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層級分析法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32-4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第二節 層級分析法

一、基本概念

層級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是由美國匹茲堡大學著名的研究學 者Saaty (1980)於1971年提出,其主要是將錯綜複雜的評估問題建立層級架構來分析,

透過兩兩比較的方式,讓決策者在多個評估準則間作權衡,儘管是非計量型的評估準 則,也可透過問卷填答中,給予程度上的權數,即可為所有評估準則建立一個優先順 序的排列。主要應用在不確定情況下及具有多數個評估準則的決策問題上(鄧振源、

曾國雄,1989)。

AHP 相較於其他模式而言,可以整理出以下四點特徵(翁振益、周瑛琪,2007):

1. 可以建立模式,並且反映出人類具有的主觀與直覺。

2. 能同時考慮很多的目地模式。

3. 可以明確說明模糊環境的模式。

4. 決策者可以容易使用。

二、基本假設

AHP 方法其基本假設包括下列九項(鄧振源、曾國雄,1989):

1. 一個系統可以被分解成許多種類(classes)或要素(components),藉由系統與要素間 的關係,以遞減之方式排列,形成網路式層級架構。

2. 層級結構中每一層級的要素均假設具獨立性(independence)。

3. 每一層級內的要素,可以用上一階層內某些或所有元素做為評估標準,進行評估。

4. 進行比較評估時,可將絕對數值尺度轉換成比例尺度(Ratio Scale)。

5. 進行成對比較(pairwise comparison)後,可使用正倒值矩陣(Positive Reciprocal Matrix)處理。

6. 偏好關係滿足遞移性(transitivity)。不僅優劣關係滿足遞移性(A 優於 B,B 優於 C,

則 A 優於 C),同時關係強度也必須滿足遞移性(A 優於 B 二倍,B 優於 C 三倍,

則 A 優於 C 六倍)。

7. 由於偏好關係完全具備遞移性不容易,因此容許不具遞移性的存在,但必須測試 其一致性(consistency)程度。

8. 要素的優勢程度可以透過加權法則(Weighting Principle)求得。

9. 任何要素只要出現在階層結構中,不論優勢程度如何,皆被認為與整個評估結構 有關,而非檢核階層結構的獨立性。

三、AHP 之應用

主要應用在不確定情況下及具有多數個評估準則的決策問題上(鄧振源、曾國雄,

1989)。其方法已經廣泛在社會及科學上應用,說明了AHP是一項重要的資料分析方

法。根據Saaty 之研究指出,層級分析法可應用於下列12類問題中:

1. 規劃。

2. 產生替代方案。

3. 決定優先順序。

4. 選擇最佳方案或政策。

5. 資源分配。

6. 決定需求。

7. 預測結果或風險評估。

8. 系統設計。

9. 績效衡量。

10. 確保系統穩定。

11. 最佳化。

12. 解決衝突。

另外,在應用AHP方法時,Vargas 認為使用者應具以下幾點認知(王文良、黃聖 莞,2003):

1. 倒數對照特性(Reciprocal Comparison):決策者進行比較時,對於準則喜愛的程度 必須滿足倒數特性,若A 比B 的偏好程度是X 倍,則B 是X/1 倍偏好於A。

2. 同質性(Homogeneity):準則的比較必須是有意義的,並且在一個合理的評估尺度 內。

3. 獨立性(Independence):準則間彼此的比較必須假設互相獨立。

4. 預期性(Expectations):為了完成決策目標,關係層級必須完整的描述,在建構關 係層級及相關準則或是選擇方案時必須完整,不能有遺漏或者忽略。

然而應用AHP時具有優、缺點如下:

(一) AHP 的優點(徐正宇,2000)

1. AHP 具有彈性。若發生資料不足或是有資料遺漏之部分,可以透過層級架構之方

法去彌補,有必要時進行擴充或修改,並且此方法有效的擷取專家們之意見或共 識。

2. AHP主要是為了解錯綜複雜且廣大的問題,此方法提拱簡單的理解,在層級架構 中,各構面、準則的優先順序是逐層演變的結果,因此,我們容易觀察同一層元 素間,彼此具有獨立性的關係及上下層要素間彼此影響力。

3. AHP是根據層級程序逐步推演的,藉此將複雜的問題轉變成系統化的架構,讓決 策者進行在分析時,可兼顧不同元素間的邏輯關係,對於決策的正確性具有正面 之幫助。

(二) AHP 的缺點(Saaty & Vargas, 1982;Belton & Gear, 1985;曾國雄

與鄧振源,1989;Millet & Harker, 1990)

1. AHP的基本假設中,各構面準則皆必須具有獨立性,各層級也盡可能納入與上層 相關的所有構面之間具有互斥性,但是實際上是有困難的,因為人的思考上受到 限制,並且資訊取得不容易,讓各層級彼此並不互斥,造成了評估結果產生的不 合理現象。

2. 在運用AHP進行評估時,為了使決策更完善,因此需要綜合許多不同群體專家之 意見。但是當專家們意見不同,且決策者對於決策屬性的認知差異很大,有可能 無法反映真實的評估結果。

3. 在AHP方法中是以1至9的比例尺度衡量準則之間的相對重要程度,讓決策者本身 主觀認定的不確定(具有模糊性)數值,用精確的數值來處理,常常造成分析結果 與事實情況產生落差。

4. 容易受到比率尺度應用上的邏輯性之限制,例如:構面A對於構面B是絕對重要的,

然而構面B對於構面C的也是絕對重要,構面A對於構面C的重要性至少在絕對重 要以上。但是,在實際計算時,卻必須滿足AHP遞移性之基本假設,因此在計算 邏輯上產生問題受到比例尺度的限制。

5. 當層級數增加時,各構面、準則進行兩兩比較,建立成對比較矩陣,然而兩兩比

較的次數將會呈現指數成長,造成問題過多,使填答問卷者產生思緒混亂的問題,

進而導致AHP效率降低。

6. 在AHP之問卷設計上,問卷設計過於複雜,且加上各構面、準則進行兩兩比較次 數過多,造成填答問卷者產生厭煩及困擾,因此將影響問卷的回收及填答的準確 性。

四、AHP 使用步驟

AHP 主要包括三個階段,第一個是層級架構的建立,第二是層級架構的評估,

第三為一致性檢定。然而 1980 年 Saaty 研究報告顯示,在同一層級內的成對比較評 估要素,以不超過七個為限,倘若超出應再分層予以解決,以免在評估時造成矛盾的 現象,這樣才可以進行較有效的成對比較,以及獲得較好的一致性。

AHP 具有以下四個主要步驟(Saaty & Vargas, 1984),如圖 5 所示為完整之方法流程 圖:

確認評估問題

把問題建立為層級式架構

建立成對比較之矩陣

計算出最大特徵值及特徵向量

整體權重之計算

提供決策者參考的資訊

C.R.≦ 0.1 影響要素分析

一致性檢定

圖 5 層級分析方法流程圖

Note. From”The Ligimacy of Rank Reversal by Saaty, T.L.,& Vargas, L. G. ,1984, The Ligimacy of Rank Reversal. OMEGA, 12(5), p513-516.。

(一)建立層級架構

將複雜的問題,利用層級架構加以評估系統化。因此若問題有 n 個要素,則需 作(n2-n)/2 個判斷,而在最大要素個數為七個的以內,較能進行合理的比較並同時 可保證其一致性之層級數為 n/7。

將影響系統的要素加以分解成數個群體,每群再區分成數個次群,逐級建立全部 的層級結構,其關係如圖 4 所示。然而層級的劃分視分析問題之複雜程度而定,各層 級要素彼此間應獨立。

A

B1 B2

C12

C11 C21 C22 C23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最終目標

評估準則

方案選擇

圖 6 AHP 之層級架構圖

資料來源:「決策分析方法與應用」,翁振益、周瑛琪,

2007,台北市:華泰文化出版。

(二)建立成對比較矩陣

建立層級架構後,評估準則與各因素間進行兩兩成為比較,進而計算出各層級評 估構面相對重要的權重,建立成對比較矩陣。AHP 是運用幾何平均數做為整合,而 不是利用算數平均數。當一位評估決策者的評比結果為 a1,另一位評估決策者的評 估結果為 a2,則整合之結果應該為

1 2

a a 而不是(a1+a2) / 2。所以倘若有 n 個決策評

估者判斷值為

a a

1

,

2

,  , a

n,則結果應為n 1 2

a aa

n 。將 n 個要素比較之結果,

置於成對比較矩陣 A 的上三角形部分,主對角線為要素本身的比較,故均為 1,而 下三角形部分的數值,為上三角形相對位置數值的倒數。即

a = 1/ a

。矩陣如圖 5

所示:

12 1

2 12

1 2

1

1 1

[ ]

1 1

1

n

n ij

n n

a a

a a A a

a 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圖 7 層級分析法成對比較矩陣圖

資料來源:「決策分析方法與應用」,翁振益、周瑛琪,

2007,台北市:華泰文化出版。

AHP 方法採用的評估尺度為比率尺度,即同等重要、稍重要、重要、非常重要、

絕對重要等,並賦予名目尺度 1、3、5、7、9 的衡量值;另有四項介於五個名目尺度 間的 2、4、6、8 的衡量值。名目尺度代表之意義如圖 8 所示:

成對比較值 定義 說明

1 同等重要 兩個評估構面的貢獻程度具有一樣重要

3 稍重要 經驗上判斷,某評估構面稍微傾向重要

5 重要 經驗上判斷,某評估構面強烈傾向重要

7 非常重要 實際上顯示,某評估構面非常重要

9 絕對重要 有充分的證據重視某評估構面

2,4,6,8 相鄰尺度的中間值 須要折衷值時 圖 8 層級分析法比例尺度

Note. From”Axiomatic Foundation of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by Saaty, T. L. , 1986, Management Science,32(7), p.841-855.

(三)計算特徵向量

建立成對比較矩陣後,可以求取各層級要素的權重。並利用數值分析以求得特徵 向量級最大特徵值,可確定建立模型的一致性,及個要素間之相對權重。(Saaty, 1990) 提出了以下四種特徵向量方法:

1. 行向量平均值常態化,又稱 ANC 法(average of normalized columns),首先將各行 予以常態化,再將常態化後之各列元素加總,最後除以各列元素之個數。

1 1

1 ; , 1, 2 ,

n jk

j n

k

jk j

W a j k n

n = a

=

=

=

(1)

2. 列向量平均值常態化,又稱 NRA 法(normalization of the row average),將各列元素 予以加總後,再常態化。

1

1 1

; , 1, 2 ,

n jk k

j n n

j k

j k

a

W j k n

a

=

= =

=

=

∑∑

(2)

3. 列向量幾何平均值的常態化,又稱為 NGM 法(normalization of the geometric mean of the rows),將各列元素相乘後,取幾何平均數再將其常態化。

1

1

1

1 1

; , 1, 2 ,

a n

jk k j

n

n n

jk

j k

a

W j k n

a

=

= =

 

 

 

= =

 

 

 

∑ ∏

(3)

4. 行向量和倒數的標準化將各行元素予以加總後,再求其倒數並常態化。

1

1 1

1

; , 1, 2 , 1

n jk j j

n n k

jk j

a

W j k n

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四) 一致性檢定

受訪者填答問卷時是否一致,必須藉由一致性檢定來判斷其正確性,AHP 方法 採用一致性指標(consistency index, C.I.)作為成對比較是否具有一致性的判斷指標。

Saaty (1980)建議一致性指標必須小於等於 0.1,才方可視為較佳的一致性。

1. 最大特徵值

最大特徵值求法是將成對比較矩陣 A 乘上特徵向量 W,所得到的W'W'之向量 值分別除以原向量 W 的向量值,最後將求得的數值求算數平均數,求得方式如下。

1 1 1

1 1

1 2

2 2 2 2

1

2 1

'

n

n

n n

n n n

n

W W W

w w

W W W

w w

W W

AW W

W W

w w

W

W W

W

W W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1 2

max

2 2

1

n

n

w w w

n w w w

λ

 

= + + + 

(6)

2. 計算一致性比率(consistency ratio, C.R.)

(鄧振源&曾國雄,1989)所述,D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 與 Wha-rton School 進行的研究,從評估尺度所產生正倒值的矩陣在不同階數下,所產生不同的 C.I.值,

稱為隨機指標(random index, R.I.)。一致性比率 C.R.值是由一致性指標(consistency index, C.I.)除以隨機指標 R.I.所得。其求得方法如下:

. .

max

1 C I n

n λ −

= −

(7)

. . . .

. . C R C I

= R I

(8)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32-41)

相關文件