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 工業發展歷程

鐵橋谷位於英國西米德蘭茲地區(West Midlands Region),隸屬於特爾福德—

里金單一管理區(Telford & Wrekin Unitary Authority)、斯洛普郡(Shropshire)和布 里奇諾斯地區(Bridgnorth District)等地方當局,距離西北部的大城伯明罕

(Birmingham)約 50 公里。由於周邊蘊含豐富的煤、鐵、陶土和石灰岩等原料,

加上木材供應與塞文河的水利運輸,自然形成了鐵橋谷優越的工業發展條件,在 位於柯布魯克戴爾村(Coalbrookdale)的達比鐵業公司(Abraham Darby Company) 帶領之下,鐵橋谷早從 1708 年便開始發跡;並於 1709 年開發出焦炭煉鐵的關鍵 技術,以低價和大量生產的模式,製造出許多超越傳統鑄鐵技術,堅固程度更甚 以往的鐵器,鐵橋谷遂成為工業革命鋼鐵生產的發源地。

爾後又以此鑄鐵技術為基礎,陸續至 1768 年間,發展出其他重要的工業運 輸與生產工具,如鐵軌、輪船和蒸汽火車頭等,工業人口也漸漸聚集,鐵橋谷在

60

18 世紀中葉後蓬勃發展,並沿著河谷兩岸發展出一系列的煤礦區、鐵工廠、瓷 器和裝飾用磁磚工廠等,壯大為一座工業園區,達比鐵業也一躍當時英國規模最 大的製鐵公司,推動整個英國及全世界的工業革命發展。

1779年為了解決兩岸受天氣影響的通行問題,世界第一座鐵橋建造於此,地 區也逕自以「鐵橋谷」名之。然而,隨著英國國內每個地方都漸有其代表性的產 業基礎,伯明罕、利物浦和曼徹斯特等工業大城興起,開始出現明顯的區域分化 現象(Edwards & Liurdes, 1996);加上世界產業轉型的趨勢,以及其他國家競相投 入工業革命的挑戰下,鐵橋谷於1870年代呈現停滯後衰退,發展後期又遇塞文河 谷不斷的淤塞、氾濫及嚴重的土壤沖刷,導致鐵橋谷的產業與人口逐漸外移,工 廠荒廢閒置,終在19世紀末黯然離開了工業發展的舞台。

端看鐵橋谷的發展歷程,工業發展促使整個區域自成一座「天然」的工業園 區,地方小型的傳統產業儘管式微,但仍存在並持續運作著,被工業考古學家公 認的第一座鐵橋,也「深具工業革命象徵」的重大意義;然而,鐵橋谷在位置上 的封閉,導致在向外發展時資源的缺乏,市場可及性不足,工業遺址各自散落偏 僻,也容易造成遺產管理上的不便。於是,鐵橋谷的轉型任務除了整合區域內部 的既有資源,還得打破時間與空間上的種種限制,依循自然環境與人類在此共生 的脈絡;一方面不斷強調工業遺產的特殊性,善用美好鄉村的風光景緻,一方面 組織起充滿地方感和文化認同的在地社群,從經濟、社會與文化全方位達成整個 鐵橋谷的再生(見p.62圖4-1)。

61

(二) 活化策略與再生機制

鐵橋谷區域再生的啟動,始於英國各地於 20 世紀中期展開的「造鎮運動」

(New towns movement)26。涵蓋了柯布魯克戴爾、柯爾波特(Coalport)、布利茲崗 (Blists Hill)和貝德連熔爐(Bedlam Furnace)等城鎮,與鐵橋主體等一系列共 550 公頃的遺址範圍,一座名為「特爾福德」的嶄新城市於 1960 年代誕生(張譽騰, 產彩券基金(Heritage Lottery Fund, HLF),將工業遺產視為值得被保存的珍貴資產,

並在大學進行專門的研究;接著,於 1973 年舉辦首屆「國際工業紀念物保存會 議」,間接促成今日「國際工業遺產保存委員會」的誕生。

特別是在 1986 年鐵橋谷被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後,地方政府進行了若干的 行政整合:鐵橋谷的世界文化遺產區域(WHS),指得是包括鐵橋主體(見 p.62 圖 4-2) (B),與柯布魯克戴爾(A)、傑克菲爾德(Jackfield) (C)、梅德利(Madeley)(D)、

布利茲崗(E)和柯爾波特(F)五座城鎮(見 p.63 圖 4-3)。由博物館信託負責管理區域 內的十座博物館和鐵橋主體,鐵橋遺產基金會(Ironbridge (Telford) Heritage Foundation Limited)擁有博物館的土地產權27;於 1991 年成立的塞文河谷鄉村信 託(Severn Gorge Countryside Trust),則是管理區域內 285 公頃的林地和空地。28

62

【圖 4-1】29 鐵橋谷的過去與現在

【圖 4-2】30 鐵橋谷世界文化遺產區域與鐵橋主體

29 上圖載於 http://coalporter.blogspot.tw/2012/03/blists-hill-ironbridge-reminder-of-our.html;

下圖載於

http://nativemonster.com/things-to-do/days-out/visitors-soak-up-sun-at-ironbridge。

30 載於世界文化遺產中心:http://whc.unesco.org/en/list/371/documents/ &

http://whc.unesco.org/en/list/371/gallery/, by Amos Chapple。

63

【圖 4-3】31 鐵橋谷世界文化遺產區域的城鎮分佈

經過一連串複雜的權力移轉與分配程序,從不同的使用者和利益團體手中,

取得區域內的發展資源,並以世界文化遺產的名義,連結起所有分散的博物館與 工業遺址,整合於一共同的遺產管理架構之下,進行區域的整體復甦計畫。由特 爾福德地方人士成立的博物館信託,為鐵橋谷的永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以 下,筆者將直接分析博物館信託經營之初的 5 項重要理念32,輔以實際的營運規 劃,歸納出鐵橋谷再生的三個成功關鍵:

31 載於 「The Ironbridge Gorge WHS」

http://www.ironbridgegorgewhs.co.uk/about-us.html。

32 分別是:(1)博物館信託將屬於教育慈善性質,不仰賴地方或中央政府的資助。

(2)博物館日常營運所需之費用,將來自觀眾的門票收入。

(3)未來成立發展基金會,向業界及其他來源徵募,以供博物館之用。

(4)博物館的基礎是地方社區,所以在開館後應盡速成立鐵橋谷博物館之友,作為 有利的地方支援。

(5)博物館不是一座僅限於單棟實體建築的傳統博物館,而是一系列在鐵橋谷工業 遺址發展出的博物館綜合體。

整理自<世界第一座鐵橋-鐵橋谷博物館得成功與危機>,張譽騰,2004。

A

B

C

D

E

F

64 群所擁有,「手臂距離原則」(arm's length principle)因而在 1945 年被提出。由中 央負責文化政策的規劃與監督,財務挹注、人才培育和資源導入,實際的業務執 行則託付公法人(Non-Departmental Public Bodies, NDPBs),兩者保持一定的合作 距離為原則;公法人負責資源分配,處理公共事務,且並非政府編制內的人員,

政府只能透過預算補助來影響決策方向,不得干涉其實際運作,保障了文化藝術 發展的自由,維持公法人一定的自主性,以及某種程度的市場機制(郭姿麟,

2013)。

接著,首相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在 1980 年代推行「新自由主義」

(Neoliberalism),主張個人的發展應大過於整個社群,政府不再是地方重建的主 要角色,而是必須提供一些優惠條件,讓漸由市場驅使的私部門投資得以加入,

改變社會的經濟結構及執行效率;夥伴關係(partnership)成為城市的中心政策,

柴契爾夫人希望將不同的夥伴納入再生的過程中,為得是吸引私人的投資,否則 城市發展將會有困難及風險存在(Jones & Evans, 2008)。

33 其餘項目還包括研究圖書館、旅客服務中心、兩間青年旅館、兩間教堂、歷史林地、

房屋和兩塊墓地。

34 整理自鐵橋谷博物館信託官網:

http://www.ironbridge.org.uk/about-us/ironbridge-gorge-museum-trust/。

65

反映這樣的趨勢和再生原則,遺產管理權被順勢下放到地方政府或遺產社區 手中。為求正常穩定的運作,博物館信託以商業模式領導信託和城鎮發展,並積 極向外拓展市場,尋找經濟來源,充滿企業精神且地域性強:以地方作為發展基 地,博物館信託與鄰近的伯明罕大學進行長期的合作,共同成立鐵橋谷國際文化 遺產機構,提供課程和實習機會,培養專業的遺產管理人才;博物館信託也於 2011 和 2012 年舉辦「Take-over Day」(見下圖 4-4),邀請社區居民與學生共同討 論及發表對於鐵橋谷的未來想像,讓居民能夠關心並管理自身的事務,以促成社 區的永續發展(Throsby, 2010)。

端看博物館信託的實際現況,根據近三年的官方年度報告(IGMT Annual Review 2010, 2011, 2012)顯示:目前博物館信託的主要收入來源,確實超過一半 是十座博物館的門票收入(見 p.66 圖 4-5 白框處),超過三分之一是私人捐款與企 業贊助(見 p.66 圖 4-5 黃框處),另外,還有包括遺產彩券基金、英格蘭藝術委員 會(Arts Council England)以及歐洲區域發展基金(European Regional Development Fund)等七個組織的支援,少部分來自鐵橋谷貿易公司(Ironbridge Gorge Trading Company)零售業務和場地出租的營收。當然,官方的年度報告本身就是一項專 業的企業管理,顯示信託對於財務的嚴謹控制,關注每年的數據統計和總體回顧,

可彈性修正其發展方針,還有階段性的如 2010 至 2014 年的策略報告(Strategic Report),具備長遠的執行規劃,以達成永續經營的目標。

【圖 4-4】35 博物館信託於 2011 和 2012 年舉辦的「Take-over Day」

35 載於<Annual Review 2011>,IGMT,p.6。

66

【圖 4-5】 博物館信託收入來源示意圖

2.創新的博物館管理與消費者導向:在過去的 15 年間,博物館信託也陸續 投資超過 3 千萬英鎊,於歷史資產的發展與維護上,成功實踐其經營之初的諾言,

也不負信託承載的教育慈善理念,更重要的是,除了依靠信託這樣堅強的後盾組 織,以工業博物館群作為工具和媒介,來獲取不同領域和種類的資源,才是帶動 區域整體再生的關鍵。博物館信託的資本導向,影響到工業遺產的活化方式,在 博物館建立之後的 80 年代開始,恰逢傳統博物館學改頭換面,新博物館學(New Museology)思潮蓬勃發展的一段時期,區域內的工業遺址歷經博物館化

(museumification)的過程(張譽騰,2004),十座工業博物館逐漸成形,並開啟了創 新的營運模式,圍繞著「生態博物館」與「消費者導向」兩個特別的發展主軸,

不論是在公共或是私人資助的博物館,都被廣泛地複製使用。

鐵橋谷從原本的生產空間,轉換成一個消費空間,在某種程度上牽涉到觀光 的發展,期待吸引在全球流動的消費者,作為地方收入與工作機會的來(Richards, 2001)。博物館信託的前任主席 Neil Cosson(1971-1983),便提出「以消費者為本 位實際來處理原址保存的課題」(to make on-site preservation more realistic in- consumer terms):儘管博物館的成立是為保存工業遺產,但博物館本身必須要有

67

足夠的吸引力,讓觀眾有不虛此行之感,所以不管是詮釋工業遺產的技巧,服務 設施如停車場、洗手間和餐飲設備的規劃等,都應該是博物館的管理要務。

換言之,鐵橋谷發展文化觀光,鼓勵了地方的改造,挖掘出空間製造體驗的 潛能,以滿足觀光客的需要(Richards & Wilson, 2006);而鐵橋谷改造後的正面意 象,成為一項產品對外販售,促成以經濟去衡量、鼓勵空間與文化設施的建立

換言之,鐵橋谷發展文化觀光,鼓勵了地方的改造,挖掘出空間製造體驗的 潛能,以滿足觀光客的需要(Richards & Wilson, 2006);而鐵橋谷改造後的正面意 象,成為一項產品對外販售,促成以經濟去衡量、鼓勵空間與文化設施的建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