的相關證據時,關 乎到工業遺產的永續經營,更是必須研究與留意。 首先,英國鐵橋谷依其特殊的歷史背景:世界第一座鐵橋於 1779 年佇立於 此,並於 1986 年成為第一項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UNESCO World Heritage)的 工業遺產,同時也是英國第一座世界文化遺產,被工業考古學家公認深具「工業 革命象徵」。回顧工業遺產過去五十年的發展歷史,鐵橋谷的角色舉足輕重:一 是工業考古學的系統建立,1959 年召開「全國工業考古學研討會」(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Archaeology),接著於 1973 年舉辦首屆「國際工業紀念物 保存會議」(FICCIM,TICCIH 的前身),積極提倡將工業地景納入世界文化遺產 的保存項目之一,促成今日「國際工業遺產保存委員會」(TICCIH)的誕生。 另一項貢獻則是現代工業博物館的模型建構,從對於生態博物館 (ecomuseum)的關注,到設置首座「活的博物館」(living museum),目前鐵橋谷是 個共計有十座不同特色工業博物館的文化園區(cultural cluster),儼然形成一創意 空間,使得鐵橋谷成為英國國內「鄉村型態」的熱門工業遺產、目的地之一,以 針對各種年齡與取向,培養觀光客主動參與及共同創造(co-creation)的工作坊著 稱,包括製陶、繪畫等特殊技能,都是與地方的傳統產業與文化資源連結 (Raymond, 2007),並善用網路與媒體行銷,擁有各式各樣的節慶與展覽規劃 (Ironbridge Gorge: Annual Review 2011)。 而德國關稅同盟礦區,堪稱歐洲地方重建政策的最佳典範。其成功透過建立 在地方特色之上的工業文化政策,整合了區域之間的發展,由政府與民間組織共 同努力,推廣傳統企業的革新,帶動區域的整體再生(Kilper & Wood, 1995; Knapp, 1998; Hospers, 2002)。其中,位在埃森市(Essen)北部的一群關稅同盟工業文化景 16.

(18) 觀(Industrielle kulturlandschaft Zeche Zollverein in Essen)1,於 2001 年登入世界文 化遺產名錄,象徵著德國的輝煌工業時代,包括過去從工業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 戰,都深深牽引著世界歷史的發展脈動,是目前歐洲保存規模最大、最完整,也 是最美麗的工業遺產群,深具建築與技術專業的指標性價值;並在 2010 年代表 魯爾工業區成為「歐洲文化之都」(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 ECoC),是該計畫 首次跨越「城市」的概念,將由五十三座城鎮組成的魯爾工業區,視為一個文化 整體。「魯爾 2010」(RUHR. 2010)遂被德國聯邦政府的「文化與創意產業倡議」 (Initiative Kultur-und Kreativwirtschaft der Bundesregierung),納入德國創意網絡 (Kreativ-Netzwerk Deutschland),成為節慶觀光亮點。 分析兩項個案在創意、觀光與地方發展的策略時,可從兩方遺產社區與規畫 者對於工業遺產的認知、態度,以及將文化與經濟結合的方式,啟發社會重新思 考,工業遺產的活化,是以地方生活為優先,還是作為另一個城市行銷工具,而 兩種看似不同的規劃導向,卻同樣在引導工業遺產走向永續。 再循著兩項個案背後的發展脈絡,欲了解工業遺產與城市再生的關係,就得 從身為工業革命發源地的英國說起。去工業化對其影響之鉅,在二次世界大戰結 束後,英國便比其他歐洲國家早先面臨危機,尤其在重工業發展以及煤鐵專門化 的地區,更是為經濟結構轉型的問題所苦(Hospers, 2002)。於是,歐陸在一片百 廢待舉的狀態下,由英國開始發出許多關於重建計劃的論述,而這正是現代「城 市再生」的濫觴。 與此同時,一股遺產熱潮(heritage boom)也在英國蔓延,自 1980 年代起,懷 舊復古的情懷不斷被包裝、推銷,遺產保存的運動也如雨後春筍般展開(Light, 1991),結合戰後休閒潮,由 1979 年執政的保守黨(Conservative and Unionist Party) 積極推廣觀光。在當時歐洲轉向服務經濟的背景下,工業遺產觀光自然成為一項 有利的新結合,用來活絡地方衰敗的經濟,而這項相對新興的觀光類型,逐漸受 1. 包括關稅同盟十二號礦井區(Zollverein Schacht XII),一/二/八號礦區(Shaft 1/2/8),. 煉焦廠(Kokerei),三/七/十號礦區及礦工住宅。 17.

(19) 到後工業城市青睞,其經濟潛力正是在 1999 年德國魯爾工業區開啟的,一完整 區域的工業文化之路(Route der Industriekultur),而被熱烈、廣泛地討論(Hospers, 2002)。 歐洲許多的相關計畫便是奠基於兩項個案,如 2000 年起於英國鐵橋谷迄至 德國魯爾工業區的「工業遺產之路」(European Route of Industrial Heritage, ERIH), 獲得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以下簡稱歐盟)的大量資助,期待圍繞著這些工業 遺址的觀光活動,可以幫助活化後工業地區,建立更堅實的經濟結構,同時形成 歐洲區域的工業遺產網絡(ERIH, 2000)。從英國到德國,從工業遺產觀光至近十 年來,創意的相關討論及運用,於歐洲成型的一套工業遺產與城市發展傳統,未 來也將繼續向世界傳播更多工業遺產活化的論述與示範,成為各地工業遺產競相 追隨的對象。. 18.

(20) 第2章、 文獻回顧. 2-1 文化、創意與後工業城市的發展 工業遺產活化最初來自於全球經濟轉型,後工業城市的經濟發難。全球化 (Globalization)及經濟結構的根本變化,在過去五十年來的歐洲發展中有跡可循, 生產作業的標準化,生產區位逐漸移往勞力成本低廉的中歐及新興工業國家 (Dicken, 2003),西方經濟便開始倚重服務部門的發展,也就是所謂以服務、通訊 和媒體等產業為基礎,特色是資訊與知識密集的新經濟(Jones & Evans, 2008)。 這對於長久以來仰賴單一經濟結構的工業地區,面臨從工業社會轉型至服務 經濟的過渡時期,以及接踵而至的社會問題(Hospers, 2002);包括經濟衰敗導致 社會事件頻傳,而原本是賴以為生的工作場所,同時也是分享信仰與文化的所在, 紛紛關閉與遷移,居民頓失對地方的認同與歸屬感(Edwards & Liurdes, 1996)。 相較於那些早已累積豐厚文化資本,於世界坐擁獨特地位,如巴黎、佛羅倫 斯等的歷史大城,許多缺乏文化基礎的後工業城市,便不得不保護過去的工業歷 史(Richards & Wilson, 2007b);關注藝術與文化遺產的結合,以及社會融合與社 區發展等相關政策(Roodhouse, 2006),並改善既有文化資源的使用效率,利用文 化創造經濟效益,以刺激地方基礎建設的翻新,作為帶動城市整體再生的工具 (Throsby, 2010)。學者 Bianchini & Parkinson(1993)的研究也指出,特別是在衰退 的後工業城市中,地方政府開始積極地發展文化相關的基礎建設,與其抹去工業 遺產來解決去工業化的問題,活化工業遺產並融入現代城市生活,保存遺產的文 化價值,實現遺產建立地方感的功能,提供與過去的連結,幫助定義及維繫遺產 社區的文化特色(Cantell, 2005),同時避免資源浪費,協助地方經濟再生,積極促 成了城市的永續發展(Sykora, Holicky & Markova, 2010 )。 於是,自 1970 年代已降, 「文化」便成為歐洲在後工業時代的經濟傳統:以 系列公共知名度高的文化活動及旗艦計畫,作為城市再生(Urban Regeneration)的 19.

(21) 催化劑,正是學者 Evans (2005)定義文化與再生關係中的「文化主導再生」。除 了傳統的產業項目,文化、休閒和一些技術密集的小型產業,紛紛成為城市再生 的關鍵(HRH, 2000),並連同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於 1990 年代成為 再生政策的主流;以原有的城市模型作為起點,結合經濟、社會與文化的共同發 展框架(Stratton, 2000),企圖以遺產與文化認同(cultural identity)來提升地方價值, 這些都是學者 Ray (1998)定義的「文化經濟」(culture economy)發展策略(Richards & Wilson, 2006)。 認識城市所擁有的遺產資源,不僅是凝聚地方的信仰精神,開發工業遺產的 綜合用途,融合城市設計,貼近地方生活,更創造出一種新舊並存、歷史與經濟 發展共存的永久機制,促進經濟繁榮、社會融合,以及優良的生活環境與工作機 會,確保遺產社區的永續經營((HRH, 2000; Loures & Horta & Santos & Panagopoulos, 2006)。當文化成為城市的社會建設,對於城市生活及經濟發展提 供了系列的好處,並為城市創造相對的競爭優勢(Zukin, 1995; Richards & Wilson, 2007b),這些都是學者 Richards 在其論述中不斷提及,創意於城市發展的實現基 礎。 另一方面,從原本的生產導向,轉換到消費導向的經濟發展,使得這樣的策 略在某種程度上,牽涉到觀光的發展,促使城市期待吸引在全球流動的消費者, 作為地方收入與工作機會的來源(Richards, 2001)。類似的概念,同樣見於學者 Zukin (1995)提出城市的「符號經濟」(symbolic economy)討論。符號經濟指得是 城市的外觀與感覺,自 1980 年代工業遺產觀光為後工業城市帶來正面意像開始, 城市的意象便成為一項產品對外販售,形成以經濟去衡量、鼓勵城市空間與文化 設施的建立(Jones & Evans, 2008)。 包括越來越多的城市經濟,開始囊括象徵性的產品,如娛樂消費及華麗的城 市裝飾,這種必須親臨現場並且與地方特色有關的消費過程,連結起體驗經濟與 觀光活動的緊密關係,城市福利建設及文化活動的品質再次被強調,形塑與提升. 20.

(22) 地方價值的文化產業也成為體驗經濟發展的重要關鍵(Kunzmann, 2004; Lorentzen & Hansen, 2009)。體驗經濟的發展徹底改變了文化本身,文化政策以 及城市的發展策略,文化不再只是做為福利產品,而是成為一項全球市場性的商 品(Freestone & Gibson, 2006)。 體驗製造也成為許多歐洲區域對抗經濟問題的主要方式(Richards, 2001)。成 功的文化主導再生策略,被許多城市視為相對保險的發展工具,於是競相利用雷 同的文化元素,依循類似的發展模式,產生系列性複製的問題;讓地方獨特的文 化變得過度商品化(Commoditization),文化觀光市場也漸趨扁平化,對觀光客不 再有任何強烈的吸引力,文化觀光已然變成大眾觀光(Richards & Wilson, 2006; Richards & Wilson, 2007b)。並且,隨著二十世紀後期全球化市場的發展,愈加便 捷的交通與通訊,促成區域網絡的建立,使得各地的資源與勞力可以互通有無, 加速消除了許多「地方」的競爭角色(Porter, 1998),跨國企業的出現,對於進行 投資的地點有更多的考量與選擇,資金也開始擴大在全世界流動著(Gomez, 1998)。 這樣的改變,使得地方面臨的最大挑戰,即是在競爭激烈的全球環境中,善 用城市的社會、文化與象徵性特質,去維繫、開發並使用自身的獨特性(Hitters & Richards, 2002; Richards & Wilson, 2006)。在過去,交通、水源和工業發展的需要, 決定了人們聚集與城市生成的位置(HRH, 2000),而如今,由於服務產業對於物 質資源的需求相對較少,傾向在提供適宜的居住及商業環境來發展,使得文化主 導的城市再生策略,越來越強調高品質的城市設計,一切兼具美感與功能性,以 利城市行銷(Jones & Evans, 2008)。去創造一個「地方」,販售這些地方,也就是 販售地方獨特的意象,可吸引投資者、觀光客,甚至是具龐大經濟產值的移民 (Philo & Kearns, 1993; Revill, 1994),這樣充滿社會互動價值的地方生產空間,仍 深具魅力與意義,對於需要觀光客親自拜訪,以得到真實性的體驗經濟來說,十 分重要(Pratt,2000; Evans, 2009)。. 21.

(23) 於是,學者 Richards 從這樣的趨勢,發表了許多利用「創意模式」來為地方 製造特殊體驗的方式。包括劃分出一塊創意飛地做發展,形成一個具備視覺與情 感吸引力的創意空間;或是主動提供創新的娛樂活動給觀光客,如充滿許多特色 文化活動的創意奇觀,這樣的節慶和大型賽事,不僅是創造就業率,同時也是提 升地方生活品質(Richards, 2001)。還有匯合創意空間與創意奇觀而成的創意體驗, 是呈現地方既有固定的文化景點,並創造更多文化資源的過程,是跳脫博物館、 遺址等傳統景點,從文化觀光邁向創意觀光的關鍵(Richards & Raymond, 2000); 適合原本資源就比較稀少的地方,能夠有效結合、善用地方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 源來發展,讓觀光客主動參與地方日常生活,確保地方的永續經營(Richard, 2006)。 創意的運用,能為許多已標準化的空間塑造獨特性,創造經濟效益,建立真 實性(Zukin, 2009)。除了提供體驗服務之外, 「地方」本身也隱含了誘人的論述, 可吸引觀光客前來,藉由地方品牌的建立,為地方包裝美感,城市行銷便可成為 一種體驗的傳達(Lorentzen & Hansen, 2009);尤其當觀光體驗及地方的文化象徵 意義,因為全球同質的競爭者眾,而逐漸失去特殊價值時,體驗經濟的彈性功能, 使得各城市能夠各自籌畫不同的體驗活動,也就容易強調城市的獨特性,並根據 此獨特價值賺取更多、更高額的消費,特別是對於後工業城市而言,更是一項重 要的發展工具(Pine & Gilmore, 1999)。 且消費者關於體驗的認知,是建立在其文化、歷史及社會上的特殊性價值, 因此,在挖掘體驗經濟的空間潛能及重要性時,理所當然是專注發展一特定地區, 及其擁有的一段特定歷史(Lorentzen & Hansen, 2009);在這樣的過程中,文化觀 光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能改造地方環境以達到觀光客的需要(Richards & Wilson, 2006),且為使一地顯得獨特、有差異性,保存及煥新遺產資源,並將城市中的 遺產整合包裝,塑造出一種符合現代城市生活,具吸引力的獨特文化氛圍,成為 受歡迎的方式(HRH, 2000; Cole, 2004)。. 22.

(24) 當工業歷史轉換成觀光資源使用,可強化觀光客對地方文化的真實性與品質 認同,而活化工業遺產的建築與閒置空間,則是保存工業遺產作為地方代表性建 築(iconic building),成為一種特別的文化符號(cultural symbol),能使城市的正面 意象增加,藉此吸引投資與觀光客的拜訪(Throsby, 2010);另一方面,這樣的創 意開發過程,還能幫助遺產社區豐富其文化價值與傳統,滋養社會結構(Alonso, O’Neill & Kim, 2010 ),並節省發展成本,幫助城市永續經營(Sykora, Holicky & Markova, 2010 )。同時,創意的製造過程需要包括供給者、消費者和決策者等的 參與,於是有更多的地方企業、學術機構與一般居民,都能參與文化相關部門的 運作,為地方經濟帶來多元貢獻,並使遺產社區的居民獲得與觀光客較為對等的 關係(Richards & Wilson, 2006; Richards , 2011)。 所有關於創意的發展,都影響了城市與區域對於自身的發展潛力,以及競爭 優勢的定位思考,創意作為一個全新的發展模式,也成為文化產業擴展的關鍵, (Throsby, 2010),擺脫過去文化部門缺乏彈性及活力的印象,幫助開發創新的文 化商品,並持續滋養地方的文化經濟;創意帶來的革新,迎合了廣泛的政治議題 與需要,如同過去的文化策略,創意成為了城市發展與再生的基礎,甚至有逐漸 取代的趨勢(Richards & Wilson, 2006; Richards & Wilson, 2007b)。 面對體驗經濟,後工業城市已由過去的文化主導再生,與商業結合成為新型 社區,具備一定的資源基礎,在工業文化復興之後,也逐漸累積了自身的文化底 蘊;所以當工業遺產與創意結合,為得是在全球市場競爭,而不再只是突破去工 業化的窘境時,該如何持續地為後工業城市創造兢爭優勢,並確保工業遺產的永 續經營,正是本研究接下來所要討論的重點。. 23.

(25) 2-2 創意模式與工業遺產活化 2-2-1 工業遺產與創意空間. 回首去工業化的過程,地方的經濟發展首當其衝。傳統產業式微,甚至是消 失,引發大量的失業潮,導致地方陷入貧窮、人口流失,區域發展不均等問題 (Ramaswamy & Rowthorn, 1997)。特別是在工業革命的激情過後,留下的廠房、 辦公室等與頗具規模的閒置空間,造成城市空間的破碎,原本該屬於居民的城市 空間也被剝奪,成為城市的治安死角,無法作為其他發展用途,土地的功能與價 值蕩然無存。 為挽救這些後工業城市的頹勢,必須改變工業遺產閒置空間的土地利用,協 助更新必要的基礎設施,並打破地方的單一經濟結構,吸引投資及人群的重返, 以帶動地方的商業發展及財富累積(Rodwin, 1991);然由於工業區通常是個龐大 複雜的群集,包括了遺產主體的歷史建物以及周邊的閒置空間,所以在修繕和保 存上,需要一筆可觀的支出(Edwards & Liurdes, 1996),而後工業城市正是缺乏資 金與能力,來維護文化遺產的「原貌」。學者傅朝卿(2004)即認為,不同於一般 的公共建築或房屋,工業遺產中並不存在視覺藝術上的傑作,也無法當作純展示 的對象,所以不太可能以保存其原貌與原機能的方式來維護,否則易因周遭環境 的改變,而與地方變得格格不入。 因此,活化工業遺產,開發更多的用途與價值,貢獻地方經濟發展,以重新 建構與遺產社區的關係,成為工業遺產保存的新趨勢。為了改善社會大眾對工業 遺產抱持的態度,使工業遺產的存在更加合理化,確保其永續發展,在保存策略 上需要適度的彈性;與其將原有的建物進行額外的更新,或是將其修復回歸過去 的功能,依照遺產本身的生命週期變化,或其與空間的關係進行活化,以迎合現 代需求,同時也將遺產原有的歷史與結構融於活化的過程當中(Snyder, 2005)。 24.

(26) 於是,根據近十年來,文化逐漸佔據城市的經濟開始,當地方需要一個全新 的發展模式,為其創造更多的特殊性,避免觀光目的地為彼此競爭而產生的文化 複製現象,刺激了從文化產業邁向創意產業的轉換過程。創意產業的發展型態, 通常是相互聚集且高度聯結於市中心週圍,因此吸引許多衰退城市利用其作為再 生的工具,規劃城市內文化空間的使用,從一般消費朝向生產與創意發展;而為 使整個過程與效益能更加具體顯著,則必須在創意生產的實體空間內,同時提供 創意消費的機會,並將空間主題化成為一「創意空間」,連結文創產業、創意階 級與觀光發展,藉此說服政府與投資者(Zukin, 1995; Richards & Wilson, 2006; Richards & Wilson, 2007b)。 工業遺產既為城市中閒置多餘的現成空間,恰能以相對低廉的租金,提供給 尚處於發展中的經濟型態,也就是通常屬微型且脆弱的創意產業,作為發展基地 使用,而工業遺產也正需要這些創意經濟的活水注入(Richards, 2011);以遺產象 徵的地方產業與傳統精神,過渡至現代結合經濟用途來活化,提供給地方的文化 活動與創意產業使用,能提升工業遺產的價值,保護遺產建築(Evans, 2009)。在 許多城市如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與德國的漢堡,工業遺產成為地方產業的一環,是 受歡迎的工作空間(Hospers, 2002)。 依照學者 Richards & Wilson(2007b);Richards (2011)對創意空間的定義:通 常是一個處於閒置階段,能被賦予某種既定構想的場所,包含各式各樣的創意產 業與活動,兼具生產與消費的特殊功能,能一次提供大量的文化娛樂消費,幫助 創意生產者鎖定及吸引潛在的消費者,是說明觀光與創意產業關係,最直接的表 現形式。創意空間也讓政府方便管理與扶植創意產業,在地方創意經濟的發展扮 演重要角色,為地方發展多元的論述,製造更多的吸引力。而不論是文化園區 (cultural clusters)或是創意園區(creative quarters) (以下合稱文創園區),都屬於創 意空間的體現。. 25.

(27) 不同城市的魅力表現,取決於不同類型的地方產業。所以當創意產業不斷地 聚集,其所連結的各種意象塑造與象徵性產品的交易,就能積極幫助地方發展出 獨特的文化論述,建立城市品牌,繼而吸引十分看重生活風格與文化價值的創意 階級(Florida, 2002; Hitters & Richards, 2002; Jones & Evans, 2008)。許多城市相繼 開發文創園區,依賴其產生的創意氛圍與活力,及工業遺產本身具有的象徵性文 化符號,吸引更多的創意產業與人才聚集,以帶動創意活動的發生,領導地方的 經濟建設發展(Richards & Wilson, 2007b; Evans, 2009)。 文創園區的運作本質,同學者 Porter(1998)所闡述的產業群集(cluster),能匯 集人才與技術,藉此產生知識財與產業網絡等資源,幫助地方機構發展出專門的 訓練模式、相關研究與基礎建設,促使群集的競爭力和能見度不斷提升,繼而形 成一個獨特的品牌,減少額外的行銷工作,且因遠在其他地區的對手無法取得, 而逐漸成為地方持續的兢爭優勢。創意產業本身即十分仰賴著這樣的實質連結, 由於在多數的文化生產領域中,人力資本替換不易,創意產業難以達到一定的經 濟規模,所以本質上傾向於群集發展的形式,藉由彼此的創意交換與網絡合作, 共同分享生產設備,吸引相同的消費者或是聯合行銷(Hitters & Richards, 2002)。 事實上,在許多擁有悠久歷史的地方與城市,早已形成近似於文創園區的發 展,只是在近年來,才被「正式」認可為一個城市再生的策略,最早可參考英國 於 1980、90 年代,在後工業城市雪菲爾(Sheffield)及曼徹斯特(Manchester)形成 的文化產業園區;陸續也有不少對於文創園區的專門研究與討論,但大抵都不出 城市設計與經濟發展的理論,結合對藝術文化消費、文化生產及創造地方的策略, 尤其是關注文創園區中,建築與空間的關係運作(Montgomery, 2003)。 當全球化讓世界民族高度混雜,國家的文化認同消失,文化被高度同質化時 (homogenisation)(Zukin, 1995),文創園區能藉由連結地方行動者(actor)2,將流動 的空間鎖定於城市環境中,使得創意產業的聚集,展現地方化的活力與創新 2. 此為行動者網絡理論(Actor-network theory, ANT)的概念,一種社會學理論。認為在一個社會中,人與非人 的行動者(Actor/Acant)之間,所存在的一切結合與互動,都是一個行動者網絡,維護著社會的運作。. 26.

(28) (Hitters & Richards, 2002)。文創園區的發展,不僅成功地將廢棄的建築與新用途 融合,提供一處生活與工作的場所(Richards & Wilson, 2007b),其規劃與發展潛 力,保存並鼓勵了地方的文化生產與消費(Montgomery, 2003)。刻意去設計或活 化的一個閒置空間,使用極具彈性,其中的建築群體用於舉辦各種文化相關活動, 營造出鼓勵文化與藝術服務發生的環境,一方面成為地方居民的公共生活空間, 幫助建立地方認同;另一方面則多元文化供給,改善、豐富地方的夜生活,提升 地方形象,藉此吸引公私部門的投資,同時招睞更多的創意產業和觀光客前來, 增加地方就業機會(Ray, 1998; Richards, 2001; Richards & Wilson, 2006; Roodhouse, 2006; Richards, 2010)。 而對於文創園區來說,為了能在城市紋理中表現突出,並將產品有效傳遞給 廣泛的大眾,最顯著的經濟效益,就是有能力將不同創意生產者匯集於此,結合 文化與其他功能,開發各種創意功能和氛圍,吸引大量的消費者對創意活動進行 消費,讓生產與消費並重,才能保證群集中的個別成員皆能受益(Hitters & Richards, 2002; Richards & Wilson, 2006)。學者 Montgomery(2003, 2004)也認為, 獲得地方的支持與資源,是文創園區的永續關鍵,所以必須培養一群地方消費者, 且為了迎合現代人彈性的工作型態及多元的消費模式,一個成功的文創園區,必 須以綜合經濟(mixed- economy)的型態來發展,使群集內部存在互補性 (complementarity),博物館、餐廳及夜間經濟(evening economy)都支持著一個文 創園區的發展(Porter, 1998),文化生產與文化消費同時進行,呈現豐富多元的文 化活動及消費選擇。 以最常見的碼頭與濱水地區的工業遺產活化為例。身為 2008 年歐洲文化之 都(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 ECoC)代表的英國利物浦(Liverpool),乃首度展現 活化工業遺產,發展新興商業與文化活動的最佳示範,是許多後工業港埠城市效 仿的對象。負責利物浦城市再生的梅西賽德發展股份公司(Merseyside Development Corporation),利用於 2004 年登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利物浦海事商城. 27.

(29) (Liverpool Maritime Mercantile City)的組成之一—亞伯特碼頭(Albert Dock),在 1980 年代將其中一系列的港埠建築和倉庫,陸續活化為酒吧、錄音室及工作坊 等,地面層進駐文化與零售業,包括梅西賽德海事博物館(Merseyside Maritime Museum),以及泰德利物浦美術館(Tate Liverpool),再上層是辦公室和公寓,形 成亞伯特碼頭文化特區。 綜合使用(mixed-use)的發展模式,包括住宅、辦公室、零售業與文化空間等 不同的功能取向,滿足了不同的使用者,迎合各種消費市場的需求,增加觀光客 數量(Cole, 2004),並確保工業遺產長期的活力和經濟成長,同時分散發展風險 (Stratton, 2000a; Montgomery, 2003)。而當工業遺產有了新的活力和風貌,從前人 們不敢靠近的水岸邊,開始有船隻行走,商店聚集,文化休閒活動不斷在此發生, 城市的意象就此改變,幫助開發觀光市場和吸引投資,為後工業城市帶來直接的 收入,也藉此讓社會大眾認識及欣賞遺產價值與後工業城市文化(Lee, 2009)。 另一個案例,則來自於阿姆斯特丹(Amsterdam)的西瓦斯工業文化園區 (Westergasfabriek)。在學者 Hitters & Richards(2002)針對文創園區的跨個案研究中, 指出西瓦斯工業文化園區藉由開發遺產建築的創意潛力,成功塑造出其文化中心 的形象與創意氛圍,強化地方的認同信仰,並提升阿姆斯特丹的城市意象。從 1992 年規劃為一文化空間開始,園區內的建築陸續租售給私人部門使用,包括 許多文化相關的組織與產業,各種不同形狀與規模的遺產建築,深受創意產業的 喜愛;且除了一般的租售空間之外,園區在短短 1992 至 97 年間,就有將近 400 場的短期承包活動,半數以上是節慶、表演及展覽等,其他則是商展、時裝秀及 電影劇集的拍攝,兼顧文化休閒與消費需求來打入各個分眾市場。 從上述案例可知,文創園區有別於傳統保守的文化公部門結構,不太需要仰 賴政府的支持,而是傾向從地方的社會、經濟和文化需要來發展,以結合藝術文 化的消費、文化生產及地方品牌,由社區的需求及居民願意付費使用而產生;這 其實也暗示著,文創園區要建立在原本存在或即將形成的群集上,而非憑空去創. 28.

(30) 造一個全新的(Roodhouse, 2006)。 當城市在面對,或是與價值創造的全球體系連結時,容易威脅到地方原始的 社會文化脈絡,故要發展地方的文化資本,就必須利用地方知識與特色,反映在 地方產業的產品製造過程中(Richards, 2001; Richards & Wilson, 2006)。開發新的 經濟活動是件難事,特別是知識與技術密集的創意產業,因此,許多文創園區都 與地方學術機構有密切的合作連結(Montgomery, 2003),培養及教育地方的知識 經濟和技術性人才,讓群集所需的資本技術和人才可就近取得,成為城市發展的 首要任務(Jones & Evans, 2008)。且為使文創園區的效益最大化,群集成員必須 積極參與及建立一些地方作為,如投資地方,並與地方政府及相關組織,建立起 公私部門的良好聯繫與對話空間(Roodhouse, 2006)。當大學的畢業生選擇留在當 地生活、工作,支持地方產業,甚至是建立起自己的文創事業,貢獻地方經濟時, 這些人的生活方式和從事行業,也刺激了地方文化生活的發展。這樣的過程,吸 引更多的企業與個人加入文化部門,擴大創意發展的地方參與,帶來多重的經濟 效益,幫助激發創意生產的美感價值(Richards & Wilson, 2006)。 創意空間讓人們確認及強化「創意」作為一種嶄新的文化形式(Richards, 2011),是目前全球競相開發的一種永續模式,在歐美各主要城市,都存在著致 力於文化與經濟發展的創意空間(Hitters & Richards, 2002)。文創園區在特定的城 市空間中,將外部市場有效連結至地方的生活風格,強化了地方的認同、吸引力 及市場位置,並在全新的經濟競爭環境中,改變傳統認知上,大學、企業組織和 政府在地方發展上的角色(Roodhouse, 2006);幫助文化藝術產業建立企業化的運 作模式,刺激文化多樣性與民主化,並為老舊凋敝的建築找到新生命,對地方居 民及使用者而言,呈現並象徵著地方的認同意義(Montgomery, 2003; Mommaas, 2004)。 而由工業遺產形成的創意空間,從歷史、社會經濟及文化的角度切入,審視 閒置空間的品質、永續性及多功能性,將前人留下的工業遺產及場域精神,融入. 29.

(31) 現代城市的地景規劃中(Loures & Horta & Santos & Panagopoulos, 2006),利用空 間與建築物的關係,塑造出一股文化歷史,兼顧其文化意義與現代價值,使之生 命週期不停循環,以自身條件得到經濟上的生存能力(傅朝卿,2004),確立工業 遺產活化,對於經濟、地方居民和文化發展的當代貢獻(HRH, 2000)。. 2-2-2 工業遺產與創意奇觀. 所謂創意奇觀,即文化藝術類的節慶活動(festival)(Richards & Wilson, 2006; Richards & Wilson, 2007a)。隨著體驗經濟的發展,一方面促進了城市文化生產, 如前述創意產業及創意空間的出現,一方面也刺激出許多新的文化景點與節慶產 生(Richards, 2013a)。 節慶在城市的創意網絡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創造體驗的絕佳工具,濃縮了時 間與空間,讓創意生產者與消費者能同時出現,並將整座城市視為一個大舞台, 任何一個街廓或是開放空間,都可以作為文化生產的中心,地方文化與日常生活 就是節慶的素材(Richards, 2001);提供的產品可能是一齣表演、一個形象或一種 聲音,能有效將各種感官體驗結合並商品化,組成一整個套裝策略,再藉由資訊 科技,分配至地方與國際市場中(Montgomery, 2004),為城市創意與觀光的直接 連結(Richards, 2011),廣受觀光客的喜愛。城市也無不樂於舉辦節慶,來展示各 種地方文化的現代產品形式(Prentice & Anderson, 2003),特別是當節慶與城市空 間結合,文化就能傳播至不同的區域,或是文化貧瘠的地方,而節慶所帶來的觀 光客,也能對城市內的其他觀光景點產生「外溢」效果(Richards & Palmer, 2010)。 事實上,關於現代節慶的發展,美國歷史學家 Daniel Boorsti 於 1960 年代, 就曾提出所謂「假事件」(pseudo-events)的相關討論,預言了媒體的興起與現代 節慶的關係,以及世界各地瘋狂慶祝運動、文化和遺產的現象,不同於過去的傳. 30.

(32) 統慶典,現代節慶是有目的性的計畫,並希望社會大眾聚焦的媒體導向。文化節 慶從原本的皇家慶典、權力的儀式,以及工業時代中產階級的資助施予,到後現 代成為一項結合商業與公共文化的活動,一直以來都在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Richards & Palmer, 2010)。 特別在網際網路的出現後,虛擬世界取代現實,讓人們對於社會接觸(social contact)的需求增加(Richards, 2014),加上現今的消費者,在經由不斷的角色挑戰 與轉換後,已刺激出足夠的創意能力,去吸收、運用城市網絡所提供的文化資源 (Sacco, 2011),文化消費的模式從消極的接受轉變為主動的參與(Richards, 2011); 於是,需要觀光客花費時間「親臨現場」(being there),提供共同參與的體驗魅 力,以維繫社會與個人之間的親密關係,讓節慶本身就是一個觀光目的地,一項 創意元素,其數量在近十年中快速成長,成為廣受城市關注的發展策略之一 (Prentice & Anderson, 2003)。 節慶是城市改變的一種動機與力量。學者 Richards & Palmer(2010)表示:節 慶擁有強大的能力去塑造一個奇觀及氛圍,讓觀眾充分享受到參與感,是以相對 少的花費在短期內達到最大的效益,比起有形的基礎建設更具使用彈性,其中的 文化生產乃城市經濟要素,而文化消費則可塑造城市生活與意象。儘管節慶活動 看似短暫,但其產生的象徵資本(symbolic capital),是一項珍貴的現代商品,城 市能據此快速發展特別的文化主題,幫助文化資源稀少的城市建立榮譽感,刺激 經濟發展(Richards & Wilson, 2006; Richards & Wilson, 2007a);節慶與觀光的結合, 還能突顯外部形象,增加城市的創意和「國際化」氛圍,吸引創意階級(Florida, 2002),為蕭條的城市灌注活力、重整形象,包括英國的格拉斯哥(Glasgow)和荷 蘭的鹿特丹(Rotterdam)等後工業城市,均使用相同的手法。 另一方面,節慶促使文化活動的供給,從過去受限於音樂廳、劇院和博物館 等傳統文化設施上,轉向一種文化計畫的概念,廣泛地包含節目策畫及空間使用, 活動空間可以是火車站、運動場和花園等,不僅擴大節慶影響的實際範圍,也讓. 31.

(33) 更多人都參與其中。這些地方層級的藝術與文化活動,鼓勵了社會參與(socialengagement),提供就業機會,讓一些處於社會邊緣的團體重新被納入社群中 (Throsby, 2010)。 從促進經濟發展、創意生產到社會融合(social inclusion),現代社會充斥著節 慶活動,以迎合各種不同的發展需求(Richards, 2014)。節慶成為城市發展與再生 的核心進程,無論規模與複雜程度,任何城市都適合開發、規畫一個專屬的節慶 市場,許多類似「節慶之城」(festival city/city of festivals)的口號,更成為打造城 市品牌的熱門選擇,龐大的節慶產業(events industry),因此擁有了強大的經濟和 政治力量(Richards & Palmer, 2010; Richards, 2014)。 然而,儘管節慶本身可能成為一個創意中心,開發更多的新節慶及文化產品, 但由於其本身生命週期短,無法為地方經濟及文化發展帶來長期的效益(Richards, 2001),加上創意的高流動性,使得該如何開發節慶的創意,並實際嵌入城市規 劃,成為一項重要的關鍵(Richards, 2013a)。舉辦節慶需要創造一個公共空間, 抓住流動的觀眾,而成為奇觀的場所,將被賦予生命活力,為其原本固定的結構 加入彈性,並延伸其作為文化地標的意象,於是在現代網絡社會中,節慶、空間 與觀光三者的發展關係被不斷提升。 對於創意空間來說,通常將文化節慶視為一項「附加」活動,或是用來鼓勵 區域內小型的文化生產(Richards, 2001)。一個空間若沒有經常性的活動,便會失 去人們的興趣和關注,而節慶能時時提供與開發活動來源,讓空間充滿生氣 (Richards, 2013a);且節慶兼具流動性與永恆性(timeliness),作為文化、空間及經 濟交流的工具,成為城市在文化全球化(cultural globalization)及地方化的平臺, 其產生的大量文化消費,激勵了地方創意部門的生產,所帶來的國際人脈,也促 進了交流與創新。 學者 Richards & Palmer(2010)進一步指出,創意空間不僅是節慶發生的舞台, 更是體驗生產的場所,能夠幫助節慶創造價值,整座城市的意象也同時被這些空. 32.

(34) 間所形塑,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甚至在某些特定的節慶,使用獨特和意想不到 的空間,能激發新的靈感想像,吸引更多潛在的觀眾和媒體關注;像是廢棄的工 業建築,以其本身的氛圍,加上空間的多元使用可能,能讓節慶恣意發揮,以懷 舊及新奇為主打,開發不同類型的觀眾,特別是年輕族群(Hospers, 2002),而遺 產乃一個地方在時間與空間的結合,具有特殊的象徵和社會意義,對節慶意象也 有加分作用(Richards & Wilson, 2006)。 在歐洲,於 1985 年由歐盟啟動的「歐洲文化之都」計畫,便創造了許多令 人印象深刻的工業遺產空間使用,以及發揮節慶的社會文化功能。回顧歐洲文化 之都的早期發展,主要是為達成文化上的目標,且經濟規模相對不大,不過這樣 的情況,自英國的格拉斯哥於 1990 年成為第一個獲選的「後工業城市」後,突 顯節慶所促成的經濟發展與意象提升,成為了具體的再生目標;許多二線城市也 開始視歐洲文化之都為發展契機,更加關注基礎建設的投資,以吸引觀光客的目 光,打響國際知名度,當然文化與社會仍是重要的再生目標。 其中,法國里爾(Lille)於其 2004 年的活動期間,在城市及周邊地區,包括鄰 近的比利時,開闢了十二座公有文化中心—瘋狂之家(Maisons Folies),作為工作 室、展演空間及生活休閒等用途,成功展現了節慶、遺產空間與城市發展的合作 關係,並讓節慶能有持續的效益。以里爾的 Wazemmes 地區為例,將工業遺產釋 放為公共空間,以廢棄紡紗廠的地下室,改建為一座東方浴場,讓地方少數民族 擁有更多的社會空間,給予其「擁有」城市的感受;而以少數文化為主題的活動, 或是一個以少數文化命名的空間,讓文化節慶所包含的跨文化議題,在此充分落 實,充滿草根性的文化生產與創意也由是而生(Richards, 2014)。這群地方居民, 作為節慶主要的觀眾來源,活動的初始者,其支持才是節慶能夠順利發展的關鍵 (Richards & Palmer, 2010)。 而節慶的短暫使用,使得工業遺產的價值被重新定義與重視,甚至是從一個 平凡無奇的空間,轉換成另一種奇觀。當工業遺產一躍成為代表性的文化象徵,. 33.

(35) 除了能為地方帶來正面的價值及文化認同(HRH, 2000),還與參與其中的人們創 造出一種新的關係;遺產空間的意義,不再僅由實際的文化物件來賦予,更多的 是來自地方情感的關係連結(Richards, 2013a),妥善的使用及了解遺產背後的歷 史文化,也是工業遺產成功永續的必要過程(Loures & Horta & Santos & Panagopoulos, 2006)。而當工業遺產與節慶有效結合成觀光景點時,能刺激其他 更多的文化設施產生,提升地方文化資本,連帶的基礎設施更新及美化,則能提 振地方精神,幫助遺產社區建立社會榮譽感(social pride)和歸屬感(sense of belonging)( Jones & Evans, 2008; Throsby, 2010),真正以節慶來為城市創造長期的 效益(Richards, 2001)。 同時,節慶也幫助城市邁向更穩定的文化經營(cultural operation)。為活動競 標開始企業化的營運,節慶的舉辦逐漸轉成公私合作的模式,或由政府簽約委派, 甚至擁有專門的節慶籌辦組織,地方學術機構也扮著演重要的角色,像是里爾在 活動年結束後成立的「里爾 3000」(Lille 3000)文化計畫,負責延續歐洲文化之都 的能量;另一方面,投資和贊助在許多節慶中成為主要的收入來源,使得城市必 須與媒體保持良好的合作關係,因為媒體有權力去塑造一個節慶的成敗與否,並 投射城市的地方與國際形象,足以左右一個節慶的觀光客、廣告宣傳及贊助投資 數量(Richards & Palmer, 2010)。 由此可知,節慶的規劃必須達成一系列的目標,可能是發展個人潛力、教育 目的、社會融合或經濟利益,透過對地方資源及利益關係人的管理,來達到城市 或區域的整體目標,而不僅僅是實現單一的活動(Richards & Palmer, 2010)。不過,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節慶對於城市再生多有幫助,但也存在著一些潛在問題。 對於現代觀光客來說,比起節慶的文化內涵,觀眾想得到的往往是節慶的「體 驗」而已:學者 Van Aalst & van Melik(2012)根據從海牙(Hague)移師鹿特丹 (Rotterdam)舉辦的北海爵士音樂節(North Sea Jazz festival)研究指出,現今有許多 節慶中的創意元素,其實已經脫離地方的社會文本發展,節慶的觀眾最終是跟隨. 3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配合本校走讀社區課程,在二年級音樂課程 中,融入阿里山以及森林鐵路的教學。藉由

03 集體創作 洪慶桐 建國科技大學 /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中彰投分署, 彰化縣私立達德高級商工職業學校.. 03 集體創作 張建雄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範圍 第五節 電影院簡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電影片映演業 第二節 服務品質 第三節 服務行銷組合 第四節 顧客滿意度 第五節 顧客忠誠度

我原以為有慶一死,家珍也活不長了 ……家珍身 上一點肉 都沒有了,扶著她就跟扶著一捆柴禾 似的。.

第一節 中國和朝鮮的數學交流 第二節

紅色框內部份須 由協作學校校長 或負責老師核實 活動實際的開辦 組數、每組節數 及每節時數。.

日本侵略中國的背景、抗日戰爭的經過與結果 一、建議教節:4 節(以一節 40

秦國地處黃河上游,佔據關中和巴蜀(今重慶、四川一帶),當地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